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機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現澆墻體成型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建筑工程中的墻體需要一批專業(yè)瓦工進行施工建設,由于采用人工堆砌的方式,效率低、墻面平整度差、施工速度慢,造成施工建設費用高,提高了工程成本,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工程施工中采用現場整體拼裝模板澆注墻體的辦法,通過人工整體拼裝模板,然后在模板形成的空腔中澆注輕質漿料形成墻體,這種墻體對傳統施工效率有所改善,但整體拼裝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工工時以及大量的模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現澆墻體成型裝置,減少了模板用量,提高工程建設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本發(fā)明公開的現澆墻體成型裝置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包括模板和升降機構,所述模板形成型腔,所述模板設于升降機構上,所述升降機構用于驅動模板上下移動。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升降機構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和升降繩,所述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垂直于地面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柱上端設有定滑輪,所述模板上設有動滑輪,所述升降繩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柱上端,另一端分別繞過動滑輪和定滑輪。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二固定柱上設有栓繩部。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二固定柱上設有手搖盤繩輪,所述手搖盤繩輪上設有手搖桿,所述升降繩的另一端纏繞于手搖盤繩輪上。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升降機構還包括升降電機,所述升降繩的另一端纏繞于升降電機的輸出端。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模板一體成型,所述模板中設有長方體狀型腔。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模板包括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通過鎖緊機構鎖緊,所述動滑輪設于第一模板上。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鎖緊機構為若干鎖緊螺栓,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上設有若干對應的螺紋孔,所述鎖緊螺栓穿過螺紋孔固定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鎖緊機構為夾具,所述夾具包括連接部和設于連接部兩端的夾持部。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模板外表面和第二模板外表面均設有橫龍骨和豎龍骨。
本發(fā)明公開的現澆墻體成型裝置的有益效果是:模板形成型腔,通過向型腔中注入輕質漿料,待輕質漿料凝固后通過升降機構移動模板,再次注入輕質漿料從而澆注出墻體,避免使用大量模板,減少了模板組合時間,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建設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一實施例中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一實施例中模板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實施例三中夾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實施例三中模板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說明書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闡述和說明。
實施例一
請參考圖1和圖2,一種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包括模板21和升降機構,所述模板設于升降機構上,所述升降機構用于驅動模板21上下移動。
所述升降機構包括第一固定柱11、第二固定柱12和升降繩14,所述第一固定柱11包括底座112和立桿111,所述底座112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立桿111一端設有內螺紋,所述立桿111螺紋連接于底座112上,調節(jié)立桿111和底座112,使立桿111的另一端頂接于作業(yè)樓屋頂板上,從而使第一固定柱11固定于作業(yè)樓底板和頂板之間,所述第二固定柱12與第一固定柱11的結構相同,因此,第二固定柱12固定于作業(yè)樓底板和頂板之間,所述第二固定柱12上端設有定滑輪13,中部或下部設有栓繩部15。
請參考圖3,所述模板21包括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所述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的橫截面均為L形,所述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通過若干鎖緊螺栓25相對固定,合圍形成具有長方體狀的型腔,所述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上分別對應設有若干螺紋孔,所述鎖緊螺栓25穿過所述所述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上對應的螺紋孔,所述第一模板211外表面和第二模板212外表面均設有橫龍骨23和豎龍骨24,提高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強度,所述第一模板211上設有動滑輪22。
所述升降繩14一端固定于第一固定柱11的上端,另一端分別繞過動滑輪22和定滑輪13固定于栓繩部15上。
向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合圍成的型腔中澆注輕質漿料,待輕質漿料凝固后松開鎖緊螺栓25,施工人員向下拉升降繩14,升降繩14上拉動滑輪22一段距離,將升降繩14固定于栓繩部15上,鎖緊螺栓25,再次澆注輕質漿料,如此反復,做出該層樓墻體。
本實施例公開的現澆墻體成型裝置,只需一組模板可依次澆注出墻體,效率高、節(jié)約了人力,降低了工程成本。
為了使模板21上移更平穩(wěn),可增加一組升降機構,第二模板212上設有另一動滑輪,增加的一組升降機構用于提升該動滑輪,同步控制兩組升降機構,使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同步移動,模板受力豎直向上,可減小墻體與模板之間的摩擦力。
上述實施例中,模板21可一體成型,即第一模板211和第二模板212一體成型,則可省略鎖緊螺栓。
實施例二
請參考圖4,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現澆墻體成型裝置的區(qū)別在于,第二固定柱12上設有手搖盤繩輪16,替代栓繩部15,所述手搖盤繩輪16上設有手搖桿17,所述升降繩14的另一端繞過動滑輪22和定滑輪13纏繞于手搖盤繩輪16上,通過轉動手搖桿17,拉動升降繩14,使模板21上下移動,便于輕質漿料的注入。
還可采用升降電機替代手搖盤繩輪,所述升降繩的另一端繞過動滑輪和定滑輪纏繞于升降電機的輸出端,通過升降電機的轉動,拉動升降繩。
實施例三
請參考圖5和圖6,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現澆墻體成型裝置的區(qū)別在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通過若干夾具26固定相互位置,所述夾具26包括連接部262和設于連接部262兩端的夾持部261,一夾持部261夾持第一模板,另一夾持部261夾持第二模板,防止?jié)沧r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過于脹開。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