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軌道對位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輸送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軌道對位機構,特別適用于自行小車輸送系統(tǒng)中平行線路軌道對接過程中的對位。
背景技術:
自行小車輸送系統(tǒng)是一種常見的連續(xù)式輸送設備,主要由軌道、載物車、滑觸線、電動環(huán)鏈葫蘆、電動道岔、吊具等部件組成。滑觸線沿軌道線路布置,可為載物車驅動電機和環(huán)鏈葫蘆提供工作電源,使得載物車能夠承載在軌道上運行。道岔設置在線路的各個分岔處,使得載物車能從一個線路軌道轉換到另一個線路軌道。電動環(huán)鏈葫蘆將吊具及其承載的工件吊掛在載物車上,當載物車在軌道上運行時,也就相應地將工件輸送到了目標位置。典型自行小車輸送系統(tǒng)通常采用環(huán)形線路,每一個特定線路軌道的轉彎半徑是固定的,不能滿足較長工件轉彎的通過性要求。由此出現(xiàn)了平移式轉換線路軌道的自行小車系統(tǒng),它具有至少兩條平行的線路軌道,每個線路軌道的端部外側設置有平移車機構,通過移動平移車機構,可將載物車能從一個線路軌道平移到另一個線路軌道上。這種平移車機構由平移框架、平移車組平行于線路軌道的平移軌道組成,平移軌道固定安裝在平移框架上,平移框架承載在平移車組上,平移車組承載在系統(tǒng)桁架上并以垂直于線路軌道的方向橫向平移,可將平移軌道對接到目標線路軌道上。需要轉換線路時,平移該平移車機構,使平移軌道與第一線路軌道對接,然后將載物車及工件從第一線路軌道轉換到平移軌道上;之后,再次平移該平移車機構,使得平移軌道與第二線路軌道對接,最后將載物車及工件從平移軌道上轉換到第二線路軌道上,由此實現(xiàn)載物車及工件在不同平行線路軌道之間的轉換。當平移軌道與線路軌道對接到位后,需要用軌道對位機構將兩個對接的軌道對位,以防止它們錯位。該軌道對位機構的基本結構使,在需要對接的兩個軌道端部分別設置開有對位孔的支座,其中一個軌道上設置可沿軌道方向伸縮的對位桿;當軌道對接到位時,將對位桿插入到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就可完成兩個軌道的對位。上述軌道對位機構存在對位效率低的缺陷,原因在于:兩軌道對接到位后,它們的對接端并不會十分吻合;若兩軌道對接端之間的錯位較大,將使得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不會處于同心位置,因而也就無法使對位桿順利地插入到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由此就不能完成軌道的對位從而影響了載物車及工件在不同線路軌道之間進行轉換;為此需要重新調整兩軌道的對接位置,在兩個支座的對位孔同心時,再插入對位桿進行定位;由于軌道對位難以一次完成,因而對位效率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軌道對位機構,有利于提聞軌道對位效率。。[0008]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對位機構,適用于對接平行的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所述第一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二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一軌道或所述第二軌道上設置有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的方向縱向伸縮的對位桿,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位置和/或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導向機構,以便在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對接到位時,將所述對位桿導入到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之中。可選地,所述導向機構為開設有導向孔的導向座,所述導向孔在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對接到位時,與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處于同心位置??蛇x地,所述導向孔的側壁均勻布置多個導向部件,所述導向部件的導向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以便對插入所述導向孔的所述對位桿進行導向??蛇x地,所述導向部件為安裝在導向孔側壁所開槽中的輪式導向部件,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的軸線垂直于所述導向孔的中心線,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的輪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蛇x地,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為導向軸承,所述導向軸承的內圈固定安裝所述槽中的轉軸上,所述導向軸承的外圈表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可選地,所述對位桿由往復式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的固定座安裝于所述第一軌道或所述第二軌道上,所述對位桿與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的作動端連接。可選地,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為電動推桿、氣缸或油缸??蛇x地,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或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中設置有銅套??蛇x地,所述第一支座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一軌道的對接端頂面,所述第二支座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軌道的對接端頂面??蛇x地,所述第一支座的頂部和所述第二支座的頂部分別開設對位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底部分別安裝擋車機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軌道對位機構中,在支座的對位孔位置設置導向機構,由此保證兩個軌道對接到位時,對位桿能順利地插入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設置所述導向機構后,兩軌道的對接端允許一定的錯位,即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不完全處于同心位置時,對位桿也能順利地導入到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由此不需要反復調整兩個對接軌道的位置,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軌道對位效率。特別地,對位孔的側壁設置導向軸承,在導向之外還能夠憋緊對位桿,由此可防止軌道對接到位后產生錯位,從而保證了軌道對接精度。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軌道對位機構一較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去掉電動推桿及對位桿組件后的俯視圖;圖3為圖1的右視圖;圖4為圖1中電動推桿及對位桿組件的示意圖;圖5為圖1中第一支座組件的結構主視圖;圖6為圖5的左視圖;圖7為圖1中第二支座組件的主視圖;[0026]圖8為圖7的右視圖。圖1圖8中,有關附圖標記為:1、第一軌道;2、第二軌道;3、對位桿;4、電動推桿;5、連接銷;6、推桿支座;7、第一導向座;8、第一導向軸承;9、第二導向座;10、第二導向軸承;11、第一支座;12、第一抬起架;13、第一擺桿;14、第一擺桿軸;15、第二支座;16、第二抬起架;17、第二擺桿;18、第二擺桿軸。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適用于對接平行的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其中:兩個軌道可同時為獨立的線路軌道;也可一個為獨立的線路軌道,另一個為附屬于平移車機構平移框架上的平移軌道。需注意的是,這里的第一軌道、第二軌道的具體設置方式不是本實用新型的關注點,也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因而下文不做仔細區(qū)分。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為方便起見,以下將與平行于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的平行方向稱作縱向,將與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垂直的水平方向稱作橫向。請同時參見圖f圖8,表示本實用新型軌道對位機構一較優(yōu)實施例的結構。該軌道對位機構適用于對接平行的第一軌道I和第二軌道2,其中:第一軌道I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一支座11,它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第一導向機構;第二軌道2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二支座15,它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第二導向機構;第一軌道11或第二軌道15上設置有對位桿3,具體可以直接安裝在第一軌道I或第二軌道2上,也可以通過平移車機構的平移框架(圖未示出)間接安裝在第一軌道I或第二軌道2上;該對位桿3可以沿平行于第一軌道I和第二軌道2的方向縱向伸縮,由此可以在第一導向機構和第二導向機構的作用下順利地導入到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和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之中。上述軌道對位機構中,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位置分別設置導向機構,由此保證兩個軌道對接到位時,對位桿3能順利地插入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設置這兩個導向機構后,兩軌道的對接端允許一定的錯位(不超過允許值即可),即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不完全處于同心位置時,對位桿3都能順利地導入到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由此不需要反復調整這兩個對接軌道的位置,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軌道對位效率。如圖4所示,所述軌道對位機構的對位桿3由電動推桿4驅動,其中:電動推桿4的固定座端通過推桿支座6縱向安裝到平移框架(圖未示出)上,也可直接安裝到第一軌道I上或第二軌道2上;電動推桿4的作動端通過開口銷軸5固定連接對位桿3,由此使得對位桿3可隨電動推桿4縱向伸縮,使得對位桿3能順利地插入兩個支座的對位孔中。該電動推桿3也可由氣缸、油缸等往復式驅動機構代替,在此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的重點在于導向機構的設計,以下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圖8所不,第一對位導向機構為開設有導向孔的第一導向座7,第二對位導向機構為開設有導向孔的第二導向座9,在第一軌道I和第二軌道2對接到位時,第一導向座7的導向孔、第二導向座9的導向孔與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處于同心位置,由此可以使得對位桿3導入到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和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之中,最終將對接的第一軌道I和第二軌道2精確對位。如圖5 圖8所不,所述第一導向座7的導向孔側壁和第二導向座9的導向孔的側壁均勻布置多個導向部件,這些導向部件的導向面可與對位桿3接觸,以便對插入相應導向孔的對位桿3進行導向。優(yōu)選地,這些導向孔的側壁均勻開設多個槽,每個槽中分別安裝輪式導向部件,每個輪式導向部件的軸線垂直于相應導向孔的中心線,每個輪式導向部件的輪面可與對位桿3接觸。更進一步地,所述的輪式導向部件為導向軸承,這些導向軸承的內圈固定安裝相應槽中的轉軸上,這些導向軸承的外圈表面可與對位桿3接觸,以下進一步對該結構進行描述。如圖廣圖3所示,為了便于對位桿3可靠地插入到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和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中,在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第一導向座7,在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第二導向座9。如圖5 圖8所示,第一導向座7的對位孔側壁開設多個軸承槽,其中分別安裝第一導向軸承8,這些第一導向軸承8的軸線垂直第一導向座7的對位孔中心線;第二導向座9的對位孔側壁開設多個軸承槽,其中分別安裝第二導向軸承10,這些第二導向軸承10的軸線垂直于第二導向座9的對位孔中心線。在此處,第一導向軸承8可在第一導向座7的相應軸承槽中滾動,第二導向軸承10可在第二導向座9的相應軸承槽中滑動,以便在第一支座11的對位孔和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處于同心位置時,對插入的對位桿3進行導向。第一導向座7、第二導向座9的工作原理是:如果第二軌道(平移軌道)2與第一軌道(線路軌道)I對接到位后存在對不齊的情況,就可啟動上述軌道對位機構中的電動推桿4,由此驅動對位桿3插到兩端軌道支座上的對位孔中,然后通過相應支座上面的第一導向座7、第二導向座9進行導向,這兩個導向座分別為帶有4個導向軸承的機構,因而最終能夠把對位桿3的位置給自動憋準;由此可防止軌道對接到位后產生錯位,從而保證了軌道對接精度。實現(xiàn)上述對位導向過程的前提是,第一支座11、第二支座15的對位孔以及第一導向座7、第二導向座9的導向孔安裝位置必須是準確的、同心的。以上實施例中,第一支座11安裝在第一軌道I的端部頂面,它的上面開有對位孔;第二支座15安裝在第二軌道2的端部頂面,它的上面也開有對位孔。在這些對位孔中分別安裝銅套,以便減少磨損。本實施例中,對位機構的下面分別設置有第一擋車機構和第二擋車機構。為優(yōu)化空間布局,軌道對位機構與第一擋車機構共用第一支座11,軌道對位機構與第二擋車機構共用第二支座15。具體是:將第一導向座7安裝在第一支座11上部的對位孔位置,將第二導向座9安裝在第二支座15上部的對位孔位置;相應地,將第一擋車機構安裝在第一支座11下部,可將第二擋車裝置安裝在第二支座15下部。其中:第一擋車機構第一支座11、第一抬起架12、第一擺桿13、第二擺桿軸14構成;第二擋車機構第二支座15、第二抬起架16、第二擺桿17、第二擺桿軸18構成。在軌道對接過程中,第一支座11上的第一擺桿軸14在第二支座15上的第二抬起架16上滾動,第二支座15上的第二擺桿軸18在第一支座11上的第一抬起架12上滾動,從而可以把相應的第一擺桿13、第二擺桿17抬起達到水平位置,這樣就可使自行小車組2從線路軌道31或平移軌道103運行過去。在平移過程中,若還未對接到位,第一擺桿13、第二擺桿15是呈下垂狀態(tài)的,它們的底端位置會低于軌道的頂面,由此可以防止因電氣方面的問題而導致載物車脫軌滑下,從而避免造成安全事故。上述實施例中,軌道對位機構共用了第一擋車機構中的第一支座11和第二擋車機構中的第二支座15。可以理解的是,該軌道對位機構所涉及的第一支座11與第二支座15也可以單獨設置,即不與第一擋車機構和第二擋車機構產生機械結構上的直接聯(lián)系。本實用新型軌道對位機構中設置有導向機構,可以方便地使所述對位桿導入到相應對位孔進行對位,提高了軌道對位效率。這種軌道對位機構結構簡單,成本較低,使用方便,可靠性高,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對位機構,適用于對接平行的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所述第一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二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一軌道或所述第二軌道上設置有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的方向縱向伸縮的對位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位置和/或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導向機構,以便在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對接到位時,將所述對位桿導入到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之中。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機構為開設有導向孔的導向座,所述導向孔在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對接到位時,與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處于同心位置。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孔的側壁均勻布置多個導向部件,所述導向部件的導向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以便對插入所述導向孔的所述對位桿進行導向。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件為安裝在導向孔側壁所開槽中的輪式導向部件,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的軸線垂直于所述導向孔的中心線,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的輪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輪式導向部件為導向軸承,所述導向軸承的內圈固定安裝所述槽中的轉軸上,所述導向軸承的外圈表面可與所述對位桿接觸。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對位桿由往復式驅動機構驅動,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的固定座安裝于所述第一軌道或所述第二軌道上,所述對位桿與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的作動端連接。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復式驅動機構為電動推桿、氣缸或油缸。`
8.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或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中設置有銅套。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一軌道的對接端頂面,所述第二支座固定安裝于所述第二軌道的對接端頂面。
10.按權利要求Γ9任一項所述的軌道對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的頂部和所述第二支座的頂部分別開設對位孔,所述第一支座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底部分別安裝擋車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輸送設備領域,具體公開一種軌道對位機構,適用于對接平行的第一軌道和第二軌道,所述第一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二軌道的對接端設置開設有對位孔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一軌道或所述第二軌道上設置有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的方向縱向伸縮的對位桿,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位置和/或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位置設置有導向機構,以便在所述第一軌道和所述第二軌道對接到位時,將所述對位桿導入到所述第一支座的對位孔和所述第二支座的對位孔之中。本實用新型軌道對位機構中設置有導向機構,可以方便地使所述對位桿導入到相應對位孔進行對位,提高了軌道對位效率。
文檔編號B65G35/00GK202924307SQ2012206548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吳華剛 申請人:湖北華昌達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