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焦鏡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變焦透鏡領域的一種變焦鏡頭,包括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一透鏡單元、具有負折射功率的第二透鏡單元、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三透鏡單元、孔徑光闌、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四透鏡單元、光學模塊和像平面。第一透鏡單元、第二透鏡單元和第三透鏡單元均由一個單獨的凹透鏡和一個單獨的凸透鏡組成,滿足矯正相差的最低要求,第四個透鏡單元只有一個單獨的凸透鏡組成,有較小的可變放大率分享。本實用新型具有總長短、緊湊,有較高的變焦比和分辨率的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所述變焦透鏡適用于利用了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的圖像拾取設備,例如攝影機、電子靜片攝影機、電視攝影機和監(jiān)控攝像頭等,同時也適用于鹵化銀膠片相機。
【專利說明】
一種變焦鏡頭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變焦鏡頭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變焦鏡頭。
【背景技術】
[0002] 變焦鏡頭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可以變換焦距、從而得到不同寬窄的視場角,不同大小 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圍的照相機鏡頭。變焦鏡頭在不改變拍攝距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變 動焦距來改變拍攝范圍,因此非常有利于畫面構(gòu)圖。由于一個變焦鏡頭可以兼擔當起若干 個定焦鏡頭的作用,外出旅游時不僅減少了攜帶攝影器材的數(shù)量,也節(jié)省了更換鏡頭的時 間。
[0003] 變焦原理:光學變焦就是通過移動鏡頭內(nèi)部鏡片來改變焦點的位置,改變鏡頭焦 距的長短,并改變鏡頭的視角大小,從而實現(xiàn)影像的放大與縮小。當改變焦點的位置時,焦 距也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將焦點向成像面反方向移動,則焦距會變長視角也會變小。這樣,視 角范圍內(nèi)的景物在成像面上會變得更大。
[0004]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與圖像傳感器裝置配備相同的變焦鏡頭,該變焦鏡頭被應用 在圖像傳感裝置,這種傳感裝置使用一種固態(tài)圖像傳感器件,比如攝像機、電子照相機、電 視攝像機、監(jiān)控攝像頭或者應用于鹵化銀膠片相機。正如一個應用于圖像傳感器的攝影光 學系統(tǒng),變焦鏡頭必須滿足以下幾點:總長短、緊湊;變焦比要高;分辨率高。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尺寸小、變焦比高、在整個變 焦范圍內(nèi)有優(yōu)越的光學性能的變焦透鏡。
[0006]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變焦鏡頭,從物方到像方沿光軸方向依次包括折 射率為正的第一透鏡組L1、折射率為負的第二透鏡組L2、折射率為正的第三透鏡組L3、折射 率為正的第四透鏡組L4,
[0007] 所述第一透鏡組L1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鏡和第一凸透鏡,所述 第一凹透鏡的凹面朝向像方,所述第一凸透鏡的凸面朝向物方;
[0008] 所述第二透鏡組L2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鏡和第二凸透鏡,所述 第二凹透鏡的凹面朝向像方,所述第二凸透鏡的凸面朝向物方;
[0009] 所述第三透鏡組L3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鏡和第三凹透鏡,所述 三凸透鏡的凸面朝向物方,所述第三凹透鏡的凹面朝向像方;
[0010] 所述第四透鏡組L4包括第四凸透鏡,所述第四凸透鏡的凸面朝向物方;
[0011] 所述第一透鏡組L1、第二透鏡組L2、第三透鏡組L3和第四透鏡組L4均作為移動透 鏡組,所述變焦鏡頭符合以下條件:
[0012] 6.0<fl/fw<20.0 1)
[0013] 0.05<|f2|/ft<0.40 2)
[0014] 式中,fw是廣角端的透鏡總焦距,ft是攝遠端的透鏡總焦距,n是第一透鏡組L1的 焦距,f2是第二透鏡組L2的焦距。
[0015] 上述方案中,還包括孔徑光闌,所述孔徑光闌位于所述第三凹透鏡凹面的一側(cè)。
[0016] 上述方案中,還包括光學模塊和像平面,所述光學模塊和像平面依次位于所述第 四凸透鏡離像方近的一側(cè)。
[0017]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模塊為光學濾波片、面板或者晶體低通濾波片中的一種。
[0018] 進一步的,所述像平面上安裝有固態(tài)圖像傳感設備,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設備為CCD 傳感器或CMOS傳感器中的一種。
[0019] 上述方案中,所述變焦鏡頭符合以下條件:
[0020] 20<vd3p-vd3n<70 3)
[0021] 0?3〈f3p/f3n〈0?9 4)
[0022] 0.2<f4/ft<0.7 5)
[0023] 0.1<(P3t/P3w)/(P2t/P2w)<2.5 6)
[0024] 0.05〈(ml*m2)/(fl*f2)〈0.60 7)
[0025] 1.6<f3/fw<4.0 8)
[0026] 0.1<D2/|m2|<3.0 9)
[0027] 〇.〇5<(D2+D3)/(|m2|+|m3|)<0.90 10)
[0028] 1.8<P2t/P2w<7.0 11)
[0029] 0.35<f3/f4<0.80 12)
[0030] 1.7<Nln<2.6 13)
[0031] 0.005〈D3/Lt〈0.090 14)
[0032] 1.0<(l-P3t)/Mt<2.5 15)
[0033]式3)中,vd3p為第三凸透鏡材質(zhì)的阿貝爾數(shù),vd3n為第三凹透鏡的阿貝爾數(shù);
[0034]式4)中,f3p為第三凸透鏡的焦距,f3n為第三凹透鏡的焦距;
[0035] 式5)中,f4是第四透鏡組L4的焦距;
[0036]式6)中,P2t為第二透鏡組L2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為第二透鏡組L2的廣角端 橫向放大率,P3t為第三透鏡組L3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為第三透鏡組L3的廣角端橫向 放大率;
[0037]式7)中,ml為第一透鏡組L1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2為第二透鏡 組L2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
[0038] 式8)中,f3是第三透鏡組L3的焦距;
[0039]式9)中,m2是第二透鏡組L2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D2是第二透鏡 組L2在光軸上的厚度;
[0040]式10)中,D2是第二透鏡組L2在光軸上的厚度,D3是第三透鏡組L3在光軸上的厚 度,m2是第二透鏡組L2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3是第三透鏡組L3從廣角端 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
[0041 ] 式11)中,f32w是第二透鏡組L2在廣角端橫向放大率,f32t是第二透鏡組L3在攝遠端 橫向放大率;
[0042] 式12)中,f3是第三透鏡組L3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組L4的焦距;
[0043]式13)中,Nln是第一透鏡組L1中負透鏡材料的折射率系數(shù);
[0044]式14)中,D3是第三透鏡組L3在光軸上的厚度,Lt是透鏡在攝遠端的總長;
[0045]式15)中,P3t第三透鏡組L3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P4t第四透鏡組L4的攝遠端橫向 放大率。
[0046]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透鏡和第一凸透鏡為粘合結(jié)構(gòu)。
[0047]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凹透鏡和第一凸透鏡為分離結(jié)構(gòu)。
[0048]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凹透鏡有彎月形的凸表面,所述彎月形的凸表面和所述第 三凸透鏡的凸表面為非球面。
[0049]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四凸透鏡凸面為非球面。
[0050]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第一透鏡組L1、第二透鏡 組L2和第三透鏡組L3均由一個單獨的凹透鏡和一個單獨的凸透鏡組成,滿足矯正像差的最 低要求,而第四透鏡組L4只有一個單獨的凸透鏡組成,有較小的可變放大率分享。通過給每 個透鏡組配置兩個或更少的透鏡來縮短透鏡總長度。本實用新型具有總長短、緊湊,有較高 的變焦比和分辨率的優(yōu)點,每一位置的鏡頭都能獨立的進行像差矯正,具有非常好的像差, 這種變焦鏡頭適用于圖像傳感器裝置。
【附圖說明】
[0051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變焦鏡頭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52]圖2A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第一變焦位置的鏡頭圖。
[0053]圖2B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第二變焦位置的鏡頭圖。
[0054]圖2C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第三變焦位置的鏡頭圖。
[0055]圖2D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第四變焦位置的鏡頭圖。
[0056]圖3A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相差圖。
[0057]圖3B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在第一變焦位置的相差圖。
[0058]圖3C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在第二變焦位置的相差圖。
[0059]圖3D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變焦鏡頭在攝遠端的相差圖。
[0060]圖中:1、第一凹透鏡;2、第一凸透鏡;3、第二凹透鏡;4、第二凸透鏡;5、第三凸透 鏡;6、第三凹透鏡;7、第四凸透鏡;8、孔徑光闌;9、光學模塊;10、像平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61] 下面結(jié)合附圖【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保 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0062]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焦鏡頭是一個用于圖像拾取裝置的投影透鏡系統(tǒng),圖1所示 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變焦鏡頭的一種實施方式,圖1中左邊是物方,右邊是像方,所述變焦鏡 頭從物方到像方沿光軸方向依次包括折射率為正的第一透鏡組L1、折射率為負的第二透鏡 組L2、折射率為正的第三透鏡組L3、孔徑光闌8、折射率為正的第四透鏡組L4、光學模塊9和 像平面10,其中SP代表了孔徑光闌8; G代表了 一種光學模塊9,光學模塊9為光濾波器;而IP 代表了像平面10,在這個像平面上配備了固態(tài)圖像傳感設備,如CCD傳感器或CMOS傳感器 等。所述變焦鏡頭成像在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設備上。
[0063] 改變透鏡組之間的距離,可以實現(xiàn)透鏡從廣角端向攝遠端變焦,本實施例中,在攝 遠端的位置第一透鏡組L1和第二透鏡組L2之間的距離變大,第二透鏡組L2和第三透鏡組L3 之間的距離減小,第三透鏡組L3和第四透鏡組L4之間的距離增大。從廣角端向攝遠端變焦 時:第一透鏡組L1先向像方移動,然后向物方移動;第二透鏡組L2先向像方移動,然后向物 方移動;第三透鏡組L3向物方移動;第四透鏡組L4向物方移動。
[0064] 所述第一透鏡組L1、第二透鏡組L2和第三透鏡組L3都是由一個正透鏡和一個負透 鏡組成的,在透鏡組之間進行色差矯正來抑制軸向色差的改變和變焦中的色差放大。由于 第一透鏡組L1、第二透鏡組L2和第三透鏡組L3都是由兩個鏡頭構(gòu)成,這是實現(xiàn)色差矯正的 最簡結(jié)構(gòu),整個透鏡組的厚度和透鏡組的焦距都能顯著地減小。
[0065] 所述第一透鏡組L1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鏡1和第一凸透鏡2,所 述第一凹透鏡1的凹面朝向像方,所述第一凸透鏡2的凸面朝向物方。第一透鏡組L1有兩種 形態(tài),可以是正透鏡和負透鏡粘合在一起的結(jié)構(gòu),或者是兩個分離結(jié)構(gòu)為獨立的透鏡。如果 第一透鏡組L1是兩個粘合的透鏡,那么第一透鏡組L1的厚度將顯著減小;若第一透鏡組L1 是兩個獨立的透鏡,透鏡表面的曲率自由度將變高,將能對像差進行更好的修正。
[0066] 所述第二透鏡組L2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鏡3和第二凸透鏡4,所 述第二凹透鏡3為凹面朝向像方的負透鏡,所述第二凸透鏡4凸面朝向物方的正透鏡。所述 第二凹透鏡3具有高折射率。所述第二凹透鏡3和第二凸透鏡4中的任一個都能很容易地矯 正場曲或者形變。第二凹透鏡3的一個或者更多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這種情況下,變焦過 程中場曲或者像散能得到很好的抑制。當然,這種非球面也可以應用于第二凸透鏡4中。 [0067]所述第三透鏡組L3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鏡5和第三凹透鏡6,所 述第三凸透鏡5為凸面朝向物方的正透鏡,所述第三凹透鏡6為凹面朝向像方的負透鏡。第 三透鏡組L3具有高的折射率,第三凹透鏡6有彎月形的凸表面,此表面與第三凸透鏡5的表 面都為非球面,而非球面能使像差在整個變焦范圍內(nèi)進行很好的矯正,所以整個系統(tǒng)能擁 有比較好的像差。
[0068] 孔徑光闌8SP在第三透鏡組L3最右邊,變焦時它隨第三透鏡組L3的移動而移動。SP 的這種放置能有效地縮短第三透鏡組L3和第四透鏡組L4之間的距離,有助于縮短整個透鏡 尺寸。若光闌SP放在第三透鏡組L3的靠物方那邊,將不利于減小前一個透鏡的有效直徑。 [0069] 所述第四透鏡組L4包括第四凸透鏡7,所述第四凸透鏡7為凸面朝向物方的正透 鏡。第四透鏡組L4由一個正透鏡組成使整體透鏡長度減短。所述第四凸透鏡7采用的是非球 面,場曲和像差都能很好地抑制。要想在像面上聚焦就必須改變第四透鏡組L4的放大倍數(shù) 并在光軸上聚焦,當?shù)谒耐哥R組L4向物方移動時,整個透鏡長度減小。從無窮遠處的物體向 在攝遠端的近距離的物體聚焦時,第四透鏡組L4向物方移動。
[0070] 整個透鏡組在廣角端和攝遠端的焦距由fw和ft決定,L1、L2的焦距分別為fl、f2, 它們滿足以下條件:
[0071] 6.0<fl/fw<20.0 1)
[0072] 0.05<|f2|/ft<0.40 2)
[0073] 式1)體現(xiàn)了透鏡組L1的折射能力,如果最大值高于式1)的限制就會在廣角端產(chǎn)生 各種像差、場曲和像散,在攝遠端產(chǎn)生球面像差和軸向色差。因此,該變焦透鏡很難有比較 高的變焦比。如果最小值低于式1)的限制,透鏡組L1的焦距變長,這時如果透鏡組的折射能 力很弱,變焦時就必須增加第一透鏡組L1的移動量使透鏡組L2有足夠的可變放大比率,此 時,透鏡總長就增加了。
[0074] 式2)體現(xiàn)了透鏡組L2的折射能力。如果最小值低于式2)的限制,透鏡組L2的焦距 就會變小,這時如果透鏡組的折射能力很強,透鏡組L2的像差和場曲就會很大,并且很難用 其它的透鏡組來修正這些畸變。如果最大值高于式2)的限制,透鏡組L2的焦距就會變大,這 時如果透鏡組的折射能力很弱,變焦時就必須增加第二透鏡組L2的移動量以保證需要的變 焦比,此時,透鏡總長也就增加了。
[0075] 在本實施方式中 fl=41.64,f2 = -8.85,fw = 5.13,ft = 49.41j!jfl/fw = 8.117,| f2|/ft = 0.179〇
[0076] 為得到更好的成像效果所述變焦鏡頭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0077] 20<vd3p-vd3n<70 3)
[0078]式3)中,vd3p為第三凸透鏡5材質(zhì)的阿貝爾數(shù),vd3n為第三凹透鏡6的阿貝爾數(shù);
[0079] 0.3<f3p/f3n<0.9 4)
[0080] 式4)中,f3p為第三凸透鏡5的焦距,f3n為第三凹透鏡6的焦距;
[0081 ] 0.2<f4/ft<0.7 5)
[0082]式5)中,f4是第四透鏡組的焦距;
[0083] 0.1<(P3t/P3w)/(P2t/P2w)<2.5 6)
[0084]式6)中,02t為第二透鏡組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02w為第二透鏡組的廣角端橫向 放大率,03t為第三透鏡組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為第三透鏡組的廣角端橫向放大率; [0085] 0.05〈(ml*m2)/(fl*f2)〈0.60 7)
[0086]式7)中,ml為第一透鏡組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2為第二透鏡組 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
[0087] 1.6<f3/fw<4.0 8)
[0088]式8)中,f3是第三透鏡組的焦距;
[0089] 0.1<D2/|m2|<3.0 9)
[0090] 式9)中,m2是第二透鏡組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D2是第二透鏡組 在光軸上的厚度;
[0091] 0.05<(D2+D3)/(|m2|+|m3|)<0.90 10)
[0092]式10)中,D2是第二透鏡組在光軸上的厚度,D3是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厚度,m2 是第二透鏡組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3是第三透鏡組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 焦時的移動距離;
[0093] 1.8<P2t/P2w<7.0 11)
[0094]式11)中,是第二透鏡組在廣角端橫向放大率,P2t是第二透鏡組在攝遠端橫向 放大率;
[0095] 0.35<f3/f4<0.80 12)
[0096] 式12)中,f3是第三透鏡組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組的焦距;
[0097] 1.7<Nln<2.6 13)
[0098] 式13)中,Nln是第一透鏡組中負透鏡材料的折射率系數(shù);
[0099] 0.005〈D3/Lt〈0.090 14)
[0100]式14)中,D3是第三透鏡組在光軸上的厚度,Lt是透鏡在攝遠端的總長;
[0101] 1.0<(l-P3t)/Mt<2.5 15)
[0102]式15)中,P3t第三透鏡組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Mt第四透鏡組的攝遠端橫向放大 率。
[0103]所述變焦鏡頭滿足表一、表二、表三、表四的條件,表一中,曲率半徑指每一表面的 曲率半徑,間距指兩相鄰表面間于主軸上的直線距離,例如,表面S1的間距,即表面S1至表 面S2間于主軸上的直線距離。
[0104]表一鏡頭數(shù)據(jù)
[0106] 表二表面非球面面型參數(shù)
[0113] 所述變焦鏡頭具有良好的成像質(zhì)量,下面通過上述表中的光學仿真數(shù)據(jù)輸入 codev軟件進行驗證。
[0114] 對以上表格的數(shù)據(jù)進行一般優(yōu)化等步驟,然后得到圖2A、圖2B、圖2C和圖2D四張圖 所示的四個變焦位置的鏡頭圖。
[0115] 圖3A、圖3B、圖3C和圖3D分別為所述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第一個變焦位置、第二個 變焦位置和攝遠端的像差圖,其中由左自右依次為縱向球差、像散場曲及畸變的圖形,可看 出,這個由四組透鏡組組成的透鏡組在四個變焦位置的都能將物理想的成在像平面上,并 且所成像的各類畸變非常小,像的質(zhì)量高。
[0116] 所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 式,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內(nèi)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做出的任何顯而易見 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quán)項】
1. 一種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從物方到像方沿光軸方向依次包括折射率為正的第一 透鏡組LU折射率為負的第二透鏡組L2、折射率為正的第三透鏡組L3、折射率為正的第四透 鏡組L4, 所述第一透鏡組Ll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鏡(1)和第一凸透鏡(2 ),所 述第一凹透鏡(1)的凹面朝向像方,所述第一凸透鏡(2)的凸面朝向物方; 所述第二透鏡組L2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鏡(3)和第二凸透鏡(4 ),所 述第二凹透鏡(3)的凹面朝向像方,所述第二凸透鏡(4)的凸面朝向物方; 所述第三透鏡組L3包括從物方到像方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鏡(5)和第三凹透鏡(6),所 述三凸透鏡(5)的凸面朝向物方,所述第三凹透鏡(6)的凹面朝向像方; 所述第四透鏡組L4包括第四凸透鏡(7),所述第四凸透鏡(7)的凸面朝向物方; 所述第一透鏡組LU第二透鏡組L2、第三透鏡組L3和第四透鏡組L4均作為移動透鏡組, 所述變焦鏡頭符合以下條件: 6.0<fl/fw<20.0 1) 0.05<|f2|/ft<0.40 2) 式中,fw是廣角端的透鏡總焦距,ft是攝遠端的透鏡總焦距,Π 是第一透鏡組LI的焦 距,f 2是第二透鏡組L2的焦距。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孔徑光闌(8),所述孔徑光闌 (8)位于所述第三凹透鏡(6)凹面的一側(cè)。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光學模塊(9)和像平面(10),所 述光學模塊(9)和像平面(10)依次位于所述第四凸透鏡(7)離像方近的一側(cè)。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學模塊(9)為光學濾波片、面板 或者晶體低通濾波片中的一種。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平面(10)上安裝有固態(tài)圖像傳 感設備,所述固態(tài)圖像傳感設備為CCD傳感器或CMOS傳感器中的一種。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變焦鏡頭符合以下條件: 20<vd3p-vd3n<70 3) 0.3<f3p/f3n<0.9 4) 0.2<f4/ft<0.7 5) 0.I<(03t/e3w)/(e2t/e2w)<2.5 6) 0.05〈(ml*m2)/(n*f2)〈0.60 7) 1.6<f3/fw<4.0 8) 0.1<D2/|m2|<3.0 9) 0.05<(D2+D3)/(|m2|+|m3|)<0.90 10) 1.8<02t/02w<7.〇 11) 0.35<f3/f4<0.80 12) 1.7<Nln<2.6 13) 0.005〈D3/Lt〈0.090 14) l.O〈(l-03t)/Mt〈2.5 15) 式3)中,vd3p為第三凸透鏡(5)材質(zhì)的阿貝爾數(shù),vd3n為第三凹透鏡(6)的阿貝爾數(shù); 式4)中,f3p為第三凸透鏡(5)的焦距,f3n為第三凹透鏡(6)的焦距; 式5)中,f4是第四透鏡組L4的焦距; 式6)中,i32t為第二透鏡組L2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β2?為第二透鏡組L2的廣角端橫向 放大率,03t為第三透鏡組L3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β3?為第三透鏡組L3的廣角端橫向放大 率; 式7)中,ml為第一透鏡組Ll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2為第二透鏡組L2 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 式8)中,f 3是第三透鏡組L3的焦距; 式9)中,m2是第二透鏡組L2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D2是第二透鏡組L2 在光軸上的厚度; 式10)中,D2是第二透鏡組L2在光軸上的厚度,D3是第三透鏡組L3在光軸上的厚度,m2 是第二透鏡組L2從廣角端到攝遠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m3是第三透鏡組L3從廣角端到攝遠 端變焦時的移動距離; 式11)中,Kw是第二透鏡組L2在廣角端橫向放大率,是第二透鏡組L3在攝遠端橫向 放大率; 式12)中,f3是第三透鏡組L3的焦距,f4是第四透鏡組L4的焦距; 式13)中,Nln是第一透鏡組Ll中負透鏡材料的折射率系數(shù); 式14)中,D3是第三透鏡組L3在光軸上的厚度,Lt是透鏡在攝遠端的總長; 式15)中,第三透鏡組L3的攝遠端橫向放大率,i34t第四透鏡組L4的攝遠端橫向放大 率。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透鏡(1)和第一凸透鏡(2) 為粘合結(jié)構(gòu)。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透鏡(1)和第一凸透鏡(2) 為分離結(jié)構(gòu)。9.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透鏡(6)有彎月形的凸表 面,所述彎月形的凸表面和所述第三凸透鏡(5)的凸表面為非球面。10.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凸透鏡(7)凸面為非球面。
【文檔編號】G02B15/14GK205507202SQ201620142880
【公開日】2016年8月24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5日
【發(fā)明人】黃婷
【申請人】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