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冶金設(shè)備領(lǐng)域,涉及冷軋機組的上套筒裝置,特別是擺臂式上套筒系 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在冶金設(shè)備領(lǐng)域,特別是冷軋機組對于薄帶進行軋制中,由于薄帶無法進行鉗口 夾緊并進行張力軋制。必須在助卷器的作用下,使帶材纏繞在裝有套筒的卷筒上。因此,上 套筒系統(tǒng)是必不可少的系統(tǒng)?,F(xiàn)有的上套筒方法是運用天車將套筒吊送放到卸卷小車上,動作緩慢,效率低下、 安全性能差。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緊湊,性能安全、可靠、維修方便,不借用天車 的吊送,具有儲存套筒的功能,可以連續(xù)進行上套筒工作的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其特征是包括套筒架、擺動架體、擺 動油缸、夾緊馬達、夾緊鉤,帶有兩個橫梁的擺動架體布置在套筒架的一側(cè)并向套筒架傾 斜,擺動油缸固定在與擺動架體方向一致的套筒架一端的基面下,擺動架體的中部橫梁與 擺動油缸的活塞桿支撐連接,擺動架體的上橫梁有兩個橫向的絲杠,橫向的絲杠上分別通 過螺旋套管連接一套夾緊鉤,擺動架體的上橫梁兩端固定兩套夾緊馬達,兩套夾緊馬達分 別與橫向絲杠軸連接。所述的套筒架一端高一端低,套筒架低端靠近擺動架體,套筒架與水平線的夾角 為3度-5度。所述的兩個夾緊馬達和兩個夾緊鉤在擺動架體上端的橫梁對稱分布。套筒放置在套筒架上;擺動架體在擺動油缸的作用下,擺向套筒架,夾緊馬達運 轉(zhuǎn),帶動絲杠使夾緊鉤移動夾住套筒;擺動油缸動作使擺動架體擺動,使套筒離開套筒架擺 至上套筒位置,夾緊勾在夾緊馬達的作用下打開,放下套筒,完成一次上套筒過程。另一個 套筒在重力的作用下已經(jīng)滾動到擺動架體下,上套筒工作可以連續(xù)進行。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對于運用天車將套筒吊送放到卸卷小車上的常用方法, 本發(fā)明裝置采用在套筒架一側(cè)布置擺動架體及擺動油缸,擺動油缸動作使擺動架體擺動, 使套筒離開套筒架擺至上套筒位置,不借用天車的吊送。由于本發(fā)明裝置的擺動架體上端 的橫梁兩側(cè)各固定連接有一個夾緊馬達,夾緊馬達通過絲杠與兩個夾緊鉤軸連接,兩個夾 緊馬達和兩個夾緊鉤在擺動架體上端的橫梁對稱分布,夾緊液壓馬達驅(qū)動使夾緊鉤夾緊套 筒,可根據(jù)套筒的實際尺寸確定夾緊鉤移動量,確保夾緊鉤夾緊套筒,因此,本發(fā)明裝置適 用于不同的寬度和直徑的套筒,安全性能高。套筒架帶有一定的斜度在重力的作用下套筒 會向下滾動,等待擺動架體再次操作,所以可以連續(xù)進行上套筒的工作。本發(fā)明具有結(jié)構(gòu)簡 單、緊湊,性能安全、可靠,維修方便等優(yōu)點。
下面結(jié)合實施例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結(jié)構(gòu)示意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結(jié)構(gòu)剖面圖。圖中1、套筒架;2、套筒;3、擺動架體;4、擺動油缸;5、夾緊馬達;6、夾緊鉤;7、絲 杠。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如圖1、圖2所示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包括套筒架1、擺動架體3、擺動油缸4、夾緊馬達 5、夾緊鉤6,帶有兩個橫梁的擺動架體3布置在套筒架1的一側(cè)并向套筒架1傾斜,擺動油 缸4固定在與擺動架體3方向一致的套筒架1 一端的基面下,擺動架體3與擺動架體3下 端的框架軸通過軸連接,擺動架體3中部橫梁與擺動油缸4的活塞桿支撐連接,控制擺動油 缸4活塞桿的伸縮,就能控制擺動架體3整體傾向移動角度,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有兩個橫 向的絲杠7,橫向的絲杠7上分別通過螺旋套管連接一套夾緊鉤6,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兩 端固定兩套夾緊馬達5,兩套夾緊馬達5分別與橫向絲杠7軸連接,通過左右夾緊馬達輸出 的軸驅(qū)動,控制夾緊鉤6左右移動,可調(diào)節(jié)左右夾緊鉤6寬度,所述的兩個夾緊馬達5和兩 個夾緊鉤6在擺動架體3上端的橫梁對稱分布。套筒架1固定在基礎(chǔ)上,套筒架1 一端高 一端低,套筒架1低端靠近擺動架體3,使套筒架1高低方向與擺動架體3左右方向垂直。 套筒架1從高到低布放多個套筒2,使最低端的套筒2位于左右夾緊鉤寬度的下方。擺動油 缸4可放在套筒架1的下方中間位置,擺動油缸4的活塞桿穿過套筒架1斜向上與擺動架 體3連接,擺動油缸4的活塞桿支撐連接擺動架體3應在平衡的著力點上。擺動油缸4放 在套筒架1的下方中間位置可以減小占地面積,控制擺動油缸4的功率要小一些,但這也并 不排除擺動油缸4放在套筒架1的另一側(cè),也說是與套筒架1相反的方向,這樣做當然會增 加面積和增加功率。套筒架1從高到低布放多少個套筒2,套筒架1高處與低處高度差有多少,或套筒 架1與水平線保持多少度的夾角。這要由具體的冷軋機組決定,一般情況下,套筒架1與水 平線保持夾角為3度-5度,而套筒2選值在1-4個,圖1中采用4個套筒2。該裝置布置在 卷取機的縫道一側(cè),其中心線與上卷縫道的中心線垂直。套筒2先放置在套筒架1上,當需要上套筒2時,擺動架體3在擺動油缸4的作用 下,擺向套筒2,當擺到位時,夾緊馬達5啟動,通過絲杠7使夾緊鉤6夾緊套筒2,完成套筒 2的夾緊工作;擺動架3在擺動油缸4的作用下擺回,使套筒2脫離套筒架1,擺至上套筒位 置后,夾緊馬達5驅(qū)動,打開夾緊鉤6,完成上套筒工作。之后擺動油缸4動作使擺動架體3 擺回,由于套筒架1與擺動架體3連接的一側(cè)高度低于另一側(cè),套筒架1與水平線的夾角為 3度_5度,另一個套筒2在重力的作用下已經(jīng)滾動到擺動架體3下,上套筒工作可以連續(xù)進 行。上套筒時由于夾緊鉤6是在夾緊馬達5的作用下有不同的開口度,所以本發(fā)明裝 置適用于不同寬度的套筒2,同時,擺動架3在擺動油缸4的作用下可以擺動不同的角度,所 以本發(fā)明裝置對一系列直徑不同規(guī)格的套筒也適用。
實施例2
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包括套筒架1、擺動架體3、擺動油缸4、夾緊馬達5、夾緊鉤6,帶有 兩個橫梁的擺動架體3布置在套筒架1的一側(cè)并向套筒架1傾斜,擺動油缸4固定在與擺 動架體3方向一致的套筒架1 一端的基面下,擺動架體3的中部橫梁與擺動油缸4的活塞 桿支撐連接,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有兩個橫向的絲杠7,橫向的絲杠7上分別通過螺旋套管 連接一套夾緊鉤6,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兩端固定兩套夾緊馬達5,兩套夾緊馬達5分別與 橫向絲杠7軸連接,通過左右夾緊馬達輸出的軸驅(qū)動,控制夾緊鉤6左右移動,可調(diào)節(jié)左右 夾緊鉤6寬度,所述的兩個夾緊馬達5和兩個夾緊鉤6在擺動架體3上端的橫梁對稱分布; 套筒架1固定在基礎(chǔ)上,套筒架1兩端高低一致。工作原理同實施例1,但由于套筒架1兩 端高低一致,套筒2不能自動滾動到擺動架體3下,上套筒工作就不能自動連續(xù)進行,要靠 外界人工來完成。此外,本發(fā)明所述的兩個夾緊馬達5和兩個夾緊鉤6在擺動架體3上端的橫梁不 限于上述實施例中的對稱分布,它們還可以是不對稱分布。但這樣會使擺動架體3受力不 均衡,容易損壞。所以實施1為最佳實施例。本發(fā)明采用在套筒架一側(cè)布置擺動架體及擺動油缸,擺動油缸動作使擺動架體 擺動,使套筒離開套筒架擺至上套筒位置,不借用天車的吊送,而且具有儲存套筒的功能, 可以連續(xù)進行上套筒的工作。它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緊湊,性能安全、可靠,維修方便等優(yōu)點。它 主要用于冶金行業(yè)六輥冷軋機機組。
權(quán)利要求
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其特征是包括套筒架(1)、擺動架體(3)、擺動油缸(4)、夾緊馬達(5)、夾緊鉤(6),帶有兩個橫梁的擺動架體(3)布置在套筒架(1)的一側(cè)并向套筒架(1)傾斜,擺動油缸(4)固定在與擺動架體(3)方向一致的套筒架(1)一端的基面下,擺動架體(3)的中部橫梁與擺動油缸(4)的活塞桿支撐連接,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有兩個橫向的絲杠(7),橫向的絲杠(7)上分別通過螺旋套管連接一套夾緊鉤(6),擺動架體(3)的上橫梁兩端固定兩套夾緊馬達(5),兩套夾緊馬達(5)分別與橫向絲杠(7)軸連接。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套筒架(1)一端高一 端低,套筒架(1)低端靠近擺動架體(3 ),套筒架(1)與水平線的夾角為3度-5度。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的兩個夾緊馬達(5)和 兩個夾緊鉤(6)在擺動架體(3)上端的橫梁對稱分布。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冷軋機組的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其特征是包括套筒架、擺動架體、擺動油缸、夾緊馬達、夾緊鉤,帶有兩個橫梁的擺動架體布置在套筒架的一側(cè)并向套筒架傾斜,擺動油缸固定在與擺動架體方向一致的套筒架一端的基面下,擺動架體的中部橫梁與擺動油缸的活塞桿支撐連接,擺動架體的上橫梁有兩個橫向的絲杠,橫向的絲杠上分別通過螺旋套管連接一套夾緊鉤,擺動架體的上橫梁兩端固定兩套夾緊馬達,兩套夾緊馬達分別與橫向絲杠軸連接。它提供了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緊湊,性能安全、可靠,維修方便的擺臂式上套筒系統(tǒng)。
文檔編號B21C47/24GK101862765SQ20101022886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7月16日
發(fā)明者楊清和, 陳璽 申請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