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古典樂器加工,具體為一種古琴制作工藝。
背景技術:
1、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tǒng)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qū)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
2、古琴的美,是因為它的外形輪廓線很美,它的琴面很美,它們的曲線是優(yōu)雅的曲線。古人推崇古琴,把人體的各部的名稱冠以古琴之上,賦予它人性化的色彩,甚至神話色彩。
3、目前,現(xiàn)有的古琴制作工藝如下:
4、(1)木工階段:傳統(tǒng)技藝制作古琴選材用徑切云杉(氣干密度為0.385/cm3)。
5、(2)漆工階段,需要靠木漆、裹苧麻布、粗灰(干后打磨)、中灰(干后打磨)、細灰(干后打磨)、面漆、揩清推光、上弦定音,生漆灰胎厚度2㎜左右,周期1~2年。
6、(3)古琴木胚(軟)釋放琴音,灰胎(硬)抑制發(fā)音,控制古琴音色的輕、微、淡、遠。
7、上述古琴制作工藝存在以下缺點:
8、(1)云杉制作古琴,氣干密度較低,且生漆灰胎較厚,厚度為2㎜左右,很難估量木胚階段試音架試音后成品琴音色,弦路耐受力及共振傳導差,容易受環(huán)境濕度、溫度影響變型開裂(具體的,云杉制作古琴,由于古琴灰胎與古琴木料收縮比不一樣,一年四季木料吸水率(通過龍池、鳳沼兩個出音孔與琴外接觸吸水、釋放水分;梅雨季節(jié)空氣濕度80%---90%,溫度30℃;冬天暖氣房間,濕度20%---30%,溫度18---20℃)不同,而古琴上弦后每根琴弦7公斤張力縱向賦予琴體,每張琴有7根琴弦即:49公斤張力縱向賦予琴體,在這種狀態(tài)下,年久木料反復吸水、脫水,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古琴很容易變型開裂,即業(yè)內(nèi)公認“南琴北裂”(由于南北地域濕度差異變化導致琴體濕度變化引起,49公斤張力縱向賦予琴體導致古琴開裂),而且,加工周期較長,也不能很好的保證古琴音色的輕、微、淡、遠。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缺陷,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2、一種古琴制作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3、步驟一:古琴木工加工:
4、(一)、采用氣干密度為0.67g/cm3的徑切沙比利木作為琴料,通過傳統(tǒng)斫琴工具制作古琴面板,并依照古琴共鳴箱體發(fā)聲原理設計制作中納音、偏納音、編鐘式納音槽腹結構;
5、(二)、采用氣干密度為0.67g/cm3的徑切沙比利木作為琴料,通過傳統(tǒng)斫琴工具制作古琴底板,并在古琴底板上挖出龍池和鳳沼,在古琴底板共鳴箱體內(nèi)側用傳統(tǒng)鏟刀橫向制作出條狀凹陷紋理,與龍池和鳳沼邊緣1厘米外共鳴箱體內(nèi)側制作“唇邊”;
6、(三)、將(二)中制作的古琴底板固定于(一)中制作的古琴面板上,構成琴體的共鳴箱體,并分別與共鳴箱體3-4徽之間、7-8徽之間安裝支撐共鳴箱體,增加共振傳導作用的古琴天、地柱,通過試音架反復試音不斷調整古琴槽腹結構達到最終完美音色,槽腹納音一側簽名后均勻涂刷用白礬與糯米糊調和加熱后的透明狀漿糊,最后漆膠合琴后在面底板結合處用漆膠裹寒冷紗防裂處理;
7、(四)、在(三)中琴體的古琴面板尾部安裝龍齦和冠角,在底板的尾部安裝齦托;
8、(五)、在(四)中古琴面板額部安裝岳山和承露,底板額部安裝承露;
9、步驟二:古琴漆工加工:
10、(一)、將裹寒冷紗琴胚做靠木漆數(shù)道后120目干砂紙打磨,300目目數(shù)極細鹿角霜按照質量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步驟一中琴體表面,然后放置在溫度15—25℃、濕度60—80%的蔭房里,直至極細灰胎干透;
11、(二)、待琴體表面極細灰胎干透后,將灰胎打磨光滑復排煞音;
12、(三)、先在琴體上刷色漆髹圖,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蔭房里,直至干透,然后用水磨砂紙進行磨顯,再擦涂透明面漆,干燥后再反復擦涂面漆10-15次;
13、步驟三:在步驟二中安裝齦托的底板腰部安裝雁足;
14、步驟四:將步驟三中琴體的承露靠近岳山的一側通過鉆孔工藝制備弦眼;
15、步驟五:將琴軫安裝在軫池中;
16、步驟六:安裝七根古琴弦。
17、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步驟二中的極細灰:將生漆與300目極細目數(shù)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靠木漆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讓灰胎更薄更穩(wěn)定。
18、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漆膠由生漆與糯米糊3:1比例混合反復攪拌而成。
19、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步驟二的加工周期為6-8個月。
20、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生漆灰胎厚度為0.03~0.5㎜。
21、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通過木胚階段面板、底板留木厚度加減控制古琴槽腹大小,并依照古琴共鳴箱體發(fā)聲原理設計制作中納音、偏納音、編鐘式納音槽腹結構控制古琴音色,保持輕、微、淡、遠。
22、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古琴制作工藝,通過采用氣干密度為0.67g/cm3的徑切沙比利木作為琴料,提高了古琴弦路耐受力;漆工階段僅通過排煞音、靠木漆、在面底板結合處裹寒冷紗、刮極細灰、徽位安裝打磨、面漆髹圖、揩清推光、上弦定音、釋放琴弦張力等進行操作(周期6-8個月),縮短了古琴漆工過程制作周期,克服了灰胎(硬)與古琴木胚(軟)收縮比不一樣遇到環(huán)境溫濕度變化導致古琴變型開裂的問題,并且減少了古琴灰胎厚度,節(jié)約了古琴的制作成本,并且通過木胚階段面板、底板留木厚度加減控制古琴槽腹大小,設計制作不同古琴槽腹結構,從而形成古琴不同結構共鳴箱體,使琴弦震動、琴弦共振與琴體傳導更加順暢,保證了古琴音色更加輕、微、淡、遠,使音色傳導更加順暢。
1.一種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中的極細灰:將生漆與300目極細目數(shù)鹿角霜按照質量比1—2:1的比例混合,調制均勻刮在靠木漆得到的琴體上,然后放置在溫度、濕度達到要求的陰房里,直至干透,讓灰胎更薄更穩(wěn)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漆膠由生漆與糯米糊3:1比例混合反復攪拌而成。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二的加工周期為6-8個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漆灰胎厚度為0.03~0.5㎜。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古琴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通過木胚階段面板、底板留木厚度加減控制古琴槽腹大小,并依照古琴共鳴箱體發(fā)聲原理設計制作中納音、偏納音、編鐘式納音槽腹結構控制古琴音色,保持輕、微、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