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立式鋼琴共鳴板的支承結構。
在鋼琴中,琴槌敲擊琴弦以產生振動能量,這種振動能量擴散傳播到共振板的整個范圍。因此,鋼琴能夠產生足夠大音量的聲音。鋼琴具有一種用于支承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在這種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用于立式鋼琴的情況下,共振板的周邊部分牢固安裝在一固定在靠背框上的共振板支承墊架(或共振板底座)(在日本稱其為“uchimawashi”)上。
已知的常規(guī)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如圖4A和4B所示。其中,圖4A是支承結構的前視圖,而4B是沿圖4A中H線所取的放大剖面圖。數(shù)字“1”代表多個支柱,其相當于具有豎直網(wǎng)格結構的靠背框。例如靠背框1由上橫梁2,中間橫梁3和底框梁4構成??勘晨?以垂直形式立于樂器(未表示出)體內。插接板5固定于靠背框1的前側的上端部分,與上橫梁2和中間橫梁3相連接。另外,共振板支承墊架7緊固在靠背框1上。利用模壓形成的框架8的上端部分固定在靠背框1和插接板5上。共振板支承墊架7由骨架11和兩個對角斜支承梁13a,13b構成。其中,骨架11由上框梁9a和下框梁9b以及豎直框梁10a和10b組裝而成。上述每一根梁由例如矩形硬木材料(即硬梁)制成,其斷面尺寸范圍從30mm到40mm。對角斜支承梁13a、13b置于骨架11的內側。即對角斜支承梁13a在骨架11的左上角形成一小三角形區(qū)域。同樣,對角斜支承總木13b在骨架11的右下角形成一小三角形區(qū)域。利用粘接劑將共振板6的周邊部分附著(或粘接)在上述各梁的端面。共振板支承墊架7的上部(或上梁)與中間橫梁3粘接,同時,下端部與底框梁4粘接。
共振板6在其正面?zhèn)刃纬捎幸煌剐吻€表面的凸面部分。低音弦馬18和高音弦馬19分別與共振板6的前表面粘接。其中,低音弦馬18支撐低音弦15的中間部分,而高音弦馬19支撐次中音弦和高音區(qū)弦16、17的中間部分。調音栓20插置在框架8的上端部分,框架栓21插置在框架8的下端部分上。弦15、16和17的端部利用音調栓20和框架栓21端接。因此,在弦上產生一定程度的張力。若干共振板加強肋22膠粘在共振板6的背后表面上。其中,共振板加強肋22設置于基本與共振板6紋理垂直的方向。共振板加強肋22的兩端都膠粘在共振板支承墊架7上。
在上述常規(guī)的共振板支承結構中,共鳴板6的振動是通過共振板支承墊架7傳遞給靠背框1的。因此,如果對共振板支承墊架的支柱設定高阻抗(或高剛度),則共振板組件對弦振動具有高阻抗。常規(guī)的立式鋼琴的共鳴板的阻抗很高,以至難于在弦和共鳴板之間實現(xiàn)最佳阻抗匹配。因此,常規(guī)的立式鋼琴存在降低音質和音量的問題。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支承共振板的結構,其能夠通過降低立式鋼琴共振板(組件)的阻抗改善音質和音量。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支承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其中,共振板的周邊部分緊緊固定在一固緊在靠背框上的共振板支承墊架上。插接板也安裝在共鳴板支承墊架上面的立式鋼琴靠背框的上部。設在插接板和靠背框之間的支承件由具有高剛度的材料制成。一伸出部分從支承件的下端向下延伸。伸出部分的前表面安裝在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部。另外,利用切削伸出部分的背后部分而形成變薄部分。結果,形成的伸出部分作為支承件的整體的一部分,但是其厚度與支承件不同。因此,伸出部分與靠背框是分離的。
上述支承件的結構和伸出部分的作用類似于與共振板和共振板支承墊架共同振動的懸臂支承的振動結構元件。
同時,能夠使基本上朝向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部的中間橫梁的某一位置形成一變薄部分。例如,切削在靠背框內的中間橫梁的一部分形成變薄部分。總而言之,這將降低立式鋼琴共鳴板組件的剛度。
由于本發(fā)明的這種結構,能夠使立式鋼琴在音量和音質上得到改善。
根據(jù)以下結合附圖所作說明,本發(fā)明的這些和其它目的會更加明顯。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表示立式鋼琴的共振板支承結構的橫斷面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示例表示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的基本部件的放大圖;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再一示例表示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的基本部件的放大圖;圖4A是表示立式鋼琴的共振板支承結構的現(xiàn)有技術示例的正視圖;以及圖4B是沿圖4A中中H線所取的斷面圖。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表示立式鋼琴的共振板支承結構的橫斷面圖。在圖1中,與前述附圖中相同的部件利用相同的數(shù)字表示;因而,有時省略對其的說明。圖1表示立式鋼琴30的結構,其包含一形狀象長方形箱體的主體31。立式鋼琴的主體31由上前板32,下前板33,底板34,頂板后部35和頂板前部36構成。其中,操作者可以操作頂板前部36以便打開或關閉。鍵盤組件37設在上前板32和下前板33之間向立式鋼琴30前方伸出。鍵盤組件37由鍵座38,一對支臂39,蓋板40和蓋板上梁41構成。其中,一對支臂39分別設置于鍵座38的兩側。包含88個鍵的鍵盤42安裝在鍵座38上。另外,鋼琴的擊弦機構43也設置在鍵座38上。其中,鋼琴的擊弦機構43的操作響應于按下鍵盤42上的鍵,從而槌擊弦15、16和17。
靠背框1按豎直結構設置以固定(或支承)立式鋼琴30的主體31。插接板5通過支承件44膠粘在背后框1的上部前表面上。另外,支承共振板6的共振板支承墊架7緊緊固定在靠背框1上。
支承件44由具有高剛度的材料制成,即,支承件44由硬木材料例如櫸木、云杉(matoa)和硬層壓膠合板制成。形成的伸出部分44A是支承件44整體的一部分。其中伸出部分44A從插接板5的下端向下延伸。在伸出部分44A背后側形成變薄部分45。因此,伸出部分44A的厚度與支承件44的厚度相比可以做得小一些。結果,利用適當?shù)拈g隙將伸出部分44A與靠背框1的前表面隔離。共振板支承墊架7的上面部分緊緊固定在伸出部分44A的前表面。因此,共振板支承墊架7的上面部分正好與構成靠背框1的部件之一的中間橫梁3隔開。變薄部分46沿中間橫梁3的整個長度縱向形成。其中,形成的變薄部分46可以是連續(xù)的或不連續(xù)的。此外,圖1中立式鋼琴具有前底座47,支柱48,踏板49和橫梁靠背50。在圖1中未加說明的其它部分對應于上述圖4A和4B所述的現(xiàn)有技術的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的部件。
根據(jù)圖1所示的該實施例,相對于支承件44的伸出部分44A形成的變薄部分46,總體看來,它的形成使得共振板組件的剛度降低。當然,可以使用降低共振板組件的剛度的其他方法。例如,如圖2和圖3所示,可以在接近橫梁處形成變薄部分46。在圖2中,支承件44的下端延伸形成伸出部分44B,其厚度與支承件44相同。其中,共振板6的上面部分通過共振板支承墊架7緊緊固定在伸出部分44B上。另外,上橫梁2比圖1中做得長,因而省略了中間橫梁3。因此,在與伸出部分44B基本對應的某一位置,部分地切削上橫梁2的前面部分而形成變薄部分46。在圖3中,沒有使用支承件,因而樁頭板5直接固定在上橫梁2和中間橫梁3上。另外,共振板支承墊架膠粘在中間橫梁3的前表面上。而且,部分切削中間橫梁3的背后部分,形成凹形部分46B。
根據(jù)上面舉例說明的共振板支承結構,定位在背后框1和插接板5之間形成的伸出部分44A(或44B)作為支承件44整體的一部件,其中,伸出部分從支承件44的下端向下延伸與靠背框1隔離某一間隔。其中,共振板支承墊架7的上框緊緊固定于伸出部分上。
我們已經對上述立式鋼琴共鳴板的支承結構進行了分析?;诜治龅慕Y果,我們認識到本實施例在音質上具有許多改進。
假設伸出部分44A作為懸臂支承振動結構元件。因此伸出部分44A與共振板6和共振板支承墊架7一起振動。通過改變支承件44的材料和改變伸出部分44A的橫斷面形狀,可以調整支承共振板的支承墊架7的上面部分的伸出部分44A的剛度。在上述圖2和圖3表示的改進型式中,相對于靠背框在基本上與共振板支承墊架7上面部分相對應的位置具有變薄部分。還有各種改進方案能夠提供與上述實施例相似的改進(或者效果)。即,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改進方案,對于立式鋼琴的聲音可以調出最佳音量和最佳音質。
如上所述,由于僅需構成從支承件延伸的伸出部分,本發(fā)明中的上述示例結構非常簡單。因此,本發(fā)明不僅結構簡單制造成本少,而且能夠大大改善音量及音質。
順便說,圖1所示的伸出部分44A和變薄部分46同時形成于靠背框內。圖1這樣的表示方式用來簡化對實施例的解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的構思,靠背框1或者需要伸出部分44A或者需要變薄部分44B。換句話說,無須同時提供伸出部分44A和變薄部分46。
最后,可以說本發(fā)明可以提供如下的各種效果可以降低共振板支承結構的阻抗。另外,相對于共振板的支承結構的阻抗可以容易地提供寬的變化范圍。
通過改變結構參數(shù),即例如共振板支承墊架的組件的斜度總量(例如寬度和厚度),在某一位置通過切削部分橫梁和切削一定數(shù)量的中間橫梁都能夠很容易地得到不同的阻抗。與現(xiàn)有技術的立式鋼琴能夠提供的有關共振板制成結構的阻抗的變化范圍相比較,本發(fā)明僅通過改變結構參數(shù)就能夠提供更寬的變化范圍。結果,本發(fā)明能夠對立式鋼琴的設計和生產提供很大程度的自由度,同時,不僅能提供純正的音質而且能夠提各種各樣的音調。
在不偏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基本特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可以按幾種形式體現(xiàn),因此本實施例是用來說明而非限制性的,這是因為,本發(fā)明的范圍是利用附加的權利要求而非利用上述說明來限定的,而且所有的變化都在權利要求的范圍以及邊界內或者與權利要求邊界相等,因而,也包含在權利要求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其中在靠背框的前側提供有插接板和共振板支承墊架,以使共振板的周邊部分固定于共振板支承墊架的前表面,該支承結構包含一支承件,設置于靠背框和插接板之間;以及作為支承件整體的一部分的伸出部分,從插接板下面的支承件的下端向下延伸,其中伸出部分與靠背框隔離;其中共振板的上框緊固于伸出部分的前表面。
2.一種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其中在靠背框的前側提供有插接板和共振板支承墊架,以使共振的周邊部分固定于共振板支承墊架的前表面,包含一支承件,設置于靠背框和插接板之間;以及一變薄部分,在通過支承件基本朝向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面部分的某一位置,在構成靠背框的多各支柱內部通過切削中間橫梁的一部分形成。
3.一種立式鋼琴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其中在靠背框的前側提供有插接板和共振板支承墊架,以使共振板的周邊部分固定于共振板支承墊架的前表面,該支承結構包含一凹形部分,在基本上朝向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面部分的某一位置,在構成背后框的多個支柱內,通過局部切削橫梁的一部分形成。
4.一種立式鋼琴的共鳴板的支承結構,包含一包含多個支柱的靠背框;一插接板,其固定在立式鋼琴的靠背框的上面部分;一共振板支承墊架,其前表面附著于立式鋼琴的共振板的周邊部分,其中,共振板支承墊架定位于在樁頭板下方的靠背框的前側;一支承件,設置于靠背框和插接板之間;以及一伸出部分,從支承件的下端向下延伸,其中伸出部分具有通過切削延伸部分的背后部分而形成的變薄部分,以使伸出部分與靠背框隔離;而且,其中伸出部分的前表面緊緊固定于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面部分。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立式鋼琴的共振板支承結構,其中支承件是由具有高剛度的材料制成。
6.一種立式鋼琴的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包含一包含多個支柱的靠背框;一插接板,其固定在立式鋼琴的靠背框的上面部分;一共振板支承墊架,其前表面固定在立式鋼琴的共振板的周邊部分,其中,共振板支承墊架定位于在插接板下方的靠背框的前側;一支承件,設置于插接板和靠背框之間,其中,支承件的前表面固定在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部;以及一變薄部分,在通過支承件基本朝向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部的某一位置,通過部分切削靠背框的前面部分而形成。
7.一種立式鋼琴的共振板的支承結構,包含一包含多個支柱的靠背框;一插接板,設置于立式鋼琴的主體和靠背框之間;一共振板支承墊架,其前表面固定在立式鋼琴的共振板的周邊部分,其中,共振板支承墊架定位于在插接板下方的靠背框的前側;以及一凹形部分,在基本朝向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部的某一位置,通過局部切削靠背框的背后部分而形成。
全文摘要
一種支承結構,其用于支承立式鋼琴的共振板。共振板的周邊部分緊緊固定于固緊在靠背框上的共振板支承墊架上。靠背框由一個多支柱、橫梁和底框梁構成。插接板附著于共振板支承墊架上面的立式鋼琴主體的上面部分。在插接板和靠背框之間的支承件由具有高剛度的材料制成。伸出部分從支承件的下端向下延伸。伸出部分的前表面固定在共振板支承墊架的上面部分。其中,通過切削伸出部分的背后部分形成變薄部分。形成的伸出部分作為支承件的整體的一部件,而其厚度與支承件不同。因此,伸出部分與靠背框隔離。支承件和延伸部分的這種結構作用為懸梁支承的振動材料,其與共振板和共振板支承墊架一起振動。
文檔編號G10C1/02GK1184306SQ9712258
公開日1998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1997年10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10月3日
發(fā)明者松木溫 申請人:雅馬哈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