專利名稱:組合掃把簸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掃把簸箕。
人們在正常生活中掃地時,掃把與簸箕是分開存放、分別取用的。許多場合下掃地時往往因嫌臟、或遺忘、或不同時攜帶簸箕,而掃完后又不樂意去取簸箕,故將垃圾掃成一堆至角落后未清除而形成二次污染,還有用通常的簸箕收集垃圾時人需彎下腰,增加了勞動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掃地時可同時攜帶簸箕、將垃圾掃入簸箕時人不需彎下腰的組合掃把簸箕。
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組合掃把簸箕,具有掃把和簸箕,掃把由手把與掃把頭固定連接構成,其結構特點是,簸箕具有手把、簸箕體及轉位件,手把通過轉位件與簸箕體限位轉動連接,手把可通過連接件與掃把固定連接。
由于掃把和簸箕通過連接件可分、可合,分則可通過掃把將垃圾掃入簸箕、亦可用掃把掃地;合則組成一件物體,放置時可減小所占空間,亦可用掃把帶著簸箕進行掃地,完成發(fā)明任務。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
圖1的右視圖。
圖3為
圖1的左視圖。
圖4為
圖1的俯視圖。
圖5為
圖1中掃把和簸箕分開時的掃把的示意圖。其中的A-A剖視示意圖為設置半球形凹坑時的示意圖。
圖6為
圖1中掃把和簸箕分開時的簸箕的示意圖。簸箕的手把和簸箕體處于相互基本垂直的位置。其中的B-B剖視示意圖為設置半球形凸起時的示意圖。
圖7為圖5中掃把上去掉扣環(huán),且在掃把的手把上設置燕尾形凹斜槽的示意圖,其中的C-C剖視示意圖為設置燕尾形凹斜槽時的示意圖。
圖8為在本實用新型簸箕的手把上設置與圖7相應的燕尾形凸斜楔的示意圖,其中的D-D剖視示意圖為設置燕尾形凸斜楔時的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作詳細的敘述本組合掃把簸箕,具有掃把(1)和簸箕(2),掃把(1)由手把(11)與掃把頭(12)固定連接構成,其結構特點是,簸箕(2)具有手把(21)、簸箕體(22)及轉位件(23),手把(21)通過轉位件(23)與簸箕體(22)限位轉動連接,手把(21)可通過連接件(3)與掃把(1)固定連接。
上述簸箕(2)的轉位件(23)具有轉軸(23-1)、限位板(23-2)及定位塊(23-3),轉軸(23-1)固定在手把(21)下端、限位板(23-2)位于轉軸(23-1)的上方且固定在手把(21)上;定位塊(23-3)固定在簸箕體(22)上,轉軸(23-1)伸入定位塊(23-3)中且與定位塊(23-3)轉動連接。掃把(1)和簸箕(2)分成兩體后,簸箕體(22)通過轉位件(23),可使簸箕體(22)和手把(21)折成近似垂直的位置,并由限位板(23-2)和定位塊(23-3)相互接觸,依賴限位板(23-2)對定位塊(23-3)的阻擋作用使簸箕體(22)和手把(21)折成近似垂直的位置。
上述連接件(3)為扣環(huán)(31),扣環(huán)(31)設在手把(11)或手把(21)上,手把(11)可通過扣環(huán)(31)與手把(21)固定連接。
參見圖7和圖8,上述連接件(3)為燕尾形凹斜槽(32)和燕尾形凸斜楔(33),凹斜槽(32)設在兩個手把(11、12)其中的一個上,凸斜楔(33)設在另一個手把上,手把(11)和手把(12)可通過凹斜槽(32)和凸斜楔(33)相互咬合。
參見圖7和圖8,上述連接件(3)為半球形凹坑(34)和半球形凸起(35),半球形凹坑(34)設在兩個手把(11、12)其中的一個上,半球形凸起(35)設在另一個手把上,手把(11)和手把(12)可通過半球形凹坑(34)和半球形凸起(35)相互咬合。
參見
圖1及圖2,在上述簸箕體(22)上固定有罩住轉位件(23)的擋板(4)。
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因本實用新型的掃把和簸箕可合成一體、拿取使用方便、存放時所占空間小。使用時,可以帶著簸箕掃地;掃完后,將掃把和簸箕分開拆成近似90°即可及時將垃圾掃入簸箕中,然后倒掉。亦可將組合掃把簸箕帶到現(xiàn)場后,先將兩者分開后單獨用掃把掃地,掃完后及時將垃圾掃入簸箕中再倒掉。本實用新型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同時也較好地防止了二次污染。
實施例1見
圖1至圖4,用工程塑料或其它材料制成如圖所示形狀的掃把手把(11)、簸箕手把(21)、簸箕體(22)、擋板(4),簸箕手把(21)上固定有轉軸(23-1)和限位板(23-2),定位塊(23-3)固定在簸箕體(22)上,且轉軸(23-1)伸入定位塊(23-3)中與定位塊(23-3)轉動連接,擋板(4)固定在簸箕體(22)上且罩住轉軸(23-1)、限位板(23-2)及定位塊(23-3)。用棕櫚纖維制成的掃把頭(12),由緊固件將掃把頭(1 2)與手把(11)固定連接。
見圖5及圖6,扣環(huán)(31)置于手把(11)的上端頭處,扣環(huán)(31)可將簸箕手把(21)扣住而使掃把手把(11)和簸箕手把(21)固定連接。在手把(11)中部設有半球形凹坑(34),而在手把(21)上設有半球形凸起(35),半球形凸起(35)可以和半球形凹坑(34)相互咬合。
本實施例所述組合掃把簸箕在平時放置時,可將兩者合在一起,即用扣環(huán)(31)扣住手把(21)、并使手把(21)的半球形凸起(35)和手把(11)的半球形凹坑(34)相互咬合。并可通過設在手把(11)或手把(21)上的吊繩(圖中未標出)使組合掃把簸箕靠墻吊掛,以便保護掃把頭(12),使掃把頭(12)不出現(xiàn)彎曲變形。使用時,可連帶簸箕(2)進行掃地,掃完后將扣環(huán)(31)脫開,并使手把(21)的半球形凸起(35)和手把(11)的半球形凹坑(34)脫離咬合。將簸箕(2)的簸箕體(22)和手把(21)折成近似呈垂直的位置,因為限位板(23-2)對定位塊(23-3)阻擋作用而使簸箕體定位(見圖6),這樣便可將垃圾掃入簸箕體(22)中。亦可將簸箕(2)與掃把(1)先分開、再掃地,再將垃圾掃入簸箕。
實施例2見圖7及圖8,其余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連接件(3)為設在手把(21)上的燕尾形凹斜槽(32)及設在手把(21)上的燕尾形凸斜楔(33)。掃把(1)和簸箕(2)的結合或分開、通過燕尾形凸斜楔(33)插入或脫離燕尾形凹斜槽(32)而實現(xiàn)。
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掃把簸箕,具有掃把(1)和簸箕(2),掃把(1)由手把(11)與掃把頭(12)固定連接構成,其特征在于,簸箕(2)具有手把(21)、簸箕體(22)及轉位件(23),手把(21)通過轉位件(23)與簸箕體(22)限位轉動連接,手把(21)可通過連接件(3)與掃把(1)固定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掃把簸箕,其特征在于,簸箕(2)的轉位件(23)具有轉軸(23-1)、限位板(23-2)及定位塊(23-3),轉軸(23-1)固定在手把(21)下端、限位板(23-2)位于轉軸(23-1)的上方且固定在手把(21)上;定位塊(23-3)固定在簸箕體(22)上,轉軸(23-1)伸入定位塊(23-3)中且與定位塊(23-3)轉動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掃把簸箕,其特征在于,連接件(3)為扣環(huán)(31),扣環(huán)(31)設在手把(11)或手把(21)上,手把(11)可通過扣環(huán)(31)與手把(21)固定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掃把簸箕,其特征在于,連接件(3)為燕尾形凹斜槽(32)和燕尾形凸斜楔(33),凹斜槽(32)設在兩個手把(11、12)其中的一個上,凸斜楔(33)設在另一個手把上,手把(11)和手把(12)可通過凹斜槽(32)和凸斜楔(33)相互咬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組合掃把簸箕,其特征在于,連接件(3)為半球形凹坑(34)和半球形凸起(35),半球形凹坑(34)設在兩個手把(11、12)其中的一個上,半球形凸起(35)設在另一個手把上,手把(11)和手把(12)可通過半球形凹坑(34)和半球形凸起(35)相互咬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組合掃把簸箕,其特征在于,在簸箕體(22)上固定有罩住轉位件(23)的擋板(4)。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合掃把簸箕,由掃把(1)和簸箕(2)構成,掃把(1)由手把(11)與掃把頭(12)固定連接,簸箕(2)具有手把(21)、簸箕體(22)及轉位件(23),手把(21)通過轉位件(23)與簸箕體(22)限位轉動連接,手把(21)可通過連接件(3)與掃把(1)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掃地時可同時攜帶簸箕、存放空間較小、將垃圾掃入簸箕時人不需要彎腰,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也較好地防止了二次污染。
文檔編號A47L13/10GK2315896SQ9724304
公開日1999年4月28日 申請日期1997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鄒菲, 鄒瑩, 陳嘉農, 陳秀戀, 鄒志尚 申請人: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