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雙向棘輪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手動工具,尤其涉及一種薄型雙向棘輪扳手。
【背景技術】
[0002]一般螺絲批、力矩扳手之類手動工具的使用中,手在轉動方向上的運動有一定的限度,不會是沿著一個方向持續(xù)進行的。這類工具中,手柄的轉動軸與主軸同軸,使用時一般是這樣的:首先,用手朝著某個希望的方向轉動手柄(例如擰緊或松開一個螺釘),然后,將手反向旋轉,使該工具重新定位以便進入下一循環(huán)。在上述循環(huán)的第二部分,手的反向旋轉可以是放開手柄后再重新握住,也可以是在工具中配有棘齒面機構等單向裝置,使手柄反轉時主軸不動,還可以是將該工具與螺釘脫離后再插入。但無論如何,手的反向旋轉都不會帶來緊固件的有效運動,因此成為被浪費的動作。
[0003]美國專利US5931062公開了一種機械轉換器,使得不論手柄是順時針轉動還是逆時針轉動,主軸都朝向一個方向轉動,從而大大提高了手的運動效率,節(jié)約了操作時間。然而,該發(fā)明的轉換裝置只能使主軸朝著一個方向轉動,這并不適應主軸在兩個方向上轉動的需要,例如,作為力矩扳手應用時需要擰緊或松開緊固件,而安裝該發(fā)明的轉換裝置的力矩扳手無論是按對常規(guī)扳手的擰緊緊固件的操作還是松開緊固件的操作得到的結果都是擰緊緊固件(或者松開緊固件)。如果期望在安裝該發(fā)明的轉換裝置的力矩扳手能夠實現(xiàn)擰緊緊固件以及松開緊固件的操作,可以考慮的解決方式只能是在該力矩扳手的主軸的兩端(即工作部的兩端)皆設置輸出端,其中一端用于擰緊緊固件的操作,另一端用于松開緊固件的操作。而這樣的設計是累贅的,使用時由于需要注意選擇適合要求的輸出端,也極不方便。
[0004]申請人在中國專利申請(CN201320028403.8)中公開了一種雙向棘輪扳手,包括換向開關,解決了方便地切換主軸轉動方向這一問題。然而扳手擰緊緊固件需要一定的扭矩,因此,為了提供足夠的扭矩,該雙向棘輪扳手的尺寸需要較厚的部件以達到所需的強度。這就使得這種雙向棘輪扳手在使用時需要在主軸軸向上需要較大的空間以握住握持裝置。因此這種雙向棘輪扳手無法在主軸軸向上空間較小的狹窄空間中得到應用,例如一些狹縫或機械部件的間隙等。
[0005]因此,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fā)一種方便在狹窄空間中使用的薄型雙向棘輪板手。
【發(fā)明內容】
[0006]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薄型雙向棘輪扳手,實現(xiàn)在狹窄空間中使用及穩(wěn)定切換主軸轉動方向。
[0007]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薄型雙向棘輪扳手,包括工作部以及手柄,所述工作部包括主軸,所述主軸用于輸出扭矩且其軸線垂直于所述手柄;主動齒輪、從動齒輪、中間齒輪軸以及中間齒輪,所述主動齒輪、從動齒輪和中間齒輪軸均套設在所述主軸之上,所述中間齒輪軸的軸線與所述主軸的軸線垂直,所述中間齒輪安裝在所述中間齒輪軸上,并配合在所述主動齒輪和所述從動齒輪之間傳動,其中所述手柄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所述中間齒輪軸外固設有一握持裝置,當握持住所述握持裝置,轉動所述手柄帶動所述主動齒輪轉動時,所述主動齒輪通過所述中間齒輪帶動所述從動齒輪反向旋轉;與主動齒輪一起轉動的第一棘齒面,以及與從動齒輪一起轉動的第二棘齒面;可帶動所述主軸轉動的第一棘爪元件和第二棘爪元件;其中所述第一棘爪元件具有選擇性地與所述第一棘齒面配合的第一棘爪和第二棘爪,其中所述第一棘爪在第一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棘齒面發(fā)生打滑,在第二方向上則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接合傳動,所述第二棘爪在第一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接合傳動,在第二方向上則與所述第一棘齒面發(fā)生打滑;所述第二棘爪元件具有選擇性地與所述第二棘齒面配合的第三棘爪和第四棘爪,其中所述第三棘爪在第一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打滑,在第二方向上則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接合傳動,所述第四棘爪在第一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接合傳動,在第二方向上則與所述第一棘齒面打滑;換向開關,所述換向開關可將所述第一棘爪元件和所述第二棘爪元件設置在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在所述第一狀態(tài)下,所述第一棘爪和所述第三棘爪同時分別與所述第一棘齒面和第二棘齒面配合;在所述第二狀態(tài)下,所述第二棘爪和所述第四棘爪同時分別與所述第一棘齒面和第二棘齒面配合;所述第一方向為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所述第二方向為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工作部的厚度小于等于30mm。
[0008]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棘爪元件和/或第二棘爪元件采用高強度材料,優(yōu)選地,采用的材料為注射粉末冶金。
[0009]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其中一個棘爪元件的厚度小于等于6.5mm,另一棘爪元件的厚度小于等于該棘爪元件的厚度,與棘爪元件接合傳動的棘齒面的厚度與棘爪元件的厚度相同,中間齒輪軸的厚度小于等于8mm,中間齒輪的模數(shù)小于等于1 ;優(yōu)選地,第一棘爪元件的厚度為5_,第二棘爪元件的厚度小于第一棘爪元件的厚度,中間齒輪軸的厚度為6_,中間齒輪的模數(shù)為0.6,工作部的厚度為25mm。
[0010]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手柄具有環(huán)狀頭部,第一棘齒面設置在環(huán)狀頭部的內圈上。[0011 ] 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棘齒面設置在主動齒輪的內圈上。
[0012]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二棘齒面設置在從動齒輪的內圈上。
[0013]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握持裝置為握持環(huán)。
[0014]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棘爪元件和/或第二棘爪元件為扇形。
[0015]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棘爪元件和第二棘爪元件安裝在副軸之上,副軸的軸線與主軸平行且不與主軸重合,副軸與主軸相聯(lián),可帶動主軸轉動。
[0016]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副軸穿設在主軸之中。
[0017]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換向開關內設置有彈簧,換向開關包括中心柱、第一球頭柱塞和第二球頭柱塞,中心柱穿置于主軸內,第一球頭柱塞和第二球頭柱塞依次固定在中心柱上,第一球頭柱塞和第二球頭柱塞分別與第一棘爪元件和第二棘爪元件配合。
[0018]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第一球頭柱塞和第二球頭柱塞內設置有彈簧。
[0019]本發(fā)明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在達到所需輸出扭矩的基礎上減薄了工作部中各部件的厚度(即沿主軸100延伸的長度),因此也極大的減小了工作部整體的厚度,即在狹窄空間中也便于使用,并滿足擰緊緊固件所需的扭矩,實現(xiàn)了兩種工作模式并可在兩種工作模式間穩(wěn)定方便地轉換。
[0020]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的主視圖。
[0022]圖2是圖1所示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的工作部的截面圖。
[0023]圖3顯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內的傳動裝置。
[0024]圖4顯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內的換向裝置。
[0025]圖5顯示了安裝了第一棘爪元件和第二棘爪元件的主軸。
[0026]圖6是圖5中的第一棘爪元件的正視圖。
[0027]圖7顯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處于第一種工作模式時,第一棘爪元件與第一棘齒面之間的配合。
[0028]圖8顯示了用于改變本發(fā)明的薄型雙向棘輪扳手的工作模式的轉鈕。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