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人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
背景技術:
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英文縮寫為“UAV”,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從技術角度定義可以分為:無人直升機、無人固定翼機、無人多旋翼飛行器、無人飛艇、無人傘翼機等,無人機按應用領域,可分為軍用與民用。軍用方面,無人機分為偵察機和靶機,無人機+行業(yè)應用,是無人機真正的剛需。目前在航拍、農(nóng)業(yè)植保、測繪等領域的應用,大大的拓展了無人機本身的用途。另外,許多模型遙控飛機也被稱為無人機。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無人機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航拍和野外搜救領域,無人機上搭載有高速相機和攝像機,無人機云臺就是作為搭載高速相機和攝像機的部件。
在無人機中,自動駕駛儀是無人機的大腦和靈魂,自動駕駛儀工作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對無人機系統(tǒng)全局的工作性能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無人機自動駕駛儀的減震是至關重要的。由于無人機自動駕駛儀的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現(xiàn)有的減震器都不能達到減震的要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存在技術問題。
為達到此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包括上連接板、下連接板和減震部件,所述上連接板上開設有第一縱向通孔和第一橫向空腔,所述第一橫向空腔與第一縱向通孔垂直貫通,所述下連接板上開設有第二縱向通孔和第二橫向空腔,所述第二橫向空腔與第二縱向通孔垂直貫通;所述減震部件包括第一減震端頭、第二減震端頭和連接桿,所述第一減震端頭固定連接于連接桿的一端部,所述第二減震端頭位于連接桿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減震端頭內插接有第一旋轉桿,所述第一旋轉桿的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減震端頭,所述第二減震端頭內插接有第二旋轉桿,所述第二旋轉桿的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二減震端頭,所述連接桿的外壁纏繞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減震端頭、第二減震端頭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減震端頭插接在所述第一縱向通孔內,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縱向通孔,所述第一旋轉桿插入在所述第一橫向空腔內,所述第二減震端頭插接在所述第二縱向通孔內,并露出于所述第二縱向通孔,所述第二旋轉桿插入在所述第二橫向空腔內。
進一步地,所述上連接板包括平板和凸起板,所述凸起板位于平板的兩側,且所述凸起板突出于所述平板的同一側面,所述第一橫向空腔與第一縱向通孔均開設在所述凸起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第一減震端頭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向內凹陷形成支撐空腔,所述支撐空腔內設置有用于將所述第二減震端頭推出支撐空腔的第二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減震端頭的一端設置有移動桿,所述移動桿插入在所述支撐空腔內,并能夠在所述支撐空腔內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移動桿在遠離第二減震端頭的端部設置有移動凸起,所述移動凸起突出于所述移動桿;所述支撐空腔的開口處設置有支撐凸起,所述支撐凸起用于將所述移動凸起限制在所述支撐空腔內。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減震端頭上開設有用于插接第一旋轉桿的第一旋轉通孔,所述第一旋轉通孔的一側為第一弧形件,另一側為第一支撐件,所述第一弧形件的頂部露出于所述第一縱向通孔的頂部,所述第一支撐件與連接桿的一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減震端頭上開設有用于插接第二旋轉桿的第二旋轉通孔,所述第二旋轉通孔的一側為第二弧形件,另一側為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二弧形件的底部露出于所述第二縱向通孔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撐件與移動桿的一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下連接板包括縱向板、橫向板和斜向板,所述縱向板的一側邊緣和橫向板的一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橫向板的下表面設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第一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上開設有弧形缺口,所述斜向板的一端與縱向板的一側相連,所述斜向板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片,所述弧形缺口內插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住的一端與第二固定片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柱能夠在所述弧形缺口中移動。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緩解了無人機工作時發(fā)動機引發(fā)的垂直于水平方向的震動,并符合無人機的體積與重量要求。而且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部件選材簡單、結構制造成本低、適用范圍廣,而且加工工藝簡單、裝配容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具有結構更穩(wěn)定、更牢度的優(yōu)點,而且成本顯著降低,減震效果顯著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減震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上連接板的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下連接板的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減震端頭的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減震端頭的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下連接板的側視圖。
圖中,1、上連接板,11、平板、12、凸起板,13、第一縱向通孔,14、第一橫向空腔,2、下連接板,21、第二縱向通孔,22、第二橫向空腔,23、縱向板,24、橫向板,25、固定板,26、第一固定片,27、第二固定片,28、斜向板,29、弧形缺口,30固定柱,3、減震部件,31、第一減震端頭,311、第一弧形件,312、第一支撐件,313、第一旋轉通孔,32、第二減震端頭,321、第二弧形件,322、第二支撐件,323、第二旋轉通孔,324、移動桿,325移動凸起,33、第一旋轉桿,34、第二旋轉桿,35、第一彈簧,36、連接桿,361、支撐空腔,362、第二彈簧,363、支撐凸起,4、連接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所述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包括上連接板1、下連接板2和減震部件3,所述上連接板1上開設有第一縱向通孔13,所述下連接板2上開設有第二縱向通孔21,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減震部件3的兩端分別嵌入在所述上連接板1的第一縱向通孔13、下連接板2的第二縱向通孔21中,從而對上連接板1和下連接板2進行減震。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所述減震部件3包括第一減震端頭31、第二減震端頭32和連接桿36,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固定連接于連接桿36的一端部,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位于連接桿36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內插接有第一旋轉桿33,所述第一旋轉桿33的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內插接有第二旋轉桿34,所述第二旋轉桿34的兩端突出于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所述連接桿36的外壁纏繞有第一彈簧35,所述第一彈簧35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減震端頭31、第二減震端頭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第二減震端頭32分別插接在所述第一縱向通孔13、第二縱向通孔21內,同時在第一彈簧35的配合下,提高減震效果,也使該裝置的結構更穩(wěn)定、更牢度。
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上連接板1上還開設有第一橫向空腔14,所述第一橫向空腔14與第一縱向通孔13垂直貫通,所述下連接板2上開設有第二橫向空腔22,所述第二橫向空腔22與第二縱向通孔21垂直貫通,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插接在所述第一縱向通孔13內,并露出于所述第一縱向通孔13,所述第一旋轉桿33插入在所述第一橫向空腔14內,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插接在所述第二縱向通孔21內,并露出于所述第二縱向通孔21,所述第二旋轉桿34插入在所述第二橫向空腔22內。因此,所述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可以有效緩解無人機工作時發(fā)動機引發(fā)的垂直于水平方向的震動。
優(yōu)選地,所述上連接板1包括平板11和凸起板12,所述凸起板12位于平板的兩側,且所述凸起板12突出于所述平板11的同一側面,所述第一橫向空腔14與第一縱向通孔13均開設在所述凸起板12上,從而提高該上連接板1的減震效果,同時保證裝置的牢固性和穩(wěn)定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連接桿36的一端與第一減震端頭31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36的另一端向內凹陷形成支撐空腔361,所述支撐空腔361內設置有用于將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推出支撐空腔361的第二彈簧362。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的一端設置有移動桿324,所述移動桿324插入在所述支撐空腔361內,并能夠在所述支撐空腔361內移動。在所述第二支撐彈簧362的作用下,所述移動桿324被推出支撐空腔361,同時在第一支撐彈簧35的作用下,又將移動桿324拉回支撐空腔361內,以此提高所述搭載裝置的減震效果。
所述移動桿324在遠離325第二減震端頭32的端部設置有移動凸起325,所述移動凸起325突出于所述移動桿324。進一步地,所述支撐空腔361的開口處設置有支撐凸起363,所述支撐凸起363用于將所述移動凸起325限制在所述支撐空腔361內,以防止移動桿324完全脫離支撐空腔361。
優(yōu)選地,如圖5和6所示,所述第一減震端頭31上開設有用于插接第一旋轉桿33的第一旋轉通孔313,所述第一旋轉通孔313的一側為第一弧形件311,另一側為第一支撐件312,所述第一弧形件311的頂部露出于所述第一縱向通孔13的頂部,所述第一支撐件312與連接桿36的一端固定連接。相應地,所述第二減震端頭32上開設有用于插接第二旋轉桿34的第二旋轉通孔323,所述第二旋轉通孔323的一側為第二弧形件321,另一側為第二支撐件322,所述第二弧形件321的底部露出于所述第二縱向通孔21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撐件322與移動桿324的一端固定連接。
所述下連接板2包括縱向板23、橫向板24和斜向板28,所述縱向板23的一側邊緣和橫向板24的一側邊緣固定連接,所述橫向板24的下表面設置有固定板25,所述固定板25上設置有第一固定片26,所述第一固定片26上開設有弧形缺口29,所述斜向板28的一端與縱向板23的一側相連,所述斜向板28的另一端設置有第二固定片27,所述弧形缺口29內插接有固定柱30,所述固定住30的一端與第二固定片27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柱30能夠在所述弧形缺口29中移動,從而使橫向板24與斜向板28、縱向板23之間的震動減小。
進一步地,所述縱向板23上還開設有用于將所述搭載裝置固定于無人機機身的連接通孔4。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緩解了無人機工作時發(fā)動機引發(fā)的垂直于水平方向的震動,并符合無人機的體積與重量要求。而且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部件選材簡單、結構制造成本低、適用范圍廣,而且加工工藝簡單、裝配容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航測無人機的搭載裝置具有結構更穩(wěn)定、更牢度的優(yōu)點,而且成本顯著降低,減震效果顯著提高。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以上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