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顯示面板的周邊線路及修補線結 構,用以減少非顯示區(qū)域的使用空間,并可增加修補線的可測性與可用性。
背景技術:
隨著因特網與無線電通訊技術的急遽發(fā)展,信息化逐漸普及于個人,因此各種可 攜式信息產品,如筆記型計算機、行動電話、數(shù)字相機及個人數(shù)字助理等,均快速成長發(fā)展。 近年來,由于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薄型化、輕量化、低耗電量與無 輻射污染,逐漸由早期的低信息容量顯示產品的應用,漸漸擴及精細化的監(jiān)視器或可攜式 信息產品,成為顯示器的主流產品,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 顯不器。舉例而言,一般液晶顯示面板結構包含一薄膜晶體管基板(thin-film transistor substrate, TFT substrate)、一濾光片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 CF substrate),以及設置于兩基板間的液晶層。請參閱圖1,圖1為顯示面板10的架構示意 圖。顯示面板10上包含一顯示區(qū)14,其上設置有復數(shù)條互相平行的資料線(data line) DfDm與復數(shù)條互相平行的掃描線(scan line) Sf Sn。在每一條資料線DfDm與每一條掃 描線SfSn的交會處設有由薄膜晶體管和電容等電子組件所構成的畫素驅動電路16,可接 收由數(shù)據(jù)線DfDm傳送的影像數(shù)據(jù)訊號,以及由掃描線SfSn傳送的開關/尋址訊號,以控 制相對應畫素的操作。習知的顯示面板上通常設置有復數(shù)個驅動IC (Driver IC) 20,例如液晶顯示面 板的驅動IC是作為輸出所需的電壓至像素,以控制液晶分子的扭轉程度。數(shù)據(jù)線可藉由驅 動IC 20耦合至印刷電路板(printed wiring board, PffB)(未圖示)。驅動IC 20依據(jù) 不同制程,可分為卷帶式芯片載體封裝(Tape Carrier Package,TCP)、晶粒軟模接合(Chip on Film, C0F)或覆晶玻璃(Chip on Glass,C0G),其中以卷帶式芯片載體封裝及晶粒軟模 接合為主。驅動IC除連接復數(shù)條數(shù)據(jù)線DfDm或掃描線SfSn之外,另外連接至少一條周 邊線路22及至少一條修補線(impair line) 24,用以作為資料線DfDm發(fā)生斷路現(xiàn)象的替 代線路。為了避免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的斷路現(xiàn)象阻斷訊號傳遞,通常在制作顯示面板時,通 常會于顯示面板的周邊區(qū)域設置至少一條修補線,作為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發(fā)生斷路現(xiàn)象的替 代線路。當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發(fā)生斷路現(xiàn)象時,外部傳遞的影像數(shù)據(jù)訊號或開關/尋址訊號, 仍可以透過修補線傳遞至顯示面板,來控制畫素操作,避免因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的斷路現(xiàn)象 造成顯示面板顯示不良。在正常情況下,修補線和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之間并未電性連接。請參閱圖2,圖2為習知的周邊線路22與修補線24連接于驅動IC的走線設計方 式。習知的設計方式是將周邊線路22 (例如Vcom)及修補線24共同連接于驅動IC。然而, 此一設計方式較耗費架構的空間,由于需事先確定修補線的設計具有替代數(shù)據(jù)線或掃描線 的能力,因此通常預留較多空間,例如增加修補線的數(shù)量或增加修補線的直徑,以降低修補線的阻抗而提高其傳輸訊號的能力。然而,近年來各種可攜式信息產品不斷朝向外型輕薄 發(fā)展,例如平板計算機,因此發(fā)展減少非顯示區(qū)域的使用空間的顯示面板架構,為當前重要
課題之一。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結構,用以減少非顯示區(qū)域的使 用空間,并增加修補線的可測性與可用性。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藉由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的結構設計,有效提升顯示面板 的修補線的測試性與使用性,以達到降低成本與提高影像質量的目的。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升修補線的設計容許度,并可于測試階段選擇性地調 整修補線的能力,可有效提升顯示面板的產出良率。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是揭露一種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架構,透過將周邊 線路的走線方式設計為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驅動IC或集成電路芯片上,并于使用 修補線時,可選擇性地以雷射切除方式將部份周邊走線分離,并將其與修補線雷射熔接,以 增加修補線的能力。本發(fā)明揭露一種顯示面板,其包含一顯示面板,具有復數(shù)條訊號線,包 含數(shù)據(jù)線與掃描線;至少一集成電路芯片,是電性連接于訊號線,用以驅動顯示面板顯示影 像;至少一修補線,其一端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及至少一周邊走線,是以柵狀排線方式電 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其中,修補線與周邊走線平行設置。本發(fā)明更包含至少一可撓性 電路板,是設置于顯示面板的邊緣,且可撓性電路板的一端是電性連接于訊號線,集成電路 芯片是設置于可撓性電路板上。前述集成電路芯片可為一掃描驅動電路,是電性連接前述 訊號線的掃描線,或可為一數(shù)據(jù)驅動電路,是電性連接前述訊號線的數(shù)據(jù)線。其中,本發(fā)明的修補線與周邊走線更可為不同金屬,用以減少修補線與周邊走線 間互相干擾的問題。修補線平行設置于周邊走線,其長度大于或等于周邊走線的長度,且兩 者間以具有復數(shù)個重疊點,當使用修補線時,于重疊點以雷射熔接方式,使部分周邊走線與 修補線電性連接,以降低修補線訊號的衰減而提高影像質量。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修補線的長度小于周邊走線的長度,修補線的一端電 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上,而修補線的另一端與周邊走線重疊。當使用修補線時,可先于重 疊點以雷射熔接方式,使修補線與周邊走線的一端電性連接,并以雷射分割方式,使欲使用 的部分周邊走線分離。因此于顯示面板制程中的修補線長度為連接集成電路芯片與周邊走 線距離。本發(fā)明的一優(yōu)點是在于藉由將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改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 于集成電路芯片,可選擇性地將周邊走線與修補線熔接,有效提升顯示面板的修補線的測 試性與使用性,并可降低修補線訊號的衰減,以提高影像質量。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點是在于可針對制程的不均勻性,于測試階段調整修補線的傳輸 訊號的能力,可有效提升顯示面板的產出良率,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此類及其它優(yōu)點從以下較佳實施例的敘述并伴隨后附圖式及申請專利范圍將使 讀者得以清楚了解本發(fā)明。
圖1是顯示面板的架構示意圖。圖2是習知周邊線路與修補線連接于驅動IC的走線設計方式。圖3是顯示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的架構示意圖。圖4是顯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周邊走線與修補線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的走線設 計方式。圖5是顯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已完成雷射分離的修補線使用架構示意圖。圖6是顯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周邊走線與修補線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的走線 設計方式。圖7是顯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已完成雷射分離的修補線使用架構示意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0顯示面板12印刷電路板14顯示區(qū)16畫素驅動電路20驅動IC22周邊線路24修補線30顯示面板34顯示面板36畫素驅動電路40集成電路芯片42周邊走線44修補線46可撓性電路板401,402數(shù)據(jù)驅動電路403,404掃描驅動電路52周邊走線54修補線01 03重疊點Ll L3連接線ΜΓΜ3切除點Dl Dm資料線Sl Sn掃描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將以較佳實施例及觀點加以敘述,此類敘述是解釋本發(fā)明的結構及程序, 僅用以說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申請專利范圍。因此,除說明書中的較佳實施例以外,本 發(fā)明亦可廣泛實 行于其它實施例中。
現(xiàn)將描述本發(fā)明的細節(jié),其包括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參考附圖及以下描述,相同參考 標號用于識別相同或功能上類似的組件,且期望以高度簡化的圖解方式說明實施例的主要 特征。此外,附圖并未描繪實際實施例的每一特征,所描繪的圖式組件是皆為相對尺寸而非 按比例繪制。本發(fā)明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及修補線架構, 用以減少非顯示區(qū)域的使用空間,并可增加修補線的可測性與可用性,透過將周邊走線方式 設計為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驅動IC或集成電路芯片上,并于使用修補線時,可選擇性 地以雷射切除方式將部份周邊走線分離,并將其與修補線雷射熔接,以增加修補線的能力。請參閱圖3,圖3是顯示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30的架構示意圖。本發(fā)明的一種顯示 面板30,其包含一顯示面板34,具有復數(shù)條訊號線SfSn ;Dl Dm,包含資料線Dl Dm與掃 描線SfSn ;至少一集成電路芯片40,是電性連接于訊號線SfSn、Dl Dm,用以驅動顯示面 板34顯示影像;至少一修補線44,其一端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 ;以及至少一周邊走 線42,是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且周邊走線42與修補線44平行設 置于顯示面板30的非顯示區(qū)。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顯示面板30為一般顯示面板使用的結構,包含一薄膜晶體管 基板、一濾光片基板,以及設置于兩基板間的液晶層。由于非為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特征,為 避免混淆,茲不贅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顯示面板34設置有多條訊號線,包含數(shù)據(jù)線DfDm與掃描線 Sf Sn,且在每一條資料線DfDm與每一條掃描線SfSn的交會處設有由薄膜晶體管和電容 等電子組件所構成的畫素驅動電路36。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集成電路芯片40是以晶粒軟模接合封裝方式設置于顯示面板 34上,電性連接于訊號線Sf SruDfDm,用以驅動顯示面板34顯示影像。集成電路芯片40 可為一掃描驅動電路,是電性連接訊號線的掃描線Sf Sn,或可為一數(shù)據(jù)驅動電路,是電性 連接訊號線的數(shù)據(jù)線0廣0!11,以二數(shù)據(jù)驅動電路401、402及二掃描驅動電路403、404于圖式 中作為說明。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更包含至少一可撓性電路板46,是設置于顯示面板30 的邊緣,且可撓性電路板46的一端是電性連接于訊號線Sf SruDfDm,集成電路芯片40是 設置于可撓性電路板46上。本實施例中使用可撓性電路板46的差異僅在于集成電路芯片 的封裝與配置方式。故,于本發(fā)明的集成電路芯片40并限定集成電路芯片40的封裝方式 或配置方式,可使用卷帶式芯片載體封裝或覆晶玻璃封裝方式設置于顯示面板34。請參閱圖4,圖4是顯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42與修補線44 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的走線設計方式。本實施例中的修補線44,其一端電性連接于集成 電路芯片40,用以當數(shù)據(jù)線DfDm發(fā)生斷路現(xiàn)象時的替代線路。周邊走線42,是以柵狀排 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以復數(shù)個連接線LfL3并聯(lián),且其與集成電路芯片40 具有至少一個連接點46。周邊走線42主要作用為連接集成電路芯片40,用以驅動顯示面 板34的訊號。需注意的是,一般而言,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具有至少一條周邊走線42,每一走 線的功能亦不相同,而本發(fā)明的周邊走線42是指最鄰近修補線44兩側的走線,通常但不限 定為Vcom走線。本實施例中,修補線44平行設置于周邊走線42,其長度大于或等于周邊走線42的 長度,且兩者間具有復數(shù)個重疊點0廣03。當未使用修補線44時,修補線44沒有作動,且修補線44與周邊走線42為浮動(floating)的狀態(tài)。當使用修補線44,可以雷射熔接修補線 44與周邊走線42于重疊點0廣03,并以雷射將不需使用的周邊走線42作分離切除,使部分 周邊走線42成為修補線44的一部分。如圖5所示,是顯示已完成雷射分離的修補線使用 架構示意圖。當使用修補線44時,先以雷射熔接于重疊點0廣03,接著再以雷射將不需使用 的部分周邊走線42分離于切除點ΜΓΜ3 (顯示于圖4),切除點ΜΓΜ3于連接線L1 L3上,為 周邊走線42的任一排線間距位置。一般而言,由于周邊走線42設計時較有充足的余裕度, 因此可以提供部分走線,作為修補線44,用以增加修補線44的能力,以降低修補線44訊號 的衰減而提高影像質量。特別是當制程能力不均勻時,可選擇性地增減修補線44的能力。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修補線44與周邊走線42更可為不同金屬,用以減少修補線與周邊走線 間互相干擾的問題。請參閱圖6,圖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52與修補線 54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的走線設計方式。本實施例中的修補線54,其一端電性連接于 集成電路芯片40,用以當數(shù)據(jù)線DfDm發(fā)生斷路現(xiàn)象時的替代線路。周邊走線52,是以柵 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以復數(shù)個連接線LfL3并聯(lián),且其與集成電路芯 片40具有至少一個連接點46。周邊走線52主要作用為連接集成電路芯片40,用以驅動顯 示面板34的訊號。需注意的是,一般而言,本發(fā)明的顯示面板具有至少一條周邊走線52,每 一走線的功能亦不相同,而本發(fā)明的周邊走線52是指最鄰近修補線54兩側的走線,通常但 不限定為Vcom走線。本實施例中,修補線54平行設置于周邊走線52,其長度小于周邊走線52的長度, 修補線52的一端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40上,而修補線52的另一端與周邊走線具有一 重疊點01。如圖6所示,修補線52的長度可為連接集成電路芯片40與周邊走線52所需 的長度。當未使用修補線54時,修補線54沒有作動,且修補線54與周邊走線52為浮動 (floating)的狀態(tài)。當使用修補線54時,可以雷射熔接修補線54與周邊走線52于重疊點 01,使修補線54與周邊走線52的一端電性連接,并以雷射將不需使用的周邊走線52作分 離切除,使部分周邊走線52成為修補線54的一部分。如圖7所示,是顯示的已完成雷射分離的修補線使用架構示意圖。當使用修補線 54時,先以雷射熔接于重疊點01,接著再以雷射將不需使用的部分周邊走線52分離于切除 點ΜΓΜ3 (顯示于圖6),切除點ΜΓΜ3于連接線L1 L3上,為周邊走線52的任一排線間距位 置。一般而言,由于周邊走線52設計時較有充足的余裕度,因此可以提供部分走線,作為修 補線54,用以增加修補線54的能力,以降低修補線54訊號的衰減而提高影像質量。特別是 當制程能力不均勻時,可選擇性地增減修補線54的能力。本實施例中,修補線44與周邊走 線42更可為不同金屬,用以減少修補線與周邊走線間互相干擾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顯示面板可為各種類型的顯示面板,包括液晶顯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電菜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PDP)、有機發(fā)光二極管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電激發(fā)光顯不器(electrochromic display, ECD)、電泳顯示器(electro-phoretic display, EPD)、場發(fā)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 FED),及表面?zhèn)鲗щ娮影l(fā)身寸顯示器(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 SED)等,或其它種類的顯示面板。本發(fā)明是藉由將顯示面板的周邊走線改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可選擇性地將周邊走線與修補線熔接,有效提升顯示面板的修補線的測試性與使用性, 并可降低修補線訊號的衰減,以提高影像質量,并可針對制程的不均勻性,于測試階段調整 修補線的傳輸訊號的能力,可有效提升顯示面板的產出良率,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上述敘述是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此領域的技藝者應得以領會其是用以說明本 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所主張的專利權利范圍。其專利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 圍及其等同領域而定。凡熟悉此領域的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專利精神或范圍內,所作的更動 或潤飾,均屬于本發(fā)明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變或設計,且應包含在下述的申請專 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顯示面板,具有復數(shù)條訊號線;至少一集成電路芯片,是電性連接于該復數(shù)條訊號線,用以驅動該顯示面板顯示影像;至少一修補線,其一端設置于該集成電路芯片;以及至少一周邊走線,是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該集成電路芯片,且與該修補線平行設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更包含至少一可撓性電路板,是設置于該顯示面板的邊緣,且該可撓性電路板的一端是電性 連接于該些訊號線,該集成電路芯片是設置于該可撓性電路板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集成電路是為一掃描驅動電 路,該些訊號線為掃描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集成電路是為一數(shù)據(jù)驅動電 路,該些訊號線為數(shù)據(jù)線。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修補線的長度大于或等于該 周邊走線的長度,且兩者間具有復數(shù)個重疊點。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該周邊走線與該修補線可 利用雷射熔接于該些重疊點。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該周邊走線以雷射切割與 原周邊走線分離,用以使該部分周邊走線成為該修補線的一部分。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修補線的長度小于該周邊走 線的長度,且該修補線的其中一端與該周邊走線具有一重疊點。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該周邊走線與該修補線可 利用雷射熔接于該重疊點。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該周邊走線以雷射切割與 原周邊走線分離,用以使該部分周邊走線成為該修補線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揭露一種顯示裝置的周邊走線架構,透過將周邊線路的走線方式設計為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驅動IC或集成電路芯片上,并于使用修補線時,可選擇性地以雷射切除方式將部份周邊走線分離,并將其與修補線雷射熔接,以增加修補線的能力。本發(fā)明的顯示裝置結構包含一顯示面板,具有復數(shù)條訊號線,包含數(shù)據(jù)線與掃描線;至少一集成電路芯片,是電性連接于訊號線,用以驅動顯示面板顯示影像;至少一修補線,其一端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及至少一周邊走線,是以柵狀排線方式電性連接于集成電路芯片,并與修補線平行設置。
文檔編號G09F9/00GK101901568SQ201010252009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12日
發(fā)明者鄧印翔 申請人:福建華映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