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焦透鏡以及攝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設及變焦透鏡W及攝像裝置,更詳細來講,設及適合于數(shù)碼相機、攝像機、 電影拍攝用照相機、廣播用照相機、監(jiān)視照相機等的變焦透鏡、W及具備該變焦透鏡的攝像 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W往,作為能夠應用與上述領域的攝像裝置的4組W上的變焦透鏡,例如提出有 下述專利文獻1~3所述的變焦透鏡。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變焦透鏡;該變焦透鏡 從物體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具有負光焦度的第2透鏡群、第3透鏡群、和 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鏡群構成,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第1透鏡群、第4透鏡群相 對于像面固定,第2透鏡群、第3透鏡群移動。此外,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變焦透鏡:該 變焦透鏡從物體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la透鏡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化透鏡群、具有 負光焦度的第2透鏡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透鏡群、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鏡群構成, 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第la透鏡群、第4透鏡群相對于像面固定,第化透鏡群、第2 透鏡群、第3透鏡群移動。在下述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如下變焦透鏡;該變焦透鏡從物體起 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透鏡群、具有負光焦度的第3透鏡 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4透鏡群、和成像群構成,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第1透鏡群、 成像群相對于像面固定,第2透鏡群、第3透鏡群、第4透鏡群移動。
[0003] 在先技術文獻
[0004] 專利文獻
[0005]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4463909號公報
[0006]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2-189817號公報
[0007]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9-198656號公報
[000引但是,在裝載于電影拍攝用照相機、廣播用照相機等的變焦透鏡中,對小型化、高 性能化的迫切期望提高,近年來,即使在進一步高倍率化的情況下,也要求能夠在變焦整個 區(qū)域發(fā)揮良好的性能。但是,專利文獻1所示的透鏡系統(tǒng)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的直徑W 及透鏡系統(tǒng)全長相對于圖像尺寸較大。專利文獻2、3所述的透鏡系統(tǒng)的變焦比小于3倍, 不能與高倍率化對應。
【發(fā)明內容】
[0009]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的、即使在高倍率化的情 況下也能夠對變倍時的像差變動進行適當?shù)匾种?,并且具有高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W及 具備該種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
[0010] 本發(fā)明的第1變焦透鏡是一種變焦透鏡,其實質上由5個透鏡群構成,該5個透鏡 群從物體側起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透鏡群、具有負光焦 度的第3透鏡群、具有負光焦度的第4透鏡群、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鏡群構成,在從廣 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第1透鏡群W及第5透鏡群相對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鏡群、第3 透鏡群、第4透鏡群使各透鏡群的間隔變化并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00川在本發(fā)明的第1變焦透鏡中,在將第2透鏡群的焦距設為f2,將廣角端處的整個系 統(tǒng)的焦距設為fw時,優(yōu)選滿足下述條件式(1)。
[001引5 <f2/fw(1)
[0013] 本發(fā)明的第2變焦透鏡是一種變焦透鏡,其實質上由5個透鏡群構成,該5個透鏡 群從物體側依次由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透鏡群、具有負光焦度 的第3透鏡群、第4透鏡群、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5透鏡群構成,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 時,第1透鏡群W及第5透鏡群相對于像面固定,第2透鏡群、第3透鏡群、第4透鏡群使各 透鏡群的間隔變化并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在將第2透鏡群的焦距設為f2,將廣角端處的整 個系統(tǒng)的焦距設為fw時,滿足下述條件式(1)。
[0014] 5 <f2/fw (1)
[0015] 在本發(fā)明的第1W及第2變焦透鏡中,優(yōu)選滿足下述條件式(2)~巧)、(1-1)~ 巧-1)的任意一個或者任意的組合。
[0016] 10 <f2/fw<50 (1-1)
[0017] 0.005 <AG2m/(TLXZr)<0.050 似
[001 引 0. 010 < AG2m/CTLXZr) < 0. 020 (2-1)
[0019] IVY<40 (3)
[0020] 化/Y< 32 (3-1)
[002U 1.75<Nd31 (4)
[002引1.80<Nd31 (4-1)
[002引-10 <f4/fw< -1 (5)
[0024] -7 <f4/fw< -3 巧-1)
[002引其中,
[0026]f2;第2透鏡群的焦距
[0027]f4;第4透鏡群的焦距
[002引 fw;廣角端處的整個系統(tǒng)的焦距
[0029] A G2m ;第2透鏡群的廣角端與望遠端在光軸上的位置的差
[0030] TL ;從第1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面到像面的光軸上的距離
[003U Zr;變焦比
[00對 Y ;最大像高
[0033]Nd31;第3透鏡群的最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相對于d線的折射率
[0034] 在本發(fā)明的第1 W及第2變焦透鏡中,優(yōu)選望遠端處的第2透鏡群的位置比廣角 端處的第2透鏡群的位置更靠近像側。
[0035] 在本發(fā)明的第1W及第2變焦透鏡中,優(yōu)選望遠端處的第3透鏡群的位置比廣角 端處的第3透鏡群的位置更靠近像側。
[0036] 在本發(fā)明的第1 W及第2變焦透鏡中,優(yōu)選第4透鏡群具有負光焦度,望遠端處的 第4透鏡群的位置比廣角端處的第4透鏡群的位置更靠近像側。
[0037] 在本發(fā)明的第1 W及第2變焦透鏡中,優(yōu)選第1透鏡群實質上從物體側起依次由 具有負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前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透鏡群中群、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1 透鏡群后群構成,在對焦時只有第1透鏡群中群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003引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上述記載的本發(fā)明的變焦透鏡。
[0039] 另外,上述各"透鏡群"不是必須由多個透鏡構成,也包含僅由1枚透鏡構成的情 況。
[0040] 另外,上述的"實質上…由…構成"的"實質上"是指,除了舉例的構成要素W外, 也可W包含實質上不具有光學能力的透鏡、光圈、外罩玻璃、濾波器等透鏡W外的光學要素 等。
[0041] 另外,在沒有特別理由的情況下,本說明書所述的光焦度的符號、透鏡的面形狀對 于包含非球面的情況,是近軸區(qū)域的形狀。
[00創(chuàng)-發(fā)明效果-
[0043]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由5個群組構成的變焦透鏡中,由于適當?shù)卦O定透鏡群的光焦度 的排列W及在變倍時移動的透鏡群,因此能夠提供一種小型的、即使在高倍率化的情況下 也能夠對變倍時的像差變動進行適當?shù)匾种?,并且具有高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W及具備 該種變焦透鏡的攝像裝置。
【附圖說明】
[0044]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設及的變焦透鏡的廣角端處的透鏡結構的剖視 圖。
[0045] 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變焦透鏡的透鏡結構與光路的圖,上段是廣角端狀態(tài)的圖, 中段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的圖,下段是望遠端狀態(tài)的圖。
[0046] 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變焦透鏡的透鏡結構的剖視圖,上段是廣角端狀 態(tài)的剖視圖,中段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的剖視圖,下段是望遠端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47]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變焦透鏡的透鏡結構的剖視圖,上段是廣角端狀 態(tài)的剖視圖,中段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的剖視圖,下段是望遠端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48]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變焦透鏡的透鏡結構的剖視圖,上段是廣角端狀 態(tài)的剖視圖,中段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的剖視圖,下段是望遠端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49]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4的變焦透鏡的透鏡結構的剖視圖,上段是廣角端狀 態(tài)的剖視圖,中段是中間焦距狀態(tài)的剖視圖,下段是望遠端狀態(tài)的剖視圖。
[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