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漢字造字積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兒童識字玩具(教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寓教于樂的兒童漢字造字積木。
背景技術:
漢字是記錄漢文化的文字符號,是漢語的最基本單位。漢語難學,規(guī)律難尋和識字教育枯燥無味是世人共認的事情。因此,增強識字教育的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揭示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和造字規(guī)律及提高識字效率是解決漢語難學的關鍵。當前,漢語的識字教育仍以教師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學的灌輸教育為主,它存在以下主要缺點(1)教一個字,學一個字,死記硬背,學習速度慢,效率不高;(2)一個字一個字地教與學,生硬機械,枯燥無味,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3)死記硬背,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系統(tǒng)思維能力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4)識字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不能有機地結合。
綜上所述,如何在識字教育中引入啟發(fā)式的互動教學方法,增加其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變灌輸教育為啟發(fā)式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素質一直是識字教育應探索的重大課題。為此,人們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漢字識字教學工具,常見的有漢字教學卡片。這種教學卡片是在卡片上印上一個或多個漢字,在卡片漢字的對應位置標注拼音或圖畫,卡片上的漢字皆為完整的漢字,不具有將漢字分解、組合的功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趣味性不高,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揭示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和結構規(guī)律。為此,人們設計出了一種分別印有字核和字根的積木,但這種積木僅在積木的一個面上印有字核或字根,組合變化較少,對漢字的覆蓋范圍較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根據漢字的字核造字原理設計的可將漢字分解、組合的漢字造字積木。它較原有漢字識字積木的覆蓋范圍更廣、組合方式更多,趣味性更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本發(fā)明是一種漢字造字積木,它是由印有漢字字核的第一積木塊和印有漢字字根的第二積木塊組成,第一積木塊和第二積木塊可互相疊合,形成一個正方形;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為四邊閉合的“□”形構件,其中部具有方形通孔;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為正長方體,其外形與第二積木塊的方形通孔相匹配,所述的第一積木塊可自第二積木塊的方形通孔中活動插入或抽出。
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為正長方體,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為長方體,第一積木塊的寬度與第二積木塊的寬度比為3∶2。
所述的第一積木塊具有的四個長方形的面分別印有字核,每個第一積木塊載有4個字核。
所述的第二積木塊是一個長方體,它具有四個長方形的面,其中,對稱的兩個面印有字根,另外的兩個與第一積木塊的面完全相等的對稱面,分別印有字核。
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的寬度與厚度相等,為其長度的3/5。
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的寬度和厚度比為2∶3,且為其長度的2/5。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是①增加了四邊呈閉合的“□”字形結構的第二積木塊和呈正方形的第一積木塊,從而含蓋了“口”字形字根的漢字,使得本發(fā)明對漢字的覆蓋范圍大大增加。②本發(fā)明在呈正長方體的第一積木塊和呈長方體的第二積木塊的四個側面分別印有字核或字根,使得第一積木塊和第二積木塊可形成更多種的組合,構成更多不同漢字,從而使本積木的造字功能更強大。③本發(fā)明對第一積木塊和第二積木塊寬度的限定,使得第一積木塊和第二積木塊的配合更加的合理,實用。
本發(fā)明運用字核造字理論把漢字離析成字核和字根。將字核設計成一個積木塊,將字根設計成為一積木塊,兩積木塊組合,就可形成成千上萬的漢字。某一字核與若干字根組合,就形成同一字核的若干漢字,這若干漢字稱為某字族漢字,這不僅揭示了漢字的結構規(guī)律,同時揭示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兒童在進行積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漢字,掌握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和結構規(guī)律。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系統(tǒng)思維能力,開發(fā)了智力。
按照字核攜帶的語音信音多少,將只攜帶一個語音信息的字核稱為單語音字核,將攜帶兩個語音信息的字核稱為雙語音字核,將攜帶兩個以上語音信息的字核稱為多語音字核,由單語音字核組成的漢字造字積木構成漢字造字積木的簡明型,由多語音字核組成的漢字造字積木構成漢字造字積木的標準型和加強型。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外型圖;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外形圖;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外型圖;圖6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外形圖;圖8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立體分解圖;圖9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外型圖;圖10為本發(fā)明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1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外型圖;圖12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3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外形圖;圖14為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具有漢字的立體分解圖;圖15為發(fā)明單語音字核與字根組合示例圖;圖16為本發(fā)明多語音字核與字根組合示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之漢字造字積木是在對漢字的結構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之后,提出漢字的字核造字理論,并運用字核造字理論而設計完成的。漢字的字核造字理論把漢字離析為字核與字根的組合而成。其中,字核攜帶語音信息,決定漢字的標音(即讀音的聲母和韻母)。根據字核攜帶語音信息的多寡,又將字核劃分為單語音字核(只帶一個語音信息,其構成的同字族漢字的標音都相同),雙語音字核和多語音字核。字根攜帶主要的釋意信息,決定漢字的字意。依照這一理論,本發(fā)明將字核設計成一個積木,稱之為第一積木塊(又稱字核積木)。同理,將字根設計成另一個積木塊即字根積木)。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印有(帖有或刻有,下同)漢字字核的第一積木塊(字核積木塊)1和印有(帖有或刻有)漢字字根的第二積木塊(字根積木塊)2皆為長方體。
其中,第一積塊1為正長方體,其四個長方形面各印有一個字核。第一積木塊1的寬度與第二積木塊(字根積木塊)2的寬度比為3∶2,第一積木塊的寬度與其長度比為3∶5,第二積木塊的寬度與其長度比為2∶5。
第一積木塊1的寬度與厚度相等,為其長度的3/5。
印有字根的第二積木塊2的寬度與第一積木塊1的寬度比為2∶3或15∶35。第二積木塊2的兩個窄的長方形面上各印有一個字根,兩個寬的長方形面上各印有一個字核。第二積木塊2的寬度和厚度比為2∶3,但為其長度的2/5。
使用時,可將第一積木塊1和第二積塊2合成若干漢字。如圖3、圖4、圖15、圖16所示,通過在第一積木塊1上的字核“章”與第二積木塊2上的字根“亻、忄、氵、犭、女、王、木、蟲、阝、彡、阝(左右)、巾、山、疒”等組合,就分別形成“章”字族的傽、慞、漳、獐、嫜、璋、樟、蟑、障、彰、鄣、幛、嶂、瘴等14個漢字,這對于識字教學,揭示漢字造字規(guī)律和結構知識,提高識字效率,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思維能力將有較大的幫助。
如圖5-8所示,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個實施例。所述的第一積木塊1A為長方體,第二積木塊2A為“L”形構件,第一積木塊1A的外形尺寸與第二積木塊2A的“L”形直角邊所包容的尺寸相匹配,形成一個正方形。
如圖9-10所示,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個實施例。所述的第三個實施例,第一積木塊1B為正長方體,第二積木塊2B為“冂”形構件,第一積木塊1B可自第二積木塊2B的開口端21B插入,第一積木塊1B的外形尺寸與第二積木塊2B“冂”形內邊所包容的尺寸相匹配。
如圖11-14所示,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個實施例,它由第一積木塊2C和第二積木塊1C構成。所述的第二積木塊1C為四邊閉合的“□”形構件,其中部具有方形通孔11C;所述的第一積木塊2C為正長方體,其外形與第二積木塊1C的方形通孔11C相匹配,所述的第一積木塊2C可自第二積木塊1C的方形通孔11C中活動插入或抽出,構成多種不同的漢字。
所述的積木塊可以由木材、塑料或橡膠、有機玻璃、樹脂、石材等材料制成,字核和字根可以寫在積木上,也可開模刻在積木上。
運用含有字核的第一積木塊與含有字根的第二積木塊的組合,就可構成成千上萬個漢字的漢字造字積木。根據字核含有語音信息的多少,可以將漢字造字積木按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成簡明型(單語音字核構成的漢字)和標準型與增強型。
本發(fā)明實現的方法是1、根據漢字楷書的結構特征,將漢字造字積木的整體結構設計為5×5×3(長×寬×厚)的長方體。
2、根據字核造字理論對漢字(這里指簡體,同理,也適合用于繁體字)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將常用字核離析出來,并按漢字拼音音序(或筆畫多少)歸類,列表1中。同時,將表1中攜帶單語音信息的字核挑選出來,列于表2中。
3、根據字核在造字時的具體結構特征,將字核積木的載體設計并加工成實施例1、2、3、4中或其它幾種相關形狀。
4、將表1、表2的字核分別印刷在與積木載體尺寸匹配的紙片上,然后將印有字核的紙片粘帖在對應的積木載體上就形字核積木。或者將表1、表2的字核分別直接印(或刻)在積木載體的各個長方形面上,就形字核積木。例如分別把“章”“付”“皇”“丙”分別印在同一字核積木的四面上。
5、根據字核造字理論對漢字(這里指簡體,也適用于繁體)進行系統(tǒng)分析,將常用的字根離析出來,并按其筆畫多少或漢語拼音分類排列(見表3)。
6、根據字根與字核組合造字時的具體結構特征,將字根積木的載體設計并加工成實施例1、2、3、4中的或其它幾種相關形狀。
7、把表3的字根分別印在字根積木的每個可使用面上,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字根積木。
8、將字核積木與字根積木按使用手冊組合就構成集娛樂、游戲與識字于一體的漢字造字積木。
表1 科學識字積木字核總表(按漢語拼音排列)
表2 單語音字根表(共238個字核)
表3 科學識字積木字根表(共224個) []內的為例字,字根按漢語拼音首音歸類。
權利要求
1.一種漢字造字積木,它是由印有漢字字核的第一積木塊和印有漢字字根的第二積木塊組成,第一積木塊和第二積木塊可互相疊合,形成一個正方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為四邊閉合的“□”形構件,其中部具有方形通孔;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為正長方體,其外形與第二積木塊的方形通孔相匹配,所述的第一積木塊可自第二積木塊的方形通孔中活動插入或抽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漢字造字積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為正長方體,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為長方體,第一積木塊的寬度與第二積木塊的寬度比為3∶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漢字造字積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積木塊具有的四個長方形的面分別印有字核,每個第一積木塊載有4個字核。
4.根據權利要求所述的漢字造字積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積木塊是一個長方體,它具有四個長方形的面,其中,對稱的兩個面印有字根,另外的兩個與第一積木塊的面完全相等的對稱面,分別印有字核。
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漢字造字積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積木塊的寬度與厚度相等,為其長度的3/5。
6.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漢字造字積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積木塊的寬度和厚度比為2∶3,但為其長度的2/5。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由載有漢字字核積木(第一積木塊)和載有漢字字根積木(第二積木塊)組成的漢字造字積木。由于本發(fā)明將第二積木塊設計成“口”字形結構,從而涵蓋了“口”字根的漢字,擴大了本積木覆蓋漢字的范圍。由于本發(fā)明第一積木塊的四個面各載有一個字核,第二積木塊的兩個面各載有一個字根,另外兩個面各載有一個字核,從而使本積木的造字功能更強大。由于本發(fā)明運用字核造字理論把漢字離析成字核和字根,將字核設計成一個積木模塊,將字根設計成另一積木模塊。兩積木模塊的組合,就可形成成千上萬的漢字。兒童在進行積木游戲中就不知不覺的學習了漢字,掌握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和漢字的結構理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興趣。
文檔編號G09B1/32GK1779736SQ20041005240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張世文, 陳樹菁 申請人:張世文, 陳樹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