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尤其是一種適用于小型建筑的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的建筑物外墻常常內含保溫材料,增強冬季對室內的保溫效果,而往往沒有夏季的降溫措施。尤其是位置處于西面、南面或西南面的整體外墻,夏季陽光直射時間長,強度大,室內沒有空調是會造成室內氣溫較高,人體舒適度差,即使室內有空調降溫,但其外墻接受的陽光熱量傳遞到室內,增加空調的能耗,不節(jié)能環(huán)保。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減少室內得熱、提高室內節(jié)能效果的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本發(fā)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包括外墻墻體,還包括內嵌于所述外墻墻體的可通水的冷卻管,所述冷卻管的進水端連接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通過水泵連通至蓄水箱,所述冷卻管的出水端連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連通至所述蓄水箱。進一步地,所述冷卻管為“回”字型分布、平行型分布或雙平行型分布于所述外墻墻體內。進一步地,所述蓄水箱內的水源包括自來水、雨水或空調冷凝水。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在通過在整體外墻,尤其是小型建筑物西面、南面或西南面的整體外墻內嵌可通水的冷卻管,與外部裝置連接成一個小型水循環(huán),通過該水冷循環(huán),降低夏季該外墻的熱輻射,減少室內得熱,提高室內的節(jié)能效果。
圖I是本發(fā)明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中
I外墻墻體2冷卻管3進水管4水泵5蓄水箱6出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包括外墻墻體1,內嵌與所述外墻墻體I的可通水的冷卻管2,冷卻管2的進水端連接有進水管3,進水管3的另一端通過水泵4連通至蓄水箱5,冷卻管2的出水端連接有出水管6,出水管6的另一端連通至蓄水箱5,由上述的冷卻管2、進水管3、水泵4、蓄水箱5和出水管6形成一個水循環(huán)系統。冷卻管2和進水端和出水端暴露于外墻墻體I外,便于與進水管3和出水管6的連接。本實施例具體地,冷卻管2為“回”字型分布在外墻墻體I內,形成冷卻盤管。當然,所述冷卻管2也可平行型分布或雙平行型分布于外墻墻體I內。上述冷卻管2不論以何種方式的排布或分布,都均勻分布在外墻墻體I內,有利于均勻良好的吸收外墻墻體I的熱量。蓄水箱5內水的來源可以是自來水、雨水或空調冷凝水。具體工作時,蓄水箱5內盛有足夠的、可供冷卻管2、進水管3、水泵4、蓄水箱5和出水管6形成的水循環(huán)系統循環(huán)所用的水,開啟水泵4的電源,通過水泵的動力將蓄水箱5內的水抽至進水管3,進一步進入冷卻管2內,水在冷卻管2流動的過程中,吸收外墻墻體I因陽光照射所吸收的熱量,吸收了熱量的水流出冷卻管2,通過出水管6回到蓄水池5,由于蓄水池5內的水量通常較多,吸收了熱量的水在此充分散熱,從而進入下一個水循環(huán)。本發(fā)明尚有多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者等效變換而形成的所有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包括外墻墻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嵌于所述外墻墻體(I)的可通水的冷卻管(2),所述冷卻管(2)的進水端連接有進水管(3),所述進水管(3 )的另一端通過水泵(4 )連通至蓄水箱(5 ),所述冷卻管(2 )的出水端連接有出水管(6 ),所述出水管(6)的另一端連通至所述蓄水箱(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管(2)為“回”字型分布、平行型分布或雙平行型分布于所述外墻墻體(I)內。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5)內的水源包括自來水、雨水或空調冷凝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通水式降溫外墻裝置,包括外墻墻體,還包括內嵌于所述外墻墻體的可通水的冷卻管,所述冷卻管的進水端連接有進水管,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通過水泵連通至蓄水箱,所述冷卻管的出水端連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連通至所述蓄水箱。通過在整體外墻,尤其是小型建筑物西面、南面或西南面的整體外墻內嵌可通水的冷卻管,與外部裝置連接成一個小型水循環(huán),通過該水冷循環(huán),降低夏季該外墻的熱輻射,減少室內得熱,提高室內的節(jié)能效果。
文檔編號E04B1/74GK102912865SQ201210399699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9日
發(fā)明者唐蘇滇, 莊稼, 鄭小麗 申請人:蘇州市時代工程咨詢設計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