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折疊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容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多功能折疊容器。
背景技術:
人們在進行野外活動或者出差、旅行等臨時性活動時,總是希望帶齊必備的物品而又要求物品體積不要太大,便于攜帶,因此,各種旅游用品,包括可折疊的多功能物品就應運而生。另外隨著全民衛(wèi)生意識的提高,為預防傳染性疾病,人們在出差、旅游時,對水桶、洗臉用具等容器的衛(wèi)生要求也日益重視,但現(xiàn)有的水桶、臉盆等容器的體積龐大,自行攜帶不便,使用服務場所提供的,對其衛(wèi)生狀況又感到不放心,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種適應于臨時外出活動使用的便攜式多功能容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攜帶方便、使用容易、適合于出差、旅游等臨時性活動場所使用的多功能折疊容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多功能折疊容器,包括折疊支架和軟體內膽,所述的折疊支架由N個側面框架A和N個底面框架B構成,所述的側面框架為多邊形,N為大于或等于3,小于或等于24的整數(shù)(3≤N≤24);所述的底面框架的底邊長與所述的多邊形側面框架的底邊長相匹配,兩者之間用鉸鏈連接,第一個側面框架和第N個側面框架之間用活扣2連接,其余側面框架之間用鉸鏈1連接,折疊支架展開后,在底面中間用一個開有N條側槽插件C插入各底面框架的頂部,將N個底面框架連成為一個整體。
所述的側面框架A的多邊形可以是矩形、梯形或上邊沿為折線或曲線的多邊形。
所述的底面框架B為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其頂角為360度除于N,所述底面框架B的頂部也可為圓角或倒角,即底面框架B也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的類似形。
所述的底面框架B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的高度小于多邊形側面框架A中間高度,底面框架可折疊入側面框架中。
所述的折疊支架,解開活扣2和插件C后,可將各底面框架B向上折疊并藏入相應的側面框架A中間,再將各個側面框架和底面框架依次折疊疊放。
所述的側面框架A各邊的結合部及上下邊的中間用鉸鏈連接,且底面框架B采用人字形并且各結合部分用鉸鏈連接。
所述的軟體內膽是使用柔性不透水材料制作的開口袋。
所述的軟體內膽是用帶網(wǎng)眼材料制作的開口袋。
所述的軟性內膽開口上邊緣可掛在各側面框架上邊形成容器狀。
所述的側面框架A的底邊裝有輪子,上邊裝有提帶。
本實用新型由于使用了折疊支架和軟性內膽的設計方案,攜帶時折疊支架和軟體內膽均可折疊,大大縮小容器體積,使用時能快捷展開作為容器,適用多種需要,既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出差、旅游等場合下使用,又做到使用衛(wèi)生、防止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的有益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述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折疊支架展開狀態(tài)俯視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側面框架A結構示意圖之一;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之一;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折疊狀態(tài)主視示意圖;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折疊狀態(tài)俯視示意圖;圖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之二;圖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之三;圖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之四;圖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側面框架A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1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帶鉸鏈的側面框架A和底面框架B的折疊狀態(tài)主視示意圖之一;
圖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帶鉸鏈的側面框架A和底面框架B的折疊狀態(tài)主視示意圖之二;
圖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折疊支架展開狀態(tài)俯視示意圖;
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側面框架A結構示意圖;
圖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
圖1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折疊狀態(tài)主視示意圖;
圖1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仰視示意圖;
圖1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折疊支架展開狀態(tài)俯視示意圖;
圖1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側面框架A結構示意圖;
圖1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底面框架B結構示意圖;圖2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折疊狀態(tài)主視示意圖;圖2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仰視示意圖;圖中,A為側面框架;B為底面框架;C為插件;1為鉸鏈;2為活扣;3為提帶;4為折疊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
圖1至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折疊支架由6個矩形側面框架A和6個三角形底面框架B組成,三角形底面框架B的頂角為60°,三角形底面框架B的頂部也可為圓形或倒角,如圖6和圖7所示,即底面框架為等腰三角形的類似形。底面框架B和側面框架A之間用鉸鏈連接,除第一個側面框架和第六個側面框架外,各側面框架之間也用鉸鏈1連接,折疊支架處于展開狀態(tài)時,第一個側面框架和第六個側面框架之間用活扣2連接,兩對稱側面框架上可固定提帶3以便于提攜,拆疊支架展開后,在底面中間即各底面框架頂部結合部位用一個開有6條側槽的插件C插入各頂部附近位置,將六個底面框架固定成一個底面,軟體內膽開口上邊沿掛在側面框架上邊頂端;軟體內膽使用柔性不透水材料制作時,本實用新型可作為盛水容器,可作為水桶、洗臉盆等使用;采用帶網(wǎng)眼材料制作軟體內膽時,可作為籃子、盛物器皿使用;側面框架底邊裝上輪子時,則可省力地推拉容器移動,作為盛物小車使用;當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需要折疊時,可解開活扣2和插件C,然后將所述折疊支架中的各底面框架B向上折疊到藏入相應的側面框架A中間,再將各側面框架和底面框架依次折疊疊放,圖4和圖5是折疊支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如圖8和圖9所示,若容器的側面框架A各邊的結合部及上下邊的中間用鉸鏈連接,且底面框架B采用人字形并且兩邊的結合部分用鉸鏈連接,則可將折疊支架進一步折疊,如
圖10和
圖11所示。大大地壓縮了容器的體積,方便攜帶。
實施例2,如
圖12至
圖1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折疊支架由五個側面框架A和5個人字形底面框架B組成,如
圖12所示;側面框架是一個底邊小于上邊的倒梯形形狀,如
圖13所示;底面中間用一個開有五條槽的插件C將五個底面框架固定成一個底面、底面框架B的頂角為72°,
圖15及
圖16為實施例2折疊支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其他條件同實施例1。
實施例3,如
圖17至2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折疊支架由三個側面框架A和三個底面框架B組成,如
圖17所示;側面框架是一個底邊長度小于上邊,上邊為曲線的近似梯形形狀,如
圖18所示;人字形底面框架B的頂角為120°,底面中間用一個開有三條側槽的插件C將三個底面框架固定成一個底面;圖20及圖21為實施例3折疊支架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的示意圖,其他條件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折疊容器,包括折疊支架和軟體內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疊支架由N個側面框架(A)和N個底面框架(B)構成,所述的側面框架為多邊形,N為大于或等于3,小于或等于24的整數(shù)(3≤N≤24);所述的底面框架的底邊長與所述的多邊形側面框架的底邊長相匹配,兩者之間用鉸鏈連接,第一個側面框架和第N個側面框架之間用活扣(2)連接,其余側面框架之間用鉸鏈(1)連接,折疊支架展開后,在底面中間用一個開有N條側槽插件(C)插入各底面框架的頂部,將N個底面框架連成為一個整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面框架(A)的多邊形可以是矩形、梯形或上邊沿為折線或曲線的多邊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框架(B)為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其頂角為360度除于N,所述底面框架(B)的頂部也可為圓角或倒角,即底面框架(B)也可以是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的類似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面框架(B)等腰三角形或人字形的高度小于多邊形側面框架(A)中間高度,底面框架可折疊入側面框架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疊支架,解開活扣(2)和插件(C)后,可將各底面框架(B)向上折疊并藏入相應的側面框架(A)中間,再將各個側面框架和底面框架依次折疊疊放。
6.根據(jù)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面框架(A)各邊的結合部及上下邊的中間用鉸鏈連接,且底面框架(B)采用人字形并且各結合部分用鉸鏈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體內膽是使用柔性不透水材料制作的開口袋。
8.根據(jù)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體內膽是用帶網(wǎng)眼材料制作的開口袋。
9.根據(jù)權利要求書1或7或8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性內膽開口上邊緣可掛在各側面框架上邊形成容器狀。
10.根據(jù)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面框架(A)的底邊裝有輪子,上邊裝有提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折疊容器,包括折疊支架和軟體內膽,折疊支架由N個多邊形側面框架和N個底面框架構成,N為大于或等于3,小于或等于24的整數(shù)(3≤N≤24),底面框架的底邊長與側面框架的底邊長相匹配并鉸鏈連接,第一個側面框架和第N個側面框架之間用活扣2連接,其余側面框架之間用鉸鏈1連接,折疊支架展開后,在底面中間用一個開有N條側槽插件插入各底面框架的頂部,將N個底面框架連成為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由于使用了折疊支架和軟性內膽的設計方案,攜帶時折疊容器可折疊,大大縮小容器體積,使用時能展開作為容器,適用多種需要,既方便了人們出差、旅游等場合使用,又使用衛(wèi)生,有效防止疾病特別是傳染性疾病的傳染。
文檔編號B65D57/00GK2635552SQ03273329
公開日2004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8月8日
發(fā)明者張秀英 申請人:張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