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支撐裝置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裝置,特別是用于白車身焊接的支撐裝置。背景技術:
在汽車白車身的焊接制造過程中, 一般采用電阻焊,兩塊鋼板點焊成 整體,由于在點焊處鋼板熔化,在壓力的作用下會留下焊點凹坑。對于非 裸露焊點,該痕跡不影響美觀,但對于表面質(zhì)量有要求的裸露焊點,則需 要經(jīng)過處理。現(xiàn)常用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調(diào)節(jié)焊接壓力和電流,但很容易 形成虛焊,質(zhì)量不能保證;另一種為增加固定的支撐裝置,如圖1所示, 銅墊板1利用彈簧2來貼緊零件3表面,零件3在放入和拿出時都會和銅 墊板1摩擦,且不容易放入和取出,嚴重時會使零件3變形,這在車身制 造中是不允許出現(xiàn)的。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可以運動, 防止零件變形,結構簡單,經(jīng)濟實用。
本實用新型解決現(xiàn)有的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支撐 裝置,包括底座,多個支撐板,氣缸和連桿機構,所述底座經(jīng)過所述連桿 機構與所述多個支撐板相連接;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連桿機構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 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二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三連桿相連 接;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多個支撐板包括第一支撐板和第 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支撐板固定于 所述第三連桿。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底座設置有第一連接板和第二連 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所 述第二連接板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三連桿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第一支撐板至少為一塊。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第二支撐板至少為一塊。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限位機構,所述限 位機構與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是,所述氣缸的缸體與所述底座相連接。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氣缸通過連桿機構帶動 多個支撐板運動,實現(xiàn)多個支撐板的同步打幵和閉合,保證多個支撐板與 零件的壓力均勻并且壓力可以調(diào)節(jié);在零件放入和取出時,多個支撐板不 與零件表面接觸,多個支撐板為打開狀態(tài);多個支撐板與零件接觸為閉合 狀態(tài);本支撐裝置防止零件變形,結構簡單,經(jīng)濟實用。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的支撐裝置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主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撐裝置的局部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一步說明。
如圖2和圖3所示, 一種支撐裝置,包括底座100,多個支撐板500, 氣缸300和連桿機構400,所述底座100經(jīng)過所述連桿機構400與所述多 個支撐板500相連接;所述氣缸300的缸體310與底座100相連接,所述 氣缸300的輸出端320與所述連桿機構400相連接。所述多個支撐板500 之間形成變化的空間,所述多個支撐板500與零件接觸為閉合狀態(tài)。
所述連桿機構400包括第一連桿410、第二連桿420和第三連桿430; 所述第二連桿420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桿410和第三連桿430相連接。
所述多個支撐板500包括第一支撐板510和第二支撐板520;所述第 一支撐板510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桿410;所述第二支撐板520固定于所述 第三連桿430。
所述底座100設置有第一連接板110和第二連接板120;所述第一連 接板110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100和所述第一連桿410相連接;所述第 二連接板120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100和所述第三連桿430相連接。
所述底座100設置有第一連接板110和第二連接板120;所述第一連 接板110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100和所述第一連桿410相連接;所述第 二連接板120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100和所述第三連桿430相連接。
所述第一支撐板510至少為一塊,根據(jù)零件表面調(diào)整形狀和數(shù)量;所 述第二支撐板520至少為一塊,根據(jù)零件表面調(diào)整形狀和數(shù)量。
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限位機構200,所述限位機構200與所述第一連桿 410相連,用于調(diào)節(jié)所述多個支撐板500與零件之間的壓力。
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的工作時一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所述多個支撐板500是多個銅板。所述第一支撐板510是第一銅板, 所述第二支撐板520是第二銅板。
所述第一銅板為一塊,根據(jù)零件表面形狀調(diào)整為對應的形狀;所述第 二銅板為一塊,根據(jù)零件表面形狀調(diào)整為對應的形狀。
所述氣缸300的輸出端320向里運動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桿410運動, 與所述第二連桿420相連的所述第三連桿430也運動,使得所述第一銅板 和所述第二銅板之間的空間變大,此時多個銅板處于打開狀態(tài),可以放入 和取出需要焊接的零件。
所述氣缸300的輸出端320向外運動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桿410運動, 與所述第二連桿420相連的所述第三連桿430也運動,使得所述第一銅板 和所述第二銅板之間的空間縮小,所述多個銅板緊貼零件表面,此時多個 銅板處于閉合狀態(tài),所述限位機構200調(diào)節(jié)所述多個銅板與零件的壓力達 到合適,之后進行焊接。
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的工作時另一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
所述多個支撐板500是多個銅板。所述第一支撐板510是第一銅板, 所述第二支撐板520是第二銅板。
所述第一銅板為多塊,根據(jù)零件表面形狀調(diào)整為對應的形狀;所述第 二銅板為多塊,根據(jù)零件表面形狀調(diào)整為對應的形狀。
所述氣缸300的輸出端320向里運動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桿410運動, 與所述第二連桿420相連的所述第三連桿430也運動,使得所述第一銅板 和所述第二銅板之間的空間變大,此時多個銅板處于打開狀態(tài),可以放入 和取出需要焊接的零件。
所述氣缸300的輸出端320向外運動時,帶動所述第一連桿410運動, 與所述第二連桿420相連的所述第三連桿430也運動,使得所述第一銅板 和所述第二銅板之間的空間縮小,所述多個銅板緊貼零件表面,此時多個 銅板處于閉合狀態(tài),所述限位機構200調(diào)節(jié)所述多個銅板與零件的壓力達 到合適,之后進行焊接。
氣缸通過連桿機構帶動多個銅板運動,實現(xiàn)多個銅板的同步打開和閉 合,保證多個銅板與零件的壓力均勻并且壓力可以調(diào)節(jié);在零件放入和取 出時,多個銅板不與零件表面接觸,多個銅板為打開狀態(tài);在焊接時多個 銅板才與零件表面接觸,多個銅板為閉合狀態(tài);本實用新型保證焊接質(zhì)量, 防止零件變形,結構簡單,經(jīng)濟實用。
以上內(nèi)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
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
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支撐裝置,包括底座和多個支撐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氣缸和連桿機構,所述底座經(jīng)過所述連桿機構與所述多個支撐板相連接;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連桿機構相連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 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二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桿 和第三連桿相連接;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支撐板包括第 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 二支撐板固定于所述第三連桿。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設置有第一連 接板和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 連桿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板兩端分別與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三連桿相連 接。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板至少為 一塊。
6.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板至少為 一塊。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裝置包括限位 機構,所述限位機構與所述第一連桿相連。
8.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的缸體與所述 底座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撐裝置,包括底座,多個支撐板,氣缸和連桿機構,所述底座經(jīng)過所述連桿機構與所述多個支撐板相連接;所述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連桿機構相連接。有益效果是氣缸通過連桿機構帶動多個支撐板運動,實現(xiàn)多個支撐板的同步打開和閉合,保證多個支撐板與零件的壓力均勻并且壓力可以調(diào)節(jié);在零件放入和取出時,多個支撐板不與零件表面接觸,多個支撐板為打開狀態(tài);多個支撐板與零件接觸為閉合狀態(tài);本支撐裝置防止零件變形,結構簡單,經(jīng)濟實用。
文檔編號B23K37/02GK201291357SQ200820212428
公開日2009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0月10日
發(fā)明者余志坤, 李新社, 蔡小平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