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救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現(xiàn)今高樓林立,高樓里緊急事故時有發(fā)生,因此,高樓逃生裝置已經成為現(xiàn)今大樓必備的硬件設施。目前,一般在高樓使用的逃生設備,大部分都只注重逃生者下降到地面所用的時間,而忽略了逃生者在逃離過程中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所受的壓力,現(xiàn)在很多的逃生裝置都只是在高樓外以緩降吊具或鎖具吊掛人體,或人體直接攀附于該類逃生設備,一般來說沒有接受過類似訓練的普通居民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影響逃生的進度。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是在高樓遇到災情時免動力的逃生裝置,能最大限度的克服逃生者心理恐懼敢,提高了逃生過程中的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包括墻體掛鉤、繩索、主鎖、下降器、防護包、安全坐騎套、以及減震裝置,墻體掛鉤固定安裝于墻體外部,主鎖鎖定在墻體掛鉤上,繩索的一端固定于主鎖,另一端穿過下降器于防護包相連,安全坐騎套固定安裝在下降器上。該裝置中所設置的安全坐騎套能有效的保護逃生者的安全,減輕了逃生者心理壓力。[0005]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 本裝置所述安全坐騎套下部設置了減震裝置。在本裝置落地瞬間該減震裝置吸收
了落地時地面的反作用力,保證了逃生者的人生安全,避免落地時傷害事故的產生。 本裝置下降器下部的繩索收納于防護包內。這樣的設置使該裝置更加人性化,繩
索收納在防護包內,使防護包處于人與墻體之間,很大程度的減少了人體在下落過程中所
發(fā)生的劃傷事故。 本裝置安全坐騎套采用尼龍纖維材料制成。 本裝置的減震裝置為乳膠材料支撐的氣墊。在落地時減震裝置能很好的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保證了逃生者在落地時的安全。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提高了逃生裝置的安全性,也減輕了逃生者從高樓逃生時的緊張心理,大大增加了逃生的成功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結構示意圖[0012] 圖2為圖1結構示意圖的A向視圖[0013]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降器繞繩方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根據圖1、圖2所示,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包括墻體掛鉤1、繩索3、主鎖2、下降器4、防護包5、安全坐騎套6、以及減震裝置7,墻體掛鉤1固定安裝于墻體外部,主鎖2鎖定在墻體掛鉤1上,繩索3的一端固定于主鎖2,另一端穿過下降器4于防護包5相連,安全坐騎套6固定安裝在下降器4上。該裝置中所設置的安全坐騎套6能有效的保護逃生者的安全,減輕了逃生者心理壓力。 所述安全坐騎套6下部設置了減震裝置7,下降器4下部的繩索3收納于防護包5內,本裝置中的安全坐騎套6采用尼龍纖維材料制成,減震裝置7為乳膠材料支撐的氣墊。[0017] 墻體掛鉤1固定安裝于高樓外墻部,在使用該裝置逃生時,將主鎖2鎖定于墻體掛鉤上,繩索3以特定方式穿過下降器4如圖3所示,逃生者穿上安全坐騎套6,確保減震裝置7位于臀部下方,檢查安全坐騎套6完畢后,開始進入下降動作,逃生者一只手拉住下降器4下端的繩索3,可控制下降的速度以及方向,另一只手扶住防護包5,使防護包5處于人與墻體之間,避免了在下滑過程中擦傷事故的發(fā)生,下降落于地面時,置于安全坐騎套6下部的減震裝置7瞬間吸收了地面的反作用力,使逃生者安全逃離危險區(qū)。
權利要求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包括墻體掛鉤(1)、繩索(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主鎖(2)、下降器(4)、防護包(5)、安全坐騎套(6)、以及減震裝置(7),墻體掛鉤(1)固定安裝于墻體外部,主鎖(2)鎖定在墻體掛鉤(1)上,所述繩索(3)一端固定連接于主鎖(2),另一端穿過下降器(4)于防護包(5)相連,安全坐騎套(6)固定安裝在下降器(4)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坐騎套(6) 下部設置了減震裝置(7)。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其特征在于下降器(4)下部的繩 索(3)收納于防護包(5)內。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坐騎套(6) 采用尼龍纖維材料制成。
5.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減震裝置(7) 為乳膠材料制成的氣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樓自救坐騎裝置,包括墻體掛鉤、繩索還包括有主鎖、下降器、防護包、安全坐騎套以及減震裝置,墻體掛鉤固定安裝于墻體外部,主鎖鎖定在墻體掛鉤上,繩索一端固定連接于主鎖,另端穿過下降器于防護包相連,安全坐騎套固定安裝在下降器上。其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可靠性強、易操作,采用高性能材料,在下降過程中能較好地保護逃生者及緩和逃生者恐懼情緒,提升逃生成功機率。
文檔編號A62B1/06GK201529332SQ20092004736
公開日2010年7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15日
發(fā)明者劉凱, 宜沈平, 徐偉, 李云峰 申請人:三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