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智能地毯,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
背景技術:
地毯,是以棉、麻、毛、絲、草紗線等天然纖維或化學合成纖維類原料,經手工或機械工藝進行編結、栽絨或紡織而成的地面鋪敷物。它是世界范圍內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品類之一。覆蓋于住宅、賓館、酒店、會議室、娛樂場所、體育館、展覽廳、車輛、船舶、飛機等的地面,有減少噪聲、隔熱和裝飾效果改善腳感、防止滑倒、防止空氣污染。住宅內部使用區(qū)域為廚房、臥室、床邊、茶幾沙發(fā)、衛(wèi)生間、客廳。
隨著智能家居的普及,原有的地毯漸漸進入了智能家居設計領域的視線,許多設計者對智能地毯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設想和需求,例如帶稱重技術的智能地毯、安防技術的智能地毯或者其他基于人體踩踏為前提的智能地毯,而目前無論哪種智能地毯,對踩踏的識別都是通過單一的壓力傳感器進行檢測,當壓力傳感器超過預設時,就判斷為踩踏成功,這樣單一的判斷方式,使得地毯上放置重物或其他生物踩踏時,會出現踩踏判斷,導致地毯判斷失準。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包括
若干呈矩陣分布的感應探頭,每一感應探頭根據位置編號不同,當一感應探頭承重量超過預設值時,所述感應探頭輸出一采樣點信號,所述采樣點信號包括所述感應探頭的編號信息;
矩陣模擬模塊,耦接每一感應探頭,接收采樣點信號,輸出采樣點信號的感應探頭中,將位置相鄰的感應探頭劃分為同一判斷組,在第一預設時間內,一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數量在第一預設范圍值內時,所述矩陣模擬模塊輸出踩踏判斷信號并記錄該判斷組所在區(qū)域為踩踏區(qū)域。
首先是通過單腳踩踏識別,單腳踩踏識別是通過感應探頭進行判斷,如果是人體踩踏如對應區(qū)域時,那么此時踩踏位置的感應探頭都會輸出采樣點信號,同時會將感應探頭的位置信息進行輸出,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在一個短時間例如1S內之間獲取所有的采樣信息,這樣一來就判斷是否踩踏成功,如果是踩踏成功,那么感應頭的輸出信息的數量應該人體正常腳掌大小的數量相近,通過這樣判斷是否踩踏較為精確,可以忽略寵物或者其他物件置于智能地毯中起到踩踏誤判斷的效果。
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包括
若干呈矩陣分布的感應探頭,每一感應探頭根據位置編號不同,當一感應探頭承重量超過預設值時,所述感應探頭輸出一采樣點信號,所述采樣點信號包括所述感應探頭的編號信息;
矩陣模擬模塊,耦接每一感應探頭,接收采樣點信號,輸出采樣點信號的感應探頭中,將位置相鄰的感應探頭劃分為同一判斷組,在第一預設時間內,兩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數量在第一預設范圍值內且兩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數量差值在第二預設范圍值內時,所述矩陣模擬模塊輸出踩踏判斷信號并記錄該判斷組所在區(qū)域為踩踏區(qū)域。相比于上述的算法,處理的數據量增加,但是可以判斷雙腳狀態(tài),使得結果更加精確,如果雙腳踩踏,那么在一定時間內形成的兩個圖形的采樣點數量應該近似,同時滿足單腳踩踏的條件,增加了這個條件,結果更加精確。
進一步地,相鄰感應探頭的距離小于1厘米。需要說明是,如果需要實現這個感應技術,所呈現的矩陣分布感應探頭必須小于1CM,這樣一來才能起到對足位的檢測作用,保證足位的正常。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預設范圍的下限D1=200/D2,第一預設范圍的上限D2=900/D2,其中D為相鄰感應探頭之間的距離。由于人體的腳掌一般而言,足長在20-30厘米,而足寬在4-6厘米,考慮到面積計算中足形和踩踏位置造成的誤差,所以優(yōu)選足形面積范圍在200-900平方厘米,通過這樣得到一個數值范圍,以判斷足跡是否踩踏,較為精確合理,可以排除寵物或者大型物件造成的錯誤判斷。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預設范圍的下限D1=10/D2,第二預設范圍的上限D2=45/D2。此處的第二預設值存在的干擾條件僅僅為由于踩踏位置導致的感應頭被踩踏的數量誤差,所以優(yōu)選為10-45平方厘米,較為合理。
進一步地,所述矩陣模擬模塊配置有第二預設時間,當任意判斷組存在第二預設時間時,則將該判斷組內所有感應探頭標記,被標記的感應探頭與其他感應探頭判斷為不連續(xù)。通過設置第二預設時間,這樣就可以對長期放置在智能地毯上的物件進行忽略,保證智能地毯上的物件可以對人體踩踏進行檢測。
進一步地,還包括一輸出裝置,當輸出裝置接收到踩踏判斷信號時,所述輸出裝置通過加權算法對應踩踏區(qū)域內所有感應探頭的輸出電壓以輸出稱重信息。通過輸出裝置的設置,可以對人體踩踏瞬間對人體體重進行輸出,功能簡單,但是直接起到了電子稱量裝置的作用,較為便利,而人體踩踏識別技術結合該功能,保證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輸出裝置配置為顯示裝置或\和蜂鳴器。通過至少一個裝置進行輸出,保證結果數據可以被正常輸出。
本發(fā)明技術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如果是人體踩踏如對應區(qū)域時,那么此時踩踏位置的感應探頭都會輸出采樣點信號,同時會將感應探頭的位置信息進行輸出,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在一個短時間例如1S內之間獲取所有的采樣信息,這樣一來就判斷是否踩踏成功,如果是踩踏成功,那么感應頭的輸出信息的數量應該人體正常腳掌大小的數量相近,通過這樣判斷是否踩踏較為精確,可以忽略寵物或者其他物件置于智能地毯中起到踩踏誤判斷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本發(fā)明原理示意圖1;
圖2:本發(fā)明原理示意圖2。
附圖標記:10、智能地毯;1、感應探頭;2、踩踏位置;3、踩踏區(qū)域。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述,以使本發(fā)明技術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實施例1參照圖1所示,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10,包括
若干呈矩陣分布的感應探頭1,每一感應探頭1根據位置編號不同,當一感應探頭1承重量超過預設值時,所述感應探頭1輸出一采樣點信號,所述采樣點信號包括所述感應探頭1的編號信息;矩陣模擬模塊,耦接每一感應探頭1,接收采樣點信號,輸出采樣點信號的感應探頭1中,將位置相鄰的感應探頭1劃分為同一判斷組,在第一預設時間內,一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1數量在第一預設范圍值內時,所述矩陣模擬模塊輸出踩踏判斷信號并記錄該判斷組所在區(qū)域為踩踏區(qū)域3。相鄰感應探頭1的距離小于1厘米。需要說明是,如果需要實現這個感應技術,所呈現的矩陣分布感應探頭1必須小于1CM,這樣一來才能起到對足位的檢測作用,保證足位的正常。所述第一預設范圍的下限D1=200/D2,第一預設范圍的上限D2=900/D2,其中D為相鄰感應探頭1之間的距離。由于人體的腳掌一般而言,足長在20-30厘米,而足寬在4-6厘米,考慮到面積計算中足形和踩踏位置2造成的誤差,所以優(yōu)選足形面積范圍在200-900平方厘米,通過這樣得到一個數值范圍,以判斷足跡是否踩踏,較為精確合理,可以排除寵物或者大型物件造成的錯誤判斷。
首先是通過單腳踩踏識別,單腳踩踏識別是通過感應探頭1進行判斷,如果是人體踩踏如對應區(qū)域時,那么此時踩踏位置2的感應探頭1都會輸出采樣點信號,同時會將感應探頭1的位置信息進行輸出,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在一個短時間例如1S內之間獲取所有的采樣信息,這樣一來就判斷是否踩踏成功,如果是踩踏成功,那么感應頭的輸出信息的數量應該人體正常腳掌大小的數量相近,通過這樣判斷是否踩踏較為精確,可以忽略寵物或者其他物件置于智能地毯10中起到踩踏誤判斷的效果。
實施例2參照圖2所示,一種帶踩踏辨識技術的智能地毯10,包括
若干呈矩陣分布的感應探頭1,每一感應探頭1根據位置編號不同,當一感應探頭1承重量超過預設值時,所述感應探頭1輸出一采樣點信號,所述采樣點信號包括所述感應探頭1的編號信息;
矩陣模擬模塊,耦接每一感應探頭1,接收采樣點信號,輸出采樣點信號的感應探頭1中,將位置相鄰的感應探頭1劃分為同一判斷組,在第一預設時間內,兩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1數量在第一預設范圍值內且兩判斷組內的感應探頭1數量差值在第二預設范圍值內時,所述矩陣模擬模塊輸出踩踏判斷信號并記錄該判斷組所在區(qū)域為踩踏區(qū)域3。相比于上述的算法,處理的數據量增加,但是可以判斷雙腳狀態(tài),使得結果更加精確,如果雙腳踩踏,那么在一定時間內形成的兩個圖形的采樣點數量應該近似,同時滿足單腳踩踏的條件,增加了這個條件,結果更加精確。所述第二預設范圍的下限D1=10/D2,第二預設范圍的上限D2=45/D2。此處的第二預設值存在的干擾條件僅僅為由于踩踏位置2導致的感應頭被踩踏的數量誤差,所以優(yōu)選為10-45平方厘米,較為合理。
所述矩陣模擬模塊配置有第二預設時間,當任意判斷組存在第二預設時間時,則將該判斷組內所有感應探頭1標記,被標記的感應探頭1與其他感應探頭1判斷為不連續(xù)。通過設置第二預設時間,這樣就可以對長期放置在智能地毯10上的物件進行忽略,保證智能地毯10上的物件可以對人體踩踏進行檢測。
還包括一輸出裝置,當輸出裝置接收到踩踏判斷信號時,所述輸出裝置通過加權算法對應踩踏區(qū)域3內所有感應探頭1的輸出電壓以輸出稱重信息。通過輸出裝置的設置,可以對人體踩踏瞬間對人體體重進行輸出,功能簡單,但是直接起到了電子稱量裝置的作用,較為便利,而人體踩踏識別技術結合該功能,保證效果。所述輸出裝置配置為顯示裝置或\和蜂鳴器。通過至少一個裝置進行輸出,保證結果數據可以被正常輸出。對人體重量的獲取存在以下多種方式,根據感應探頭1的類型不同設置不同,一種是每一感應探頭1均反映人體體重,那么此時就需要求取加權平均數的方式進行求取,邊緣的感應探頭1權重越小,而中心的感應探頭1權重較大;如果是另一種每一感應探頭1的集合反映人體體重,那么加權時,需要保證加權后的結果為1,同樣的,邊緣權重較小,而中心權重較高。
當然,以上只是本發(fā)明的典型實例,除此之外,本發(fā)明還可以有其它多種具體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