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用導管輸送裝置,屬于醫(yī)療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醫(yī)用導管是輸液器的一部分,輸液器在醫(yī)用輸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輸液器一般包括醫(yī)用導管、過濾器、母針基、穿刺針、止液夾等。為保證加工裝配效率以及避免細菌污染,醫(yī)用導管輸送以及與其他零部件裝配一般通過自動化設備完成?,F(xiàn)有技術的輸送裝置一般通過傳送帶進行運輸,由于醫(yī)用導管比較長比較輕,傳送帶在運送過程,醫(yī)用導管很容易移動,并且為方便取料機構取料,傳送帶一般是間歇性運動,間歇停止時,移動的慣性使得醫(yī)用導管堆積在一起,影響后續(xù)的取料。由于取料機構位置相對傳送帶固定不變,因此要求傳送帶準確停止到預定位置,現(xiàn)有控制的方式是通過控制電機的轉速以及轉動時間來控制,電機從靜止到勻速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電機的轉動量難以準確控制,進而傳送帶不能準確停止到預定位置。針對目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實有必要進行研發(fā),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定位醫(yī)用導管,傳送帶能夠準確停止的醫(yī)用導管輸送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醫(yī)用導管輸送裝置,包括傳送帶、驅動機構,傳送帶在驅動機構的驅動下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移動的移動平面,傳送帶外端面固設用以定位醫(yī)用導管的定位組件。傳送帶上設置定位組件能夠有效防止醫(yī)用導管移動,避免醫(yī)用導管堆積在一起,便于取料機構進行逐個取料。
進一步地,定位組件包括若干組對稱布置的定位件,定位件開設有用以嵌設醫(yī)用導管的V型槽。定位件布置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同時嵌入定位件中,能夠有效定位醫(yī)用導管。
進一步地,驅動機構相鄰傳送帶設置用以支撐醫(yī)用導管端部的輔助組件。由于醫(yī)用導管端部需要安裝零部件,像母針基、泵接管等,因此醫(yī)用導管的端部需要承受較大的重力,但為了便于取料機構在傳送帶夾取醫(yī)用導管,定位件定位醫(yī)用導管時,醫(yī)用導管需要從定位件中伸出一段長度,這就容易導致醫(yī)用導管端部向下彎曲,影響取料機構夾取醫(yī)用導管。設置輔助組件能夠輔助支撐醫(yī)用導管的端部,使得醫(yī)用導管的端部保持平直狀態(tài)。
進一步地,輔助組件包括設置在驅動機構側面的第一輔助輪、第二輔助輪以及纏繞第一輔助輪、第二輔助輪的支撐繩。利用支撐繩支撐醫(yī)用導管的端部,簡單實用并且由于支撐繩較細,不影響取料機構取料。
進一步地,驅動機構包括設置在傳送帶兩端的第一驅動組件、第二驅動組件,在第一驅動組件、第二驅動組件之間設置輔助驅動組件。傳送帶過長時,可設置輔助驅動組件支撐傳送帶,防止傳送帶凹陷。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組件設置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上端側面螺接一驅動源,驅動源的轉軸連接用以帶動傳送帶移動的第一驅動輪,第一驅動輪架設于第一支架上;第二驅動組件設置第二支架,第二支架架設與傳送帶一端相接觸的第二驅動輪;輔助驅動組件設置一輔助支架,輔助支架上下兩端各架設有用以支撐傳送帶的一輔助驅動輪。所述驅動源為伺服電機,伺服電機能夠較為準確控制轉動量,提高傳送帶的控制精度。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輪的轉軸連接第一輔助輪,第二驅動輪的轉軸連接用以檢測第二驅動輪轉動量的遮擋輪,輔助支架側面安裝第二輔助輪。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組件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第一支架、第一驅動輪,第二驅動組件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第二支架、第二驅動輪,輔助驅動組件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輔助支架、輔助驅動輪。根據(jù)醫(yī)用導管的長度,傳送帶可以設置若干組,同時第一驅動組件、第二驅動組件可以靈活設置若干組支架和驅動輪同傳送帶配合使用。
進一步地,第二支架側面固設同遮擋輪相配合的感應器。設置感應器能夠準確檢測第二驅動輪的轉動量,進而能夠準確控制傳送帶移動量,使得傳送帶能夠準確間歇性停止。
進一步地,遮擋輪開設用以同感應器相配合的缺口。根據(jù)需要遮擋輪可以設置缺口或者擋片配合感應器檢測。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傳送帶上設置定位組件能夠有效防止醫(yī)用導管移動,避免醫(yī)用導管堆積在一起,便于取料機構逐個進行取料。設置感應器能夠準確檢測第二驅動輪的轉動量,進而能夠準確控制傳送帶移動量,使得傳送帶能夠準確間歇性停止。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可根據(jù)醫(yī)用導管的長度靈活變化,進行醫(yī)用導管的定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定位件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輔助驅動組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說明:1-驅動機構,11-第一驅動組件,111-驅動源,112-安裝架,113-第一驅動輪,114-第一支架,12-輔助驅動組件,121-輔助驅動輪,122-輔助支架,13-第二驅動組件,131-第二驅動輪,132-遮擋輪,133-感應器,134-第二支架,2-傳送帶,3-定位組件,31-定位件,4-輔助組件,41-第一輔助輪,42-第二輔助輪,43-支撐繩。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相反,本實用新型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jié)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jié)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jié)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6所示具體實施例,一種醫(yī)用導管輸送裝置,包括傳送帶2、驅動機構1,傳送帶在驅動機構1的驅動下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移動的移動平面。傳送帶2外端面固設用以定位醫(yī)用導管的定位組件3。所述定位組件3包括若干組對稱布置的定位件31,所述定位件31開設有用以嵌設醫(yī)用導管的V型槽。定位件31以及傳送帶2上分別開設有通孔,螺栓穿過兩者通孔進行固定。
所述驅動機構1包括設置在傳送帶2兩端的第一驅動組件11、第二驅動組件13,在所述第一驅動組件11、第二驅動組件13之間設置輔助驅動組件12。
所述第一驅動組件11設置第一支架114,所述第一支架114上端側面螺接安裝架112,驅動源111穿設安裝架112兩者固定連接。所述驅動源111的轉軸連接用以帶動傳送帶2移動的第一驅動輪113,所述第一驅動輪113通過軸承架設于第一支架114上,使得第一驅動輪113能夠在第一支架114上旋轉。所述第二驅動組件13設置第二支架134,所述第二支架134通過軸承架設與傳送帶2一端相接觸的第二驅動輪131,使得第二驅動輪131能夠在第二支架134上旋轉。第一驅動輪113、第二驅動輪131端面分別設置用以增大摩擦力的凸起,帶動傳送帶2移動。所述輔助驅動組件12設置一輔助支架122,所述輔助支架122上下兩端通過軸承各架設有用以支撐傳送帶2的一輔助驅動輪121。
驅動機構1相鄰傳送帶2設置用以支撐醫(yī)用導管端部的輔助組件4。所述輔助組件4包括設置在驅動機構1側面的第一輔助輪41、第二輔助輪42以及纏繞第一輔助輪41、第二輔助輪42的支撐繩43。
所述第一驅動輪113的轉軸連接第一輔助輪41,所述第二驅動輪131的轉軸連接用以檢測第二驅動輪131轉動量的遮擋輪132,所述輔助支架122側面安裝第二輔助輪42。所述第二支架134側面固設同遮擋輪132相配合的感應器133,所述遮擋輪132開設用以同感應器133相配合的缺口。
如果醫(yī)用導管較長,所述第一驅動組件11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第一支架114、第一驅動輪113,所述第二驅動組件13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第二支架134、第二驅動輪131,所述輔助驅動組件12在醫(yī)用導管的兩端各設置一組輔助支架122、輔助驅動輪121。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醫(yī)用導管兩端分別放置在傳送帶2兩端的定位件31上,驅動源111驅動第一驅動輪113轉動,第一驅動輪113帶動傳送帶2移動同時在第二驅動輪131以及輔助驅動輪121的支撐下傳送帶2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移動的移動平面。第一驅動輪113帶動第二驅動輪131轉動,遮擋輪132隨著第二驅動輪131同步轉動,感應器133進行檢測,當遮擋輪132的缺口對著感應器133時,感應器133發(fā)送信號,第一驅動輪113停止轉動,取料機構對傳送帶2上的醫(yī)用導管進行取料,取料完成,第一驅動輪113繼續(xù)轉動,感應器133進行下一輪的檢測,傳送帶2進行間歇性送料。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