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置兩輪式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其系涉及于交通工具的技術領域,尤指摩托車在不需改裝之下,直接將前輪設為兩輪式型態(tài)。
背景技術:
按由前、后各一輪的摩托車,其騎乘性,對肢體不便的人士均有其困難性與安全顧慮,故而一公告編為二九八九三三號「普通摩托車改裝為前置兩輪式殘障車的改裝結構」新型專利案〔下稱參考案〕,即提供一種兩輪型態(tài)的前輪,改變以往后輪為兩輪形式造成轉彎的平衡性不佳的問題。
固然參考案的設計立意十分良好,參考案的前置兩輪式系以「改裝原有摩托車」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其系將摩托車原有的前輪叉架自上方切除,復于前輪叉頂端加裝三角支架,依此再連結前輪轉向、后輪傳動的殘障車。
然而,參考案將原有摩托車切除組件、拼裝,整個安裝過程極為復雜,施工耗時而不易抓住精準度,而且在切除摩托車的骨架,恐對本身的結構連接強度有所折損,安全顧慮難以預估。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者有鑒于前述習知的設計仍然存在的問題,因此開發(fā)出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藉由車體直接連接兩具有緩沖、轉向功能的前輪,而以兩側對稱式的簡單構造,直接安裝在車體,徑制出前置兩輪式的摩托車,免于對摩托車原有機構進行切除,不但免除施工麻煩,更提供安全性更佳的功能,為其主要創(chuàng)作目的。
為了可達到前述的創(chuàng)作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系在于提供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摩托車設置有車體,車體前端包括兩前輪,各前輪配置有一轉向機構,摩托車后端設置有一后輪,其主要特征在于車體前端延伸有數(shù)支梁架,于梁架連結一底架、兩具有油壓緩沖器的消震機構、一控轉龍頭組,其中;該與梁架末端固定的底架,其包括二肩架,該底架為水平型態(tài),朝前端方向分于兩側立設該肩架,該肩架朝上延伸;該控轉龍頭組,其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轉動的把手轉軸、兩拉桿、一轉盤,其中;該把手轉軸呈縱伸狀,頂端樞穿一位于其上的樞座,把手轉軸末端連結固定該呈三角形的轉盤一端,轉盤其余兩端系對準于同一水平線上而分別樞接該拉桿一端,拉桿另一端系樞接至前輪設置的轉向機構,該樞座相應把手轉軸的兩側系連接肩架的上端;該消震機構,其包括兩油壓緩沖器、兩A臂,其中;各油壓緩沖器一端樞接于該樞座相應肩架的外側,另一端樞接于該A臂鄰近前輪轉向機構上,該A臂系為橫向型態(tài),A臂一端與拉桿相鄰樞接于轉向機構,A臂展伸的兩端系樞接于底架上,用以A臂以該樞設處形成上、下傾擺而連動油壓緩沖器。
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的功效系如下所列1、摩托車徑于車體設置梁架,由梁架連接底架,藉其連結控轉龍頭組、消震機構即可,無須對原有摩托車改裝,免除改裝繁復流程及其耗時成本,機構強度能保有最初的安全性。
2、一般人或是初學者或是殘障人士均可騎用。
3、消震機構的A臂、油壓緩沖器,以及肩架等均是兩側對稱式地設置在底架,元件形式簡單而使整體構造十分精簡。
圖1為本實用新型摩托車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輪的端視平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底視平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消震機構部份立體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消震機構動作的端視平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請參看圖1,本實用新型系在摩托車10車體11相應前端延伸有數(shù)支梁架15,由梁架15連結一底架20、兩具有油壓緩沖器5 1的消震機構50、一控轉龍頭組30、二各具轉向機構42的前輪40,車體11后方系設置一可傳動的后輪12,以下即針對各部元件及其關系說明如后。
該車體11系在底側靠前端連伸梁架15,該梁架15延伸出的末端系連結固定該底架20,以及該底架20如圖1、圖3所示,包括二肩架21、一保險桿24、二橫臂22,該底架20為水平向架體型態(tài),中央系連結該控轉龍頭組30,朝前端方向則分于兩側立設一肩架21,肩架21頂端系連結于控轉龍頭組30,底架20前端則往前斜伸ㄇ形的保險桿24,保險桿24與肩架21之間系連結一橫向的橫臂22,以及可進一步在兩橫臂22上固定反光板23,以增加安全警示功能;該控轉龍頭組30,如圖1、圖3所示,其系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轉動的把手轉軸31、兩拉桿32、一轉盤34、兩分別連結于一前輪40的轉向機構42;該把手轉軸31呈縱伸狀,頂端系樞穿一位于摩托車10前擋板13下側的樞座33,把手轉軸31末端系連結固定該呈三角形的轉盤34一端,轉盤34其余兩端系對準于同一水平線上而分別樞接該拉桿32的一端,拉桿32另一端系樞接至前輪40設置的轉向機構42〔該轉向機構為習知,非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所在,故于此不再贅述〕,以能連動轉盤34左右旋轉,以帶動兩前輪40朝同一方向轉彎;該消震機構50,如圖2、圖4,其系包括兩油壓緩沖器51、兩A臂52,其中,該油壓緩沖器51一端系樞接于該樞座33相應肩架21的外側,另一端系樞接于A臂52鄰近前輪40轉向機構42上,該A臂52系為橫向配置,一端系與拉桿32相鄰樞接于轉向機構42,A臂52展伸的兩端系設置套筒521而樞接于底架20上,使A臂52以該樞設的支點形成上、下傾擺動作,在往上傾擺時則對油壓緩沖器51產生彈性壓縮;據(jù)此組成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使用實施時,在控制把手〔圖中未標號〕時,便可驅轉把手轉軸31,以令其帶動轉盤34左右旋擺,帶動拉桿32隨其左右橫移,而拉桿32在左右位移之中,便拉動轉向機構42、前輪40跟隨朝左右方向轉彎;本實用新型另有一實施的特點,其系如圖2、圖5所示,如遇到路面顛簸之時,前輪40遇之而形成往上抬高態(tài)勢,為恐對騎乘者以及車體11造成不平穩(wěn),故前輪40上抬位移量帶動A臂52,令其以套筒之處為樞轉支點,形成該前輪40所屬A臂52往上傾升,進而壓縮油壓緩沖器51,使該油壓緩沖器51吸收該振動量,大幅降低震動作用力對車體11的影響,保障騎乘的平衡、平穩(wěn)效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直接由車體11連接出梁架15、肩架21、底架20,透過肩架21、消震機構50俱以控轉龍頭組30為中心,形成兩側對稱式的架構連結控轉龍頭組30,而可以此簡單機構設計,平穩(wěn)有效地提供騎乘穩(wěn)定、結構單純等優(yōu)異功能。
權利要求1.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摩托車設置有車體,車體前端包括兩前輪,各前輪配置一轉向機構,摩托車后端設置有一后輪,其主要特征在于車體朝前端延伸有數(shù)支梁架,于梁架連結一底架、兩具有油壓緩沖器的消震機構、一控轉龍頭組,其中;該與梁架末端固定的底架,其包括二肩架,該底架為水平型態(tài),朝前端方向分于兩側立設該肩架,該肩架朝上延伸;該控轉龍頭組,其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轉動的把手轉軸、兩拉桿、一轉盤,其中;該把手轉軸呈縱伸狀,頂端樞穿一位于其上的樞座,把手轉軸末端連結固定該呈三角形的轉盤一端,轉盤其余兩端對準于同一水平線上而分別樞接該拉桿一端,拉桿另一端樞接至前輪設置的轉向機構,該樞座相應把手轉軸的兩側系連接肩架的上端;該消震機構,其包括兩油壓緩沖器、兩A臂,其中;各油壓緩沖器一端樞接于該樞座相應肩架的外側,另一端樞接于該A臂鄰近前輪轉向機構上,該A臂為橫向型態(tài),A臂一端與拉桿相鄰樞接于轉向機構,A臂展伸的兩端系樞接于底架上,用以A臂以該樞設處形成上、下傾擺而連動油壓緩沖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兩輪式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架設置于車體底側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兩輪式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另包括有一保險桿、二橫臂,底架前端往前斜伸ㄇ形的保險桿,保險桿與肩架之間連結有橫向的橫臂。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置兩輪式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橫臂上各固定至少一反光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兩輪式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震機構的A臂,其兩端設置有套筒,該套筒樞接于底架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前置兩輪式摩托車,摩托車的車體朝前端延伸梁架,梁架連結一底架、兩具有油壓緩沖器的消震機構、一控轉龍頭組,該底架與車體之間樞接該控轉龍頭組,該控轉龍頭系包括把手轉軸及其連動的兩拉桿,使拉桿連結至前輪的轉向機構,而消震機構系包括兩分別樞接于底架與轉向機構間的A臂、以及樞接A臂與車體上部的兩支油壓緩沖器,透過該梁架與底架的基礎,便于連結對稱分布的控轉龍頭組、消震機構,讓摩托車以簡單機構形式而可如一體般地設置兩前輪。
文檔編號B62K11/00GK2690274SQ200420048330
公開日2005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朱來旺, 葉豐彰, 陳振昌, 江峻陞 申請人:聯(lián)統(tǒng)興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