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
背景技術:
自行車座椅的高度一般通過坐桿結構調(diào)節(jié),現(xiàn)有坐桿一般包括與座椅相連接的連接桿以及與車架相連接的結合桿,連接桿和結合桿通過夾具進行夾緊固定,當需要調(diào)節(jié)高度時,松開夾具進行連接桿和結合桿相對位置的調(diào)整,調(diào)節(jié)完畢后夾緊夾具即可。此種結構利用摩擦力進行連接桿和結合桿的固定,在自行車騎行過程中,很容易發(fā)生高度偏移,從而不得不頻繁進行座椅高度調(diào)節(jié),騎行者體驗度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座椅高度調(diào)節(jié)結構易發(fā)生高度偏移,需進行頻繁調(diào)節(jié)工作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所述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包括截面均呈方形的承插筒和插接筒,承插筒與自行車架固定連接,插接筒一端連接有車座,插接筒另一端能夠插接伸入承插筒的開口端,所述承插筒靠近開口端的筒壁上依次設置有若干組高度不同的支撐孔,每組支撐孔均包括兩個共軸線且軸線垂直于承插筒軸線的支撐方孔以及兩個共軸線且軸線垂直于承插筒軸線的支撐圓孔,該兩個支撐方孔與該兩個支撐圓孔高度相一致,且該兩個支撐方孔軸線與該兩個支撐圓孔軸線相垂直;
所述支撐方孔匹配有方型螺栓,支撐圓孔匹配有圓柱螺栓,方型螺栓包括截面呈方形的螺栓中間體,螺栓中間體上開設有貫通的螺紋孔,圓柱螺栓與螺紋孔螺紋連接相匹配;
所述插接筒側壁上包覆有彈性層,插接筒插接伸入承插筒內(nèi)時,彈性層與承插筒內(nèi)壁緊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插接筒底部設置有緩沖墊。
進一步的,所述方型螺栓還包括螺栓帽和螺栓連接部,方形的螺栓帽和圓柱狀的螺栓連接部分別連接于螺栓中間體兩端,螺栓連接部上螺紋連接有連接螺母。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插接筒插接伸入承插筒內(nèi),與插接伸入深度相對應,承插筒上相應的一組支撐孔中的支撐方孔匹配設置方型螺栓,支撐圓孔匹配設置圓柱螺栓,且圓柱螺栓自方型螺栓上的螺紋孔穿過,方型螺栓和圓柱螺栓形成十字交叉支撐,與插接筒底部相抵用于支撐插接筒;同時由于插接筒側壁上包覆有與承插筒內(nèi)壁緊配合的彈性層,這樣就使得插接筒不會輕易脫出承插筒,保持了二者的連接穩(wěn)定性,本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杜絕了騎行過程中承插筒與插接筒之間位置偏移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避免了對座椅高度進行頻繁調(diào)節(jié)的不便,提高了騎行者的體驗度。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中方型螺栓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承插筒、2.插接筒、3.支撐方孔、4.支撐圓孔、5.方型螺栓、6.圓柱螺栓、7.緩沖墊、8.開口端、51.螺栓帽、52.螺栓中間體、53.螺栓連接部、54.螺紋孔、55.連接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所述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如圖所示,包括截面均呈方形的承插筒1和插接筒2,承插筒1與自行車架固定連接,插接筒2一端連接有車座,插接筒2另一端能夠插接伸入承插筒1的開口端8,所述承插筒1靠近開口端8的筒壁上依次設置有若干組高度不同的支撐孔,每組支撐孔均包括兩個共軸線且軸線垂直于承插筒1軸線的支撐方孔3以及兩個共軸線且軸線垂直于承插筒1軸線的支撐圓孔4,該兩個支撐方孔3與該兩個支撐圓孔4高度相一致,且該兩個支撐方孔3軸線與該兩個支撐圓孔4軸線相垂直;
所述支撐方孔3匹配有方型螺栓5,支撐圓孔4匹配有圓柱螺栓6,方型螺栓5包括截面呈方形的螺栓中間體52,螺栓中間體52上開設有貫通的螺紋孔54,圓柱螺栓6與螺紋孔54螺紋連接相匹配;
所述插接筒2側壁上包覆有彈性層,插接筒2插接伸入承插筒1內(nèi)時,彈性層與承插筒1內(nèi)壁緊配合。
本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中,所述插接筒2底部設置有緩沖墊7。
本自行車座椅高度調(diào)整裝置中,所述方型螺栓5還包括螺栓帽51和螺栓連接部53,方形的螺栓帽51和圓柱狀的螺栓連接部53分別連接于螺栓中間體52兩端,螺栓連接部53上螺紋連接有連接螺母55。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