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桿托架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在扭矩桿托架的結構中,防止向扭矩桿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桿的耐久性,另外,提高扭矩桿托架的剛性,提高車輛的振動噪聲性能。扭矩桿托架(28)具有:固定板(29),其通過固定螺栓(33、33)固定于動力單元(4)的下部;以及一對側板(30、30),其從該固定板(29)的左右兩側端向下方延伸,從兩側夾著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并連結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21)。在扭矩桿托架(28)的固定螺栓(33、33)與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之間配置有連接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的加強板(40)。
【專利說明】扭矩桿托架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扭矩桿托架的結構,特別是涉及保護扭矩桿的防振襯套的扭矩桿托架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車輛中,有時具有設有扭矩桿的結構,上述扭矩桿連接動力單元的下部與比該動力單元靠后方的車體之間。
[0003]扭矩桿包括:在其一端側的、通過車體側彈性部件連結在車體側內(nèi)筒部與車體側外筒部之間的車體側防振襯套;以及在其另一側端的、通過動力單元側彈性部件連結在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與動力單元側外筒部之間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
[0004]扭矩桿的兩端的車體側防振襯套與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之間通過桿部連結。
[0005]另外,在扭矩桿與動力單元之間設有扭矩桿托架,上述扭矩桿托架連結有扭矩桿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并且固定于動力單元。
[0006]作為這樣的扭矩桿托架的結構有下面的現(xiàn)有技術。
[0007]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 - 273438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I的防振裝置是介于車體與構成動力單元的發(fā)動機之間的結構,在輸出軸朝向車輛左右方向的動力傳動系統(tǒng)的下部配置有扭矩桿。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11]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
[0012]但是,在上述的專利文獻I中,扭矩桿配置在動力單元的下部,因此有如下不良情況:在車輛行駛中落石、落下物與扭矩桿接觸,扭矩桿破損。
[0013]另外,近年來的車輛為了輕量化,扭矩桿使用樹脂材料,因此,有如下不良情況:樹脂材料的扭矩桿吸收水、融雪材料,扭矩桿的耐久性下降。
[0014]而且,在將扭矩桿的端部連結到動力單元的下部的扭矩桿托架為倒U字形狀的截面,且為將扭矩桿托架固定于動力單元的固定螺栓配置在比小球部(扭矩桿的小徑側的防振襯套: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靠前方的托架形狀的情況下,有扭矩桿托架的車輛左右方向的固定值變低,振動噪聲(NV)性能變差的傾向。
[0015]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扭矩桿托架的結構:能防止向扭矩桿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桿的耐久性,另外,能提高扭矩桿托架的剛性,提高車輛的振動噪聲性倉泛。
[0016]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7]本實用新型是扭矩桿托架的結構,設有連接動力單元的下部與比該動力單元靠后方的車體之間的扭矩桿,上述扭矩桿包括:在其一端側的、通過車體側彈性部件連結在車體側內(nèi)筒部與車體側外筒部之間的車體側防振襯套;在其另一側端的、通過動力單元側彈性部件連結在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與動力單元側外筒部之間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以及連結在其兩端的上述車體側防振襯套與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之間的桿部,上述扭矩桿托架的結構還設有扭矩桿托架,上述扭矩桿托架連結有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并且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上述扭矩桿托架的結構的特征在于,上述扭矩桿托架具有:固定板,其通過固定螺栓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的下部;以及一對側板,其從上述固定板的左右兩側端向下方延伸,從兩側夾著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并連結到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的上述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在將上述扭矩桿托架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的下部的上述固定螺栓與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之間配置有連接上述固定板和上述一對側板的加強板。
[0018]實用新型效果
[0019]本實用新型能防止向扭矩桿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桿的耐久性,另外,能提高扭矩桿托架的剛性,提高車輛的振動噪聲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車輛的俯視圖。(實施例)
[0021]圖2是車輛的仰視圖。(實施例)
[0022]圖3是圖1的III 一 III線的車輛的右側視圖。(實施例)
[0023]圖4是圖3的扭矩桿托架的安裝部位的放大右側視圖。(實施例)
[0024]圖5是圖3的扭矩桿托架的安裝部位的放大仰視圖。(實施例)
[0025]圖6是扭矩桿和扭矩桿托架的俯視圖。(實施例)
[0026]圖7是扭矩桿和扭矩桿托架的側視圖。(實施例)
[0027]圖8是扭矩桿托架的俯視圖。(實施例)
[0028]圖9是扭矩桿托架的側視圖。(實施例)
[0029]圖10是扭矩桿托架的仰視圖。(實施例)
[0030]圖11是扭矩桿托架的截面圖。(實施例)
[0031]圖12是扭矩桿的車體側的安裝部位的概略構成圖。(實施例)
[0032]圖13是扭矩桿的動力單元側的安裝部位的概略構成圖。(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0033]本實用新型在扭矩桿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的前方配置加強板,從而實現(xiàn)如下目的:防止向扭矩桿的浸水、落石,提高扭矩桿的耐久性,另外,提高扭矩桿托架的剛性,并提高車輛的振動噪聲性能。
[0034]實施例
[0035]圖1?圖13示出該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0036]如圖1?圖3所示,在車輛I中,由構成車體2的懸架3支撐著配置在比該懸架3靠車輛前后方向X的前方的動力單元4。
[0037]如圖12所示,懸架3包括截面在水平方向為直線狀的下側框架部5和安裝在該下側框架部5上的上側框架部6。該上側框架部6具有帽形狀的突出部8,突出部8向下側框架部5的上方突出而形成框架空間7。
[0038]動力單元4包括發(fā)動機(4汽缸)9和連結到該發(fā)動機9的變速器10,長度方向朝向車輛左右方向Y且與后方的懸架3大致平行地配置。
[0039]動力單元4的下部與比該動力單元4靠后方的構成車體2的懸架3之間由扭矩桿11連結。
[0040]如圖6、圖7所示,該扭矩桿11在兩端具有防振襯套,在一端側具有車體側防振襯套12,并且在另一側端具有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另外,扭矩桿11具有桿部24,桿部24連結在車體側防振襯套12與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之間。
[0041]如圖6所示,車體側防振襯套12是大徑(大球)側防振襯套,在車體側內(nèi)筒部14與車體側外筒部15之間用車體側彈性部件16連結而構成,如圖1、圖2、圖12所示,從在懸架3的上側框架部6的突出部8的側部形成的防振襯套用插入口 17向框架空間7內(nèi)插入,通過作為第I安裝件18的第I固定螺栓19和第I固定螺母20連結到懸架3。
[0042]如圖7所示,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是小徑(小球)側防振襯套,在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21與動力單元側外筒部22之間用動力單元側彈性部件23連結而構成。
[0043]在扭矩桿11中,作為兩端的防振襯套的車體側防振襯套12與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之間用桿部24連結。
[0044]為了將扭矩桿11的一端側的車體側防振襯套12連結到懸架3,如圖12所示,在桿部24的一端部形成螺栓插通孔25,并且與該螺栓插通孔25對應地在懸架3的下側框架部5且在下側螺栓孔26和上側框架6的突出部8的頂部形成上側螺栓孔27。此外,第I固定螺母20緊固于下側框架部5的下表面。
[0045]在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連結有扭矩桿托架28。另外,該扭矩桿托架28固定于動力單元4。
[0046]如圖8?圖10所示,扭矩桿托架28具有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
[0047]如圖4、圖7所示,在動力單元4的下部的螺栓孔31、31螺合作為第2安裝件32的一對第2固定螺栓33、33,由此將固定板29固定于動力單元4的下部。因此,在固定板29中分開地形成有固定用孔34、34,固定用孔34、34用于插通第2固定螺栓33、33。另外,在固定板29中,且在固定用孔34、34間形成有減輕重量孔35。
[0048]一對側板30、30從固定板29的左右兩側端向下方延伸,從兩側夾著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連結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21。因此,如圖13所示,在桿部24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插通連結螺栓36的連結用插通孔37。另外,如圖8所示,在一對側板30、30中形成有與連結用插通孔37對應的連結螺栓用孔38、38。連結螺栓36的頂端部位螺合連結用螺母39,連結用螺母39緊固于一對側板30、30的一方。
[0049]如圖4、圖7所示,在將扭矩桿托架28固定于動力單元4的下部的第2固定螺栓33、33與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之間配置有連接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的加強板40。如圖11所示,該加強板40通過焊接緊固于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這樣,通過將加強板40焊接于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扭矩桿托架28相對于車輛左右方向Y的變形模式成為支撐形狀,能提高扭矩桿托架28的固有值,能提高振動噪聲(NV)性能。
[0050]通過上述的結構,能在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前方配置加強板40,能保護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免受車輛行駛中的浸水、落石。[0051]另外,通過用加強板40連結固定板29和一對側板30、30,能防止夾著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一對側板30、30的變形,能提高扭矩桿托架28整體的剛性。
[0052]如圖4所示,加強板40的車輛上下方向Z的下側的下端部40E在車輛上下方向Z上朝向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最下端部13E的下方突出距離H。
[0053]通過這樣的結構,通過使加強板40延伸到比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靠下方,能擴大保護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免受浸水、落石的范圍,能進一步提高保護效果O
[0054]如圖4、圖7所示,加強板40形成為使其下端部40E逐漸靠近扭矩桿11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呈以規(guī)定的曲率半徑R彎曲的形狀。
[0055]在這樣的結構中,通過將加強板40設為彎曲的形狀,浸水容易順利地流到后方,能防止流向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13的浸水。
[0056]另外,通過將加強板40設為彎曲的形狀,針對障礙物的碰撞等容易躲開撞擊,能減輕向車輛I的振動傳遞。
[0057]而且,通過將加強板40設為彎曲的形狀,與直線狀(平板)相比加強板40的截面面積增加,能使側板的加強更加牢固。
[0058]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0059]本實用新型的扭矩桿托架的結構能應用于各種車輛。
[0060]附圖標記說明
[0061]I 車輛
[0062]2 車體
[0063]3 懸架
[0064]4動力單元
[0065]9發(fā)動機
[0066]10變速器
[0067]11扭矩桿
[0068]12車體側防振襯套
[0069]13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
[0070]14車體側內(nèi)筒部
[0071]15車體側外筒部
[0072]16車體側彈性部件
[0073]17防振襯套用插入口
[0074]19第I固定螺栓
[0075]20第I固定螺母
[0076]21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
[0077]22動力單元側外筒部
[0078]23動力單元側彈性部件
[0079]24 桿部
[0080]28扭矩桿托架
[0081]29固定板[0082]30、30 —對側板
[0083]33、33第2固定螺栓
[0084]40加強板。
【權利要求】
1.一種扭矩桿托架的結構,設有連接動力單元的下部與比該動力單元靠后方的車體之間的扭矩桿,上述扭矩桿包括:在其一端側的、通過車體側彈性部件連結在車體側內(nèi)筒部與車體側外筒部之間的車體側防振襯套;在其另一側端的、通過動力單元側彈性部件連結在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與動力單元側外筒部之間的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以及連結在其兩端的上述車體側防振襯套與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之間的桿部,上述扭矩桿托架的結構還設有扭矩桿托架,上述扭矩桿托架連結有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并且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上述扭矩桿托架的結構的特征在于, 上述扭矩桿托架具有: 固定板,其通過固定螺栓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的下部;以及 一對側板,其從上述固定板的左右兩側端向下方延伸,從兩側夾著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并連結到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的上述動力單元側內(nèi)筒部, 在將上述扭矩桿托架固定于上述動力單元的下部的上述固定螺栓與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之間配置有連接上述固定板和上述一對側板的加強板。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桿托架的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強板的車輛上下方向的下側的下端部在車輛上下方向上朝向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的最下端部的下方突出。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桿托架的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強板形成為使其下端部逐漸靠近上述扭矩桿的上述動力單元側防振襯套,呈彎曲的形狀。
【文檔編號】B60K5/12GK203543624SQ201320587815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27日
【發(fā)明者】石井孝明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