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切削鑲刀、銑削工具及切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正面銑刀和立銑刀等銑削工具中使用的切削鑲刀、裝有它的銑
削工具及使用它的切削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在用正面銑刀和立銑刀等銑削工具、特別是切削刃長度長、安裝有多個刃使 用的銑削工具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中,對支座作用彎曲應力,而支座具備一定剛性以使不 會由于這樣的彎曲應力而發(fā)生大的變形??墒?,在實際的切削加工中,對支座作用的彎曲應 力的大小隨著加工條件等而變化,因此往往由于支座剛性不足而發(fā)生大的變形,其結果是 誘發(fā)加工中的顫動。特別是在切入量大的重切削加工等中,切削阻力顯著增大,容易發(fā)生顫 動。為此,作為用來減小切削加工等中的切削阻力的方案,廣泛采用的是將多個利用槽部分 割包括主切削刃的后刀面的切削鑲刀組合使用。 作為這樣的切削鑲刀,已知一種從主切削刃連續(xù)的前刀面具有正的前角、同時利 用槽部分割包括主切削刃的后刀面的切削鑲刀(例如,特開平7-299636號公報)。這樣的 切削鑲刀中,由主切削刃生成的切屑的幅寬由于槽部而分割得很小,因此切削阻力減小,另 外,因為向被切削材料的切入性也變好,所以獲得加工中的顫動受到抑制這樣的效果。
可是,特別是在切入量大的切削加工等中,由于切削阻力顯著增大,從而即使采用 像上述構成那樣的切削鑲刀也不一定能夠抑制顫動的發(fā)生。 為了進一步抑制在這種切削加工等中的顫動,增加分割包括主切削刃的后刀面的 槽部數(shù),減小切削阻力也被考慮作為一種方案,不過,在那樣的情況下,被分割的切削刃部 強度大大降低,從而存在切削鑲刀容易缺損這樣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即是為了解決這種現(xiàn)有技術的課題而產(chǎn)生的,其目的在于在銑削工具、特
別是切削刃長度長且安裝有多個刃使用的銑削工具中使用的切削鑲刀中,提供一種不會降
低切削刃部強度而能夠抑制切削加工等中的顫動的可靠性高、穩(wěn)定的切削鑲刀。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fā)明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面具備前刀面、側面具備后刀面的本體部; 在所述前刀面和所述后刀面的交叉棱線部形成的主切削刃;禾口 在所述后刀面上形成的、一端達到所述前刀面的槽部, 所述主切削刃由利用所述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構成, 所述前刀面在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形成有相對于該前刀面凹 陷的凹陷部。 另外,本發(fā)明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1個突起部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對置面, 該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使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起角度
5逐漸變大。
另外,本發(fā)明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面具備前刀面、側面具備后刀面的本體部; 在所述前刀面和所述后刀面的交叉棱線部形成的主切削刃;禾口 在所述后刀面上形成的、一端達到所述前刀面的槽部, 所述主切削刃由利用所述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構成, 所述前刀面在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形成有相對于該前刀面凹 陷的凹陷部及至少1個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包括
第一突起部分;禾口 形成在所述第一突起部分的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的相反側,高度高于所述 第一突起部分的第二突起部分。 另外,本發(fā)明的切削方法,是使用所述的銑削工具切削被切削材料的切削方法,其 特征在于,包括 切削工序,使所述銑削工具及所述被切削材料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旋轉,并使所述 分割主切削刃與被切削材料的表面接觸來切削被切削材料的表面;禾口
退刀工序,使所述分割主切削刃從被切削材料退刀。 另外,本發(fā)明的切削方法,是使用所述的切削鑲刀切削被切削材料的切削方法,其 特征在于,包括 安裝工序,將所述切削鑲刀安裝在能夠在外周位置拆裝多個所述切削鑲刀的銑削 工具用支座上來構成銑削工具; 切削工序,使所述銑削工具及所述被切削材料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旋轉,并使所述 分割主切削刃與被切削材料的表面接觸來切削被切削材料的表面;和
退刀工序,使所述銑削工具從被切削材料退刀。
本發(fā)明的目的、特色及優(yōu)點通過下述詳細的說明和附圖可更加明確。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表示銑削工具9的立體圖。 圖3是放大表示銑削工具9的切削鑲刀1附近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a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裝有第二實施方式的鑲刀la的銑削工具9的圖,是表示切削狀態(tài)的主 視圖。 圖6是表示裝有現(xiàn)有的鑲刀的銑削工具的圖,是表示切削狀態(tài)的主視圖。 圖7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b的整體立體圖。 圖8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c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c的俯視圖。 圖10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c的長邊側的側視圖。 圖11是放大表示鑲刀lc的短邊側的圖,是簡化表示切削時切屑13的生成狀態(tài)的側視圖。 圖1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d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d的俯視圖。 圖14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d的長邊側的側視圖。 圖15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Id的短邊側的側視圖。 圖16是表示第六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e的立體圖。 圖17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切削被切削材料15前的準備階段的立 體圖。 圖18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切削被切削材料15的階段的立體圖。
圖19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被切削材料15切削結束的階段的立體 圖。 圖20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被切削材料15切削結束后的階段的立 體圖。 圖21是表示使用了銑削工具9的切削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針對多個方式說明用以實施本發(fā)明的方式。在各方式中對于與以 往方式中說明的事項對應的部分附以相同的參照符號,有時省略重復的說明。在只說明構 成的一部分的情況下,構成的其他部分與以往說明的方式同樣。不僅能夠將實施的各方式 中具體說明的部分進行組合,特別是只要沒有在組合中造成妨礙,就能夠將實施方式彼此 部分地組合。各流程圖的開始條件不一定僅限定于所述的開始條件。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1的整體立體圖。圖2是表示銑削 工具9的立體圖。圖3是放大表示銑削工具9的切削鑲刀1附近的立體圖。銑削工具9是 將切削鑲刀1安裝在銑削工具用支座(以下有時稱為"支座")10上而構成。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以下有時稱為"鑲刀")1形成大 致多邊形板狀、具體地說是大致平行四邊形板狀,在其上面具備前刀面2、下面具備支承面 3、側面具備后刀面4。前刀面2是成為用以構成切削鑲刀1上面的基準的1個面。并且,在 所述前刀面2和所述后刀面4的交叉棱線部上形成主切削刃5。另外,所述前刀面2在本實 施方式中如圖15所示向底面3凹入這樣彎曲成凹狀。 在此,在所述后刀面4上形成多個(本實施方式中為3個)其一端達到所述前刀 面2、另一端達到支承面3的槽部6。所述主切削刃5由利用所述槽部6分割的多個、本實 施方式中為4個分割主切削刃5a構成。另外,在鑲刀1的角部、在后刀面4和前刀面2的 交叉梭線部形成角切削刃12,和主切削刃4的位于最靠角切削刃12側的分割主切削刃5a 連接。并且,在所述前刀面2的所述分割主切削刃5a附近區(qū)域,在與所述分割主切削刃5a 對應的位置,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對應地形成相對于所述前刀面2凹陷的凹陷部7。各凹 陷部7相對于向底面3彎曲成凹狀的前刀面2進一步凹陷地形成。換言之,凹陷部7在鄰 接的槽部6之間的附近區(qū)域形成。另外,凹陷部7沿著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大致垂直的方 向延伸設置。換言之,凹陷部7沿著與后刀面4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地形成。這樣的凹陷 部7按照盡量維持切削刃強度的狀態(tài)來設置。另外,在前刀面2的大致中央形成貫通到下面的螺紋孔16。在螺紋孔16的周圍形成相對于前刀面2隆起的環(huán)狀隆起部15。
如圖2所示,銑削工具9基本上由鑲刀l和形成大致圓柱狀、能夠在外周位置拆裝 多個鑲刀1的支座10構成。在此,在支座10外周的多個部位形成裝有鑲刀1的安裝部和 鄰接該安裝部的切屑袋11。詳細地說,鑲刀1放置在所述安裝部使得前刀面2朝向旋轉方 向且主切削刃5位于外周側,利用螺釘構件等夾緊裝置14向支座10固定。主切削刃4與 支座10 —起旋轉從而進行切削。 這樣,本發(fā)明的鑲刀1及銑削工具9中,將包括主切削刃5的后刀面4分割的槽部 6的構成是按照維持切削刃強度的狀態(tài)設置,且設有凹陷部7。將這樣的鑲刀1安裝在支座 10上作為銑削工具9用于切削加工時,利用由槽部6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5a切削被切 削材料表面。切削時生成的切屑13在前刀面2上通過之際由于在前刀面2上配置凹陷部 7從而減少切屑13與前刀面2的接觸比例。由于接觸比例減少因此降低摩擦阻力,降低切 削阻力。 S卩,通過設置凹陷部7,由此減少切屑13在前刀面2上通過時的接觸比例,因此與 現(xiàn)有那樣切屑13整個寬度與前刀面2接觸的情況相比,切削阻力降低。因而,形成一種維 持了主切削刃5的構成、減少切削阻力這樣的構成,從而能夠不會降低切削刃部的強度地 抑制切削加工等中的顫動。再有,由于銑削工具9本身的顫動受到抑制,由此能夠保持被切 削材料的加工面狀態(tài)良好地進行精加工,同時對切削刃施加的沖擊(微振動)變少,因此能 夠延長工具壽命,能夠謀求總成本降低。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鄰接的槽部6之間的區(qū)域形成凹陷部7,因此能夠提高由 鄰接的槽部6之間的分割主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13在凹陷部7上通過的概率。從而能夠 只在必要的部位形成凹陷部7,因此能夠盡量地減小由于形成凹陷部7而引起的切削刃強 度降低,抑制顫動。 另外,各凹陷部7沿著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沿著由各分割主
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流動的方向延伸設置凹陷部7。從而有效地減少切屑13在前刀面2
上通過之際與前刀面2的接觸比例。其結果是能夠有效地降低切削阻力。 另外,由于形成凹陷部7,從而切削刃附近的前刀面2的表面積增加,更多的切削
熱被擴散,因此,切削刃部的溫度上升得以緩和,其結果是也實現(xiàn)抑制鑲刀的磨損進展這樣
的效果。再有,如果相對于各分割主切削刃5a形成多個凹陷部7,則該散熱效果進一步提
高,從而更好。 另外,如圖2所示,在將鑲刀1安裝于支座10上的狀態(tài)下,夾緊裝置14的頭部被 環(huán)狀隆起部15隱藏。S卩,是一種夾緊裝置14的頭部比環(huán)狀隆起部15低的狀態(tài),能夠防止 由于切屑13的沖擊而造成夾緊裝置14頭部的磨損。 接下來,關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切削 鑲刀la的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a,前刀面2的分割主切削刃5a附近區(qū)域形成凹陷 部7,同時與分割主切削刃5a對應地在前刀面2上形成至少1個突起部8。具體地說,凹陷 部7在突起部8和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之間延伸設置。突起部8按照每個對應的分割 主切削刃5a至少設置1個,本實施方式中設置2個。突起部8具有與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 5a對置的對置面17。對置面17形成在被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切削的被切削材料的切 屑13沖撞的位置。對置面17具備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大致平行的部分時容易擋住切屑13,因此作為優(yōu)選。各對置面17形成為隨著遠離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5a而從前刀面2逐 漸立起。換言之,對置面17形成為相對前刀面2傾斜的錐形狀。如上所述,基于凹陷部7 而使切削阻力降低,同時由突起部8的對置面17擋住由分割主切削刃5a生成的切屑,由此 能夠將切屑可靠地巻曲,因此獲得優(yōu)異的切屑排出性。從而,切屑13與對置面17沖撞,由 此被巻曲得很小。 圖5是表示安裝了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a的銑削工具9的主視圖,是表示切削狀態(tài) 的主視圖。圖6是表示安裝了現(xiàn)有鑲刀的銑削工具的主視圖,是表示切削狀態(tài)的主視圖。如 圖6所示,將在前刀面2上沒有形成突起部8的現(xiàn)有技術的鑲刀往支座上安裝、作為銑削工 具進行普通碳素鋼和不銹鋼等切削時,切屑的厚度也厚、剛性也高,從而由主切削刃生成的 切屑13在前刀面上向支座中心側流動。從而,切屑13與切屑袋11的支座壁面10a相撞,以 支座壁面10a作為導向件向外部排出。因此,造成在支座壁面10a和切屑13之間產(chǎn)生摩擦 的不合理情況。即,若反復進行切削加工,則切屑袋11的支座壁面10a逐漸磨損,最終成為 被磨掉的狀態(tài),存在切屑13在該磨掉的支座壁面10a上堆積,或支座10剛性下降、加工精 度惡化這樣的問題。特別是若在切削加工中生成的切屑13—直變厚,則磨損的進展顯著, 必須盡早更換受損支座10是一個大問題。 與之相對,如本發(fā)明,采用在鑲刀1的前刀面2上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對應地設 置突起部8的構成,從而如圖5所示,能夠用突起部8可靠地巻曲由分割主切削刃5a生成 的切屑13。其結果是切屑13不會碰撞到支座壁面10a而能夠向外部排出。從而不會產(chǎn)生 擦傷支座10的支座壁面10a這樣的不合理情況,能夠長期使用支座IO,從而也有工具費削 減這樣的成本優(yōu)勢。再有,切屑13的巻曲徑變小,由此各切屑13的尺寸變小,因此切屑13 從切屑袋11向外部的排出變得順暢,主切削刃5a由于切屑13的咬入而造成的缺損等不合 理情況受到抑制,還能夠延長鑲刀la的壽命。還有,在如上所述以碳素鋼和不銹鋼等作為 被切削材料的切削中,由于切屑容易延展,因此具有突起部8的鑲刀la有效,不過,在以鑄 鐵等作為被切削材料的切削中,由于切屑容易切細,從而即使是沒有突起部8的鑲刀也能 夠足夠對應。 另外,在突起部8和分割主切削刃5a之間延伸設置凹陷部7,因此,能夠同時實現(xiàn) 切屑在凹陷部7上通過之際的切削阻力降低效果和切屑在凹陷部7上通過后被突起部8擋 住而帶來的切屑處理效果。 另外,在前刀面2的中央部的螺紋孔16周圍形成環(huán)狀的隆起部15,從而即使在突 起部8帶來的切屑巻曲作用不充分的條件下切屑也被可靠地巻曲。 接下來,關于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7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切削 鑲刀lb的整體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b其特征在于,相對于對應的各分割主切削刃 5a設置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2個或3個凹陷部7。另外其特征還在于,突起部8也同樣相 對于對應的各分割主切削刃5a設置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1個或2個。另外,本實施方式 的鑲刀lb中,與隆起部15鄰接的突起部8和隆起部15相連,設置成一體。另外,隆起部15 形成為比突起部8距前刀面2的高度大。在此所說的突起部8和隆起部15相連的意思是 突起部8的隆起部15側的端部和隆起部15的突起部8側的端部連結,連結部分比突起部 8的高度大這樣構成。因而,若整體看突起部8和隆起部15,則所述連結部分形成的構成是 相對于突起部8表面沒有凹陷而是呈錐狀變高。
這樣一來,基于凹陷部7沿著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設置且設 置多個的構成,除了能夠減小切屑在前刀面2上通過之際與前刀面2的接觸比例、有效降低 切削阻力以外,還在各分割主切削刃5a附近的前刀面2區(qū)域形成的多個凹陷部7之間,棧 狀殘存原有的前刀面2部分,由此能夠維持切削鑲刀lb的強度。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相對于各分割主切削刃5a設置多個凹陷部7,因此能夠 減小切屑13在前刀面2上通過之際與前刀面2的接觸比例、有效降低切削阻力。另外,在 各分割主切削刃5a附近的前刀面2區(qū)域形成的鄰接的凹陷部7之間存在前刀面2,因此基 于該前刀面2能夠維持切削鑲刀lb的強度。 另外,在前刀面2的中央部,在螺紋孔16的周圍形成環(huán)狀隆起部15,與隆起部15 相連形成突起部8,因此,與獨立設置突起部8相比,加強了突起部8。再有,隆起部15比突 起部8形成得高,因此,發(fā)揮了防止切屑13與支座壁面10a碰撞的切屑導向件的作用。另 外,由于與隆起部15相連形成突起部8,因此不存在切屑13在隆起部15和突起部8之間堆 積的問題。 接下來,關于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切削 鑲刀lc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c的俯視圖。圖10是表示第四 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c的長邊側的側視圖。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c在突起部8的形狀上具 有特征。 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突起部8具有位于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側的至少1個第 一突起部分8a和與該第一突起部分8a相連、同時在第一突起部分8a的與對應的分割主切 削刃5a相反側形成且比第一突起部分8a高的至少1個第二突起部分8b。因而,各突起部 8靠近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形成第一突起部分8a。在此所說的第一突起部分8a和第二 突起部分8b相連的意思是第一突起部分8a的第二突起部分8b側的端部和第二突起部分 8b的第一突起部分8a側的端部連結,連結部分比第一突起部分8a的高度大這樣構成。因 而,若整體看突起部8,則所述連結部分形成的構成是相對于第一突起部分8a表面沒有凹 陷而是呈錐狀變高。所述對置面17在第一突起部分8a上形成。另外,該第二突起部分8b 在第二突起部分8b的主切削刃5a側具有與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對置的切屑導向面18。
對置面17具備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5a而使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 起角度逐漸變大的凹曲面或多個平面。從而在對置面17上切屑13與多個部分沖撞,加載 給第一突起部分8a的應力被分散。因此,能夠分散加載在具有第一突起部分8a的突起部 8上的應力。 若具體地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成,首先,切屑13與對置面17中、以支承面10為 基準立起角度小的部分沖撞,接下來與所述立起角度大的部分沖撞。 切屑13加載給對置面17的應力在最初碰撞時為最大,從而,在第一突起部分8a 上只形成有對置面17中、以支承面10為基準立起角度大的部分時,第一突起部分8a受到 的應力變大。因此,突起部8受到的應力變大。S卩,第一突起部分8a是用于防止支座壁面 10a擋住切屑13而造成的磨損,不過,鑲刀由于受到切屑13帶來的大應力而惡化嚴重,壽命 縮短??墒?,為了避免鑲刀lc的磨損而在第一突起部分8a上只形成對置面17中、以支承 面10為基準立起角度小的部分時,切屑13的巻曲作用不充分,結果是不能充分防止切屑與 支座壁面10a沖撞。
與之相對,本發(fā)明能夠降低切屑13最初與第一突起部分8a沖撞時的應力,同時基 于在那以外部位上的沖撞而能夠抑制切屑13與支座壁面10a碰撞。 圖11是放大表示鑲刀lc的短邊側的圖,是簡化表示切削時切屑13的生成狀態(tài)的 側視圖。"凹曲面"或"多個平面"具有如圖11所示隨著遠離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 而以支承面3為基準的立起角度逐漸變大的部分。當對置面17為凹曲面時,在對置面17 上確定一點,將該點的切線和支承面10的角度作為a 。確定比該點更遠離分割主切削刃 5a的另一點,將該點的切線和支承面10的角度作為13 。具備這些角度a 、 |3隨著遠離所 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而變大的部分。對置面17由多個平面構成時,將多個平面內的 1個平面和支承面10的角度作為a ,將比該平面更遠離分割主切削刃5a的另一平面和支 承面10的角度作為e ,滿足上述要件即可。還有,圖11中,引出與支承面IO平行的輔助線 L,圖示出a及|3 。 在此,所謂"凹曲面",只要具備形成凹狀的曲面即可,沒有特別限定,可以只是曲 面、也可以是平面和曲面的組合,只要滿足上述要件即可。 另外,具備"多個平面"時,2個以上的平面具有越多角度不同的面,在對置面17上 多次接觸切屑13的可能性越高,作為優(yōu)選。 還有,最優(yōu)選是如圖11所示具有凹曲面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在對置面17上多次 碰撞的可能性高,能夠有效地防止切屑13與支座壁面10a在加載應力的狀態(tài)下、即在快速 度下的碰撞。 另外,對置面17的主切削刃5側的端部在第一突起部分8a的主切削刃5側形成, 因此,位于突起部8中、最靠近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的位置。從而,切屑13最初與對置 面17以外的部位沖撞的概率下降,從而作為優(yōu)選。 再有,第一突起部分8a具有所述對置面17的端部寬度最窄、隨著遠離所述對應的 分割主切削刃5a而寬度變大的部分。如上述,對置面17在切屑13沖撞的位置形成,另外, 切屑13的應力大到會磨損支座壁面10a。為此,按照對置面17后方寬度變寬這樣形成第一 突起部分8a,從而能夠加強突起部8,作為優(yōu)選。 換言之,所述第一突起部分8a的所述主切削刃4側隨著向分別對應的所述分割主 切削刃5a靠近寬度和高度逐漸減小這樣形成。從而與切屑13接觸的突起部8隨著向所述 分割主切削刃5a靠近而高度變低,換言之,隨著遠離分割主切削刃5a,突起部8的棱線部分 的高度逐漸變高,因此突起部8和切屑13的接觸順暢,切削阻力的急劇增加受到抑制。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各突起部8—體設有多個第一突起部分8a和l個第二突起 部分8b。換言之,所述第一突起部分8a相對于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5a形成多個,該多個 第一突起部分8a在比所述對置面17更遠離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的位置由第二突起部 分8b相連而形成。由于具有該構成,從而成為突起部8彼此相互加強的關系,能夠提高作 為多個突起部8整體的強度。 另外,在1個所述第二突起部分8b上連接形成2個以上所述第一突起部分8a,從 而能夠分散從切屑13向各個第一突起部分8a加載的應力。 另外,各第二突起部分8b,在各突起部8的與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5a相反側比第 一突起部分8a形成得高。從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切屑13與支座壁面10a碰撞。另外,如本 實施方式那樣,第二突起部分8b與具有對置面17的第一突起部分8a相連形成時,能夠加強受到來自切屑13的大應力的突起部8的強度,作為優(yōu)選。 再有,隆起部15和第二突起部分8b相連形成,從而不存在切屑13在隆起部15和 第二突起部分8b之間堆積的問題。 另外,作為第二突起部分8b也可以利用隆起部15,此時無須另行設置第二突起部 分8b,生產(chǎn)率優(yōu)異。 另外,如上所述在鑲刀lc的角部,與1個所述分割主切削刃5a連接、形成角切削 刃12。與位于該角切削刃12側的分割主切削刃5a對應的所述突起部8形成為朝向所述角 切削刃12寬度和高度逐漸減小。從而能夠利用所述角部切削刃12最大效率地且沿一定的 方向巻曲截面一部分形成圓弧狀的切屑13。 另外,如圖9所示,與角切削刃12對應的突起部8的角切削刃12側的棱線和分割 主切削刃5a形成的角e為60° 85° ,在能夠更可靠地將經(jīng)由角切削刃12形成的切屑 13巻曲得很小方面最佳。若9小于60° ,則切屑13容易堆積,有可能增加切削阻力。另 外,若9大于85° ,則切屑13很難巻曲,從而不僅不能改善支座壁面10a的磨損,而且切 屑13的尺寸變大,切屑13的排出性下降,同時有可能產(chǎn)生由于切屑13咬入而造成的切削 刃缺損等不合理情況。 另外,該第二突起部分8b在第二突起部分8b的主切削刃5側具有與對應的分割 主切削刃5a對置的切屑導向面18。切屑導向面18基于與第一突起部分8a的對置面17同 樣的構成而實現(xiàn),隨著遠離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5a而從前刀面2逐漸立起。這樣的切屑導 向面18抑制切屑13向與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5a的方向相反方向前進。設置這樣的切屑 導向面18時,沿著該切屑導向面18決定切屑13的排出方向,從而進一步提高切屑排出性, 能夠防止由于切屑造成的支座壁面10a的損傷。 接下來,關于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2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 鑲刀ld的立體圖。圖13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d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第五 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d的長邊側的側視圖。圖15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切削鑲刀ld的 短邊側的側視圖。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d與所述第四實施方式的鑲刀lc特別類似,與第四 實施方式的鑲刀lc的不同是關于與角切削刃12對應的突起部(以下,有時只稱為"角突起 部")8c的構成。 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d中,角突起部8c通過與其他突起部8同樣的構成實現(xiàn)。具 體地說,角突起部8c其2個第一突起部分8a和1個第二突起部分8b相連、構成一體。2個 第一突起部分8a中、鑲刀ld外方側的第一突起部分8a如上所述其棱線和分割主切削刃5a 形成的角9被設定為60° 85° 。另外,2個第一突起部分8a中、鑲刀ld內方側的第一 突起部分8a設定成使其棱線和與角切削刃12連接的分割主切削刃5a延伸的方向大致正 交。 通過這樣形成2個第一突起部分8a,從而能夠使由角切削刃12形成的切屑13巻 曲得小,且也能夠使由與角切削刃12連接的分割主切削刃5a形成的切屑13巻曲得小。從 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切屑排出性。 接下來,關于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6是表示第六實施方式的切削 鑲刀le的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e與所述第五實施方式的鑲刀ld特別類似,與第五 實施方式的鑲刀ld不同的是所形成的槽部6的數(shù)量。
本實施方式的鑲刀ld中,在后刀面4上形成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3個其一端達 到所述前刀面2、另一端達到支座面3的槽部6。另外,在后刀面4上形成多個、本實施方式 中是2個其一端達到所述前刀面2、另一端沒有達到支座面3的槽部6a。這種沒有達到支 承面3的槽部6a在縱向的兩側形成。換言之,在與角切削刃12鄰接的部分形成沒有達到 支承面3的槽部6a。主切削刃5由利用槽部6、6a分割的多個、本實施方式中是6個分割主 切削刃5a構成。這樣可減小分割主切削刃5a,從而減小切屑13。因此能夠提高切屑排出 性。 接下來,關于裝有所述各實施方式的鑲刀1、la、lb、lc、ld、le(以下,有時只稱為 "鑲刀1")的銑削工具9及使用了銑削工具9的切削方法進行更詳細地說明。圖17是階段 性表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切削被切削材料15前的準備階段的立體圖。圖18階段性表 示切削方法的圖,是表示切削被切削材料15的階段的立體圖。圖19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 法的圖,是表示被切削材料15切削結束的階段的立體圖。圖20是階段性表示切削方法的 圖,是表示被切削材料15切削結束后的階段的立體圖。圖21是表示使用了銑削工具9的 切削方法的流程圖。以下,關于使用了銑削工具9的切削方法按照圖21所示的流程圖進行 說明。若開始切削方法,則轉移到步驟al。 步驟al是安裝工序,如圖17所示,將鑲刀1安裝在支座10上時使分割主切削刃 5a的軸向前角為正,轉入步驟a2。通過這樣的安裝工序構成銑削工具9。在此,在如本實施 方式在主切削刃5a上具備槽部6的鑲刀1中,由于槽部6不進行切削,從而在只將多個單 一種類的鑲刀1安裝在支座上時,在被切削材料15的加工壁面上產(chǎn)生帶狀的切削殘留部。 為此,對于所述的鑲刀,如圖12及圖16所示,將槽部6的配置相互不同的鑲刀ld、le在支 座10的同一圓周上交替配置。 步驟a2是接近工序,如圖17所示,將銑削工具9接近長方體狀的被切削材料15, 轉入步驟a3。步驟a4是切削工序,如圖18所示,旋轉銑削工具9,使分割主切削刃5a接觸 到被切削材料15表面,切削被切削材料15表面,轉入步驟a4。因而,在步驟a3中如圖19 所示,被切削材料15被加工成要求的形狀。本實施方式中是旋轉銑削工具9進行切削,不 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像所說的車床那樣旋轉被切削材料15,將銑削工具9接近及抵接旋 轉的被切削材料15進行切削。步驟a4是退刀工序,如圖20所示,將銑削工具9從被切削 材料15退刀,結束本流程。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切削方法中,是往加工中心等工作機械(沒有圖示)上 安裝銑削工具9,一邊旋轉銑削工具9 一邊抵住被切削材料15的側面,主切削刃5a反復地 對被切削材料15進行切入,從而進行凸緣加工等的切削。本實施方式的銑削工具9中,如 步驟al所說明,將槽部6的配置相互不同的鑲刀ld、le在支座10的同一圓周上交替配置。 從而基于一方的鑲刀ld的槽部6產(chǎn)生的切削殘留被另一方鑲刀le的分割主切削刃5a切 削,因此,結果是能夠防止基于槽部6產(chǎn)生的切削殘留,抑制切削后在被切削材料15的加工 壁面上產(chǎn)生臺階。并且,用像這樣裝有槽部6配置相互不同的鑲刀ld、le的銑削工具9進 行加工之際的切屑13,其截面在寬度方向中央附近切屑厚度變得最厚,從而,如果在各分割 主切削刃5a的中央位置形成凹陷部7,則切屑厚度最厚的區(qū)域的接觸面積變得最少,因此, 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切削阻力減少的效果。 另外,當采用這種使用裝有所述本發(fā)明的切削鑲刀1的銑削工具9加工被切削材料15的切削方法的情況下,切屑13的巻曲直徑變小,由此各切屑13的尺寸變小,因此切屑 13從切屑袋11向外部的排出變得順暢,能夠有效地抑制主切削刃由于切屑13的咬入而造 成的缺損等不合理情況。 本發(fā)明在不脫離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能夠以其他各種方式實施。因而,所 述實施方式不過是僅僅在某些方面的例示,本發(fā)明的范圍如專利申請的范圍所示,說明書 正文中沒有任何約束。再有,屬于權利要求范圍的變形和變更等全部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與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形成相對于前刀面凹陷的凹陷 部。由于形成這樣的凹陷部,從而能夠減少由利用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生成的切 屑在前刀面上通過之際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比例。從而能夠降低切削阻力。由于形成這樣 的凹陷部,從而不會變更主切削刃的切削刃構成,因此能夠維持著主切削刃的切削刃構成、 換言之不會降低切削刃強度而抑制切削加工等中的顫動。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在鄰接槽部之間的區(qū)域形成凹陷部,因此能夠提高由鄰接 的槽部間的分割主切削刃生成的切屑在凹陷部上通過的概率。從而能夠只在必要的部位形 成凹陷部,因此能夠盡量地減小由于形成凹陷部而引起的切削刃強度降低,抑制顫動。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凹陷部沿著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大致垂直方向延伸設 置,因此沿著由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生成的切屑流動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凹陷部。從而有 效地減少切屑在前刀面上通過之際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比例,因此其結果是能夠有效地降 低切削阻力。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相對于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設置多個所述凹陷部,因此能夠減 小切屑在前刀面上通過之際與前刀面的接觸比例、有效降低切削阻力。另外,在所述各分割 主切削刃附近的前刀面區(qū)域形成的鄰接的凹陷部之間存在前刀面,因此基于該前刀面能夠 維持切削鑲刀的強度。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所述前刀面上、在與所述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區(qū)域形成至少 l個突起部,因此,能夠由前刀面上形成的所述突起擋住由分割主切削刃生成的切屑。從而 能夠利用突起部巻曲切屑,因此能夠提高切屑排出性。另外,由于巻曲切屑,從而能夠防止 切屑與裝有切削鑲刀的支座本體的片袋壁面接觸。從而切屑袋11的支座壁面10a不被切 屑磨損,能夠長期使用支座。因此,能夠實現(xiàn)成本性能高的切削鑲刀。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分割主切削刃之間延伸設置, 因此,能夠同時實現(xiàn)切屑在凹陷部上通過之際的切削阻力的降低效果和切屑在凹陷部上通 過后被突起部擋住而帶來的切屑處理效果。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的形成是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所述 前刀面逐漸立起,因此能夠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沿著對置面順暢地引導。從而能夠防止 突起部由于切屑而損傷,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使立起角度逐漸 變大,因此能夠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沿著對置面巻曲切屑、順暢地引導。從而能夠防止突 起部由于切屑而損傷,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為凹曲面,因此,能夠可靠地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巻 曲,順暢地引導。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包括立起角度不同的多個平面,因此,能夠提高切屑與 對置面多次接觸的概率。從而能夠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對置面其所述對置面的主切削刃側端部寬度最窄。切屑最 初與對置面沖撞的是主切削刃側端部。切屑最初沖撞的部分從切屑受到最大的應力,因此 如上所述使該部分最窄,從而能夠增大對切屑施加的壓力。從而能夠沿著對置面引導切屑 的排出方向。另外,還具有隨著遠離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寬度變寬的部分,因此,對置面的 強度隨著遠離分割主切削刃而變大。從而能夠防止對置面由于切屑而損傷,能夠實現(xiàn)提高 切屑排出性的對置面。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相對于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設置多個突起部,從而能夠增大切 屑與突起部沖撞的可能性。從而能夠提高基于突起部的切屑排出性。另外,多個突起部在相 比所述對置面更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側的位置相連。與各突起部獨立設置相比, 在間隔開的位置相連更能夠提高突起部的強度。從而即使是設置多個突起部的情況也能夠 防止由于切屑而損傷。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前刀面的大致中央具有貫通到下面的螺紋孔,在螺紋孔中擰 上螺釘構件,將螺釘構件再擰在裝有切削鑲刀的支座本體上,從而能夠將切削鑲刀可靠地 固定在支座本體上。另外,在螺紋孔周圍具有隆起部,因此在螺紋孔中裝有螺釘構件的狀態(tài) 下,能夠利用隆起部覆蓋螺釘構件的頭部。從而能夠防止切屑沖撞螺釘構件頭部而造成損 傷。另外,突起部和隆起部相連,因此,與突起部獨立設置相比能夠提高突起部強度。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與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形成相對于前刀面凹陷 的凹陷部。由于形成這樣的凹陷部,從而能夠減少由利用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生 成的切屑在前刀面上通過之際切屑與前刀面的接觸比例。從而能夠降低切削阻力。由于形 成這樣的凹陷部,從而不會變更主切削刃的切削刃構成,因此能夠維持著主切削刃的切削 刃構成、換言之不會降低切削刃強度而抑制切削加工等中的顫動。 另外,在附近區(qū)域形成至少1個突起部,突起部包括第一突起部分和第二突起部 分。第一突起部分比第二突起部分靠分割主切削刃側形成,因此,由分割主切削刃生成的切 屑最初與第一突起部分沖撞。從而切屑能夠沿著第一突起部分排出。另外,第二突起部分高 度大于第一突起部分,因此,能夠使與第一突起部分沖撞后的切屑再與第二突起部分沖撞。 從而利用第二突起部分能夠決定切屑的排出方向。因此,能夠防止切屑與裝有切削鑲刀的 支座本體的片袋壁面接觸。從而切屑袋11的支座壁面10a不被切屑磨損,能夠長期使用支 座。因此,能夠實現(xiàn)成本性能高的切削鑲刀。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突起部具有多個第一突起部分,因此能夠增大切屑與突起部沖 撞的可能性。從而能夠提高基于突起部的切屑排出性。另外,多個第一突起部分與l個第 二突起部分一體設置。從而,與獨立設置多個將1個第一突起部分和1個第二突起部分一 體構成的突起部相比,通過將多個第一突起部分與1個第二突起部分一體設置,從而能夠 提高突起部的強度,能夠設置多個第一突起部分。從而,即使是設置多個第一突起部分的情 況下也能夠防止由于切屑而損傷。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所述第一突起部分形成隨著向分割主切削刃靠近而變尖細的 形狀。切屑最初與對置面沖撞的是分割主切削刃側。切屑最初沖撞的部分從切屑受到最大 的應力,因此如上所述使該部分成為尖細的形狀、最窄,從而能夠增大對切屑施加的壓力。從而能夠沿著對置面引導切屑的排出方向。另外,還具有隨著遠離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寬 度變寬的部分,因此,第一突起部分的強度隨著遠離分割主切削刃而變大。從而能夠防止第 一突起部分由于切屑而損傷,能夠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的形成是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所述 前刀面逐漸立起,因此能夠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沿著對置面順暢地引導。從而能夠防止 第一突起部由于切屑而損傷,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使立起角度逐漸 變大,因此能夠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沿著對置面巻曲切屑、順暢地引導。從而能夠防止突 起部由于切屑而損傷,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為凹曲面,因此,能夠可靠地將與對置面沖撞的切屑巻 曲,順暢地引導。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對置面包括立起角度不同的多個平面,因此,能夠提高切屑與 對置面多次接觸的概率。從而能夠提高切屑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切屑導向面的形成是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 所述前刀面逐漸立起,因此,能夠沿著第二突起部分的切屑導向面順暢地引導由第一突起 部分的對置面引導的切屑。從而能夠防止第二突起部分由于切屑而損傷,進一步提高切屑 排出性。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切屑導向面抑制切屑向與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的方向相 反方向前進,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切屑與裝有切削鑲刀的支座本體的片袋壁面接觸。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前刀面的大致中央具有貫通到下面的螺紋孔,在螺紋孔中擰 上螺釘構件,將螺釘構件再擰在裝有切削鑲刀的支座本體上,從而能夠將切削鑲刀可靠地 固定在支座本體上。另外,在螺紋孔周圍具有隆起部,因此在螺紋孔中裝有螺釘構件的狀態(tài) 下,能夠利用隆起部覆蓋螺釘構件的頭部。從而能夠防止螺釘構件頭部沖撞切屑而損傷。另 外,第二突起部分和隆起部相連,因此,與第二突起部分獨立設置相比能夠提高第二突起部 分的強度。因此能夠提高突起部的強度。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在銑削工具支座上安裝具備分割主切削刃和在與該分割主切
削刃鄰接的前刀面上至少具備凹陷部的切削鑲刀,因此能夠降低在切屑形成階段產(chǎn)生的切
削阻力。從而即使是在切入量大的切削加工等中,也能夠抑制顫動等的發(fā)生。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將所述切削鑲刀安裝在所述支座上時使所述分割主切削刃的
軸向前角為正,因此,切削時能夠降低在各分割主切削刃向被切削材料咬入之際產(chǎn)生的切
削阻力。從而能夠進一步降低顫動等的發(fā)生。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采用所述銑削工具切削被切削材料表面,因此能夠降低在切屑 形成階段產(chǎn)生的切削阻力。從而即使是在切入量大的切削加工等中,也能夠抑制顫動等的 發(fā)生,結果是能夠使被切削材料的加工面狀態(tài)良好地進行精加工。另外,由于銑削工具本 身的顫動受到抑制,由此能夠減少對切削刃施加的沖擊(微振動),因此也能夠延長工具壽 命。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將所述切削鑲刀裝在銑削工具用支座上構成銑削工具,使用銑 削工具切削被切削材料,因此能夠降低在切屑形成階段產(chǎn)生的切削阻力。從而,即使是在切 入量大的切削加工等中,也能夠抑制顫動等的發(fā)生,結果是能夠使被切削材料的加工面狀
16態(tài)良好地進行精加工。另外,由于銑削工具本身的顫動受到抑制,由此能夠減少對切削刃施 加的沖擊(微振動),因此也能夠延長工具壽命。
權利要求
一種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面具備前刀面、側面具備后刀面的本體部;在所述前刀面和所述后刀面的交叉棱線部形成的主切削刃;和在所述后刀面上形成的、一端達到所述前刀面的槽部,所述槽部相對于一個所述后刀面形成為多個,所述主切削刃由利用所述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構成,所述前刀面在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且鄰接的所述槽部之間的區(qū)域形成有相對于該前刀面凹陷的凹陷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沿著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設置。
3.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相對于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形成多個。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刀面上,在與所述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區(qū)域形成有至少1個突起部。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突起部和所述分割主切削刃之間延伸設置。
6.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對置面, 該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所述前刀面逐漸立起。
7.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1個突起部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對置面, 該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使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起角度逐漸 變大。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置面為凹曲面。
9.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置面包括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起角度不同的多個平面。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對置面的主切削刃側端部位于所述突起部中最靠近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的 位置處,所述突起部具有所述對置面的主切削刃側端部寬度最窄、隨著遠離所述對應的分割主 切削刃而寬度變寬的部分。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相對于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設置多個,該多個突起部在相比所述對置 面更離開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側的位置相連。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刀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貫通到下面的螺紋孔, 并且在所述螺紋孔周圍具有隆起部, 所述突起部和所述隆起部相連。
13. —種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面具備前刀面、側面具備后刀面的本體部; 在所述前刀面和所述后刀面的交叉棱線部形成的主切削刃;禾口 在所述后刀面上形成的、一端達到所述前刀面的槽部, 所述槽部相對于一個所述后刀面形成為多個, 所述主切削刃由利用所述槽部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構成,所述前刀面在與所述各分割主切削刃對應的附近區(qū)域且鄰接的所述槽部之間的區(qū)域 形成有相對于該前刀面凹陷的凹陷部及至少1個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包括 第一突起部分;禾口形成在所述第一突起部分的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的相反側且高度大于所述第 一突起部分的第二突起部分。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包括1個所述第二突起部分;禾口一體設置在1個第二突起部分上的多個所述第一突起部分。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分是隨著向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靠近而寬度和高度逐漸減小的 尖細的形狀。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分的所述主切削刃側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對置面, 所述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所述前刀面逐漸立起。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分的所述主切削刃側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對置面, 所述對置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使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起角度逐 漸變大。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置面為凹曲面。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對置面包括相對于所述前刀面的立起角度不同的多個面。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部分的所述主切削刃側具有與所述對應的分割主切削刃對置的切屑導 向面,所述切屑導向面隨著遠離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而從所述前刀面逐漸立起。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具有抑制切屑向所述對置的分割主切削刃方向的相反方向前進的 切屑導向面。
22.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刀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貫通到下面的螺紋孔,并且在所述螺紋孔周圍具有隆起部, 所述第二突起部分和所述隆起部相連。
23. 根據(jù)權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切削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部分是隆起部。
24. —種銑削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13所述的切削鑲刀;禾口 能夠在外周位置拆裝多個所述切削鑲刀的銑削工具用支座。
25. 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銑削工具,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分割主切削刃的軸向前角為正的方式將所述切削鑲刀安裝在所述銑削工具用 支座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切削加工中也能夠適用的切削鑲刀。本發(fā)明的切削鑲刀為大致板狀,在后刀面(4)上形成槽部(6),主切削刃(5)由利用槽部(6)分割的多個分割主切削刃(5a)構成,同時在前刀面(2)的分割主切削刃(5a)的附近區(qū)域與各分割主切削刃(5a)對應地形成相對于前刀面(2)凹陷的凹陷部(7)。
文檔編號B23C5/20GK101791719SQ20091026369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0月28日
發(fā)明者石田琢也 申請人:京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