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單元和包括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背光單元和包括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設備。
背景技術:
作為一種顯示設備的液晶顯示設備包括用于顯示圖像的液晶顯示面板。該液晶顯示面板不發(fā)光,因此背光單元被放置在該液晶顯示面板的后表面?zhèn)壬?與該液晶顯示面板的顯示面?zhèn)认喾吹囊粋?,從而該液晶顯示面板被背光單元照亮,以由此實現(xiàn)顯示操作。作為用作該背光單元的光源,已知由其中密封汞或氙的熒光管形成的冷陰極熒光燈。然而,當冷陰極熒光燈被用作背光單元的光源時,存在如下不便。即,冷陰極熒光燈未能獲得足夠的發(fā)光輝度和壽命。具體而言,低壓側上的輝度被降低,這導致難以獲得均衡的輝度。為解決上述不便,提出了代替冷陰極熒光燈的采用發(fā)光二極管(LED)作為光源的背光單元。例如在JP 2008-84537A中公開了這樣的背光單元。當LED被用作所提出的背光單元中的光源時,可在低功耗下獲得高輝度。此外,環(huán)境負荷也可被減少。應當注意,存在通過使用LED來產生白光的多種方法。例如,這些方法之一是結合藍色LED (藍-紫色LED)使用將藍色(藍-紫色)LED光轉換成黃光的熒光體。另一方法是結合藍色LED (藍-紫色LED)使用將藍色(藍-紫色)LED光分別轉換成綠光和紅光的熒光體。還存在組合使用三種類型的LED即藍色LED、綠色LED以及紅色LED的另一方法。放置在液晶顯示器中的背光單元一般分為兩種類型,即直下型和側光型。它們的結構簡述如下。直下型背光單元具有緊靠液晶顯示面板下方放置的光源, 且從該光源發(fā)出的光穿過光學板(漫射板、光柵板、偏振板等)照亮液晶顯示面板。另一方面,側光型背光單元具有緊靠液晶顯示面板下方放置的導光板,且具有與導光板的預定側面相對的光源。在側光型背光單元的照明操作中,從光源發(fā)出的光從導光板的預定表面?zhèn)缺灰雽Ч獍逯?。被引入導光板中的光被反復反射,從導光板的正?正對液晶顯示面板的表面)以平面方式出射,然后穿過光學板照亮液晶顯示面板。這兩種類型的背光單元具有它們各自的用途。著重于纖薄的液晶顯示器采用有利于減小厚度的側光型背光單元。在使用LED的側光型背光單元中,多個LED被安裝在同一印制板上以構成模塊,且該LED模塊被放置成與導光板的預定側面即光入射表面相對。該LED模塊的具體結構如圖18中所示,且至少包括多個LED 101和具有安裝面 10 的印制板102,在該安裝面10 上安裝了多個LED 101。多個LED 101被排列在印制板102的縱向上。金屬布線圖案103被設置在印制板102的表面中安裝表面10 所處的位置上。多個LED 101被接合(安裝)至金屬布線圖案103,從而彼此串聯(lián)地電連接。印制板102還具有分別沿印制板102的長邊SlOl和另一長邊S102形成的固定部 (例如凹口)102b,以便于固定印制板102。通過用螺絲等將印制板102的固定部102b固定至后蓋(未示出)來固定印制板102。
圖18的LED模塊需要很薄,因為如上所述,側光型背光單元通常被用于著重于纖薄的液晶顯示器。短邊方向的印制板102的寬度因此通常設定為小至約10mm。金屬布線圖案103被設置在印制板102的作為安裝表面10 的同一表面上。一個金屬布線圖案103與另一個金屬布線圖案103之間的距離或從印制板102的外邊緣到金屬布線圖案103之一的距離被稱為爬電距離,該距離需要足夠長以確保金屬布線圖案103 的絕緣。取決于對金屬布線圖案103施加的電壓多高而變化的必要爬電距離在施加至金屬布線圖案103的最大電壓為200V到300V時約為1mm。如果圖18的LED模塊在金屬布線圖案103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103a與印制板102 的固定部102b之間沒有足夠的爬電距離,則金屬布線圖案103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103a 需要向印制板102的長邊S102偏移。換言之,要與金屬布線圖案103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 103a接合的LED 101(下文中稱為LED 101a)的安裝點必須相對于其他LED 101(下文中稱為LED 101b)的安裝點向印制板102的長邊S102偏移。例如,該偏移可如圖19和20所示地建立,其中每個LED IOla的安裝點在導光板 104的厚度方向上偏離導光板104的光入射表面10 的中心,且每個LED IOlb的安裝點更接近導光板104的光入射表面10 的中心。然而,在該方法中,由箭頭LlOl到L104表示的光分量之一,特別是與箭頭LlOl相對應的光分量錯過導光板104的光入射表面10 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LED IOl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一個區(qū)域(參見圖19)。另一方面,從LED IOlb 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參見圖20)利用了由箭頭LlOl到L104所表示的光的所有分量。 圖19和20中所示的箭頭示意性地表示了從每個LED 101發(fā)出的光。因此,在從LED IOl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導光板104的光入射表面10 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與在從LED IOlb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光入射表面10 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之間的差別增大。這妨礙了光均勻地進入導光板104的光入射表面10 的所有區(qū)域,從而導致輝度不均勻。通過將LED IOlb的安裝點以及LED IOla的安裝點向印制板102的長邊S102偏移,從而使多個LED 101中的所有LED在印制板102的縱向上的同一直線上對準,可防止輝度不均勻。然而,將LED IOlb的安裝點向印制板102的長邊S102偏移使得難以確保距離金屬布線圖案103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10 的必要爬電距離(參見圖18)。防止輝度不均勻的另一可能方法是增大導光板104的厚度。該方法的缺點是它阻礙了液晶顯示器厚度的減小。
發(fā)明內容
已經作出了本發(fā)明以便于解決上述問題,且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能減小輝度不均勻的背光單元,以及包括該背光單元的顯示設備。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包括具有細長形狀和安裝表面的襯底;安裝在該襯底的安裝表面上且沿該襯底的縱向方向排列的多個點光源;以及導光板,該導光板具有多個細長側面,且被放置成使多個細長側面中的預定側面與襯底的安裝表面相對,該預定側面作為將來自多個點光源的光引入其中的光入射表面。然后,多個點光源被分類成第一光源組和第二光源組,且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和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比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輝度(單位cd/m2)表示亮度的強度,且表示每單位面積的發(fā)光度。在根據(jù)如上所述構造的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中,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被設定為高于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因此,將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放置成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偏離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并未降低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第一光源組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換言之,即使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和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將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放置成更接近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同時將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放置成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偏離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可減小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第一光源組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與從第二光源組發(fā)出的光進入的光入射表面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之差。因此,可使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所有區(qū)域上的光入射基本均勻,且可相應地減小輝度不均勻。在根據(jù)上述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中,優(yōu)選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偏離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且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更接近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利用該結構,容易使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第一光源組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與從第二光源組發(fā)出的光進入的光入射表面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之差小。在根據(jù)上述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中,優(yōu)選該襯底具有沿該襯底的一個長邊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附近形成的固定部,用于固定該襯底,且通過使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從襯底的一個長邊相對于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向該襯底的另一長邊偏移,可使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與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利用該結構,當多個點光源被接合(安裝)至設置在該襯底的與安裝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金屬布線圖案時,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可相對于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從該襯底的一個長邊向該襯底的另一長邊偏移。以此方式,盡管用于固定襯底的固定部沿襯底的一個長邊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附近形成,也能在金屬布線圖案與襯底的固定部之間確保足夠的距離。換言之,確保了足夠的爬電距離。在確保了足夠的爬電距離的情況下,提高了可靠性。在襯底具有沿襯底的一個長邊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附近形成的用于固定襯底的固定部的結構中,該襯底的固定部可包括從襯底的一個長邊向襯底的另一長邊切入該襯底的凹口。此外,在襯底具有沿襯底的一個長邊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附近形成的用于固定襯底的固定部的結構中,優(yōu)選該襯底具有設置在該襯底的與安裝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金屬布線圖案,且多個點光源被接合至該金屬布線圖案,以及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相對于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從襯底的一個長邊向襯底的另一長邊偏移。該結構便于確保金屬布線圖案與襯底的固定部分之間的足夠距離,即足夠的爬電距離。在根據(jù)上述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中,優(yōu)選屬于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的光通量大于屬于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的光通量。利用該結構,容易使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比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光通量(單位1m)表示光量。在根據(jù)上述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中,第一光源組的安裝密度可比第二光源組的安裝密度高。利用該結構,容易使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比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密度比第二光源組的安裝密度高的結構中,優(yōu)選屬于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和屬于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具有相等的光通量。該結構消除了準備具有不同光通量的不同類型點光源的需要。在第一光源組的安裝密度比第二光源組的安裝密度高的結構中,不論屬于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和屬于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的光通量是否相等,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都比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顯示器包括根據(jù)第一方面的背光單元。按此構造的顯示器的輝度不均勻的幾率更低。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背光單元(液晶顯示器)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截面圖。圖3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平面圖。圖4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部分放大平面圖。圖5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部分放大平面圖。圖6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電路圖。圖7是示出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與導光板之間的位置關系的示圖。圖8是示出第一實施例的效果的示圖。圖9是示出第一實施例的效果的示圖。圖10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安裝在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部分放大平面圖。圖11是根據(jù)示例1的LED模塊(在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實驗中使用的 LED模塊)的平面圖。圖12是根據(jù)示例2的LED模塊(在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另一實驗中使用的LED模塊)的平面圖。圖13是根據(jù)比較例的LED模塊(在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又一實驗中使用的光源模塊)的平面圖。圖14是示出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實驗的示圖。圖15是示出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實驗的示圖。圖16是示出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實驗的結果的曲線圖。圖17是示出為了確認本發(fā)明效果而進行的實驗的結果的曲線圖。圖18是安裝在常規(guī)背光單元中的LED模塊的部分放大平面圖。圖19是示出常規(guī)背光單元的問題的示圖。圖20是示出常規(guī)背光單元的問題的示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例)以下參照圖1到7描述包括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背光單元的顯示器。
如圖1所示,該顯示器是液晶顯示器,且至少包括具有顯示表面IlOa的液晶顯示面板110,以及放置在液晶顯示面板110的后表面?zhèn)?與顯示表面IlOa側相反的一側)的側光型背光單元120。在背光單元120被安裝到液晶顯示面板110的后表面?zhèn)壬线m當?shù)奈恢锰帟r,框130被附連至液晶顯示面板110的與顯示表面IlOa相同的一側。在顯示操作期間,背光單元120以平面方式發(fā)光,并用光照亮液晶顯示面板110的后表面。為了描述該顯示器的具體結構,液晶顯示面板110至少包括液晶層、一對玻璃襯底以及偏振板。組成一對的玻璃襯底相互接合以夾住密封劑。該液晶層被保持在該對襯底之間。一個偏振板被放置在該對玻璃襯底中的每個玻璃襯底的與液晶層側相反的一側上。如圖1和2所示,該背光單元120至少包括后蓋1、反射板2、導光板3、光學板4以及光源模塊5。該后蓋1被形成為開口朝向液晶顯示面板110的基本盒狀形狀。換言之,后蓋1 具有底面和沿底面周長豎立的側壁。該后蓋1的側壁包圍容納區(qū),反射板2、導光板3、光學板4以及光源模塊5被容納在該容納區(qū)中。反射板2被放置在后蓋1的底面上,以覆蓋稍后將描述的導光板3的后表面3b。 包括該反射板2的優(yōu)點在于,在存在來自導光板3的后表面北的光泄漏的情況下,從導光板3的后表面北泄漏的光被反射板2反射,以再次引入到導光板3中。導光板3具有前表面3a、與前表面3a相反的后表面北以及連接至前表面3a和后表面北的四個側邊。導光板3被放置在反射板2上,其前表面3a朝向液晶顯示面板110, 而后表面北朝向反射板2。在導光板3的四個側面中,彼此平行的一對側面3c起光入射表面的作用,用于將光引入導光板3。通過導光板3的側面3c引入導光板3的光從導光板3的前表面3a向液晶顯示面板110出射。換言之,導光板3的前表面3a起光出射表面的作用,用于使引入導光板3的光按照靠近液晶顯示面板100的方向出射。在以下描述中,導光板3的前表面3a 被稱為光出射表面3a,而導光板3的側面3c被稱為光入射表面3c。光學板4是包括漫射板、光柵板、DBED板(反射性偏振板)等的一組板。光學板4 被放置在導光板3的光出射表面3a上。從導光板3的光出射表面3a發(fā)出的光被光學板4 漫射、匯聚以及以其它方式處理。光源模塊5用于產生被引入導光板3的光,且被安裝在導光板3的每個光入射表面3c旁邊。光源模塊5被構造成使多個LED 7被安裝在同一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上。 印制板6是本發(fā)明的“襯底”的示例,且LED 7是本發(fā)明的“點光源”的示例。如圖1到3所示,印制板6具有以預定方向(沿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方向)伸展的細長形狀。印制板6被設置成使安裝表面6a正對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中的一個。安裝在印制板6的安裝面6a上的多個LED 7沿印制板6的縱向排列,且作為整體相比于印制板6的另一長邊S2更接近印制板6的一個長邊Si。因為印制板6的安裝面6a 正對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所以安裝在印制板6的安裝面6a上的多個LED 7也正對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圖1示出比實際數(shù)量少的LED 7以簡化附圖。如圖2所示,在后蓋1的底面的預定部分(在導光板3的每個光入射表面3c旁的部分)中設置有L形固定支架8。印制板6被固定至固定支架8,從而使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安裝在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上的多個LED 7)與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之一保持相對。該固定支架8還使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安裝在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上的多個LED 7)與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之間的位置關系最優(yōu)化。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 6a (安裝在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上的多個LED 7)需要相對于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 高精確地定位,以將來自多個LED 7的光高效地引入導光板3中。如圖3和4所示,該印制板6通過利用分別沿印制板6的一個長邊Sl和另一長邊 S2形成的凹口(固定部)6b和6c固定至固定支架8。具體地,沿印制板6的長邊Sl的凹口 6b從長邊Sl向長邊S2切入印制板6,以與固定支架8中形成的固定凸出部8a(參見圖 2)嚙合。沿印制板6的長邊S2的凹口 6c從長邊S2向長邊Sl切入印制板6,以用螺絲8b 固定至固定支架8 (參見圖2、。因此該固定支架8具有安裝螺絲8b的螺絲孔,雖然并未在附圖中示出。印制板6可利用雙面膠帶代替螺絲來固定。然而,考慮到在固定印制板6之后使印制板6脫離的工序(返工),螺絲是固定印制板6的更好方式。如圖4和5所示,金屬布線圖案(例如銅箔圖案)9被設置在印制板6的與安裝表面6a相同的表面上。金屬布線圖案9將毗鄰LED 7的陽極和陰極電連接。因此,多個LED 7整體上被串聯(lián)連接(參見圖6)。在印制板6在與安裝表面6a相同的表面上具有那些金屬布線圖案9的情況下,不需要單獨制備布線構件,從而零件數(shù)量也相應減少。連接至金屬布線圖案9的連接器(插孔)IOa也被設置在印制板6的與安裝表面 6a相同的表面上。第一級處的LED 7的陽極和最后一級的LED 7的陰極經由金屬布線圖案 9電連接至連接器(插孔)10a。連接至電源11和LED驅動電路12的連接器(插頭)IOb被插入連接器(插孔)10a。 當連接器(插頭)IOb被插入連接器(插孔)IOa時,第一級的LED 7的陽極電連接至電源 11,且最后一級的LED 7的陰極電連接至LED驅動電路12(參見圖6)。以此方式,電源11 向多個LED 7提供電流,且LED驅動電路12控制多個LED 7的驅動。阻焊劑(未示出)被設置在印制板6的與安裝表面6a相同的表面上,從而防止金屬布線圖案9遭受外部沖擊或腐蝕物質影響。該阻焊劑一般為綠色,但也可以是白色,以增強印制板6的安裝表面6a上的光反射率。如“背景技術”章節(jié)中所述,作為要由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需要在一個金屬布線圖案9與另一個金屬布線圖案9之間或在印制板6的外邊緣與一個金屬布線圖案9之間確保足夠的距離。換言之,需要確保足夠的爬電距離。為此,如圖4所示,金屬布線圖案9的在沿印制板6的長邊Sl的凹口 6b附近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9a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或線寬減小。還可通過使金屬布線圖案9 的在沿印制板6的長邊S2的凹口 6c附近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9b向印制板6的長邊Sl偏移,或使那些部分金屬布線圖案9b的線寬減小來確保足夠的爬電距離。使金屬布線圖案9 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9a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使要與金屬布線圖案9的部分金屬布線圖案9a接合(安裝)的預定數(shù)量LED 7的安裝點相對于其他LED 7的安裝點向印制板6 的長邊S2偏移。換言之,通過使多個LED 7不在同一直線上(在印制板6的縱向方向延伸的直線)對齊,確保了必要的爬電距離。僅位于沿印制板6的長邊Sl的凹口 6b附近的預定數(shù)量的LED的該安裝點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因為使所有多個LED 7的安裝點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導致難以在沿印制板6的長邊S2設置的凹口 6c附近確保必須的爬電距離。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3和4所示,其安裝點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的LED 7被分類為LED組7A,而安裝點未向印制板6的長邊S2偏移的LED 7被分類為LED組7B。LED 組7A和7B分別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光源組”和“第二光源組”的示例。LED組A和B的安裝點具有如圖7所示的與導光板3的相關光入射表面3c的位置關系。在圖7中,LED組7A的安裝點更接近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邊緣(光入射表面3c與光出射表面3a相交的邊緣),而LED組7B的安裝點在導光板3的厚度方向上更接近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中心。簡言之,LED組7A和7B的安裝點在導光板3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在第一實施例中,LED組7A的總輝度被設定為高于LED組7B的總輝度。具體而言,屬于LED組7A的LED 7的光通量被設定為大于屬于LED組7B的LED 7的光通量。如上所構造的第一實施例減少了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LED 組7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與從LED組7B發(fā)出的光進入的光入射表面3c 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之間的差異。為給出具體描述,參照圖8和9,因為屬于LED組7A的LED 7的光通量被設定為大于屬于LED組7B的LED 7的光通量,所以從屬于LED組7A的每個LED 7發(fā)出的光量(圖 8中的箭頭數(shù)量)大于從屬于LED組7B的每個LED 7發(fā)出的光量(圖9中的箭頭數(shù)量)。 在導光板3的相關光入射表面3c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LED組7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 與圖8中的箭頭L3到L6 (四個箭頭)相對應的光分量進入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而與箭頭Ll和L2相對應的光分量損失。另一方面,在從LED組7B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光入射表面3c的區(qū)域中,與圖9中的箭頭Ll到L4(四個箭頭)相對應的光分量進入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簡言之,從LED組7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和從LED組7B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入射光量(箭頭數(shù))基本相同。因此,從LED組7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入射光效率與從LED組7B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入射光效率之間的差異小。圖8和 9中所示的箭頭示意性地表示了從各個LED 7發(fā)出的光。因此,使得光導光板3的每個光入射表面3c的所有區(qū)域上的光入射基本均勻,且因此輝度不均勻的幾率更小。如上所述,其中屬于LED組7A的LED 7的光通量被設定為大于屬于LED組7B的 LED 7的光通量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效果在于,容易使LED組7A的總輝度高于LED組7B的
總輝度。(第二實施例)以下參照圖10給出對安裝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單元中的光源模塊的結構的描述。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通過將LED組7A的安裝密度設定為高于LED組7B 的安裝密度,使LED組7A的總輝度高于LED組7B的總輝度。具體地,LED組7A中的在印制板6縱向上的彼此毗鄰的LED 7之間的間隙(間距)比LED組7B中的該間隙窄。在第二實施例中,屬于LED組7A的LED 7和屬于LED組7B的LED 7具有基本相同的光通量。第二實施例的余下結構與以上描述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相同。
在如上所構造的第二實施例中,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所有區(qū)域中的從LED 組7A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與從LED組7B發(fā)出的光所進入的光入射表面 3c的區(qū)域中的光入射效率之間的差異小。因此,使得光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所有區(qū)域上的光入射基本均勻,因此輝度不均勻的幾率更小。如上所述的其中LED組7A的安裝密度被設定為高于LED組7B的安裝密度的第二實施例的另一效果在于,容易使LED組7A的總輝度高于LED組7B的總輝度。此外,在第二實施例的情況下,不論屬于LED組7A的LED 7和屬于LED組7B的 LED 7是否具有相等光通量,LED組7A的總輝度總高于LED組7B的總輝度。這消除了準備具有不同光通量的不同類型LED 7的需要。為了確認第一實施例和第二實施例的效果而進行的實驗如下所述。在那些驗證性實驗中,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光源模塊5(參見圖11)首先被制造為示例1,然后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光源模塊5(參見圖1 被制造為示例2。在示例1中,如圖11中所示,LED組7A的安裝點和LED組7B的安裝點相互偏移 Imm的偏移量Δ。屬于LED組7A的LED 7的光通量(1251m)被設置成大于屬于LED組7B 的LED 7的光通量(1041m)。LED組7A的安裝間距Pl和LED組7B的安裝間距P2均被設置成8. Imm,以給予LED組7A和LED組7B相等的安裝密度。具有較大光通量的LED 7在圖 11中通過陰影表示。在示例2中,如圖12中所示,LED組7A的安裝點和LED組7B的安裝點相互偏移 Imm的偏移量Δ。屬于LED組7A的LED 7和屬于LED組7B的LED 7被給予相等的光通量。 LED組7A的安裝間距Pl被設置為7. Imm,而LED組7B的安裝間距P2被設置為8. Imm,從而使LED組7A的安裝密度高于LED組7B的安裝密度。作為將示例1和示例2與之進行比較的比較例,制造了圖13中所示的光源模塊5。 在該比較例中,LED組7A的安裝點和LED組7B的安裝點相互偏移Imm的偏移量Δ。屬于 LED組7A的LED 7和屬于LED組7B的LED 7被給予相等的光通量。LED組7A的安裝間距 Pl和LED組7B的安裝間距P2均被設置成8. Imm,以給予LED組7A和LED組7B相等的安
裝密度。除那些光源模塊5之外,制備了導光板3和反射板2,以利用反射板2覆蓋導光板 3的后表面北,如圖14和15所示。所使用的導光板3由甲基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三菱麗陽有限公司的產品)制成,且外尺寸測得為390mmX320mmX4mm(DlXD2XD3)。所使用的反射板2由聚對/間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硫酸鋇(日本帝人杜邦薄膜有限公司的產品)制成。在每個實驗中,然后將光源模塊5放置成正對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之一。光源模塊5與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位置關系使得屬于LED組7B的每個LED7的頂點 (圓頂?shù)捻旤c)與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的中心在導光板3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基本重合。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與每個LED 7的頂點之間的間距D被設定為2mm。對于示例1、示例2以及比較例中的每一個,利用二維輝度計(CA-2000,柯尼卡美能達傳感公司的產品)30來測量導光板3的光出射表面3a上的輝度分布。在測量輝度分布時,將該二維輝度計30設置在導光板3的光出射表面3a上方,且該二維輝度計30與導光板3的光出射表面3a之間的距離H被設定為700mm。圖14中的虛線Y表示實際測量點,該測量點在與導光板3的光入射表面3c相距距離d(100mm)處。圖14中的點X表示用于實際測量的基準點,且對應于LED組7A與LED組7B之間的邊界。測量結果在圖16和17中示出。具體地,在比較例中,最大輝度(680. 76cd/m2)與最小輝度(M5. 02cd/m2)之差為 135. 74cd/m2。作為比較,示例1中的最大輝度(675. 91cd/m2)與最小輝度(640. 17cd/m2)之差為35. 74cd/m2,且示例2中的最大輝度(688. 3cd/m2)與最小輝度(619. 56cd/m2)之差為 68. 74cd/m2。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與比較例相比,示例1和示例2的輝度均勻性得到提高, 且輝度不均勻的幾率更小。注意,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應被理解為作為示例示出,而不是對各方面的限制。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實施例的范圍應被給予對本發(fā)明的最寬泛解釋,以包含所有此類修改和等價結構和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單元,包括具有細長形狀和安裝表面的襯底;安裝在所述襯底的安裝表面上且沿所述襯底的縱向方向排列的多個點光源;以及導光板,所述導光板具有多個細長側面,且被放置成使所述多個細長側面中的預定側面與所述襯底的安裝表面相對,所述預定側面作為將來自所述多個點光源的光引入其中的光入射表面,其中所述多個點光源被分類成第一光源組和第二光源組,且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和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所述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比所述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在所述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偏離所述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且所述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更接近所述導光板的光入射表面的中心。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底具有沿所述襯底的一個長邊在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附近形成的固定部, 用于固定所述襯底,以及其中通過使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從所述襯底的所述一個長邊相對于所述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向所述襯底的另一長邊偏移,使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與所述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所述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底的固定部包括從所述襯底的一個長邊向所述襯底的另一長邊切入所述襯底的凹口。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襯底具有設置在所述襯底的與所述安裝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的金屬布線圖案,且所述多個點光源被接合至所述金屬布線圖案,以及其中所述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所述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相對于所述金屬布線圖案的與屬于所述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接合的部分從所述襯底的所述一個長邊向所述襯底的所述另一長邊偏移。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屬于所述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的光通量比屬于所述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的光通量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組的安裝密度比所述第二光源組的安裝密度高。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單元,其特征在于,屬于所述第一光源組的點光源和屬于所述第二光源組的點光源具有相等的光通量。
9.一種顯示器,包括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單元。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能減小輝度不均勻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括多個點光源和導光板,該導光板中的預定側面作為用于從多個點光源引入光的光入射表面。多個點光源被分類成第一光源組和第二光源組。第一光源組的安裝點和第二光源組的安裝點在導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偏移。第一光源組的總輝度比第二光源組的總輝度高。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2162597SQ20101061656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16日
發(fā)明者小野剛史, 平野恭章, 廣田誠, 村越健一, 藤井秀和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