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物流運輸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非標準集裝箱堆碼的運輸裝置。
背景技術:
集裝箱是目前國際貨運的主要手段。通過集裝箱來運輸,特別是通過集裝箱船來運輸集裝箱實現(xiàn)了貨物的高效運輸。為了便于統(tǒng)一運輸,對集裝箱的外形尺寸等制定了一系列的ISO標準。集裝箱在儲運過程中,通常是集裝箱與運輸工具之間以及上、下層集裝箱之間通過角件及角件之間的扭鎖支承和系固。因為ISO標準對集裝箱的尺寸特別是角件的尺寸及位置有嚴格要求,并且,運輸工具(比如集裝箱船等)也是根據存放標準集裝箱的規(guī)格進行設計,故標準集裝箱之間可以在運輸過程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堆碼和系固,并可以在運輸工具上實現(xiàn)緊密排布,相鄰的標準集裝箱之間空隙很小,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運輸空間,提高運輸效率。
但隨著現(xiàn)代物流的需要,各種各樣非標準的集裝箱開始大量生產,其尺寸尤其是角件的尺寸和位置通常是根據使用需要而設定的,與ISO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非標準集裝箱既有比標準集裝箱寬的集裝箱也有比標準集裝箱窄的集裝箱,非標準集裝箱與標準集裝箱之間難以正常堆碼,上下層集裝箱之間的角件無法精確對準,降低了運輸的安全性。另外,非標準集裝箱在運輸工具上無法做到緊密排布,只能間隔較大的距離進行堆碼,從而造成運輸空間的浪費,提高了運輸成本。因此,需要提供一種運輸裝置,用于非標準集裝箱與標準集裝箱以及運輸工具之間進行對碼,以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實用新型內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簡化形式的概念,這將在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中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內容部分并不意味著要試圖限定出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關鍵特征和必要技術特征,更不意味著試圖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運輸裝置,用于標準集裝箱或標準集裝箱位與非標準集裝箱的堆碼,其包括沿標準集裝箱寬度方向依次排列布置的多個運輸單元。其中,所述運輸單元包括:
一對分立的支撐梁,每個支撐梁的長度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應;
其中,每個所述支撐梁包括:
至少一對底角件,設置在所述支撐梁的下部,其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以用于與標準集裝箱的角件配合;
至少一對端部頂角件,設置在支撐梁的上部的兩端,其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寬度方向上的角件中心距相適應;
至少一個中間頂角件,設置在沿所述支撐梁長度方向的一對端部頂角件之間,并與端部頂角件中的一個保持預定的中心距,以用于與所述非標準集裝箱的一個底角件配合;
其中,所述運輸單元的一對支撐梁分別置于同一個標準集裝箱或標準集裝箱位的兩端,每個所述運輸單元的至少一個頂角件與相鄰所述運輸單元的至少一個頂角件保持預定的中心距,以與所要堆碼的非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配合。
可選地,所述運輸單元的所述中間頂角件為一個。
可選地,所述運輸單元的所述中間頂角件為兩個,兩個所述中間頂角件之間的中心距與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適應,以與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相鄰底角件配合。
可選地,所述運輸單元的所述支撐梁為單根橫梁。
可選地,所述運輸單元的所述支撐梁為由兩根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的長梁以及至少兩根短梁組成的框架結構,其中兩根長梁平行設置,所述至少兩根短梁用于連接所述兩根長梁。
可選地,所述運輸單元包括至少兩對底角件,分別設置于兩根所述長梁上,并且所述端部頂角件和所述中間頂角件與所述至少兩對底角件中的一對位于同一根長梁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標準集裝箱或集裝箱運輸工具的標準集裝箱位與非標準集裝箱之間進行堆碼。由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合理地設置頂角件的位置,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寬度的集裝箱,既可以適應比標準集裝箱寬的集裝箱也可以適應比標準集裝箱窄的集裝箱,具有非常高的適應性。由于集裝箱本身為剛性結構,取消了沿集裝箱方向的縱梁,使得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結構更加簡單,易于加工,節(jié)省材料,同時能夠減輕運輸重量,更節(jié)省了在不使用時運輸平臺的堆放空間,并且可以靈活地適用于不同長度的集裝箱,從而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和運輸成本。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實用新型。附圖中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其描述,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圖中:
圖1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正視圖;
圖1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俯視圖;
圖2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正視圖;
圖2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俯視圖;
圖3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立體視圖;
圖3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的俯視圖;以及
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堆碼非標準集裝箱的工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jié)以便提供對本實用新型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jié)而得以實施。在其他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發(fā)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
為了徹底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jié)。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
圖1A、圖1B、圖2A、圖2B、圖3A和圖3B分別示意性的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運輸單元的三種實施方式的支撐梁。由于每個運輸單元均由一對相同的支撐梁組成,為簡潔起見,附圖中僅示出了每種實施方式的運輸單元的一根支撐梁。
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A和圖1B所示,運輸單元10包括支撐梁13。支撐梁13為一根鋼制橫梁。優(yōu)選地,支撐梁13的長度L1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應,這樣可以使運輸單元10與標準集裝箱在寬度方向上對齊,從而實現(xiàn)寬度方向上的緊密排列。
在支撐梁13的下部分別設置有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并且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這樣運輸單元10可以通過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與標準集裝箱的角件或集裝箱運輸設備的標準集裝箱位的角件相配合。
在支撐梁13的與下部相對的上部設置有兩個端部頂角件:第一頂角件12a和第二頂角件12b。其中第一頂角件12a和第二頂角件12b之間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從而可以與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或標準集裝箱運輸設備的角件相配合,另外也方便在不使用時多個運輸單元10之間進行堆碼。在支撐梁13的上部還設置有第三頂角件12c,用于與非標準集裝箱的一個底角件相配合。通常,第三頂角件12c設置在第一頂角件12a和第二頂角件12b之間。
在一排緊密排列的標準集裝箱上堆碼比標準集裝箱窄的非標準集裝箱時,在每個標準集裝箱頂部均設置一個運輸單元10,運輸單元10通過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與標準集裝箱的頂角件進行配合。通過設置第三頂角件12c的位置,使得第三頂角件12c與第一頂角件12a和第二頂角件12b中的一個的中心距與非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的兩個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適應,此時非標準集裝箱即可堆碼在此運輸單元10上。
在一排緊密排列的標準集裝箱上對超寬的非標準集裝箱進行堆碼時,在每個標準集裝箱頂部均設置一個運輸單元10,運輸單元10通過第一底角件11a和第二底角件11b與標準集裝箱的頂角件進行配合。再將非標準集裝箱堆碼在運輸單元10上。以非標準集裝箱的一端為例,非標準集裝箱的一個底角件可與一個運輸單元10的第一頂角件12a、第二頂角件12b和第三頂角件12c中的任一個配合,通過合理設置相鄰運輸單元10的第三頂角件12c在支撐梁13上的位置,使得非標準集裝箱的同一端的另一個底角件能夠與相鄰運輸單元的第一頂角件12a、第二頂角件12b和第三頂角件12c中的一個相對應,即可在相鄰的兩個運輸單元10上實現(xiàn)非標準集裝箱的堆碼。優(yōu)選地,對于堆碼第一臺非標準集裝箱的運輸單元10,非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可以與此運輸單元10的第一頂角件12a配合,以充分利用堆碼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堆碼超寬的非標準集裝箱時,不同位置的運輸單元10的第三頂角件12c的位置不盡相同,需要根據非標準集裝箱的寬度和在堆碼中所處的位置具體設置。當然,運輸單元10也可用于在集裝箱運輸工具的標準集裝箱位上對非標準集裝箱進行堆碼。
第二實施方式
如圖2A和圖2B所示,運輸單元20包括支撐梁23。支撐梁23為一根鋼制橫梁。優(yōu)選地,支撐梁23的長度L2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應,這樣可以使運輸單元20與標準集裝箱在寬度方向上對齊,從而實現(xiàn)寬度方向上的緊密排列。
在支撐梁23的下部分別設置有第一底角件21a和第二底角件21b,并且第一底角件21a和第二底角件21b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這樣運輸單元20可以通過第一底角件21a和第二底角件21b與標準集裝箱的角件或集裝箱運輸設備的標準集裝箱位的角件相配合。
在支撐梁23的與下部相對的上部設置有第一頂角件22a和第二頂角件22b。其中第一頂角件22a和第二頂角件22b之間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從而可以與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或集裝箱運輸設備的標準集裝箱位的角件相配合,另外也方便在不使用時多個運輸單元10之間進行堆碼。
在支撐梁23的上部還設置有第三頂角件22c,用于與非標準集裝箱的一個底角件相配合。此外,還設置有第四頂角件22d,第四頂角件22d和第三頂角件22c的中心距與堆碼時寬度方向上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相鄰底角件之間的中心距相適應,也即同一運輸單元20的第四頂角件22d和第三頂角件22c分別用于與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兩個相鄰底角件相配合。這樣,可以使得堆碼時寬度方向上相鄰的兩個非標準集裝箱之間保持較小的堆碼間隙,使得堆碼更緊密,最大程度地利用堆碼空間。通常,第三頂角件22c和第四頂角件22d設置在第一頂角件22a和第二頂角件22b之間。
對于窄箱的堆碼與第一實施方式類似,此處僅對超寬非標準集裝箱的堆碼進行描述。
在一排緊密排列的標準集裝箱上對超寬的非標準集裝箱進行堆碼時,在每個標準集裝箱頂部均設置一個運輸單元20,運輸單元20通過第一底角件21a和第二底角件21b與標準集裝箱的頂角件進行配合。再將非標準集裝箱堆碼在運輸單元20上。以非標準集裝箱的一端為例,對于位于一排標準集裝箱的中間標準集裝箱上的運輸單元20,非標準集裝箱的一個底角件可與一個運輸單元20的第四頂角件22d配合,通過合理設置相鄰運輸單元20的第三頂角件22c在支撐梁23上的位置,使得非標準集裝箱的同一端的另一個底角件能夠與之對應,即可在相鄰的兩個運輸單元20上實現(xiàn)非標準集裝箱的堆碼。優(yōu)選地,對于堆碼第一臺非標準集裝箱的運輸單元20,非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可以與此運輸單元20的第一頂角件22a配合,以充分利用堆碼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位置的運輸單元20的第三頂角件22c和第四頂角件22d的位置不盡相同,需要根據非標準集裝箱的寬度和在堆碼中所處的位置具體設置。當然,運輸單元20也可用于在集裝箱運輸工具的標準集裝箱位上對非標準集裝箱進行堆碼。
第三實施方式
如圖3A和圖3B所示,運輸單元30包括組合梁33。組合梁33為第一長梁33a、第二長梁33b和兩根短梁34組成的矩形框架結構。優(yōu)選地,第一長梁33a和第二長梁33b的長度L3與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應,這樣可以使運輸單元30與標準集裝箱在寬度方向上對齊,從而實現(xiàn)寬度方向上的緊密排列。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長梁33a上設置的底角件和頂角件與本實用新型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底角件和頂角件的設置位置以及作用類似,為簡潔起見,此處不進行詳細描述??梢岳斫獾氖?,第一長梁33a上的底角件和頂角件的設置也可以與第一實施方式或者其他符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底角件和頂角件的設置相一致,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定。
與支撐梁為單獨一根橫梁時不同,組合梁33還包括第二長梁33b。第二長梁33b通過兩根短梁34連接至第一長梁33a。在第二長梁33b的下部設置有第三底角件31c和第四底角件(未示出),在第二長梁33b的上部設置有第五頂角件32e和第六頂角件32f,并且第三底角件31c和第四底角件(未示出)之間以及第五頂角件32e和第六頂角件32f之間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寬度方向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
設置在第二長梁33b上的底角件和頂角件可以與標準集裝箱或標準集裝箱運輸工具相配合以增加運輸單元與集裝箱之間的連接強度,提高堆碼運輸的安全性。比如在集裝箱運輸船上利用運輸單元30對非標準集裝箱進行堆碼時,僅靠第一長梁33a上的底角件與運輸船艙的角件相配合可能存在連接強度不足的問題,此時,通過額外增加第二長梁33b上的底角件與運輸船倉的角件進行配合,以提高堆碼時運輸單元30與運輸船倉之間的連接強度,保證集裝箱堆碼運輸時的安全性。當然,設置于第二長梁33b上的兩個底角件也可以分別設置在兩根短梁34上,只要保證兩個底角件之間的中心距與標準集裝箱寬度方向兩個角件的中心相適應即可,本實用新型對此不作限定。
下面結合圖4對通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1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詳細描述。
運輸裝置1由多個運輸單元110、210、310、410等組成。堆碼時,多個運輸單元110、210、310、410通過各自的底角件按次序與一排緊密排列的標準集裝箱或者標準集裝箱運輸工具配合。根據所要堆碼的非標準集裝箱的寬度方向的兩個底角件的中心距,設置運輸裝置1的用于與同一個非標準集裝箱配合的頂角件的中心距,使得非標準集裝箱可以堆碼在運輸裝置1上。進一步地,合理地設置運輸裝置1的用于與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兩個相鄰底角件配合的兩個頂角件之間的中心距,使得相鄰的兩個非標準集裝箱在寬度方向上的間隙處于規(guī)定范圍之內的較小的水平,從而可以實現(xiàn)非標準集裝箱的緊密堆碼,以提高運輸空間的利用率。
具體地,如圖4所示,運輸單元110的頂角件102a和運輸單元210的頂角件202c與非標準集裝箱100a的底角件配合,運輸單元210的頂角件202d和運輸單元310的頂角件302c與非標準集裝箱100b的底角件配合,運輸單元310的頂角件302d和運輸單元410的頂角件402c與非標準集裝箱100c的底角件配合。因此,合理設置各頂角件的位置,使得在運輸裝置1中,頂角件102a和頂角件202c的中心距、頂角件202d和頂角件302c的中心距、頂角件302d和頂角件402c的中心距分別與非標準集裝箱100a、100b、100c的寬度方向的兩個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適應。并且,合理設置用于與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兩個相鄰底角件配合的兩個頂角件的中心距,即頂角件202c與頂角件202d之間的中心距、頂角件302c與頂角件302d之間的中心距以及頂角件402c與頂角件402d之間的中心距,使其與緊密堆碼時兩個相鄰非標準集裝箱的兩個相鄰底角件的中心距相適應。
可以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所示的運輸裝置可以僅包含同一種實施方式的運輸單元,也可以包含多種不同實施方式的運輸單元,使用本實用新型所示的運輸裝置進行堆碼的非標準集裝箱可以為同一規(guī)格,也可以為多種不同規(guī)格,只要保證用于與非標準集裝箱配合的頂角件能夠與非標準集裝箱的底角件對齊即可。進一步地,可以在運輸裝置的每個運輸單元上設置多個頂角件,并且對于每個頂角件都能有至少一個頂角件使得這兩個頂角件之間的中心距可以與某種非標準集裝箱的寬度相適應,從而提高運輸裝置對于不同規(guī)格非標準集裝箱的適應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標準集裝箱或集裝箱運輸工具的標準集裝箱位與非標準集裝箱之間進行堆碼。由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通過合理地設置頂角件的位置,可以適應各種不同寬度的集裝箱,既可以適應比標準集裝箱寬的集裝箱也可以適應比標準集裝箱窄的集裝箱,具有非常高的適應性。由于集裝箱本身為剛性結構,因此取消了運輸裝置的縱梁。相對現(xiàn)有技術普遍為框架結構的運輸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運輸裝置的結構更加簡單,易于加工,節(jié)省材料,同時能夠減輕運輸重量,更節(jié)省了在不使用時運輸裝置的堆放空間,并且可以適用于不同長度的集裝箱,從而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和運輸成本。
本實用新型已經通過上述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用于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實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實施例范圍內。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教導還可以做出更多種的變型和修改,這些變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