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生活用品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防潮的筷籠。
背景技術:
筷子古稱“箸”,發(fā)源于中國,中國記載使用筷子的歷史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國人常用的一種進餐工具,并輻射至整個東南亞地區(qū),剛洗凈的筷子上會殘留一些水,目前市場上常有的筷籠的底部容易積水,長期積水會導致筷籠潮濕,容易使筷子發(fā)霉,從而不得不更換新的筷子,降低了筷子的使用壽命,增加成本,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潮的筷籠,具備去除筷籠積水的優(yōu)點,解決了筷籠內潮濕使筷子發(fā)霉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防潮的筷籠,包括外筒,所述外筒的內部設置有內筒,所述內筒內壁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濾水板,所述內筒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海綿塊,所述內筒底部的軸心處固定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貫穿海綿塊并延伸至海綿塊外,所述海綿塊外的轉軸上固定套接有第一齒輪,所述轉軸遠離內筒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軸承上,所述第一軸承的一側固定連接在外筒內壁的底部,所述第一齒輪的一側與第二齒輪的一側嚙合,所述第二齒輪的軸心處活動連接有固定軸,所述固定軸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外筒內壁的底部,所述第二齒輪的一側貫穿外筒的一側并與外筒外的第三齒輪的一側嚙合,所述第三齒輪的軸心處固定連接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塊,所述第一轉塊通過傳送帶與第二轉塊的一側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轉塊的軸心處活動套接在固定桿的一端,所述固定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外筒上,所述第二轉塊遠離固定桿的一側固定連接有轉柄。
優(yōu)選的,所述轉軸的外壁上固定連接有轉板,所述轉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刷毛,所述刷毛的底部與外筒內壁的底部活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外筒上開設有脫水孔,所述外筒靠近傳送帶的一側設置有第二軸承,所述第二軸承的內圈固定連接在轉動桿的一端。
優(yōu)選的,所述內筒的內壁上固定安裝有插板,所述插板上開設有插孔。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齒輪與第三齒輪相互垂直,所述第三齒輪與第一轉塊相互平行。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fā)明通過設置轉柄、第一轉塊、第二轉塊、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和海綿塊,海綿塊可以通過濾水板吸收筷子上殘留的水,并通過轉軸轉動使海綿塊里的水通過脫水孔甩出去,達到了去除筷籠內部積水的效果,避免筷子發(fā)霉,增加筷子的使用壽命,降低生活成本。
2、本發(fā)明通過設置轉板和刷毛,可以清除筷籠底部的污垢及水分,改善了筷籠內的衛(wèi)生環(huán)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傳送帶結構側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插板結構俯視圖。
圖中:1外筒、2內筒、3濾水板、4海綿塊、5轉軸、6第一軸承、7第一齒輪、8第二齒輪、9固定座、10第三齒輪、11轉動桿、12第一轉塊、13傳送帶、14第二轉塊、15固定桿、16轉柄、17脫水孔、18第二軸承、19插板、20插孔、21轉板、22刷毛。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防潮的筷籠,包括外筒1,外筒1的內部設置有內筒2,內筒2的內壁上固定安裝有插板19,插板19上開設有插孔20,筷子可以插接在插孔20內,便于筷子的存放,內筒2內壁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濾水板3,濾水板3便于濾水,內筒2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海綿塊4,海綿塊4可以吸收水分,內筒2底部的軸心處固定連接有轉軸5,轉軸5的一端貫穿海綿塊4并延伸至海綿塊4外,轉軸5可帶動內筒2和海綿塊4轉動,海綿塊4外的轉軸5上固定套接有第一齒輪7,第一齒輪7可帶動轉軸5轉動,轉軸5的外壁上固定連接有轉板21,轉板2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刷毛22,刷毛22的底部與外筒1內壁的底部活動連接,轉軸5帶動轉板21轉動,從而使刷毛22對外筒1的底部進行清潔,轉軸5遠離內筒2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軸承6上,第一軸承6的一側固定連接在外筒1內壁的底部,設置第一軸承6防止外筒1跟隨轉軸5轉動,第一齒輪7的一側與第二齒輪8的一側嚙合,第二齒輪8可帶動第一齒輪7轉動,第二齒輪8的軸心處活動連接有固定軸9,固定軸9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外筒1內壁的底部,第二齒輪8的一側貫穿外筒1的一側并與外筒1外的第三齒輪10的一側嚙合,第三齒輪10可帶動第二齒輪8轉動,第三齒輪10的軸心處固定連接有轉動桿11,轉動桿11帶動第三齒輪10轉動,外筒1上開設有脫水孔17,外筒1靠近傳送帶13的一側設置有第二軸承18,第二軸承18的內圈固定連接在轉動桿11的一端,通過轉軸5帶動內筒2和海綿塊4轉動,利用離心力迫使海綿塊4內的水分從脫水孔17排出,轉動桿11上固定連接有第一轉塊12,第二齒輪8與第三齒輪10相互垂直,第三齒輪10與第一轉塊12相互平行,第一轉塊12通過傳送帶13與第二轉塊14的一側傳動連接,第二轉塊14的軸心處活動套接在固定桿15的一端,固定桿1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外筒1上,第二轉塊14遠離固定桿15的一側固定連接有轉柄16,轉動轉柄16使第二轉塊14轉動,第二轉塊14通過傳送帶13帶動第一轉塊12轉動。
工作原理:該防潮的筷籠,通過轉動轉柄16第二轉塊14轉動,第二轉塊14通過傳送帶13帶動第一轉塊12轉動,第一轉塊12帶動轉動桿11轉動,從而使第三齒輪10轉動,第三齒輪10帶動第二齒輪8轉動,第二齒輪8帶動第一齒輪7轉動,從而使轉軸5帶動內筒2和海綿塊4轉動,從而將筷籠的積水通過脫水孔17排出,達到去除筷籠積水的目的。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