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折疊車架,能將多個車架折疊在一起,減小體積方便攜帶。
背景技術:
公知折疊車架通常是前輪架固定連接前車架、后車架固定連接后輪架,前車架與后車架折疊,折疊后車架體積太大,不方便攜帶是最大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公知折疊車架的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將折疊車架折小的方法。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折疊車架由前輪架、前車架、后車架及后輪架組成,設前輪架,呈管狀在行車狀態(tài)呈豎立放置,上端設把手管、把手軸及把手,下端設前叉及前輪,把手管與前叉緊密套接,再與前輪架呈轉動連接,把手軸與把手管呈伸縮連接,把手固定連接把手軸,把手控制前輪的前進方向;設前車架,呈長條狀其剖面為“u”字形,“u”字形的開口向上,前車架前端底部設前輪架開口,前輪架兩側與前輪架開口的兩側呈擺動連接,前車架與前輪架間設前輪架鎖定裝置,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前輪架,前車架與前輪架連接后,前車架后端上折豎起容置前輪架、把手管及把手軸;設后車架,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前車架大,開口向下,前車架的后端兩側與后車架的前端兩側呈轉動連接,連接后,后車架與前車架連接處同時豎起折疊,后車架容置前車架;設后輪架,在行車狀態(tài)呈豎立放置,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后車架大,開口向前,后車架的后端兩側與后輪架下端兩側呈轉動連接,在后車架與后輪架間設后輪架鎖定裝置,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后輪架,后輪架下端設后叉及后輪,后車架向上折容置于后輪架中;后輪架、后車架、前車架及前輪架在折疊狀態(tài)合四為一成為一體。在后輪架下端后外壁設后叉及一后輪,后叉與后輪架呈轉動連接,成為兩輪滑板車,折疊后,后輪與前輪呈兩輪平行并排;在后輪架下端左右外壁各設一后輪,成為三輪車,折疊后,前輪在兩后輪的中間呈三輪并排。
設一行李箱或一背包,行李箱的一面或背包的背面中間設豎立的凹槽能容置后輪架,凹槽與后輪架合二為一成為一體,行李箱或背包與后輪架、后車架、前車架及前輪架合五為一成為一體,在后輪架上端設座墊,座墊與行李箱或背包頂部合二為一成為一體,頂部即為座墊,折疊后,當作行李箱或背包使用,折疊放開后,行李箱或背包具備騎行功能。
設座墊,在行車狀態(tài)呈水平放置,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后輪架更大,開口向下,后輪架上端兩側與座墊前端兩側成轉動連接,在后輪架與座墊間設座墊鎖定裝置,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座墊,連接后,座墊下折緊貼后輪架;座墊、后輪架、后車架、前車架及前輪架在折疊狀態(tài)合五為一成為一體。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將多個車架折在一個車架,實現折疊后體積最小的折疊車架。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折疊車架在兩輪滑板車狀態(tài)的實施例圖示。
圖2是本發(fā)明的折疊車架與背包合二為一成一體的實施例圖示。
圖3是本發(fā)明的折疊車架加設座墊的實施例圖示。
在圖中,1.前輪架,2.把手管,3.把手軸,4.把手,5.前叉,6.前輪,7.前車架,8.前輪架開口,9.前輪架鎖定裝置,10.后車架,11.后輪,12.后輪架,13.后輪架鎖定裝置,14.后叉,15.背包,16.凹槽,17.座墊,18.座墊鎖定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中,折疊車架由前輪架(1)、前車架(7)、后車架(10)及后輪架(12)組成,設前輪架(1),呈管狀在行車狀態(tài)呈豎立放置,上端設把手管(2)、把手軸(3)及把手(4),下端設前叉(5)及前輪(6),把手管(2)與前叉(5)緊密套接,再與前輪架(1)呈轉動連接,把手軸(3)與把手管(2)伸縮連接,把手(4)固定連接把手軸(3),把手(4)控制前輪(6)的前進方向;設前車架(7),呈長條狀剖面為“u”字形,“u”字形的開口向上,前車架(7)前端底部設前輪架開口(8),前輪架(1)兩側與前輪架開口(8)的兩側轉呈擺動連接,前車架(7)與前輪架(1)間設前輪架鎖定裝置(9),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前輪架(1),前車架(7)與前輪架(1)連接后,前車架(7)后端上折豎起容置前輪架(1)、把手管(2)及把手軸(3);設后車架(10),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前車架(7)大,開口向下,前車架(7)的后端兩側與后車架(10)的前端兩側呈轉動連接,連接后,后車架(10)與前車架(7)連接處同時豎起折疊,后車架(10)容置前車架(7);設后輪架(12),在行車狀態(tài)呈豎立放置,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后車架(10)大,開口向前,后車架(10)的后端兩側與后輪架(12)下端兩側呈轉動連接,在后車架(10)與后輪架(12)間設后輪架鎖定裝置(13),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后輪架(12),后輪架(12)下端設后叉(14)及后輪(11),后車架(10)向上折容置于后輪架(12)中;后輪架(12)、后車架(10)、前車架(7)及前輪架(1)在折疊狀態(tài)合四為一成為一體。在后輪架(12)下端后外壁設后叉(14)及一后輪(11),后叉(14)與后輪架(12)呈轉動連接,成兩輪滑板車,在圖1左下為折疊后圖示,后輪(11)與前輪(6)呈兩輪并排;在圖2中,在后輪架(12)下端左右兩側外壁各設一后輪(11),成三輪車,在圖2左下為折疊后的圖示,前輪(6)在兩后輪(11)的中間呈三輪并排。
在圖2中,設一背包(15),背面中間設豎立的凹槽(16)能容置后輪架(12),凹槽(16)與后輪架(12)合二為一成為一體,背包(15)與后輪架(12)、后車架(10)、前車架(7)及前輪架(1)合五為一成為一體;在后輪架(12)上端設座墊(17),與背包(15)的頂部合二為一成為一體,頂部即為座墊(17),在圖2左下為折疊后圖示,當作背包(15)使用,折疊放開后,背包(15)具備騎行功能。
在圖3中,設座墊(17),剖面為“u”字形長條較后輪架(12)更大,開口向下,在行車狀態(tài)呈水平放置,后輪架(12)上端兩側與座墊(17)前端兩側呈轉動連接,在后輪架(12)與座墊(17)間設座墊鎖定裝置(18),在行車狀態(tài)鎖定座墊(17),連接后,座墊(17)下折緊貼后輪架(12);在圖3左下為折疊后圖示,座墊(17)、后輪架(12)、后車架(10)、前車架(7)及前輪架(1)在折疊狀態(tài)合五為一成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