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釘槍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釘槍,尤其是一種電動釘槍,
背景技術(shù):
打釘槍是一種常用的手持式工具,其種類繁多,根據(jù)動力源,打釘槍可分為氣動和 電動兩類,其中,氣動打釘槍必須另外備有壓縮空氣派,因此在使用上不方便,電動打釘槍 的基本結(jié)構(gòu)可以歸納為兩類一類為電磁鐵為動力裝置,將電能直接轉(zhuǎn)化為直線運動的沖 擊能,另一類是以電動機為動力裝置,通過旋轉(zhuǎn)一一直線運動傳動轉(zhuǎn)換機構(gòu)將安置在槍體 內(nèi)電動機的旋轉(zhuǎn)運動轉(zhuǎn)變?yōu)橥鶑瓦\動并與安置在槍頭處的擊打桿銜接,從而可以在開關(guān)控 制下,將電能轉(zhuǎn)換為打釘?shù)臋C械能.專利號為US6431430的美國專利以及公開號為W02006/008M6的PCT國際專利 申請均公開了以曲柄滑塊機構(gòu)作為旋轉(zhuǎn)一直線運動傳動機構(gòu),并以電池作為電源的電動打 釘槍.此類打釘槍存在的問題一是曲柄滑塊機構(gòu)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擊打,實質(zhì)上是一 種"推"釘機構(gòu),在提供相同電動機率的情況下,推釘效率遠低于擊打的效率;二是每次推 打過程中,曲柄滑塊機構(gòu)必定推動推釘元件行進過程,當釘子遇到硬物導致行進阻力過大 時,很容易造成電機堵轉(zhuǎn),導致電機損壞;三是電機安置在手柄前方或后側(cè),與傳動機構(gòu)銜 接占據(jù)較大空間,使得打釘槍體積較大,攜帶以及操作使用均不夠方便.專利申請?zhí)枮?008101248 . 3、公開號為CN101407049的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 了一種可連續(xù)擊打的電動打釘槍,該電動打釘槍雖然利用旋轉(zhuǎn)——直線運動傳動機構(gòu),實 現(xiàn)了對釘子的連續(xù)打擊,但由于沖擊輪和旋轉(zhuǎn)軸之間的能量傳遞是通過旋轉(zhuǎn)軸上的V型斜 槽和一對鋼球得以實現(xiàn)。在工作過程中V型斜槽極易被鋼球擠壓而磨損,導致傳遞功能失 效,可靠性不夠高。
發(fā)明內(nèi)容為了克服并解決現(xiàn)有的電動釘槍所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 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可靠,并能長時間工作的、可連續(xù)擊打的 電動釘槍。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電動釘機,包括電池包、機殼、 開關(guān)、電機、錘頭、限位套、套筒、釘槍嘴、沖擊活塞、鋁氣缸、銷子、擺桿軸承、傳動軸、大傘形 齒輪、小傘形齒輪和減速齒輪以及軸齒輪,所述的電池包安裝在所述的機殼的下端,所述的 開關(guān)安裝在所述的機殼中段,所述的電機安裝在所述的電池包的上面、所述的開關(guān)的下面, 所述的錘頭安裝在所述的限位套內(nèi),所述的限位套安裝在所述的套筒內(nèi),所述的釘槍嘴套 在所述的錘頭和所述的限位套外并安裝在所述的套筒的前端部,所述的套筒水平安裝在所 述的機殼的上方。進一步,所述的沖擊活塞安放在所述的錘頭后方,所述的鋁氣缸套裝在所述的沖 擊活塞上,所述的套筒套在所述的鋁氣缸外,所述的鋁氣缸的尾部安裝著所述的圓柱銷并伸出所述的套筒。再一步,所述的擺桿軸承安裝在所述的傳動軸上,所述的傳動軸以與所述的套筒 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式安裝在所述的機殼上,所述的擺桿軸承的擺動桿與所述的圓柱銷連接。還進一步,所述的傳動軸的后端安裝著所述的大傘形齒輪,所述的小傘形齒輪以 正交的方式與所述的大傘形齒輪嚙合,所述的小傘形齒輪套裝在所述的減速齒輪上,所述 的減速齒輪與所述的軸齒輪嚙合,所述的軸齒輪連接所述的電機的軸。本發(fā)明在使用時,電機的旋轉(zhuǎn)通過軸齒輪、減速齒輪和小傘形齒輪、大傘形齒輪帶 動傳動軸旋轉(zhuǎn),使安裝在傳動軸上擺桿軸承做前、后振擺運動并帶動鋁氣缸運動,鋁氣缸中 的沖擊活塞就會不斷的撞擊錘頭,最終由錘頭實現(xiàn)對釘子的連續(xù)打擊。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結(jié)構(gòu)緊湊,旋轉(zhuǎn)——往復運動轉(zhuǎn)化結(jié)構(gòu)簡單、剛性好、 可靠。2.零件簡單,成本低,性價比高。3.能量轉(zhuǎn)化效率高,節(jié)能。4.可以實現(xiàn)對一顆釘子 的連續(xù)高效打擊。
圖1是本發(fā)明的電動釘槍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一參照圖1,一種電動釘槍,包括電池包(1)、機殼(2)、開關(guān)(3)、電機(4)、錘頭(5)、 限位套(6)、套筒(7)、釘槍嘴(8)、沖擊活塞(9)、鋁氣缸(10)、圓柱銷(11)、擺桿軸承(12)、 傳動軸(13)、大傘形齒輪(14)、小傘形齒輪(1 和減速齒輪(16)以及軸齒輪(17),所述 的電池包(1)安裝在所述的機殼O)的下端,所述的開關(guān)C3)安裝在所述的機殼O)的中 段,所述的電機(4)安裝在所述的電池包(1)的上面、所述的開關(guān)(3)的下面,所述的錘頭 (5)安裝在所述的限位套(6)內(nèi),所述的限位套(6)安裝在所述的套筒(7)內(nèi),所述的釘槍 嘴(8)套在所述的錘頭(5)和所述的限位套(6)外并安裝在所述的套筒(7)的前端部,所 述的套筒(7)水平安裝在所述的機殼O)的上方。進一步,所述的沖擊活塞(9)安放在所述的錘頭( 后方,所述的鋁氣缸(10)套 裝在所述的沖擊活塞(9)上,所述的套筒(7)套在所述的鋁氣缸(10)外,所述的鋁氣缸 (10)的尾部安裝著所述的圓柱銷(11)并伸出所述的套筒(7)。再進一步,所述的擺桿軸承(1 安裝在所述的傳動軸(1 上,所述的傳動軸(13) 以與所述的套筒(7)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式安裝在所述的機殼( 上,所述的擺桿軸承(12) 的擺動桿與所述的圓柱銷(11)連接。還進一步,所述的傳動軸(1 的后端安裝著所述的大傘形齒輪(14),所述的小傘 形齒輪(1 以正交的方式與所述的大傘形齒輪(14)嚙合,所述的小傘形齒輪(1 套裝在 所述的減速齒輪(16)上,所述的減速齒輪(16)與所述的軸齒輪(17)嚙合,所述的軸齒輪 (17)連接所述的電機⑷的軸。使用時,接通開關(guān)(3)、電池包⑴對電機⑷供電,電機⑷開始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的電機(4)分別通過軸齒輪(17)、減速齒輪(16)和小傘形齒輪(15)、大傘形齒輪(14)組成的 兩級減速傳動機構(gòu)帶動傳動軸(1 旋轉(zhuǎn),由于傳動軸(1 上安裝著擺桿軸承(12),在傳動 軸(1 的帶動下、擺桿軸承(1 將產(chǎn)生前、后的往復振擺運動并同步帶動鋁氣缸(10)運 動,鋁氣缸(10)中的沖擊活塞(9)就會撞擊錘頭(5),使錘頭(5)向前運動至與沖擊活塞 (9)脫離接觸的位置。限位套(6)對錘頭(5)的向前運動起了限位作用,防止錘頭(5)脫出套筒(7)。當在釘槍嘴(8)頭部裝入釘子后,對釘子施加力,則釘子會反推錘頭(5)向后運 動,此時錘頭( 再次與沖擊活塞(9)接觸,沖擊活塞(9)就會不斷的撞擊錘頭(5),傳遞沖 擊能,直至將釘子打入、錘頭( 與沖擊活塞(9)脫離接觸為止。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電動釘機,包括電池包、機殼、開關(guān)、電機、錘頭、限位套、套筒、釘槍嘴、沖擊活 塞、鋁氣缸、銷子、擺桿軸承、傳動軸、大傘形齒輪、小傘形齒輪和減速齒輪以及軸齒輪,所述 的電池包安裝在所述的機殼的下端,所述的開關(guān)安裝在所述的機殼中段,所述的電機安裝 在所述的電池包的上面、所述的開關(guān)的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錘頭安裝在所述的限位套 內(nèi),所述的限位套安裝在所述的套筒內(nèi),所述的釘槍嘴套在所述的錘頭和所述的限位套外 并安裝在所述的套筒的前端部,所述的套筒水平安裝在所述的機殼的上方。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沖擊活塞安放在所述的錘頭后 方,所述的鋁氣缸套裝在所述的沖擊活塞上,所述的套筒套在所述的鋁氣缸外,所述的鋁氣 缸的尾部安裝著所述的圓柱銷并伸出所述的套筒。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擺桿軸承安裝在所述的傳動軸 上,所述的傳動軸以與所述的套筒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式安裝在所述的機殼上,所述的擺桿 軸承的擺動桿與所述的圓柱銷連接。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釘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軸的后端安裝著所述的大 傘形齒輪,所述的小傘形齒輪以正交的方式與所述的大傘形齒輪嚙合,所述的小傘形齒輪 套裝在所述的減速齒輪上,所述的減速齒輪與所述的軸齒輪嚙合,所述的軸齒輪連接所述 的電機的軸。
專利摘要一種電動釘機,包括電池包、機殼、開關(guān)、電機、錘頭、限位套、套筒、釘槍嘴、沖擊活塞、鋁氣缸、銷子、擺桿軸承、傳動軸、大傘形齒輪、小傘形齒輪和減速齒輪以及軸齒輪,電池包安裝在機殼的下端,開關(guān)安裝在機殼中段,電機安裝在電池包的上面、開關(guān)的下面,錘頭安裝在限位套內(nèi),限位套安裝在套筒內(nèi),釘槍嘴套在錘頭和限位套外并安裝在套筒的前端部,套筒水平安裝在機殼的上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動釘機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工作可靠,可以實現(xiàn)對釘子的連續(xù)打擊。
文檔編號B25C1/06GK201848827SQ20102056365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0月13日
發(fā)明者胡繼寧 申請人:胡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