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眼鏡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眼鏡組成。
背景技術:
現有作為矯正視力或遮擋外界過強光線的眼鏡組體通常是含括一眼鏡框、及結合其間的默認功能鏡片、與樞設在眼鏡框兩外側的掛設部件(包含:眼鏡腳、束帶)所構成;這種眼鏡組體在使用上雖可達到平時所須用途,但卻不便于隨時更換眼鏡構件以使眼鏡組體獲得新的應用,如將眼鏡框后側加設一護墊部件,或將眼鏡框兩外側的掛設部件作變更(如將眼鏡腳改變?yōu)槭鴰Х绞?以利運動時的配戴等。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問題,本實用提供了一種眼鏡組成結構,該眼鏡組成結構便于實現眼鏡組體各相關構件的快速組裝結合使用或拆取,操作更為簡便且在組裝或拆取過程中不破壞相鄰構件。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眼鏡組成,包括結合入默認功能鏡片的鏡片框、與鏡片框形態(tài)相符的眼鏡框、與眼鏡框形態(tài)相符的護墊部以及樞設在眼鏡框兩側的掛設部件,所述鏡片框靠外兩端延伸有一截第一凸部,鏡片框位在上下預設部位延伸有第二凸部,所述眼鏡框兩旁預設段落凹設以允許第一凸部切入的凹置區(qū)間,眼鏡框的上下預設范圍貫穿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允許第二凸部切入的孔,所述護墊部與眼鏡框相扣合,所述眼鏡框兩旁靠內層面形成有凹設空間,所述掛設部件與眼鏡框銜接的部位設有桿段,所述桿段呈合宜迫緊度引入所述凹設空間內。
所述眼鏡框朝前預設范圍是凹設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凹部,所述護墊部周邊朝前一側延伸出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凸部,凸部切入凹部內實現護墊部與眼鏡框之間的扣合。
所述凹設空間包括上凹設空間和下凹設空間,上、下凹設空間之間形成一凹設的區(qū)域,所述桿段包括上桿段和下桿段,上桿段和下桿段分別能呈合宜迫緊度引入上凹設空間和下凹設空間,
所述上凹設空間是一開口朝內的貫穿狀空間,下凹設空間是一未貫穿的凹穴,
所述上桿段和下桿段之間朝前延伸一截抵擋段,抵擋段能在所述區(qū)域內呈外撐或折收的活動位移。
所述桿段是呈非圓形截面,以利在引入眼鏡框的上下凹設空間并作外扳能保持一受限制、不致脫離出的設置。
所述凹設空間的開口大小必須與桿段的較窄部位相等或略窄,以確保引入的桿段不易脫離。
所述凹設空間其鄰近開口處呈稍外擴伸形態(tài),外擴伸形態(tài)便于桿段順勢引入凹設空間內。
所述掛設部件為鏡腳或束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通過于鏡片框設置第一凸部、第二凸部,于眼鏡框設置凹置區(qū)間和孔,第一凸部切入凹置區(qū)間,第二去不切入孔實現鏡片框和眼鏡框之間的扣設,通過在眼鏡框兩旁靠內層面形成凹設空間,掛設部件前端即與眼鏡框銜接端設置桿段,桿段呈合宜迫緊度引入凹設空間內,實現眼鏡框與掛設部件的扣設,使得眼鏡組體在作構件之間的扣設或拆取更為簡便、快速,且不會破壞相鄰構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眼鏡組體的相關構件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眼鏡框和護墊部完成組設的前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眼鏡框和鏡腳未作組設之前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眼鏡框和鏡腳完成組設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眼鏡框和鏡腳完成組設作撐開狀的俯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眼鏡框和鏡腳完成組設的部分內側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眼鏡組體的相關構件完成組設的外觀圖。
圖8是圖7的A部位截面放大詳圖。
圖9是圖7的B部位截面放大詳圖。
圖10(第8圖)是本實用新型眼鏡組體改以束帶形式的相關構件分解圖。
圖11是(9圖)本實用新型眼鏡組體改以束帶形式完成組設的外觀圖。
圖中,1、鏡片框;11、功能鏡片;12、第一凸部;13、第二凸部;2、眼鏡框;21、凹置區(qū)間;22、孔;23、凹部;24、凹設空間;241、鄰近開口處;241、25、區(qū)域;3、護墊部;31、凸部;4、鏡腳;41、桿段;42、抵擋段;5、束帶;51、桿段;52、抵擋段;6、眼鏡組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實施例1
結合圖1至圖9所示,一種眼鏡組成,包括結合入默認功能鏡片11的鏡片框1、與鏡片框形態(tài)相符的眼鏡框2、與眼鏡框形態(tài)相符的護墊部3、與眼鏡框樞接的二鏡腳4。
鏡片框1靠外兩端延伸有一截第一凸部12,鏡片框位在上下預設部位延伸有第二凸部13,
眼鏡框2兩旁預設段落凹設以凹置區(qū)間21,凹置區(qū)間允許鏡片框第一凸部12切入,眼鏡框的上下預設范圍是貫穿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孔22,孔22允許鏡片框第二凸部13切入(如圖8所示),眼鏡框朝前預設范圍是凹設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凹部23;在沿著眼鏡框2兩旁靠內層面的上下方位分別形成有凹設空間24,于上、下凹設空間之間形成一凹設的區(qū)域25。
護墊部3周邊朝前一側延伸出至少一道或以上的凸部31,凸部31用于切入上述眼鏡框的凹部23(如圖2、圖9所示)。
二鏡腳4的朝前一端(即與眼鏡框樞接的一端)分別形成有桿段41,桿段41包括上桿段和下桿段,上桿段和下桿段能呈合宜迫緊度引入眼鏡框凹設空間24內,上桿段和下桿段之間朝前延伸一截抵擋段42,抵擋段能上、下凹設空間之間的區(qū)域25呈外撐或折收的活動位移。
其中,所述的上、下桿段是呈非圓形截面(如圖3所示),以利在引入眼鏡框2的上下凹設空間24并作外扳能保持一受限制、不致脫離出的設置(如圖4、5所示);
眼鏡框2位在兩旁靠內層面形成的上、下凹設空間24,上凹設空間為一開口朝內的貫穿狀空間(如圖1、3所示),下凹設空間是一未貫穿的凹穴(如圖6所示);上、下凹設空間24其中之一的開口大小必須與鏡腳非圓形截面上桿段的較窄部位相等或略窄,以確保引入的鏡腳不易脫離,本實施例為上凹設空間朝內的開口大小必須與鏡腳非圓形截面上桿段的較窄部位相等或略窄;上、下凹設空間24其鄰近開口241呈稍外擴伸形態(tài),便于上下桿段順勢引入。
實施例2
如圖10、圖1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實施例1所述的鏡腳4可由束帶5替換,束帶兩端結合有扣具51,扣具51的朝前一端(即與眼鏡框樞接的一端)分別形成有桿段52,桿段52包括上桿段和下桿段,上、下桿段呈合宜迫緊度的引入前述眼鏡框2相應的上、下凹設空間24,上、下桿段52之間朝前延伸一截抵擋段53,抵擋段53能在上、下凹設空間24之間的區(qū)域25呈外撐或折收的活動位移;本實施例的上、下桿段52形態(tài)亦呈非圓形截面,利于桿段在引入凹設空間24時能受限制、不致在內外扳時脫離,確保束帶與眼鏡框扣設穩(wěn)定。
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構成的眼鏡組體6能以更簡便的操作對相關構件進行組裝獲得確切定位,且即使須作部分構件的更換亦可在快速且不破壞相鄰構件情況下達到拆取的目的。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