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座保護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座保護套。
目前,人們在停放自行車后對車座的保護方式有多種多樣。如簡易的座套、塑料方便袋、盆類、桶類、板類等。形式上或套住車座,或遮蓋車座的上面。有時還用毛巾或布類擦拭等等。但不論哪一種方式都存在無法解決的程度不同的缺陷。當用簡易座套時由于防護層單薄而不能有效地防止雨水的浸漏,又很容易被人掀走。方便袋或盆、桶、板類遇到大風時會刮跑,而用毛巾或布類擦拭在攜帶上又極不方便。所以許多人干脆什么保護方式都不用。這不僅會影響車座的使用壽命,還會給日常的騎行帶來許多不便。諸如,遇有大雨或雪時車座上落水而浸濕衣褲,遇大風時車座上沾滿泥沙灰塵而弄臟褲裙,有時還會讓人處于尷尬地步。尤其是烈日炎炎的夏季里,停放在無車棚的戶外時,強烈的陽光會把車座熱的滾燙。所有這些就是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真正有效而又方便的自行車座保護手段而致。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集多層次防御功能為一體卻固定在車身部位而且使用簡便的自行車座防護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任務,本實用新型采用的解決方案是在車座的上方設置一種由篷和簾及封閉式襯套組成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并由固定在車身部位但不影響騎行的前后支架來支撐上述體系的裝置。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篷是大于車座而又略帶弧度的平面并置于車座上方,因此在上方對車座起著防護使用。簾是附在篷的四周作用于車座側(cè)面的防護。襯套與篷的底面的兩個邊縫接,當套在車座時成封閉狀,故起到上方和側(cè)面以及底部全方位的防護作用。而支架分為前支架和后支架,從篷底面的兩個邊中分別穿過并固定在車座下方的車架上成為連體裝置。當處于工作狀態(tài)時兩個支架將上述體系成傘狀展開置于車座上方的中央,而需騎行時則將兩個支架折移到車座的后下方。至此達到制作出作用于車座上卻集多層次防御功能為一體的專用連體裝置來有效地保護自行車座,同時又解決在騎行時攜帶不便的目的。
由于本方案采用了以篷簾和封閉式襯套組成的多層防護技術,改變了以往通常采用簡易座套或塑料袋時,因其防層單薄而雨水浸透現(xiàn)象,又可阻擋陽光直射使其車座不致滾燙,還可抵御風沙灰塵等散落在車座。又由于采用了用支架連接防護部件并固定在車身的方式,因而既解決了遇大風時刮跑防護部件而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問題,并且又解除了人為的掀走裝置的顧慮。而且當需騎行時支架仍固定在車身的同時,將整個裝置移位到車座的后下方,毫不影響正常騎行。因此,使用極為方便。
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斜視圖;圖2是
圖1實施例中襯套部件的斜視圖。
在
圖1所示整體斜視圖中,篷(1)和簾(2)是用既耐光又防水的原料——遮陽布制成,其中篷(1)的頂部面積大于車座面積并略帶弧度成方形狀,在支架(4)的作用下,中間略高于四邊,此為第一層防線。其特征是遮蓋車座,遮擋從上方襲擊的可沾物。簾(2)緊附在篷(1)四邊的下方而懸垂,并與篷(1)連為一體。其特點是遮住車座,阻擋從側(cè)面襲來的各種可沾物而起著第二層防線作用。而襯套(3)的上部是與篷(1)的面積相等的方形頂面,在此頂面加有一塊面積略小于頂面的隔熱體(7),在本實施例中用海綿來代替縫制在襯套(3)的頂面,如圖2所示。并將與篷(1)底面相對應的兩個邊連接縫制成一體。中部是筒狀。底部為有松緊帶的筒口(8),如圖2,此口將車座套在里面形成封閉狀,此為第三道防線。其特征在于,覆蓋車座,抵御由上方和側(cè)面及底部即從各方面襲來的可沾物體。以上篷(1)簾(2)襯套(3)三種部件組合綜合性的多層次防護體系。支架(4),用一根可足夠支撐篷(1)和簾(2)及襯套(3)三個部件總重量的棍式物體制成,其兩端分別有供緊固用的小孔,將兩端對齊變成中間部分突出的拱狀支撐體,其作用在于,它的拱狀部分支撐篷(1)和簾(2)及襯套(3),使它們置于車座上方的中央,而兩端的小孔供穿螺絲將支架(4)固定在車身部位,從而使所有部件形成完整的連體裝置,如
圖1。支架部分與其它部件連體的工序是,將有小孔的一端從在制做時已留有的篷(1)下方的空心中穿過來以后將中間的拱狀部分留在空心內(nèi)。這樣當支架(4)成支撐狀態(tài)時,篷(1)的部分就成略帶弧度的篷頂。而后再將帶小孔的一端依次各穿入螺桿(5)、墊圈、卡子(6)、螺帽固定于車架上即可。因篷(1)的空心,在制做的留于篷(1)的底部對稱的兩個邊上故有兩個空心,因此分為前后的兩個支架(4)各自穿過一個邊。固定緊固件的順序為;先在螺桿(5)上穿一個墊圈后穿入支架(4)一端的小孔,再穿一個墊圈上一個螺帽,最后穿上卡子(6)的一片,此時一面的緊固件全部裝完。另一端則按與其相反的順序安裝。即將已裝好的一端卡子(6)對靠在車座下方的車架上再穿入另一片卡子(6),上一個螺帽后調(diào)節(jié)至適當位置將其緊固,而后依墊圈、支架、墊圈、螺帽的順序安裝完畢。應注意的是,緊靠卡子(6)的兩個螺帽須要擰緊使其牢固,而在它們外側(cè)的螺帽在固定時需留有一定的活動量,使支架不但在支撐時可以立穩(wěn),而且在需騎行時能夠移位自如。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座保護套,它由篷(1)、簾(2)、襯套(3)、前后支架(4)和緊固件(5)組成,其特征在于篷(1)和簾(2)及襯套(3)與前后支架(4)連成一體,并用緊固件(5)在車身部位固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座保護套,其特征在于篷(1)和簾(2)由具有既耐光又防水性能的原料制成,篷(1)的面積大于車座,簾(2)附在篷(1)的邊緣并垂懸于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座保護套,其特征在于它有一個襯套(3),上部為封口的頂面,其頂面上縫制一塊隔熱體(7),頂面與篷(1)的底面內(nèi)側(cè)連接,中部為筒狀,底部為有松緊帶的筒口(8),當此口將車座套在里面時,襯套(3)對車座形成封閉狀態(tà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行車座保護套,它在停放自行車時,由固定在車身部位的前后支架將篷簾和襯套支撐于車座的上方中央,而帶有松緊帶筒口的襯套將車座包在其內(nèi)形成封閉狀。這時車座上方的篷簾其頂部略成弧形并距離車座有一定空間,四邊為懸簾,其特點是遮擋光熱,防風避雨,阻止沙塵沾落,不易被盜,當需騎行時將前后支架折移到車座的后下方,不影響正常騎行。
文檔編號B62J19/00GK2287111SQ9621837
公開日1998年8月5日 申請日期1996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9月11日
發(fā)明者姜東日 申請人:姜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