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水杯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水杯裝置。
背景技術:
水杯是裝水用的器具,由于裝水量的不同,水杯制造的大小也不同,為了滿足水杯的使用需求,需要對水杯的外表面進行磨削,以使得水杯外表面光滑,由于水杯整體呈直柱體狀,一般的夾具難以固定水杯,即使有也只能固定一種水杯,而不能滿足固定多種大小不同的水杯,這樣就使得水杯磨削成本的提高,同時降低了水杯的磨削效率,因此,一般的夾具無法滿足固定現有多種大小不同的水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水杯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一種水杯裝置,包括底架,所述底架頂部左右兩端互稱設置有左直柱和右直柱,所述底架底部的四個角上均固定安裝有腳柱,所述腳柱底部設置有腳墊,所述左直柱和右直柱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左導圓孔和右導圓孔,所述左直柱和右直柱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與所述左導圓孔和右導圓孔聯(lián)通的左沉圓孔和右沉圓孔,所述底架頂部位于所述左直柱和右直柱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左滑動槽和第一右滑動槽,所述第一左滑動槽和第一右滑動槽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可左右滑動的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所述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二左滑動槽和第二右滑動槽,所述第二左滑動槽和第二右滑動槽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一左滑動塊和第一右滑動塊,所述第二左滑動槽和第二右滑動槽中還分別互稱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二左滑動塊和第二右滑動塊,所述第一左滑動塊和第一右滑動塊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左夾住套和第一右夾住套,所述第二左滑動塊和第二右滑動塊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所述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的內側端均設置有弧狀口,所述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外側端中間分別互稱設置有與所述左導圓孔和右導圓孔滑動配合連接的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所述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外圍分別圍繞有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所述第二左滑動槽和第二右滑動槽中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上下驅行裝置和第二上下驅行裝置,所述第一左滑動槽和第一右滑動槽中設置有左右驅行裝置。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外側端固定連接,所述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左沉圓孔和右沉圓孔的孔底部壁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四個所述弧狀口的每個中設置有防磨墊,所述第一左滑動塊和第一右滑動塊分別與所述第二左滑動塊和第二右滑動塊互稱設置,所述第一左夾住套和第一右夾住套分別與所述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互稱設置。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上下驅行裝置包括第一上下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左滑動槽頂部壁中的第一上下馬達,所述第一上下螺動桿包括第一上螺動桿以及與所述第一上螺動桿連接的第一下螺動桿,所述第一上螺動桿貫穿所述第一左滑動塊并與所述第一左滑動塊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下螺動桿貫穿所述第二左滑動塊并與所述第二左滑動塊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上螺動桿頂端與所述第一上下馬達連接,所述第一下螺動桿底端與所述第二左滑動槽底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上螺動桿和第一下螺動桿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所述第二上下驅行裝置包括第二上下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右滑動槽頂部壁中的第二上下馬達,所述第二上下螺動桿包括第二上螺動桿以及與所述第二上螺動桿連接的第二下螺動桿,所述第二上螺動桿貫穿所述第一右滑動塊并與所述第一右滑動塊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下螺動桿貫穿所述第二右滑動塊并與所述第二右滑動塊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上螺動桿頂端與所述第二上下馬達連接,所述第二下螺動桿底端與所述第二右滑動槽底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上螺動桿和第二下螺動桿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右驅行裝置包括左右驅行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右滑動槽右部壁中的左右馬達,所述左右驅行螺動桿包括從左到右依次連接的左螺動桿、中直桿和右螺動桿,所述左螺動桿貫穿所述左滑動架的底部且與所述左滑動架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左螺動桿左端與所述第一左滑動槽左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中直桿貫穿所述第一左滑動槽和第一右滑動槽之間的所述底架且與所述底架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右螺動桿貫穿所述右滑動架的底部且與右滑動架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右螺動桿右端與所述左右馬達連接,所述左螺動桿和右螺動桿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高度大于所述左直柱和右直柱的高度,所述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與所述底架一體相連,所述第二左滑動槽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右滑動槽的高度分別與所述第一左滑動槽左部壁到所述第一右滑動槽右部壁的長度相同。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上下馬達、第二上下馬達和左右馬達相互串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控制第一上下馬達、第二上下馬達和左右馬達通電而同時工作,左右馬達工作提供動力驅動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向底架的中間滑動,第一上下馬達提供動力驅動第一左滑動塊和第二左滑動塊向第二左滑動槽的中間滑動,第二上下馬達提供動力驅動第一右滑動塊和第二右滑動塊向第二右滑動槽的中間滑動,最后通過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同時夾住固定水杯,通過設置的弧狀口使得水杯的固定更加穩(wěn)定、安全,方便對水杯進行后續(xù)的磨削加工,通過設置的防磨墊可防止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在夾住固定水杯時對水杯的表面產生磨損,在需要將水杯取下時,只需要通過控制第一上下馬達、第二上下馬達和左右馬達工作反轉,便可釋放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而將水杯取下。
2.通過在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向底架的中間滑動時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也向內側滑動而縮回到左導圓孔和右導圓孔,從而通過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對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滑動進行導向,此時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也分別伸出左沉圓孔和右沉圓孔,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對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施加有向內側頂壓的頂壓力,不僅增加了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還可在后續(xù)的磨削加工中降低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振動,在不使用本裝置時,通過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還可以抬起本裝置搬運,從而方便了本裝置的搬運移動。
3.本發(fā)明的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廉,能夠夾住固定不同大小的水杯,而且對水杯的取下和夾住固定方便快捷,增加了對水杯后續(xù)的磨削加工效率,操作簡單方便,整體結構運行安全、可靠、合理,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水杯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此時,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處于相互遠離狀態(tài);
圖2為圖1中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處于相互抵接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水杯被放入后而處于夾住固定狀態(tài)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主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4所示的一種水杯裝置,包括底架3,所述底架3頂部左右兩端互稱設置有左直柱31和右直柱32,所述底架3底部的四個角上均固定安裝有腳柱101,所述腳柱101底部設置有腳墊102,從而起到支撐所述底架3的作用,所述左直柱31和右直柱32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左導圓孔91和右導圓孔92,所述左直柱31和右直柱32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與所述左導圓孔91和右導圓孔92聯(lián)通的左沉圓孔903和右沉圓孔904,所述底架3頂部位于所述左直柱31和右直柱32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左滑動槽41和第一右滑動槽42,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和第一右滑動槽42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可左右滑動的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二左滑動槽61和第二右滑動槽62,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和第二右滑動槽62中分別互稱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一左滑動塊71和第一右滑動塊72,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和第二右滑動槽62中還分別互稱設置有可上下滑動的第二左滑動塊81和第二右滑動塊82,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和第一右滑動塊72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左夾住套701和第一右夾住套702,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和第二右滑動塊82的內側端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的內側端均設置有弧狀口78,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的外側端中間分別互稱設置有與所述左導圓孔91和右導圓孔92滑動配合連接的左導直柱901和右導直柱902,所述左導直柱901和右導直柱902外圍分別圍繞有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和第二右滑動槽62中分別互稱設置有第一上下驅行裝置和第二上下驅行裝置,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和第一右滑動槽42中設置有左右驅行裝置。
其中,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的外側端固定連接,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左沉圓孔903和右沉圓孔904的孔底部壁固定連接,從而通過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分別對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施加向內側頂壓的頂壓力。
其中,四個所述弧狀口78的每個中設置有防磨墊77,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和第一右滑動塊72分別與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和第二右滑動塊82互稱設置,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和第一右夾住套702分別與所述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互稱設置,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相互抵接時四個所述弧狀口78剛好形成一個圓形。
其中,所述第一上下驅行裝置包括第一上下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頂部壁中的第一上下馬達501,所述第一上下螺動桿包括第一上螺動桿511以及與所述第一上螺動桿511連接的第一下螺動桿521,所述第一上螺動桿511貫穿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并與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下螺動桿521貫穿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并與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上螺動桿511頂端與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連接,所述第一下螺動桿521底端與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底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上螺動桿511和第一下螺動桿521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所述第二上下驅行裝置包括第二上下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頂部壁中的第二上下馬達502,所述第二上下螺動桿包括第二上螺動桿512以及與所述第二上螺動桿512連接的第二下螺動桿522,所述第二上螺動桿512貫穿所述第一右滑動塊72并與所述第一右滑動塊72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下螺動桿522貫穿所述第二右滑動塊82并與所述第二右滑動塊82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上螺動桿512頂端與所述第二上下馬達502連接,所述第二下螺動桿522底端與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底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上螺動桿512和第二下螺動桿522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
其中,所述左右驅行裝置包括左右驅行螺動桿和設置在所述第一右滑動槽42右部壁中的左右馬達7,所述左右驅行螺動桿包括從左到右依次連接的左螺動桿4、中直桿6和右螺動桿5,所述左螺動桿4貫穿所述左滑動架51的底部且與所述左滑動架51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左螺動桿4左端與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左部壁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中直桿6貫穿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和第一右滑動槽42之間的所述底架3且與所述底架3可旋轉配合連接,所述右螺動桿5貫穿所述右滑動架52的底部且與右滑動架52螺動紋配合連接,所述右螺動桿5右端與所述左右馬達7連接,所述左螺動桿4和右螺動桿5上的螺動紋旋向互反設置。
其中,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的高度大于所述左直柱31和右直柱32的高度,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與所述底架3一體相連,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的高度分別與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左部壁到所述第一右滑動槽42右部壁的長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相互串接,從而使得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通電后能同時工作。
在初始位置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處于停止工作狀態(tài),所述左滑動架51處于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的最左端與所述左直柱31抵接狀態(tài),所述右滑動架52處于所述第一右滑動槽42的最右端與所述右直柱32抵接狀態(tài),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和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分別處于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的最上端和最下端,所述第一右滑動塊72和第二右滑動塊82分別處于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的最上端和最下端,此時,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處于相互遠離狀態(tài),而所述左導直柱901和右導直柱902分別處于向外側滑動而伸出所述左導圓孔91和右導圓孔92的狀態(tài),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分別處于被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頂壓而分別縮回在所述左沉圓孔903和右沉圓孔904中的狀態(tài)。
在需要夾住水杯時,先將水杯從上到下放入在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對應的中間位置,而后控制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通電而同時工作,所述左右馬達7工作提供動力驅動所述左右驅行螺動桿旋轉,從而驅動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向所述底架3的中間滑動,此時,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向所述底架3的中間滑動使得所述左導直柱901和右導直柱902向內側滑動而縮回到所述左導圓孔91和右導圓孔92,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分別伸出所述左沉圓孔903和右沉圓孔904,而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提供動力驅動所述第一上下螺動桿旋轉,從而驅動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和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向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的中間滑動,而所述第二上下馬達502提供動力驅動所述第二上下螺動桿旋轉,從而驅動所述第一右滑動塊72和第二右滑動塊82向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的中間滑動,最后通過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同時夾住固定水杯,水杯被夾住固定以后控制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斷電而停止工作,此時,便可對水杯進行后續(xù)的磨削加工,而所述左彈壓件905和右彈壓件906對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施加有向內側頂壓的頂壓力,不僅增加了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還可在后續(xù)的磨削加工中降低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的振動,通過控制所述第一上下馬達501、第二上下馬達502和左右馬達7工作反轉,便可釋放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而將水杯取下。
當所述左滑動架51和右滑動架52向所述底架3的中間滑動而使得所述左滑動架51處于所述第一左滑動槽41的最右端,所述右滑動架52處于所述第一右滑動槽42的最左端時,所述第一左滑動塊71和所述第二左滑動塊81剛好向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的中間滑動到所述第二左滑動槽61的中間位置,所述第一右滑動塊72和第二右滑動塊82也剛好向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的中間滑動到所述第二右滑動槽62的中間位置,此時所述第一左夾住套701、第一右夾住套702、第二左夾住套801和第二右夾住套802相互抵接而使得四個所述弧狀口78剛好形成一個圓形。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控制第一上下馬達、第二上下馬達和左右馬達通電而同時工作,左右馬達工作提供動力驅動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向底架的中間滑動,第一上下馬達提供動力驅動第一左滑動塊和第二左滑動塊向第二左滑動槽的中間滑動,第二上下馬達提供動力驅動第一右滑動塊和第二右滑動塊向第二右滑動槽的中間滑動,最后通過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同時夾住固定水杯,通過設置的弧狀口使得水杯的固定更加穩(wěn)定、安全,方便對水杯進行后續(xù)的磨削加工,通過設置的防磨墊可防止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在夾住固定水杯時對水杯的表面產生磨損,在需要將水杯取下時,只需要通過控制第一上下馬達、第二上下馬達和左右馬達工作反轉,便可釋放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而將水杯取下。
2.通過在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向底架的中間滑動時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也向內側滑動而縮回到左導圓孔和右導圓孔,從而通過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對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滑動進行導向,此時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也分別伸出左沉圓孔和右沉圓孔,左彈壓件和右彈壓件對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施加有向內側頂壓的頂壓力,不僅增加了第一左夾住套、第一右夾住套、第二左夾住套和第二右夾住套對水杯的夾住固定力,還可在后續(xù)的磨削加工中降低左滑動架和右滑動架的振動,在不使用本裝置時,通過左導直柱和右導直柱還可以抬起本裝置搬運,從而方便了本裝置的搬運移動。
3.本發(fā)明的裝置結構簡單,生產成本低廉,能夠夾住固定不同大小的水杯,而且對水杯的取下和夾住固定方便快捷,增加了對水杯后續(xù)的磨削加工效率,操作簡單方便,整體結構運行安全、可靠、合理,適合推廣使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