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裝針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注射器裝針機,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機架上裝置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第一縱向直線輸送裝置、第二縱向直線輸送裝置、橫向直線輸送裝置、第一轉(zhuǎn)角輸送裝置及第二轉(zhuǎn)角輸送裝置;機架上依次固定連接針筒固定裝置,裝針裝置,上膠裝置,烘干裝置,倒針檢測裝置,針管通堵檢測裝置,上硅油裝置,次品剔除裝置,套護帽裝置,護帽壓緊裝置及出料裝置。本發(fā)明改變了傳統(tǒng)注射器裝配的人工操作方式,比較現(xiàn)有的注射器裝配機,其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其所占空間小,節(jié)省了機器的占地面積。
【專利說明】注射器裝針機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注射器生產(chǎn)設(shè)備領(lǐng)域,特別涉及注射器裝配機。
【背景技術(shù)】
[0002]在醫(yī)療系統(tǒng)中,一次性注射器已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原因是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時,不必進行消毒處理,使用者只需要撕開外包裝即可,其具有使用方便和安全衛(wèi)生的優(yōu)點。一次性注射器的特點對其生產(chǎn)過程提出了很高的衛(wèi)生要求。注射器生產(chǎn)過程包括裝針、裝針筒及次品檢測與剔除等操作,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過程均為人工操作,這種人工操作不僅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而且難以達到醫(yī)用注射器的衛(wèi)生安全標準。因此急需一種注射器的裝配設(shè)備,而現(xiàn)有的注射器生產(chǎn)設(shè)備其效率低,生產(chǎn)速度慢,并且次品率高,不能滿足企業(yè)生產(chǎn)的要求。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 申請人:針對傳統(tǒng)注射器人工操作及現(xiàn)有設(shè)備的上述缺點的上述缺點,進行研究和設(shè)計,提供一種注射器裝針機,其具有生產(chǎn)效率高,運行穩(wěn)定、成本低的特點。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方案:
[0005]一種注射器裝針機,包括機架,其特征在于:
[0006]機架上裝置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第一縱向直線輸送裝置、第二縱向直線輸送裝置、橫向直線輸送裝置、第一轉(zhuǎn)角輸送裝置及第二轉(zhuǎn)角輸送裝置;
[0007]機架上依次固定連接針筒固定裝置,裝針裝置,上膠裝置,烘干裝置,倒針檢測裝置,針管通堵檢測裝置,上硅油裝置,次品剔除裝置,套護帽裝置,護帽壓緊裝置及出料裝置;
[0008]針筒固定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09]機架上的驅(qū)動電機及與電機連接的傳送帶,機架上固定連接供料裝置,固定裝置及轉(zhuǎn)移插放裝置;
[0010]供料裝置借助支板固定連接于機架上,包括與支板固定連接的供料斗、皮帶的輸送電機及分撥整理裝置;
[0011]固定裝置包括前推動氣缸及后推動氣缸,前推動氣缸借助固定架固定連接于機架上,前推動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前夾板,后推動氣缸固定連接于機架上,后推動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推板,推板連接后夾板;
[0012]轉(zhuǎn)移插放裝置包括旋轉(zhuǎn)氣缸,旋轉(zhuǎn)氣缸的缸筒固定連接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固定連接底板,底板與升降氣缸的缸桿,升降氣缸固定安裝于機架的下表面;旋轉(zhuǎn)氣缸的缸桿借助固定塊固定連接下接板,下接板固定連接夾持氣缸,夾持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上接板;第一支架上固定連接橫板,橫板固定連接接送氣缸,接送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夾板;
[0013]裝針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14]包括機架上的針筒定位輸送裝置,針管輸送裝置,刮針裝置以及針管導入裝置;
[0015]機架固定裝置橫向輸送電機帶動的輸送帶,縱向電機帶動的輸送帶,輸送電機與縱向電機的交叉處設(shè)有第一推動氣缸,第一推動氣缸借助固定板固定安裝于機架上,第一推動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推板;
[0016]針筒定位輸送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17]包括輸送氣缸,輸送氣缸借助固定架固定安裝于機架的下表面,輸送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移動塊,移動塊借助支板固定連接移動板,移動板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撥板;
[0018]針管輸送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19]包括機架上的支板,支板借助固定塊固定連接于機架上,支板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一橫梁,第一橫梁固定連接升降氣缸,升降氣缸的缸桿借助固定板固定連接橫板,橫板上固定連接頂端具有針槽的針板,支板的上端固定連接第二橫梁,第二橫梁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料斗。
[0020]刮針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21]包括機架上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借助第一固定板固定安裝于機架上,第二支架的上端借助軸承連接第一橫桿,第一橫桿固定連接氣缸,氣缸的缸桿借助第一連接塊固定連接第二橫桿,第二橫桿借助第二連接塊固定連接連桿,連桿的下端固定連接第一刮板,第一刮板的側(cè)面固定連接第二刮板;
[0022]機架借助第二固定板固定連接立板,立板借助固定架固定連接導板,第二橫桿的兩端分別借助軸承連接導輪,導輪置于導板的上端面。
[0023]針管導入裝置包括與機架固定連接的固定導針板、第二推動氣缸,第二推動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移動導針板,固定導針板與移動導針板的側(cè)面均具有導針槽。
[0024]上膠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25]包括機架上表面中部固接的第三支架,機架的側(cè)面立柱上對稱固接第四支架,第四支架位于第三支架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0026]第三支架的上端固接第一支板,第一支板固接夾緊裝置;夾緊裝置包括與第一支板固接的豎直氣缸,豎直氣缸的缸桿固接第二支板,第二支板的下表面兩端對稱固接夾緊氣缸,夾緊氣缸的缸桿分別固接夾手的兩端;
[0027]于夾手的下方:機架上對稱固接第一定位塊及第二定位塊,第一定位塊與第二定位塊之間裝置安裝有針筒的針筒座;
[0028]第四支架的上端固接第三支板,第三支板的上表面固接滑軌,滑軌上裝置上膠裝置;上膠裝置包括借助滑塊與滑軌滑動連接的滑板,滑板的上表面固接第五支架,第五支架的上端分別固接上下設(shè)置的存膠合盒及第四支板,第四支板的上表面固接膠盤電機,膠盤電機的電機軸穿過第四支板固接膠盤,膠盤的邊緣部分位于存膠盒中;
[0029]驅(qū)動電機借助第六支架與機架固接,并位于第三支板的一側(cè),驅(qū)動電機的電機軸連接傳送帶輪輪,傳送帶輪上的傳送帶與滑板的下表面固接。
[0030]倒針檢測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31]包括機架上表面一側(cè)縱向?qū)ΨQ固接的第七支架及立板,立板位于第七支架之間;第七支架的上端固接水平固定板,水平固定板上固接第一吸光板;立板的中部橫向固接計數(shù)感應(yīng)器,立板的上端橫向固接橫板,橫板位于水平固定板的上方,橫板的一端部固接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機架板的上表面另一側(cè)縱向固接固定座,固定座的中部橫向固接氣缸的缸體,氣缸的缸桿固接夾緊裝置;夾緊裝置整體呈U型結(jié)構(gòu),其開口端橫向設(shè)置并朝向立板,夾持裝置包括上下設(shè)置的第二吸光板及下板,第二吸光板與下板之間連接側(cè)板,側(cè)板與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第二吸光板的側(cè)面具有第一凹槽,下板的側(cè)面具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設(shè)置于夾緊塊的同一側(cè)。
[0032]針管通堵檢測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33]包括機架板上的固定支架及被檢產(chǎn)品針筒座;
[0034]固定支架包括固定裝置于機架板上表面的夾持裝置固定支架,檢測裝置固定支架及固定裝置于機架板下表面的通氣裝置固定支架;
[0035]夾持裝置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架及第二固定架,第一固定架與第二固定架分別固接第一夾持氣缸及第二夾持氣缸的缸筒,第一夾持氣缸與第二夾持氣缸的缸桿分別固接第一夾手及第二夾手;
[0036]檢測裝置固定支架固接第二支板,第二支板固接豎直氣缸的缸桿;豎直氣缸的缸筒固接一端具有第一通氣孔的第一支板,第一支板固接檢測裝置,檢測裝置包括感應(yīng)器及平衡板,感應(yīng)器借助固定架與第一支板固接,平衡板轉(zhuǎn)動連接于與第一支板固接的針筒座上;
[0037]通氣裝置固定支架固接通氣裝置,通氣裝置包括通氣氣缸,通氣氣缸的缸桿固接的帶有第二通氣孔的通氣頭,通氣氣缸的缸筒與通氣裝置固定支架固接。
[0038]上硅油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39]包括機架,機架的頂部固接固定板,機架的底部固接第八支架,固定板的下表面固接第一支板、第二支板及第三支板,第一支板固定連接旋轉(zhuǎn)氣缸的缸筒,旋轉(zhuǎn)氣缸的缸桿借助軸承與第二支板及第三支板連接,缸桿的兩側(cè)軸向?qū)ΨQ固定連接夾持裝置,夾持裝置包括縱支板,縱支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水平支板,另一端借助固定板與旋轉(zhuǎn)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水平支板的一端借助固定架固定連接夾緊氣缸的缸筒,另一端固接固定夾手,夾緊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活動夾手,固定夾手與活動夾手之間具有夾持空間;第八支架的上端固定連接豎直氣缸的缸筒,豎直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娃油桶,娃油桶位于夾持裝置的下方。
[0040]次品剔除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41]包括機架上表面對稱固接的第九支架,第九支架的上端固接支架板,支架板的上表面固接水平滑軌,水平滑軌滑動連接滑塊,滑塊的一側(cè)與水平氣缸的缸桿連接,滑塊的上表面固接豎直氣缸的缸筒,豎直氣缸8的缸桿的下端依次穿過滑塊及支架板與夾持裝置固定連接;夾持裝置包括夾持架,夾持架的兩側(cè)分別固接夾持氣缸的缸筒及夾持板,夾持氣缸的缸桿固接夾持塊,夾持板與夾持塊之間具有夾持空間。
[0042]護帽壓緊裝置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043]包括對稱布置的第十支架,第十支架的上端面共同固接支板,支板的上表面分別固接壓緊氣缸的缸體及夾緊氣缸的缸體,壓緊氣缸的缸桿穿過支板固定連接壓桿,夾緊氣缸的缸桿穿過支板固定連接夾板;第十支架之間固接橫板,橫板的一側(cè)固接推動氣缸的缸體,推動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擋板,擋板位于壓桿的下方。
[0044]進一步的技術(shù)方案在于:
[0045]針筒固定裝置中,機架上固接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氣缸及定位塊;支板上固接刮板驅(qū)動電機,刮板驅(qū)動電機的電機軸上固接刮板,刮板位于分撥整理裝置的上方;上接板、下接板及夾板分別具有凹槽;后推動氣缸的缸桿上套直彈黃;
[0046]裝針裝置中:機架借助支板固定連接針筒定位氣缸,針筒定位氣缸的缸桿固定連接定位板;固定架包括固接的豎板及橫板,橫板與機架的下表面固接,豎板固接輸送氣缸的缸筒;針管輸送裝置中:針板的頂端傾斜設(shè)置;第三橫板具有方形槽,針板穿過方形槽;刮板裝置中:機架上對稱固接立板,立板對稱分布于導板的下方,立板的上端面固接固定架,固定架的側(cè)面固接導板;機架借助第二固定板固接立板;刮針板包括與連桿固定連接的第一刮板,第一刮板的側(cè)面固接第二刮板;第一刮板與第二刮板間固定夾持橡膠板;第二支架之間固接固定橫板;
[0047]上膠裝置中,第五支架的上端分別固接傾斜設(shè)置的存膠合盒及第四支板;倒針檢測裝置中,第一凹槽呈三角形結(jié)構(gòu);第二凹槽呈U型結(jié)構(gòu);
[0048]針管通堵檢測裝置中,第一夾手包括第一下夾手及第一上夾手,第二夾手包括第二下夾手及第二上夾手;第一上夾手及第二上夾手分別借助第一夾手支板及第二夾手支板固接于第一夾持氣缸及第二夾持氣缸的缸桿上;通氣孔位于平衡板的左末端下方位置;上硅油裝置中,縱支板借助固定板與旋轉(zhuǎn)氣缸的缸筒固定連接;固定夾手與夾手的上表面處于同一高度;
[0049]套護帽裝置的結(jié)構(gòu)與針筒固定裝置的結(jié)構(gòu)一致;
[0050]護帽壓緊裝置中,支板的上表面分別對稱固接第一導套及第二導套,壓桿的截面為方形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一導桿;夾板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二導桿;第一導桿滑動連接于第一導套中,第二導桿滑動連接于第二導套中;第一導桿穿過第一導套連接于第一連桿的兩端,第二導桿穿過第二導套連接于第二連桿的兩端;橫板的另一側(cè)固接第三導套;擋板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側(cè)面固接第三導桿,第三導桿滑動連接于第三導套中;擋板具有多個豎向凹槽;夾板的下端具有帶斜面的夾頭。
[0051]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效果在于:
[0052]本發(fā)明改變了傳統(tǒng)注射器裝配的人工操作方式,比較現(xiàn)有的注射器裝配機,其具有速度快,能耗低,成本低的優(yōu)點,并且其所占空間小,節(jié)省了機器的占地面積。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3]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54]圖2為針筒固定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55]圖3為圖2的2-A處局部放大圖。
[0056]圖4為圖3的2-B處局部放大圖。
[0057]圖5為針筒固定裝置中轉(zhuǎn)移插放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58]圖6為圖5的2-C處局部放大圖。
[0059]圖7為圖5的2-D處局部放大圖。
[0060]圖8為針筒固定裝置的工作過程示意圖。
[0061]圖9為裝針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62]圖10為裝針裝置的另一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63]圖11為圖10的3-A處局部放大圖。
[0064]圖12為裝針裝置的另一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65]圖13為裝針裝置的針筒輸送定位裝置的主視圖。
[0066]圖14為裝針裝置的針筒輸送定位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0067]圖15為裝針裝置的針筒輸送定位裝置的另一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68]圖16為裝針裝置的針管輸送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69]圖17為圖16的3-3-A處局部放大圖。
[0070]圖18為裝針裝置的針管輸送裝置的主視圖。
[0071]圖19為圖16的3-3-B處局部放大圖。
[0072]圖20為裝針裝置的針管輸送裝置的第三橫板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73]圖21為裝針裝置的刮針裝置的主視圖。
[0074]圖22為裝針裝置的刮針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75]圖23為圖22的3-4-A處局部放大圖。
[0076]圖24為裝針裝置的刮針裝置的另一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77]圖25為圖24的3-4-B處局部放大圖。
[0078]圖26為裝針裝置的刮針裝置的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
[0079]圖27為上膠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80]圖28為上膠裝置的另一方向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81]圖29為圖27的4-A處局部放大圖。
[0082]圖30為圖28的4-B處局部放大圖。
[0083]圖31為上膠裝置的主視圖。
[0084]圖32為倒針檢測裝置的主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85]圖33為倒針檢測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86]圖34為圖33的6_A處局部放大圖。
[0087]圖35為針管通堵檢測裝置的主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88]圖36為針管通堵檢測裝置的另一工作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89]圖37為圖35的7-A處局部放大圖。
[0090]圖38為上硅油裝置的主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91]圖39為圖38的左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92]圖40為圖38的8-A處局部放大圖。
[0093]圖41為次品剔除裝置的主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94]圖42為次品剔除裝置操作中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95]圖43為次品剔除裝置操作中的另一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96]圖44為護帽壓緊裝置的主視圖。
[0097]圖45為護帽壓緊裝置的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98]圖46為護帽壓緊裝置的另一立體結(jié)構(gòu)圖。
[0099]圖47為圖45的Il-A處局部放大圖。
[0100]圖48為圖45的Il-B處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101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102]見圖1,本發(fā)明包括機架1,機架I上裝置輸送裝置,輸送裝置包括第一縱向直線輸送裝置16、第二縱向直線輸送裝置17、橫向直線輸送裝置14、第一轉(zhuǎn)角輸送裝置13及第二轉(zhuǎn)角輸送裝置15 ;
[0103]機架I上依次固定連接針筒固定裝置2,裝針裝置3,上膠裝置4,烘干裝置5,倒針檢測裝置6,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上硅油裝置8,次品剔除裝置9,套護帽裝置10,護帽壓緊裝置11及出料裝置12 ;
[0104](I)、針筒固定裝置2的說明:
[0105]見圖2至圖8,針筒固定裝置2包括機架I上的驅(qū)動電機2-13及與驅(qū)動電機2-13連接的傳送帶2-10 ;機架I上固接供料裝置,固定裝置2-11及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 ;
[0106]供料裝置借助支板2-2固接于機架I上,包括與支板2-2固接的供料斗2_5、連接皮帶2-6的輸送電機2-4及分撥整理裝置2-8,其中供料斗2-5用于盛放針筒2_19,輸送電機2-4用于驅(qū)動皮帶2-6運送輸送針筒,分撥整理裝置2-8用于對從皮帶2-6上輸送下來的針筒2-19進行整理并使之分批次輸送至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 ;
[0107]固定裝置2-11用于固定針筒固定架2-17,包括前推動氣缸2_111及后推動氣缸
2-115,前推動氣缸2-111借助固定架110固接于機架I上,其缸桿固接前夾板2-112,后推動氣缸2-115固接于機架I上,其缸桿固接推板2-114,推板2-114連接后夾板2-113,其中前夾板2-112與后甲板2-113共同固定針筒固定架2-17 ;
[0108]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用于將針筒2-19從分撥整理裝置2_8上轉(zhuǎn)移輸送下來,包括旋轉(zhuǎn)氣缸2-906,旋轉(zhuǎn)氣缸2-906的缸筒固接第一支架2-907,第一支架2-907固接底板
2-908,底板2-908與升降氣缸2_15的缸桿,固定安裝于機架I的下表面,用于驅(qū)動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的上下運動;旋轉(zhuǎn)氣缸2-906的缸桿借助固定塊2-901固接下接板2-909,下接板2-909固接夾持氣缸2-900,夾持氣缸2-900的缸桿固接上接板2-913,用于驅(qū)動上接板的升降,下接板2-909的側(cè)面具有凹槽2-912,上接板2-913的側(cè)面具有凹槽2-910,凹槽2-912用于放置針筒2-19 ;第一支架2-907上固接橫板2-904,橫板2-904固接接送氣缸2-903,接送氣缸2-903的缸桿固接夾板2-905,用于驅(qū)動夾板2-905的前后運動,夾板
2-905的側(cè)面具有凹槽2-914,當夾持氣缸2-900驅(qū)動上接板2-913向下運動并與下接板
2-909夾緊針筒2-19,旋轉(zhuǎn)氣缸旋轉(zhuǎn)180°后,接送氣缸2-903推動夾板2-905向前運動使夾板2-905的凹槽2-914與上接板2-913的凹槽2-910相對應(yīng),升降氣缸2_15驅(qū)動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向下運動,即上接板2-913、夾板2-915及下接板2-909共同夾持針筒2_19套入固定桿2-18中。
[0109]機架I上固接用于對固定架2-17進行定位的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氣缸2-12及定位塊2-16 ;支板2-2上固接刮板驅(qū)動電機2-3,刮板驅(qū)動電機2-3的電機軸上固接刮板
2-7,用于對從皮帶2-6上輸送下來的針筒進行整理,防止針筒間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象;后推動氣缸2-115的缸桿上套置彈簧2-18,可以達到一定的預(yù)緊力以更好地對固定架2-17進行固定。
[0110]針筒固定裝置的工作過程如下:
[0111]針筒固定裝置的工作步驟為:
[0112]1、針筒從供料斗2-5中落入皮帶2-6上,驅(qū)動電機2_4驅(qū)動皮帶將其輸送至分撥整理裝置2-8的分撥板2-801內(nèi);
[0113]2、刮板驅(qū)動電機2-3驅(qū)動刮板2-7轉(zhuǎn)動,對其下方的針筒進行整理,防止針筒間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象;[0114]3、分撥整理裝置2-8對針筒進行分批釋放操作,使針筒按批次從分撥板2-801上輸送至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 ;
[0115]4、夾持氣缸2-900驅(qū)動上接板2-913向下運動并與下接板2-909夾緊針筒19,旋轉(zhuǎn)氣缸旋轉(zhuǎn)180° (見圖8-a至圖8-b);
[0116]5、接送氣缸2-903推動夾板2-905向前運動使夾板2-905的凹槽2-914與上接板
2-913的凹槽2-910相對應(yīng)(見圖8-b至圖8_c);
[0117]6、升降氣缸2-15驅(qū)動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向下運動,即上接板2_913、夾板2_915及下接板2-909共同夾持針筒2-19套入固定桿2-18中(見圖8_c至圖8_d)。
[0118](2)、裝針裝置3的說明:
[0119]見圖9至圖26,包括機架I上的針筒定位輸送裝置3-2,針管輸送裝置3_3,刮針裝置3-4以及針管導入裝置3-5 ;
[0120]機架I固定裝置橫向輸送電機3-16帶動的輸送帶3-15,縱向電機3_14帶動的輸送帶3-13,輸送電機3-16與縱向電機3-14的交叉處設(shè)有第一推動氣缸3-8,第一推動氣缸
3-8借助固定板3-9固定安裝于機架I上,第一推動氣缸3-8的缸桿固定連接推板3-14。
[0121]機架I借助支板12固定連接針筒定位氣缸11,針筒定位氣缸3-11的缸桿固定連接定位板3-15。
[0122]針筒定位輸送裝置3-2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123]包括移動塊3-2-2,輸送氣缸3-2-4,機架I的下表面固接固定架(3_2_16,固定架3-2-16固接橫向?qū)U3-2-9,橫向?qū)U3-2-9滑動連接滑塊3_2_7 ;滑塊3_2_7固接支板3-2-8,支板3-2-8穿過機架I上的導槽3-2-15固接位于機架I上表面的移動板3_2_12,移動板3-2-12的兩端分別固接左撥板3-2-14及右撥板3_2_13 ;輸送氣缸3_2_4的缸筒與固定架3-2-16固接,輸送氣缸3-2-4的缸桿穿過固定架3-2-16與滑塊3_2_7固接;機架I的下表面固定安裝定位氣缸3-2-10,定位氣缸3-2-10的缸桿固接定位桿3-2-11,定位桿3-2-11穿過機架I。
[0124]固定架3-2-16包括固接的豎板3-2-6及橫板3_2_5,橫板3_2_5與機架I的下表面固接,豎板3-2-6固接輸送氣缸3-2-4的缸筒。
[0125]針管輸送裝置3-3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126]包括機架I上對稱固接的支板3-3-2,支板3-3-2穿過機架I并借助固定塊3_3_14固接于機架I上;支板3-3-2的下部固接側(cè)放的第一橫板3-3-9,第一橫板3-3-9的側(cè)面固接升降氣缸3-3-10,升降氣缸3-3-10的缸桿3-3-11借助固定板3_3_12固接平放的第二橫板3-3-8,第二橫板3-3-8上固接立放的針板3-3-4,針板3_3_4的頂端帶有針槽3_3_5 ;支板3-3-2的上部固接平放的第三橫板3-3-6,第三橫板3-3-6的兩端對稱固接料斗3_3_3。
[0127]針管輸送裝置3-3中:針板3-3-4的頂端傾斜設(shè)置;第三橫板3_3_6具有方形槽
3-3-601,針板3-3-4穿過方形槽3-3-601。
[0128]刮針裝置3-4的結(jié)構(gòu)如下:
[0129]包括機架I上的第二支架3-4-2,機架I的上表面借助第一固定板3_4_13對稱固接第二支架3-4-2,第二支架3-4-2的上端借助軸承3-4-3轉(zhuǎn)動連接第一橫桿3_4_20,第一橫桿3-4-20的中部徑向固定連接氣缸3-4-4的缸體,氣缸3-4-4的缸桿借助第一連接塊
3-4-17固接第二橫桿3-4-16 ;第二橫桿3_4_16的軸向兩側(cè)對稱固接第二連接塊3_4_6,第二連接塊3-4-6的端部固接連桿3-4-7,連桿3-4-7的下端固接刮針板;第二橫桿3_4_16的兩端對稱轉(zhuǎn)動連接導輪3-5,導輪3-5的周緣緊靠固接于機架I上的導板3-4-8的上端面,導板3-4-8的上端面帶有導向凸緣3-4-801 ;
[0130]刮板裝置3-4中:機架I上對稱固接立板3-4-10,立板3-4-10對稱分布于導板3-4-8的下方,立板3-4-10的上端面固接固定架3-4-9,固定架3_4_9的側(cè)面固接導板3-4-8 ;機架3-4-1借助第二固定板3-4-11固接立板3_4_10 ;刮針板包括與連桿3_4_7固定連接的第一刮板3-4-15,第一刮板3-4-15的側(cè)面固接第二刮板3_4_18 ;第一刮板3_4_15與第二刮板3-4-18間固定夾持橡膠板3-4-14 ;第二支架3_4_2之間固接固定橫板3_4_19。
[0131]裝針裝置3的針管導入裝置3-5包括與機架I固定連接的固定導針板3-5-3、第二推動氣缸3-5-1,第二推動氣缸3-5-1的缸桿固定連接移動導針板3-5-4,固定導針板3_5_3與移動導針板3-5-4的側(cè)面均具有導針槽3-5-5。
[0132]裝針裝置3的工作過程作進一步說明。
[0133]針筒輸送定位裝置3-2的工作過程如下:
[0134]移動塊3-2-2位于靠近移動板3-2-12的位置時,輸送氣缸3_2_4驅(qū)動滑塊3_2_7在橫向?qū)U3-2-9上向右滑動,滑塊3-2-7帶動機架I上表面的移動板3-2-12向右運動,移動板3-2-12上的撥板3-2-14推動移動塊3_2_2向右運動,同時撥板3_2_13推動移動塊
3-2-3向右運動,其中,當移動塊3-2-3移動時,定位氣缸3-2-10驅(qū)動定位桿3_2_11回縮,當移動塊3-2-2移動至移動塊3-2-3的原來位置時,定位桿3-2-11上升,對移動塊3_2_2進行定位。
[0135]針管輸送裝置3-3的工作過程如下:
[0136]首先,升降氣缸3-3-10驅(qū)動第二橫板3-3-8上的針板3_3_4向下運動,使針板
3-3-4頂端的針槽3-3-5的最高處恰好與第二橫板3-3-6的上表面相平;針管從料斗3_3_3中滑下沿著第二橫板3-3-6的表面滾動至針槽3-3-5上,最后升降氣缸3-3-10驅(qū)動針板
3-3-4向上運動,針槽3-3-5內(nèi)的針管跟隨針板上升,從而實現(xiàn)將一批針管進行分隔輸送;由于針槽3-3-5具有一定斜度,針管便于從針槽3-3-5內(nèi)滑下。
[0137]刮針裝置3-4的工作過程如下:
[0138]針管3-4-21已被輸送至傾斜設(shè)置的針板3-4-22上,為使針管3_4_21順利從針板3-4-22上刮下,氣缸3-4-4推動第二橫桿3_4_16前移,從而帶動刮針板前移,由于導輪
3-4-5于導板3-4-8的上端面滾動,由于導向凸緣3-4-801的導向作用,導輪3_4_5會發(fā)生上下位置的變換,當導輪3-4-5下移時,刮針板的橡膠板3-4-14向下移動,并接觸針管3-4-21 ;當橡I父板3-4-14接觸到針管3_4_21時,氣缸3_4_4縮回,拉動橡I父板3_4_14向后移動,橡膠板3-4-14將針管3-4-21從針板3_4_22上刮下,完成刮針操作。
[0139]裝針裝置3的工作過程如下:
[0140]1、橫向輸送電機3-16驅(qū)動傳送帶3-15帶動裝置由針筒3_6的固定座3_7運行至縱向輸送帶3-14位置;
[0141]2、第一推動氣缸3-8推動固定板3-9,使固定座3_7縱向運行至輸送帶3_14上,縱向輸送電機3-13驅(qū)動輸送帶3-14,帶動固定座3-7縱向運行至針筒輸送定位裝置3_2處;
[0142]3、針筒輸送定位裝置3-2驅(qū)動固定座3-7運行至針管導入裝置3_5的正下方;
[0143]4、針管導入裝置3-5中的第二推動氣缸3-5-1推動移動導針板3_5_4與固定導針板3-5-3接觸,使得移動導針板的導針槽3-5-6與固定導針板3-5-3的導針槽3_5_5結(jié)合。
[0144]5、針管輸送裝置3-3將針管從料斗3-3-2中輸送至針板3_3_3的上端針槽3_4中,針板3-3-3通過升降氣缸3-3-9升起至固定導針板3-5-3齊平位置;
[0145]6、刮針裝置3-4將針管從針板3-3-3的上端刮下,針管沿著導針槽3_5_5及導針槽3-5-6進入針筒3-6中,至此,完成裝針操作。
[0146](3)、上膠裝置4的說明:
[0147]見圖27至圖31,上膠裝置4包括機架I的上表面中部固接第三支架4_4,機架I的側(cè)面立柱上對稱固接第四支架4-20,第四支架4-20位于第三支架4-4的下方:
[0148]第三支架4-4的上端固接第一支板4-6,第一支板4-6固接夾緊裝置;夾緊裝置包括與第一支板4-6固接的豎直氣缸4-7,豎直氣缸4-7的缸桿固接第二支板4-9,第二支板
4-9的下表面兩端對稱固接夾緊氣缸4-5,夾緊氣缸4-5的缸桿分別固接夾手4-3的兩端;其中,豎直氣缸4-7用于推動夾手4-3使其上下運動,夾緊氣缸4-5用于控制夾手4-3的開閉動作。
[0149]于夾手4-3的下方:機架I上對稱固接第一定位塊4-2及第二定位塊4_21,第一定位塊4-2與第二定位塊4-21之間裝置安裝有針筒4-18的針筒座4_22,針筒上端的針管位于夾手4-3的正下方。
[0150]第四支架4-20的上端固接第三支板4-19,第三支板4-19的上表面固接滑軌
4-17,滑軌4-17上裝置上膠裝置;上膠裝置包括借助滑塊4-16與滑軌4_17滑動連接的滑板4-14,滑板4-14的上表面固接第五支架4-13,第五支架4_13的上端分別固接上下設(shè)置的存膠合盒4-8及第四支板4-12,第四支板4-12的上表面固接膠盤電機4_10,膠盤電機
4-10的電機軸穿過第四支板4-12固接膠盤4-11,膠盤4-11的邊緣部分位于存膠盒4_8中。其中,第五支架4-13的上端分別固接傾斜設(shè)置的存膠盒4-8及第四支板4-12,使得膠盤
4-11與存膠盒4-8成一定斜度防止膠水濺出,由于膠盤4-11的部分邊緣露出存膠盒4-8,這樣當膠盤4-11轉(zhuǎn)動時,膠盤4-11將膠水帶出進行涂膠。
[0151]驅(qū)動電機4-23借助第六支架4-12與機架I固接,并位于第三支板4_19的一側(cè),驅(qū)動電機4-23的電機軸連接傳送帶輪4-24,傳送帶輪4-24上的傳送帶4_15與滑板4_14的下表面固接,驅(qū)動電機4-23驅(qū)動傳送帶輪4-24轉(zhuǎn)動,傳送帶輪4-24上的傳送帶4_15促動滑板4-14進行移動,從而實現(xiàn)上膠裝置的直線移動。
[0152]上膠裝置4的工作過程如下:
[0153]上膠裝置4工作時,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0154]1、將帶有針筒4-18的針筒座4-22安置于第一定位塊4-2與第二定位塊4-21中,此時夾手4-3處于張開狀態(tài),針筒4-18的針管位于夾手4-3中;
[0155]2、夾緊氣缸4-5驅(qū)動夾手4-3閉合并夾緊針筒4_18的針管;
[0156]3、豎直氣缸4-7驅(qū)動第二支板4-9向上運動,第二支板4_9帶動夾手4_3向上運動,針管從針筒4-18內(nèi)拔出;
[0157]4、驅(qū)動電機4-23與膠盤電機4_10同時啟動,驅(qū)動電機4_23帶動傳送帶輪4_24轉(zhuǎn)動,傳送帶4-15帶動上膠裝置在滑軌4-17上滑行,膠盤電機4-10驅(qū)動膠盤4_11轉(zhuǎn)動。
[0158]5、上膠裝置在滑軌4-17上滑行至針筒4-18的位置時,膠盤4_11與針筒4_18的針管(被拔出部分)接觸,膠盤4-11由于旋轉(zhuǎn)帶著存膠盒4-8內(nèi)的膠水覆蓋于針管上,完成對針管的上膠操作。
[0159]6、豎直氣缸4-7推動第二支板4-9向下運動,第二支板4_9帶動夾手4_3向下運動將涂覆有膠水的針管重新插入針筒內(nèi);
[0160]7、夾緊氣缸4-5驅(qū)動夾手4-3張開釋放針管,至此完成針管的整個上膠操作。
[0161](4)、倒針檢測裝置6的說明:
[0162]見圖32至圖34,倒針檢測裝置6包括機架1,機架I的上表面一側(cè)縱向?qū)ΨQ固接支架6-13及立板6-4,立板6-4位于第七支架6-13之間;第七支架6_13的上端固接水平固定板6-3,水平固定板6-3的上下表面分別固接第一吸光板6-6 ;立板6-4的中部橫向固接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的前端靠近針筒6-11,針筒6-11置于針筒座6_12上,立板6-4的上端橫向固接橫板6-14,橫板6-14位于水平固定板6-3的上方,橫板6_14的一端部固接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用于檢測針管的尖銳端是否朝上;機架I的上表面另一側(cè)縱向固接固定座6-9,固定座6-9的中部橫向固接氣缸6-8的缸體,氣缸6-8的缸桿固接夾緊裝置6-7,夾緊裝置6-7與水平固定板6-3之間具有放置針筒6-11及針管
6-13的夾持空間;夾緊裝置6-7整體呈U型結(jié)構(gòu),其開口端橫向設(shè)置并朝向立板6-4,夾持裝置6-7包括上下設(shè)置的第二吸光板6-71及下板6-72,第二吸光板6_71與下板6_72之間連接側(cè)板6-73,側(cè)板6-73與氣缸6-8的缸桿固定連接,第二吸光板6_71用于夾緊針管,下板6-72用于夾持針筒6-11 ;第二吸光板6-71的側(cè)面具有便于夾持針管的第一凹槽6-75,下板6-72的側(cè)面具有便于夾持針筒6-11的第二凹槽6-74,第一凹槽6_75與第二凹槽6_74設(shè)置于夾緊裝置6-7的同一側(cè),由于針管較細而針筒較粗,第一凹槽6-75呈三角形結(jié)構(gòu),第二凹槽6-74呈U型結(jié)構(gòu)。
[0163]參照圖33,倒針檢測裝置6中,一定數(shù)目的針筒6-11置于針筒座6_12上,為提高檢測效率,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及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包括分別與針筒相對應(yīng)的多個,圖2中為了清楚表示,故只畫出一個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及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在此特別說明。
[0164]倒針檢測裝置6的工作過程如下:
[0165]首先調(diào)整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的豎直高度及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水平位置;將裝有針管的針筒置于針筒座上,針筒座置于夾緊裝置6-7與水平固定板6-3之間;啟動氣缸6-8推動夾緊裝置6-7前移,使第二吸光板6-71與水平固定板6-3的第一吸光板6-6夾緊針管,使下板6-72與第一吸光板6-6配合壓緊針筒6-11,啟動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_5及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當?shù)贯槞z測感應(yīng)器6-5射出光信號,由于針管的尖銳端與針尾的鈍端的結(jié)構(gòu)差異,其對光的反射狀況不一樣,從而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根據(jù)反射回的光量來確定是否檢測到針管的尖銳端還是鈍端,其中第一吸光板6-6及第二吸光板6-71的作用是一方面用于配合夾持針管及針筒,另一方面用于吸收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發(fā)出的多余光;當?shù)贯槞z測感應(yīng)器6-5其檢測到次品(針尾的鈍端朝上)時,將感應(yīng)信號傳遞給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計數(shù)感應(yīng)器
6-2對次品的位置進行記憶,并將記憶的位置信號傳輸給下一工位以便進行剔除操作。
[0166](5)、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的說明:
[0167]見圖35至圖37,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包括機架1,機架I上的固定支架及被檢產(chǎn)品固定塊7-26,固定塊7-26用于固定被檢產(chǎn)品即注射器7-12。
[0168]固定支架包括固定裝置于機架I上表面的夾持裝置固定支架,檢測裝置固定支架
7-16及固定裝置于機架I下表面的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0169]夾持裝置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架7-3及第二固定架7-17,第一固定架7_3與第二固定架7-17分別固定連接第一夾持氣缸7-2及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筒,第一夾持氣缸7-2與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桿分別固定連接第一夾手及第二夾手;第一夾手包括第一下夾手7-18及第一上夾手7-5,第二夾手包括第二下夾手7-23及第二上夾手7_11,第一下夾手7-18與第二下夾手7-23用于夾緊被檢注射器7-12的針筒,第一上夾手7-5與第二上夾手7-11用于夾緊被檢注射器7-12的針管;第一上夾手7-5及第二上夾手7-11分別借助第一夾手支板7-4及第二夾手支板14固定連接于第一夾持氣缸7-2及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桿上;
[0170]檢測裝置固定支架7-16固定連接第二支板7-13,第二支板7_13固定連接豎直氣缸7-9的缸桿;豎直氣缸7-9的缸筒固定連接一端具有通氣孔7-24的第一支板7-10,第一支板7-10固定連接檢測裝置,檢測裝置包括感應(yīng)器7-8及平衡板7-25,感應(yīng)器7-8借助固定架7-7與第一支板7-10固定連接,用于檢測平衡板7-25是否傾斜;平衡板7_25轉(zhuǎn)動連接于與第一支板7-10固定連接的固定塊7-6上;
[0171]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固定連接通氣裝置,通氣裝置包括通氣氣缸7-20,通氣氣缸7-20的缸桿固定連接帶有通氣孔7-22的通氣頭7-21,通氣氣缸7_20的缸筒與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固定連接;通氣孔7-24位于平衡板7-25的左末端下方位置。
[0172]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的工作過程如下:
[0173]操作過程如下:
[0174]1、被檢注射器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12固定于固定塊7-26上,注射器7-12的針管位于通氣孔7-24的正下方;
[0175]2、第一夾持氣缸7-2與第二夾持氣缸7-15分別推動第一夾手及第二夾手夾緊注射器7-12,其中第一上夾手7-5與第二上夾手7-11夾緊注射器7-12的針管,第一下夾手
7-18與第二下夾手7-23夾緊注射器7-12的針筒;
[0176]3、位于第一支板7-10上的豎直氣缸7-9推動第一支板7_10向下運動,使得注射器7-12的針管插入通氣孔7-24 ;
[0177]4、通氣氣缸7-20推動氣頭7-21向上運動至與注射器底部接觸;
[0178]5、第二通氣孔7-22處通入氣體,氣體沿著注射器7_12的針筒進入針管;
[0179]6、當針管未被膠水堵住時,則通入的氣體從第一通氣孔7-24射出使平衡板7-25傾斜(見圖36中平衡板7-25的傾斜過程);
[0180]7、當感應(yīng)器7-8無法檢測到平衡板7-25時,得知注射器7_12的針管通氣良好。
[0181](6)、上硅油裝置8的說明:
[0182]見圖38至圖40,上硅油裝置8包括機架1,機架I的頂部固接固定板8_4,機架I的底部固接第八支架8-14 ;固定板8-4的下表面依次固接第一支板8-15、第二支板8_16及第三支板8-17,第一支板8-15固定連接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筒,旋轉(zhuǎn)氣缸8_10的缸桿借助軸承與第二支板8-16及第三支板8-17連接;在第二支板8-16與第三支板8_17之間的缸桿部分的兩側(cè)軸向?qū)ΨQ固定連接夾持裝置,夾持裝置包括縱支板8-5,縱支板8-5的一端固定連接水平支板8-12,另一端借助固定板8-11與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桿固定連接,水平支板
8-12的一端借助固定架8-8固定連接夾緊氣缸8-9的缸筒,另一端固接固定夾手8-6,夾緊氣缸8-9的缸桿固定連接活動夾手8-7,固定夾手8-6與活動夾手8-7之間具有用于夾持針筒8-13的夾持空間,為提高夾持的穩(wěn)定性,固定夾手8-6與活動夾手8-7的上表面處于同一高度;第八支架8-14固定連接豎直氣缸8-2的缸筒,豎直氣缸8-2的缸桿固定連接硅油桶8-3,硅油桶8-3位于夾持裝置的下方。
[0183]上硅油裝置8的工作過程如下:
[0184]1、已裝有針的針筒8-13置于底座8-18上,并由輸送裝置(未畫出)輸送至水平支板固定夾手8-6與活動夾手8-7之間的夾持空間中;
[0185]2、夾緊氣缸8-9推動活動夾手8-7向固定夾手8_6移動,二者夾緊針筒8_13及底座 8-18 ;
[0186]3、啟動旋轉(zhuǎn)氣缸8-10,旋轉(zhuǎn)氣缸8-10旋轉(zhuǎn)180°后將已被夾緊的針筒8_13的針管朝下,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桿另一側(cè)原來處于下方的夾持裝置此時置于上方,等待夾緊下一批針筒;
[0187]4、豎直氣缸8-2推動硅油筒8-3向上運動,使針管浸沒于硅油中;
[0188]5、豎直氣缸8-2帶動硅油筒8-3回程,完成針管的上硅油操作;
[0189]6、旋轉(zhuǎn)氣缸8-10旋轉(zhuǎn)180°,將已上好硅油的針筒旋轉(zhuǎn)置上方等待輸出,此時原來處于上方的針筒轉(zhuǎn)至下方進行上硅油操作,從而實現(xiàn)連續(xù)式上硅油。
[0190](7)、次品剔除裝置9的說明:
[0191]見圖41至43,次品剔除裝置包括機架1,機架I的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九支架9_2,第九支架9-2的上端固接支架板9-14 ;支架板9-14的上表面固接水平滑軌9_6,水平滑軌9-6滑動連接滑塊9-9,滑塊9-9的一側(cè)與水平氣缸9-5的缸桿連接,滑塊9_9的上表面固接豎直氣缸9-8的缸筒,豎直氣缸9-8的缸桿的下端依次穿過滑塊9-9及支架板9-14與夾持裝置固定連接;夾持裝置包括夾持架9-4,夾持架9-4的兩側(cè)分別固接夾持氣缸9-3的缸筒及夾持板9-11,夾持氣缸9-3的缸桿固接夾持塊9-13,夾持板9-11與夾持塊9_13之間具有夾持空間9-15,夾持裝置的下方設(shè)置固定于機架I上的針筒座9-12,針筒座9-12上裝置針筒9-10,針筒9-10置于夾持空間9-15的下方。
[0192]次品剔除裝置9的工作過程如下:
[0193]需要被剔除的針筒9-10固定于針筒座9-12上,豎直氣缸9-8推動夾持裝置向下移動,使針筒9-10位于夾持裝置的夾持空間9-15中;水平氣缸9-5驅(qū)動滑塊9-9向左運動,同時夾持氣缸9-3推動夾持塊9-13向右運動,使得夾持板9-11與夾持塊9-13夾緊針筒
9-10 ;豎直氣缸9-8驅(qū)動夾持架向上運動至圖42的位置后,水平氣缸9-5驅(qū)動滑塊9_9_9向左運動至產(chǎn)品釋放處(見圖43);夾持氣缸9-3帶動夾持塊9-13向左運動釋放針筒9-10,完成整個剔除操作。
[0194](8)、護帽壓緊裝置11的說明:
[0195]見圖44至圖48,護帽壓緊裝置包括對稱布置的第十支架11_1,第十支架11_1安裝于機架I上,第十支架11-1的上端面共同固接支板11-2,支板11-2的上表面分別固接壓緊氣缸11-6的缸體及夾緊氣缸11-9的缸體,壓緊氣缸11-6的缸桿穿過支板11-2固定連接壓桿11-15,夾緊氣缸11-9的缸桿穿過支板11-2固定連接夾板11-11 ;第十支架11_1之間固接橫板11-18,橫板11-18的一側(cè)固接推動氣缸11-17的缸體,推動氣缸11-17的缸桿固定連接擋板11-16,擋板11-16位于壓桿11-15的下方。
[0196]支板11-2的上表面分別對稱固接第一導套11-3及第二導套11_10,壓桿11_15的截面為方形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一導桿11-4 ;夾板11-11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二導桿11-8,為了方便夾持針筒11-12,夾板11-11的下端具有帶斜面的夾頭11-111。
[0197]第一導桿4滑動連接于第一導套11-3中,第二導桿11-8滑動連接于第二導套
11-10中;第一導桿11-4穿過第一導套11-3連接于第一連桿11-5的兩端,第二導桿11_8穿過第二導套11-10連接于第二連桿11-7的兩端。
[0198]橫板11-18的另一側(cè)固接第三導套11-19 ;擋板11_16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側(cè)面固接第三導桿11-20,第三導桿11-20滑動連接于第三導套11-19中;擋板11-16具有多個豎向凹槽11-160,豎向凹槽11-160用于放置護帽14。
[0199](9)、護帽壓緊裝置11的工作過程如下:
[0200]初始狀態(tài)為多個護帽11-14分別套置于針筒座11-13上的多個針筒11_12上,護帽11-14處于松動狀態(tài);當針筒座11-13輸送至擋板11-16的下方時,夾緊氣缸11_9驅(qū)動夾板11-11向下運動,同時推送氣缸11-17推動擋板11-16前移,使得夾板11-11的側(cè)面緊靠針筒11-12,擋板11-16緊靠護帽11-14 ;隨后壓緊氣缸11_6推動壓桿11-15向下運動,壓桿11-15壓貼于護帽11-14上,將護帽11-14壓緊于針筒11-12上,完成護帽11-14的壓緊操作。
[0201]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如下:
[0202]1、針筒固定裝置將針筒固定于固定座上;
[0203]2、第一縱向直線輸送裝置將針筒運送至裝針裝置;
[0204]3、裝針裝置將針管裝于固定座上的針筒內(nèi);
[0205]4、第一轉(zhuǎn)角輸送裝置將已裝針的針筒座輸送至上膠裝置;
[0206]5、上膠裝置對針管進行涂膠處理;
[0207]6、橫向直線輸送裝置將針筒座輸送至烘干裝置;
[0208]7、倒針檢測裝置對針筒上的針管進行檢測;
[0209]8、針管通堵檢測裝置對針管進行通堵檢測;
[0210]9、上硅油裝置對針管上硅油處理;
[0211]10、第二轉(zhuǎn)角輸送裝置將產(chǎn)品輸送至次品剔除裝置;
[0212]11、次品剔除裝置對倒針檢測裝置及針管通堵檢測裝置檢測出的次品進行剔除;
[0213]12、第二縱向直線輸送裝置將產(chǎn)品輸送至套護帽裝置;
[0214]13、套護帽裝置對產(chǎn)品裝置護帽;
[0215]14、壓緊裝置將護帽與針筒壓緊;
[0216]15、出料裝置對成品出料,完成注射器的裝針操作。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注射器裝針機,包括機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機架(1)上裝置輸送裝置,所述輸送裝置包括第一縱向直線輸送裝置(16)、第二縱向直線輸送裝置(17)、橫向直線輸送裝置(14)、第一轉(zhuǎn)角輸送裝置(13)及第二轉(zhuǎn)角輸送裝置(15); 所述機架(1)上依次固定連接針筒固定裝置(2),裝針裝置(3),上膠裝置(4),烘干裝置(5),倒針檢測裝置(6),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上硅油裝置(8),次品剔除裝置(9),套護帽裝置(10),護帽壓緊裝置(11)及出料裝置(12); 所述針筒固定裝置(2)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的驅(qū)動電機(2-13)及與電機(2-13)連接的傳送帶(2-10),所述機架(I)上固接供料裝置,固定裝置(2-11)及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 ); 所述供料裝置借助支板(2-2)固接于所述機架(1)上,包括與支板(2-2)固接的供料斗(2-5)、輸送電機(2-4)及分撥整理裝置(2-8),所述分撥整理裝置傾斜設(shè)置于所述供料斗(2-5 )的下方,所述輸送電機(2-4 )連接皮帶(2-6 ),所述皮帶(2-6 )位于供料斗(2-5 )與分撥整理裝置(2-8)之間; 所述固定裝置(2-11)包括前推動氣缸(2-111)及后推動氣缸(2-115),前推動氣缸(2-111)借助固定架(2-110)固接于機架(1)上,前推動氣缸(2-111)的缸桿固接前夾板(2-112),后推動氣缸(2-115)固接于機架(1)上,后推動氣缸(2-115)的缸桿固接推板(2-114),推板(2-114)連接后夾板(2-113); 所述轉(zhuǎn)移插放裝置(2-9)包括旋轉(zhuǎn)氣缸(2-906),旋轉(zhuǎn)氣缸(2-906)的缸筒固接第一支架(2-907),所述第一支架(2-907)固接底板(2-908),所述底板(2-908)與升降氣缸(2-15)的缸桿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氣缸(2-15)固定安裝于機架(1)的下表面;所述旋轉(zhuǎn)氣缸(2-906 )的缸桿借助固定塊(2-901)固接下接板(2-909,所述下接板(2-909 )固接夾持氣缸(2-900 ),所述夾持氣缸(2-900 )的缸桿固接上接板(2-913);所述第一支架(2-907 )上固接橫板(2-904),所述橫板(2-904)固接接送氣缸(2-903),所述接送氣缸(2-903)的缸桿固接夾板(2-905); 所述裝針裝置(3)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的針筒定位輸送裝置(3-2 ),針管輸送裝置(3-3 ),刮針裝置(3-4)以及針管導入裝置(3-5); 所述機架(1)固定裝置橫向輸送電機(3-16)帶動的輸送帶(3-15),縱向電機(3-14)帶動的輸送帶(3-13),所述輸送電機(3-16)與縱向電機(3-14)的交叉處設(shè)有第一推動氣缸(3-8),所述第一推動氣缸(3-8)借助固定板(3-9)固定安裝于機架(1)上,第一推動氣缸(3-8)的缸桿固定連接推板(3-14); 所述裝針裝置(3)的針筒定位輸送裝置(3-2)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移動塊(3-2-2),輸送氣缸(3-2-4),機架(1)的下表面固接固定架(3-2-16),所述固定架(3-2-16)固接橫向?qū)U(3-2-9),所述橫向?qū)U(3-2-9)滑動連接滑塊(3-2-7);所述滑塊(3-2-7)固接支板(3-2-8),所述支板(3-2-8)穿過機架(1)上的導槽(3_2_15)固接位于機架(1)上表面的移動板(3-2-12),所述移動板(3-2-12)的兩端分別固接左撥板(3-2-14)及右撥板(3-2-13);所述輸送氣缸(3_2_4)的缸筒與所述固定架(3_2_16)固接,輸送氣缸(3-2-4)的缸桿穿過所述固定架(3-2-16)與所述滑塊(3-2-7)固接;所述機架(1)的下表面固定安裝定位氣缸(3-2-10),所述定位氣缸(3-2-10)的缸桿固接定位桿(3-2-11),所述定位桿(3-2-11)穿過所述機架(1); 所述裝針裝置(3)的針管輸送裝置(3-3)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對稱固接的支板(3-3-2),所述支板(3-3-2)穿過所述機架(1)并借助固定塊(3-3-14)固接于機架(1)上;所述支板(3-3-2)的下部固接側(cè)放的第一橫板(3-3-9),所述第一橫板(3-3-9)的側(cè)面固接升降氣缸(3-3-10),所述升降氣缸(3-3-10)的缸桿(3-3-11)借助固定板(3-3-12)固接平放的第二橫板(3-3-8),所述第二橫板(3-3-8)上固接立放的針板(3-3-4),所述針板(3-3-4)的頂端帶有針槽(3_3_5);所述支板(3-3-2)的上部固接平放的第三橫板(3-3-6),所述第三橫板(3-3-6)的兩端對稱固接料斗(3-3-3); 所述裝針裝置(3)的刮針裝置(3-4)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的第二支架(3-4-2),所述機架(1)的上表面借助第一固定板(3-4-13)對稱固接所述第二支架(3-4-2),第二支架(3-4-2)的上端借助軸承(3-4-3)轉(zhuǎn)動連接第一橫桿(3-4-20),第一橫桿(3-4-20)的中部徑向固定連接氣缸(3_4_4)的缸體,所述氣缸(3-4-4)的缸桿借助第一連接塊(3-4-17)固接第二橫桿(3-4-16);第二橫桿(3-4-16)的軸向兩側(cè)對稱固接第二連接塊(3-4-6),所述第二連接塊(3-4-6)的端部固接連桿(3-4-7),連桿(3-4-7)的下端固接刮針板;所述第二橫桿(3-4-16)的兩端對稱轉(zhuǎn)動連接導輪(3-5),導輪(3-5)的周緣緊靠固接于機架(1)上的導板(3-4-8)的上端面,所述導板(3-4-8)的上端面帶有導向凸緣(3-4-801); 所述裝針裝置(3)的針管導入裝置(3-5)包括與機架(1)固定連接的固定導針板(3-5-3)、第二推動氣缸(3-5-1),所述第二推動氣缸(3-5-1)的缸桿固定連接移動導針板(3-5-4),所述固定導針板(3-5-3)與所述移動導針板(3-5-4)的側(cè)面均具有導針槽(3-5-5); 所述上膠裝置(4)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表面中部固接的第三支架(4-4),機架(1)的側(cè)面立柱上對稱固接第四支架(4-20 ),第四支架(4-20 )位于第三支架(4-4 )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架(4-4)的上端固接第一支板(4-6),第一支板(4-6)固接夾緊裝置;所述夾緊裝置包括與所述第一支板(4-6)固接的豎直氣缸(4-7),豎直氣缸(4-7)的缸桿固接第二支板(4-9),所述第二支板(4-9)的下表面兩端對稱固接夾緊氣缸(4-5),所述夾緊氣缸(4-5)的缸桿分別固接夾手(4-3)的兩端; 于所述夾手(4-3)的下方:所述機架(1)上對稱固接第一定位塊(4-2)及第二定位塊(4-21),第一定位塊(4-2)與第二定位塊(4-21)之間裝置安裝有針筒(4_18)的針筒座(4-22); 所述第四支架(4-20)的上端固接第三支板(4-19),第三支板(4-19)的上表面固接滑軌(4-17),所述滑軌(4-17)上裝置上膠裝置;所述上膠裝置包括借助滑塊(4-16)與所述滑軌(4-17)滑動連接的滑板(4-14),滑板(4-14)的上表面固接第五支架(4_13),第五支架(4-13)的上端分別固接上下設(shè)置的存膠合盒(4-8)及第四支板(4-12),所述第四支板(4-12)的上表面固接膠盤電機(4-10),膠盤電機(4-10)的電機軸穿過所述第四支板(4-12)固接膠盤(4-11),所述膠盤(4-11)的邊緣部分位于所述存膠盒(4-8)中。所述驅(qū)動電機(4-23)借助第六支架與機架(1)固接,并位于所述第三支板(4-19)的一側(cè),驅(qū)動電機(4-23 )的電機軸連接傳送帶輪輪(4-24 ),傳送帶輪(4-24 )上的傳送帶(4_15 )與所述滑板(4-14)的下表面固接; 所述倒針檢測裝置(6)的結(jié)構(gòu)如下: 機架(1)的上表面一側(cè)縱向?qū)ΨQ固接第七支架(6-13)及立板(6-4),立板(6-4)位于所述第七支架(6-13)之間;所述第七支架(6-13)的上端固接水平固定板(6-3),水平固定板(6-3)的上下表面分別固接第一吸光板(6-6);立板(6-4)的中部橫向固接計數(shù)感應(yīng)器(6-2),立板(6-4)的上端橫向固接橫板(6-14),所述橫板(6-14)位于所述水平固定板(6-3)的上方,橫板(6-14)的一端部固接倒針檢測感應(yīng)器(6-5);所述機架(1)的上表面另一側(cè)縱向固接固定座(6-9),所述固定座(6-9)的中部橫向固接氣缸(6-8)的缸體(6-8),所述氣缸(6-8)的缸桿固接夾緊裝置(6-7);所述夾緊裝置(6-7)整體呈U型結(jié)構(gòu),其開口端橫向設(shè)置并朝向立板(6-4),夾持裝置(6-7)包括上下設(shè)置的第二吸光板(6-71)及下板(6-72),第二吸光板(6-71)與下板(6-72)之間連接側(cè)板(6-73),所述側(cè)板(6-73)與所述氣缸(6-8)的缸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吸光板(6-71)的側(cè)面具有第一凹槽(6-75),所述下板(6-72)的側(cè)面具有第二凹槽(6-74),所述第一凹槽(6-75)與第二凹槽(6_74)設(shè)置于所述夾緊裝置(6-7)的同一側(cè); 所述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上的固定支架及被檢產(chǎn)品針筒座(7-26);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裝置于機架(1)上表面的夾持裝置固定支架,檢測裝置固定支架(7-16)及固定裝置于機架(1)下表面的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 所述夾持裝置固定支架包括對稱布置的第一固定架(7-3)及第二固定架(7-17),第一固定架(7-3)與第二固定架(7-17)分別固接第一夾持氣缸(7-2)及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筒,所述第一夾持氣缸(7-2)與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桿分別固接第一夾手及第二夾手; 所述檢測裝置固定支架(7-16)固接第二支板(7-13),所述第二支板(7-13)固接豎直氣缸(7-9)的缸桿;豎直氣缸(7-9)的缸筒固接一端具有第一通氣孔(7-24)的第一支板(7-10),所述第一支板(7-10)固接檢測裝置,所述檢測裝置包括感應(yīng)器(7-8)及平衡板(7-25),所述感應(yīng)器(7-8)借助固定架(7-7)與所述第一支板(7-10)固接,所述平衡板(7-25)轉(zhuǎn)動連接于與所述第一支板(7-10)固接的針筒座(7-6)上; 所述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固接通氣裝置,所述通氣裝置包括通氣氣缸(7-20),通氣氣缸(7-20)的缸桿固接帶有第二通氣孔(7-22)的通氣頭(7-21),所述通氣氣缸(7-20)的缸筒與所述通氣裝置固定支架(7-19)固接; 所述上硅油裝置(8)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機架(1)頂部固接固定板(8-4),機架(1)的底部固接第八支架(8-14); 所述固定板(8-4)的下表面固接第一支板(8-15)、第二支板(8-16)及第三支板(8-17),第一支板(8-15)固定連接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筒,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桿借助軸承與第二支板(8-16)及第三支板(8-17)連接,缸桿的兩側(cè)軸向?qū)ΨQ固定連接夾持裝置,夾持裝置包括縱支板(8-5),縱支板(8-5)的一端固定連接水平支板(8-12),另一端借助固定板(8-11)與旋轉(zhuǎn)氣缸(8-10)的缸桿固定連接,水平支板(8-12)的一端借助固定架(8-8)固定連接夾緊氣缸(8-9)的缸筒,另一端固接固定夾手(8-6),所述夾緊氣缸(8-9)的缸桿固定連接活動夾手(8-7),所述固定夾手(8-6)與活動夾手(8-7)之間具有夾持空間; 所述固定第八支架(8-14)的上端固定連接豎直氣缸(8-2)的缸筒,豎直氣缸(8-2)的缸桿固定連接硅油桶(8-3),所述硅油桶(8-3)位于所述夾持裝置的下方; 所述次品剔除裝置(9)的結(jié)構(gòu)如下: 機架(1)的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九支架(9-2),第九支架(9-2)的上端固接支架板(9-14),所述支架板(9-14)的上表面固接水平滑軌(9-6),所述水平滑軌(9-6)滑動連接滑塊(9-9 ),所述滑塊(9-9 )的一側(cè)與水平氣缸(9-5 )的缸桿連接,滑塊(9-9 )的上表面固接豎直氣缸(9-8 )的缸筒,所述豎直氣缸(9-8 )的缸桿的下端依次穿過所述滑塊(9-9 )及支架板(9-14)與夾持裝置固定連接;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夾持架(9-4),夾持架(9-4)的兩側(cè)分別固接夾持氣缸(9-3 )的缸筒及夾持板(9-11),所述夾持氣缸(9-3 )的缸桿固接夾持塊(9-13 ),所述夾持板(9-11)與夾持塊(9-13)之間具有夾持空間(9-15); 所述護帽壓緊裝置(11)的結(jié)構(gòu)如下: 包括對稱布置的第十支架(11-1),第十支架(11-1)的上端面共同固接支板(11-2),所述支板(11-2)的上表面分別固接壓緊氣缸(11-6)的缸體及夾緊氣缸(11-9)的缸體,所述壓緊氣缸(11-6)的缸桿穿過所述支板(11-2)固定連接壓桿(11-15),所述夾緊氣缸(11-9)的缸桿穿過所述支板(11-2)固定連接夾板(11-11);所述第十支架(11-1)之間固接橫板(11-18),所述橫板(11 -18)的一側(cè)固接推動氣缸(11-17)的缸體,所述推動氣缸(11-17)的缸桿固定連接擋板(11-16),所述擋板(11-16)位于所述壓桿(11-15)的下方。
2.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筒固定裝置(2)中,機架(I)上固接定位裝置,包括定位氣缸(2-12)及定位塊(2-16);所述支板(2-2)上固接刮板驅(qū)動電機(2-3),所述刮板驅(qū)動電機(2-3)的電機軸上固接刮板(2-7),所述刮板(2-7)位于所述分撥整理裝置(2-8)的上方;所述上接板(2-913)、下接板(2-909)及夾板(2-905)分別具有凹槽;所述后推動氣缸(2-115)的缸桿上套置彈簧(2-18)。
3.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裝針裝置(3)中:所述機架(I)借助支板(12 )固定連接針筒定位氣缸(11),所述針筒定位氣缸(3-11)的缸桿固定連接定位板(3-15);所述固定架(3-2-16)包括固接的豎板(3-2-6)及橫板(3-2-5),所述橫板(3-2-5 )與機架(1)的下表面固接,所述豎板(3-2-6 )固接所述輸送氣缸(3-2-4 )的缸筒;所述針管輸送裝置(3-3)中:所述針板(3-3-4)的頂端傾斜設(shè)置;所述第三橫板(3-3-6)具有方形槽(3-3-601),所述針板(3-3-4)穿過所述方形槽(3-3-601);所述刮板裝置(3_4)中:所述機架(1)上對稱固接立板(3-4-10),所述立板(3-4-10)對稱分布于所述導板(3-4-8)的下方,立板(3-4-10)的上端面固接固定架(3-4-9),所述固定架(3-4-9)的側(cè)面固接所述導板(3-4-8);所述機架(3-4-1)借助第二固定板(3-4-11)固接所述立板(3_4_10);所述刮針板包括與所述連桿(3-4-7)固定連接的第一刮板(3-4-15),第一刮板(3-4-15)的側(cè)面固接第二刮板(3-4-18);所述第一刮板(3-4-15)與第二刮板(3_4_18)間固定夾持橡膠板(3-4-14);所述第二支架(3-4-2)之間固接固定橫板(3-4-19)。
4.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膠裝置(4)中,所述第五支架(4-13)的上端分別固接傾斜設(shè)置的存膠合盒(4-8)及第四支板(4-12)。
5.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針檢測裝置(6)中,所述第一凹槽(6-75)呈三角形結(jié)構(gòu);所述第二凹槽(6-74)呈U型結(jié)構(gòu)。
6.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針管通堵檢測裝置(7)中,所述第一夾手包括第一下夾手(7-18)及第一上夾手(7-5),所述第二夾手包括第二下夾手(7-23 )及第二上夾手(7-11);所述第一上夾手(7-5 )及所述第二上夾手(7_11)分別借助第一夾手支板(7-4)及第二夾手支板(7-14)固接于所述第一夾持氣缸(7-2)及第二夾持氣缸(7-15)的缸桿上;所述通氣孔(7-24)位于所述平衡板(7-25)的左末端下方位置。
7.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硅油裝置(8)中,所述縱支板(8-5 )借助固定板(8-11)與旋轉(zhuǎn)氣缸(8-10 )的缸筒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夾手(8-6 )與夾手(8-7)的上表面處于同一高度。
8.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護帽裝置(10)的結(jié)構(gòu)與所述針筒固定裝置(2)的結(jié)構(gòu)一致。
9.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裝針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帽壓緊裝置(11)中,所述支板(11-2)的上表面分別對稱固接第一導套(11-3)及第二導套(11-10),所述壓桿(11-15)的截面為方形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一導桿(11-4);所述夾板(11-11)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上表面對稱固接第二導桿(11-8);所述第一導桿(11-4)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導套(11-3)中,所述第二導桿(11-8)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二導套(11-10)中;所述第一導桿(11-4)穿過所述第一導套(11-3)連接于第一連桿(11-5)的兩端,所述第二導桿(11-8)穿過所述第二導套(11-10)連接于第二連桿(11-7)的兩端;所述橫板(11-18)的另一側(cè)固接第三導套(11-19);所述擋板(11-16)的截面為倒置的L型結(jié)構(gòu),其側(cè)面固接第三導桿(11-20),所述第三導桿(11-20)滑動連接于所述第三導套(11-19)中;所述擋板(11-16)具有多個豎向凹槽(11-160);所述夾板(11-11)的下端具有帶斜面的夾頭(11-11 1)。
【文檔編號】B23P21/00GK103506842SQ201310459337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董仲偉 申請人:無錫眾望四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