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凸模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450069閱讀:224來源:國知局
      凸模元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凸模元件包括冷卻回路,冷卻回路具有在凸模元件的第一部件(6;106;206;306;406;606)中獲得的第一通路裝置(15,16;115,116;215,216;315,316;415,416;615,616)以及在凸模元件的第二部件(7;107;207;307;407;607)中獲得的第二通路裝置(20;120;220;320;420;620),第一通路裝置(15,16;115,116;215,216;315,316;415,416;615,616)和第二通路裝置(20;120;220;320;420;620)圍繞凸模元件的縱向軸線(Z;Z1;Z3)分布,從而存在第一部件(6;106;206;306;406;606)相對于第二部件(7;107;207;307;407;607)的多個角度位置,在該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15,16;115,116;215,216;315,316;415,416;615,616)與第二通路裝置(20;120;220;320;420;620)流體連通。
      【專利說明】凸模元件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凸模(male mould,陽模)元件,其可用于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對 象的注射模制或壓縮模制。特別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凸模元件可以用于對中空對象的內(nèi)表面 進行成型,中空對象例如為用于容器的蓋、或用于容器的預成型件以及特別地根據(jù)瓶或者 容器的預成型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凸模元件也可用于對基本上平坦的對象進行成型,平坦的 對象例如為用于容器蓋的密封件。
      [0002] 國際專利申請W0 2007/028702描述了一種用于在內(nèi)部成型的容器蓋的凸模元 件。W0 2007/028702中描述的凸模元件包括中心芯部和設置在中心芯部外部的管狀部件。 冷卻回路形成在中心芯部中和管狀部件中,使得冷卻流體可從中心芯部朝向管狀部件流 動,并從管狀部件返回到中心芯部。
      [0003] W0 2007/028702中描述的冷卻回路具有很高的效率,因為它允許冷卻流體在形成 蓋的相應表面附近被傳送到中心芯部和管狀部件兩者中。但是,W0 2007/028702中所描述 的凸模元件需要特定的技術,諸如所謂的"金屬注射模制(金屬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ulding) "(MM),以便被構造。此外,因為管狀部件可相對于中心芯部在管狀部件與中心 芯部之間移動,所以必須插入滑動密封件,該滑動密封件快速磨損并且必須經(jīng)常更換。
      [0004] 德國專利申請DE 10022289描述了一種凸模元件,在該凸模元件中,限制了與 滑動密封件相關聯(lián)的缺點。事實上,DE 10022289中所描述的凸模元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冷卻回路,用于冷卻中心芯部;第二冷卻回路,用于冷卻圍繞中心芯部布置的脫模器 (ejector,推出器);以及第三冷卻回路,用于冷卻圍繞脫模器設置的可轉(zhuǎn)動部件。但是,DE 10022289未提供關于第二冷卻回路和第三冷卻回路的構造的詳細信息。
      [0005]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改進用于通過壓縮模制或注射模制獲得由聚合物材料制 成的對象的凸模元件。
      [0006]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高效冷卻系統(tǒng)的凸模元件。
      [0007]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凸模元件,其可被有效地冷卻,并且同時可以簡 單的方式制造和組裝。
      [0008]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凸模元件,其可被有效冷卻,并且在該凸模元件中, 遭受快速磨損的部件被減少。
      [0009]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種凸模元件,其包括冷卻回路,冷卻回路具有形成 在凸模元件的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通路裝置以及形成在凸模元件的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通路 裝置,第一通路裝置和第二通路裝置圍繞縱向軸線分布,從而存在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 件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與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其特 征在于,第二部件通過能移除的連接而固定于第一部件,從而第二部件被安裝成在凸模元 件的操作過程中不能相對于第一部件轉(zhuǎn)動。
      [0010] 因為在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件的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與第二通路裝 置流體連通,所以第二部件可被安裝在第一部件上,以便確保冷卻流體從第一部件流到第 二部件,或者反之亦然,而且還無需使用正時系統(tǒng)(timing system,定時系統(tǒng)),所述正時系 統(tǒng)的目的在于將第二部件相對于第一部件定位在預定角度位置中。 toon] 這使得可能(并且實際上特別容易)利用能移除的連接來將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 分離,例如以便進行清潔或維護操作,然后再將它們一起組裝回去。在組裝之后,第一部件 和第二部件表現(xiàn)得如一體件,而不會出現(xiàn)一個相對于另一個轉(zhuǎn)動。
      [0012]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了一種沿縱向軸線延伸的凸模元件,所述凸模元件 包括冷卻回路,冷卻回路具有形成在凸模元件的第一部件上的第一通路裝置以及形成在凸 模元件的第二部件上的第二通路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路裝置和第二通路裝置圍繞縱 向軸線分布,從而存在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件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 第一通路裝置與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
      [0013] 由于冷卻回路的存在,可有效地冷卻用于形成期望的對象的凸模元件的表面。此 夕卜,因為在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件的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與第二通路裝置流體 連通,所以不必設置復雜的正時系統(tǒng),或者特別地,不必設置較窄的幾何形狀公差或尺寸公 差來確保第二部件相對于第一部件始終被安裝在預定的角度位置中。這使得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凸模元件特別易于組裝。
      [0014] 表述"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件的角度位置"是指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被組裝 在一起以獲得凸模元件的同時可在理論上限定的位置。特別地,上述角度位置可通過圍繞 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二部件轉(zhuǎn)動第一部件、或者通過圍繞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一部件轉(zhuǎn)動第二 部件而限定。換言之,它是第一部件圍繞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二部件的角度位置的事項。
      [0015] 所述角度位置可例如在組裝凸模元件的的操作期間限定。
      [0016] 這并不意味著第一部件相對于第二部件能轉(zhuǎn)動地安裝,即,并不意味著第一部件 可在凸模元件的操作期間相對于第二部件轉(zhuǎn)動,或反之亦然。
      [0017] 但是,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部件圍繞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一部件轉(zhuǎn)動,第一通路裝 置將與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
      [0018] 但是,特別地,第二部件圍繞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一部件轉(zhuǎn)動,第一通路裝置將面向 第二通路裝置。
      [0019] 以這種方式,在冷卻回路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可從第一通路裝置流到第二通路裝 置,或反之亦然,但是第二部件圍繞縱向軸線相對于第一部件轉(zhuǎn)動。
      [0020]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通路裝置包括至少第一通路,并且第二通路裝置包括至少 第二通路,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在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之間的接口區(qū)域中具有各自的角度 尺寸。第一通路的角度尺寸大于第二通路的角度尺寸。以這種方式,甚至當?shù)谝徊考鄬?于第二部件在一定范圍內(nèi)轉(zhuǎn)動時,第二通路將沿第二通路的整個角度范圍保持面向第一通 路,或反之亦然。這確保了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多個相對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與 第二通路裝置之間存在流體連通。
      [0021]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通路裝置包括至少一個凹部,并且第二通路裝置包括多個 通道,兩個相鄰通道之間的距離以及每個通道的寬度形成為使得,無論第二部件圍繞縱向 軸線相對于第一部件如何轉(zhuǎn)動,至少一個通道面向所述至少一個凹部。
      [0022] 如此構造的第一通路裝置和第二通路裝置可特別簡單地實現(xiàn),因為它們可通過簡 單研磨或鉆孔操作來獲得,而無需依賴于諸如金屬注射成型(MIM)的復雜技術。
      [0023]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組配結構中限定凸模元件的管狀形成構 件。
      [0024] 因此,冷卻回路形成在管狀形成構件內(nèi)部。
      [0025] 該凸模元件可進一步包括設置在管狀形成構件內(nèi)部的中心形成芯部。
      [0026] 在一個實施例中,凸模元件進一步包括用于冷卻中心形成芯部的另一冷卻回路, 所述另一冷卻回路獨立于設置在管狀形成構件中的冷卻回路。
      [0027] 這使得能夠獲得可以特別有效的方式被冷卻的凸模元件,原因在于冷卻回路和所 述另一冷卻回路使得所形成的對象的周邊區(qū)域和中心區(qū)域兩者均能夠被冷卻。
      [0028] 此外,因為所述冷卻回路獨立于所述另一冷卻回路,所以,甚至在中心形成芯部和 管狀形成構件相對于彼此可移動時也不必使用滑動的密封件。這使得可限制經(jīng)受磨損的部 件的使用,并因此簡化了對凸模元件的維護。
      [0029]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通路裝置在其中第二部件與第一部件相接觸的接口區(qū)域中 面向第二通路裝置。
      [0030] 接口區(qū)域可以圍繞縱向軸線延伸。
      [0031] 可替換地,接口區(qū)域可橫斷于縱向軸線、特別是垂直于縱向軸線延伸。
      [0032] 第一通路裝置可包括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而第二通路裝置可包括圍繞縱向軸線 分布的多個通道。
      [0033] 在一個實施例中,輸送凹部與返回凹部之間設置有一對分離表面,每個分離表面 均與第二部件的表面部分相接觸,以便使輸送凹部與返回凹部隔離。
      [0034] 特別地,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一個通道面向輸送凹部,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 一個通道面向返回凹部,并且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一個通道面向每個分離表面。
      [0035] 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可形成在第一部件的內(nèi)表面上,而所述多個通道可形成在第 二部件的外表面上。
      [0036] 管狀形成構件可包括與第二部件同軸的第三部件。
      [0037]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多個通道沿第二部件的從第一部件突出的區(qū)域延續(xù),第三 部件的橫向面在所述區(qū)域中面向通道,以便封閉所述通道并且限定相應的導管。
      [0038] 冷卻回路可包括連通導管,連通導管的形狀優(yōu)選地形成為環(huán)形導管,所述環(huán)形導 管通過多個通道與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兩者連通,連通導管被布置成靠近所述形成表面。
      [0039] 特別地,連通導管被限定在第二部件與第三部件之間。
      [0040] 在一個實施例中,凸模元件進一步包括移動裝置,以用于在中心形成芯部與管狀 形成構件之間產(chǎn)生相對運動,以便使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與管狀形成構件之間的底切部分 脫離。
      [0041]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部件可移除地固定于第一部件,特別地,第二部件旋擰到第 一部件上。
      [0042] 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了一種用于形成對象的凸模元件,所述凸模元件包 括用于冷卻對象的一部分的冷卻回路、以及用于冷卻對象的另一部分的另一冷卻回路,所 述另一冷卻回路獨立于所述冷卻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回路包括環(huán)形導管、入口通路 裝置和出口通路裝置,所述入口通路裝置在凸模元件中縱向地延伸以將冷卻流體輸送到環(huán) 形導管中,所述出口通路裝置在凸模元件中縱向地延伸以將冷卻流體從環(huán)形導管抽出。 [0043] 由于本發(fā)明的這個方面,可獲得一種可被有效地冷卻且同時易于構造和組裝的凸 模元件。
      [0044] 甚至當所形成的對象的不同部分是通過可彼此相對移動的凸模元件的部件形成 時,相互獨立的冷卻回路和所述另一冷卻回路實際上使得所述不同部分均能夠被冷卻。 [0045] 在凸模元件中縱向地延伸的入口通路裝置和出口通路裝置可以用傳統(tǒng)的機械工 具機加工技術形成,而無需依賴于諸如MIM技術的復雜技術。
      [0046] 此外,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中設想的復雜的螺旋導管,環(huán)形導管可更簡單地被構造。
      [0047] 在一個實施例中,凸模元件具有縱向軸線。
      [0048] 入口通路裝置具有沿以縱向軸線為中心的弧測量的角度尺寸,所述角度尺寸為至 少10°,優(yōu)選地大于30°。
      [0049] 類似地,出口通路裝置具有沿以縱向軸線為中心的弧測量的角度尺寸,所述角度 尺寸為至少10°,優(yōu)選地大于30°。
      [0050] 以這種方式,入口通路裝置和出口通路裝置確保了冷卻流體的足夠流動,以用于 有效地冷卻由凸模元件成型的對象。
      [0051] 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中,提供了一種模具元件,以用于通過模制聚合物材料來形 成對象,所述模具元件包括用于冷卻對象的冷卻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元件進一步包 括介于所述對象與所述冷卻回路之間的熱管,以便從所述對象移除熱、并將熱傳遞到所述 冷卻回路。
      [0052] 熱管是封閉的中空元件,該中空元件由熱傳導材料(尤其是金屬)制成,并且該中 空元件內(nèi)部包含制冷劑材料,所述制冷劑材料部分地為液態(tài)、并且部分地為氣態(tài)。熱管能夠 由于其內(nèi)部所包含的液體的狀態(tài)的變化而移除熱。
      [0053] 當熱管內(nèi)部所包含的液體從液態(tài)轉(zhuǎn)變?yōu)闅鈶B(tài)時,從被模制的對象移除相對較大量 的熱。該量的熱大于簡單地通過加熱流體而不存狀態(tài)變化的情況下可移除的熱的量。
      [0054] 此外,因為熱管被隔絕地密封,所以使得在模制對象附近發(fā)生流體泄漏的風險被 大幅度減小。
      [0055] 此外,一旦已經(jīng)制備了適當形狀的熱管,它們非常易于組裝。
      [0056] 在一個實施例中,形成表面可在熱管上形成,以便形成對象的一部分。
      [0057] 該實施例使得對象能夠以特別有效的方式被冷卻,原因在于熱管被設置成與制成 對象的聚合物材料直接接觸。
      [0058] 在一個實施例中,凸模元件包括適于設置在熱管與對象之間的形成元件。
      [0059] 以這種方式,甚至當需要形成具有復雜形狀的對象時也可使用熱管,從而不能根 據(jù)希望給予對象的形狀來成型熱管。
      [0060] 本發(fā)明可以參照附圖更好地理解和實現(xiàn),附圖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實施例,附圖不 限制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在附圖中:
      [0061] 圖1是示出了用于生產(chǎn)蓋的模制單元的一部分的縱向截面;
      [0062] 圖2是示出了圖1的模制單元的凸模元件的縱向截面,該縱向截面是沿相對圖1 的平面轉(zhuǎn)動的平面截取的;
      [0063] 圖3是沿圖2的平面III-III截取的截面;
      [0064] 圖4是沿圖2的平面IV-IV截取的截面,處于第一位置中;
      [0065] 圖5是與圖4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處于第二位置中;
      [0066] 圖6是沿圖2的平面VI-VI截取的截面;
      [0067] 圖7是沿圖2的平面VII-VII截取的截面;
      [0068] 圖8是示出了圖1的模制單元的形成端部的放大的間斷截面圖;
      [0069] 圖9是與圖4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涉及根據(jù)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
      [0070] 圖10是與圖4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涉及根據(jù)另一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
      [0071] 圖11是與圖4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涉及根據(jù)另一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
      [0072] 圖12是與圖1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示出了用于生產(chǎn)預成型件的模制單元的一部 分;
      [0073] 圖13是與圖1中的截面類似的截面,示出了根據(jù)一個替換實施例的用于生產(chǎn)蓋的 模制單元的一個部分;
      [0074] 圖14是示出了圖13的模制單元的熱管的放大截面;
      [0075] 圖15是被部分地切除的示意性透視圖,其示出了根據(jù)一個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 件的一部分。
      [0076] 圖1示出了模制單元1的一部分,其包括凸模元件2,該凸模元件也可在圖2中看 到。
      [0077] 凸模元件2可用于獲得通過注射模制或壓縮模制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對象5。對 象5可以是中空的對象,諸如,例如為用于瓶的蓋,或者更一般地講,為用于容器的蓋。在這 種情況下,凸模元件2與包括在模制單元1中的未圖示的凹模(陰模,female mould)元件 配合。
      [0078] 可替換地,對象5可以是基本上平坦的對象,諸如為用于瓶蓋的密封件,或者更一 般地講,為容器蓋。通過凸模元件2可將密封件直接模制在先前形成的蓋內(nèi)部。在這種情 況下,模制單元1包括代替凹模元件的未圖示的支撐元件,所述支撐元件用于在蓋的必須 形成有密封件的內(nèi)側上支撐所述蓋。
      [0079] 模制單元1可被包括在模制設備中,所述模制設備包括彼此相同的多個模制單元 1。如果使用壓縮模制技術,模制單元1可被安裝在轉(zhuǎn)盤的周邊區(qū)域中,所述轉(zhuǎn)盤可圍繞轉(zhuǎn) 動軸線(例如堅直的轉(zhuǎn)動軸線)轉(zhuǎn)動。相反地,如果使用注射模制技術,模壓單元1可根據(jù) 二維分布而以一個在另一個一側的方式安裝。
      [0080] 如圖2中所示,凸模元件2包括沿著縱向軸線Z延伸的中心形成芯部3。在所示的 實例中,縱向軸線Z是堅直的,但在一個替換實施例中,縱向軸線Z也可為水平的或者傾斜 的。中心形成芯部3設置有形成表面,所述形成表面用于與聚合物材料接觸并且形成對象 5的內(nèi)表面部分,例如用于在內(nèi)部形成蓋或密封件的底壁38,如圖8中所示。
      [0081] 凸模元件1進一步包括設置在中心形成芯部3外部(S卩,圍繞中心形成芯部3)的 管狀形成構件4。
      [0082] 同樣地,管狀形成構件4設置有適于接觸聚合物材料的形成表面,以便形成對象5 的表面部分。
      [0083] 特別地,中心形成芯部3和管狀形成構件4彼此配合,以形成對象5的設置有底 切部的一部分。在所示的實例中,對象5的設置有底切部的部分是密封唇39 (在圖8中示 出),所述密封唇從基部38突出以便在使用期間與容器的頸部的內(nèi)表面接合。密封唇39允 許容器以基本上密閉的方式密封。
      [0084] 中心形成芯部3和管狀形成構件4以在模制循環(huán)期間能相對于彼此移動的方式安 裝。通過使管狀形成構件4相對于中心形成芯部3移動,或反之亦然,對象5的設置有底切 部的部分(即密封唇39)可與凸模元件2脫離。
      [0085] 管狀形成構件4包括冷卻回路,冷卻流體可在冷卻回路中循環(huán),以冷卻對象5的由 管狀形成構件4成型的部分。冷卻流體可以是液體或氣體。
      [0086] 與管狀形成構件4相關聯(lián)的冷卻回路被部分地限定在管狀形成構件4的第一部件 6與第二部件7之間。
      [0087] 第一部件6 (其可成型為類似于套筒)在更遠離中心形成芯部3的形成對象5的 區(qū)域中圍繞中心形成芯部3設置。
      [0088] 第二部件7(其內(nèi)部可為中空的并在兩端處均開口)在更靠近中心形成芯部3的 形成對象5的區(qū)域中圍繞中心形成芯部3設置。第二部件7通過可拆除的連接(例如螺紋 連接)固定于第一部件6。
      [0089] 第二部件7可具有形成端部,用于形成對象5的底切部分(特別是密封唇39)。相 反地,第二部件7的與形成端部相對的緊固端緊固于第一部件6。
      [0090] 特別地,第二部件7的緊固端插入到第一部件6中,使得第二部件7的一部分長度 被安置在第一部件6內(nèi)。對于第二部件7的長度的剩余部分,該第二部件從第一部件6向 外突出。
      [0091] 管狀形成構件4可進一步包括第三部件8,第三部件被布置成與聚合物材料相互 作用、并且在內(nèi)部形成對象5的側壁40。如果對象5是蓋,如圖8中所示,側壁40可包括緊 固元件41,緊固元件諸如為螺紋部分或突出部,從而能夠使蓋緊固于容器。
      [0092] 如圖2所示,第三部件8具有抵接表面9,該抵接表面適于抵靠形成在第一部件6 上的另一支撐表面10。抵接表面9形成在第三部件8的一端處,所述一端與第三部件8的 被構造成與聚合材料相互作用的另一端相對。
      [0093] 在第三部件8上,特別是在第三部件8內(nèi),形成有接觸表面11,形成在第二部件7 上的臺肩12能抵靠所述接觸表面。
      [0094] 當?shù)诙考?被緊固于第一部件6時,第三部件8被設置在第二部件7外部,并且 被壓縮在第一部件6與第二部件7之間。另一方面,如果第二部件7與第一部件6分離,第 三部件8也將相應地被拆卸。
      [0095] 因此,管狀形成構件4的部件可移除地彼此連接。這使得可特別簡單地將管狀形 成構件4拆卸為其各個部件。因此,如果必要的話,可更換管狀形成構件4的部件中的僅一 個,同時繼續(xù)使用其它兩個。此外,清潔與管狀形成構件4相關聯(lián)的冷卻回路的操作被簡 化。
      [0096] 如果希望對象5形成為密封件,則第三部件8可被省略掉,否則它可不具有形成表 面。
      [0097] 形成于管狀形成構件4中的冷卻回路可包括入口導管13,以用于將第一部件6連 接于未圖示的冷卻流體源。入口導管13例如沿著平行于縱向軸線Z的方向延伸到第一部 件6的厚度中。入口導管13可通過柔性管連接于冷卻流體源,所述柔性管例如附接至未圖 示的入口耦接部。
      [0098] 冷卻回路包括形成在第一部件6中的第一通路裝置,以便使冷卻流體體源與第二 部件7連通。在內(nèi)部地容納第二部件7的一部分的第一部件6的區(qū)域中,第一通路裝置可 形成在第一部件6的內(nèi)表面上。
      [0099] 第一通路裝置可包括輸送凹部15,以用于例如經(jīng)由入口導管13接收來自源的冷 卻流體,并且將冷卻流體朝向第二部件7發(fā)送。
      [0100] 為了理解如何構造輸送凹部15,人們可以想象一理想圓形孔C(在圖4中用虛線表 示),該理想圓形孔被限定在第一部件6內(nèi)部。人們可以想象的是,輸送凹部15通過從理想 圓形孔C的一部分移除更多材料而獲得。換言之,輸送凹部15相對于理想圓形孔C穿入到 第一部件6的厚度中。
      [0101] 輸送凹部15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的方向延伸。
      [0102] 第一通路裝置進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一部件6內(nèi)的返回凹部16。在所示的實例中, 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沿直徑彼此相對。但是,也可將返回凹部16設置在相對于輸送 凹部15并非沿直徑相對的位置中,例如設置在90°或120°下。
      [0103] 返回凹部16用于在冷卻流體已對由管狀形成構件4形成的對象5的部分進行冷 卻之后收集冷卻流體。
      [0104] 返回凹部16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的方向延伸。
      [0105] 同樣地,返回凹部16可以被想象成通過從用圖4的虛線示出的理想圓形孔C的一 部分移除材料而獲得,使得返回凹部16相對于前述圓形孔穿入到第一部件6的厚度中。
      [0106] 如圖4中所不,在第一部件6上,分離表面17介于輸送凹部15與返回凹部16之 間,所述分離表面能夠與第二部件7的外表面接合,以便將輸送凹部15與返回凹部16分 離。分離表面17的形狀可形成為圓柱形表面的部分。
      [0107] 出口導管18與返回凹部16連通。出口導管18被形成在第一部件6的厚度中。出 口導管18使得冷卻流體能夠從管狀形成構件4移除。為此目的,一出口耦接部可連接于出 口管18,并且一柔性管可附接于所述耦接部。
      [0108] 設置在管狀形成構件4中的冷卻回路進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部件7上的第二通路 裝置。第二通路裝置可包括圍繞縱向軸線Z分布在第二部件7的外表面上的多個通道20。 形成有通道20的外表面至少部分地面對第一部件6的形成有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 的內(nèi)表面。
      [0109] 每個通道20可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的方向延伸。每個通道20可被構造成凹槽, 特別地,被構造成直線凹槽。
      [0110] 通道20使得來自第一部件6的冷卻流體能夠朝向?qū)ο?的需要被冷卻的表面輸 送,并且使得已對對象5進行冷卻的冷卻流體朝向第一部件6送回。
      [0111] 通道20與限定在第一部件6與第二部件7之間的接口區(qū)域70中的輸送凹部15 與返回凹部16相互作用。接口區(qū)域70關于縱向軸線Z延伸一預定長度L,如圖2所示。
      [0112] 通道20能夠以等距的方式圍繞縱向軸線Z分布。
      [0113] 通道20以這樣的方式圍繞縱向軸線Z分布,所述方式為,使得可限定第一部件7 相對于第二部件6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至少一個通道20將與輸送凹 部15流體連通,同時至少一個其它通道20將與返回凹部16流體連通。換言之,例如在組裝 過程中如果第二部件7圍繞縱向軸線Z相對于第一部件6轉(zhuǎn)動,則第二部件7可被設置在 多個角度位置中,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的每一個中,至少一個通道20面向輸送凹部15, 并且至少一個其它通道20面向返回凹部16。
      [0114] 這例如可通過適當?shù)剡x擇通道20的寬度(即通道20垂直于縱向軸線Z的尺寸) 以及兩個相鄰通道20之間的距離而獲得。
      [0115] 在所示的實例中,如在圖5中所示,每個通道20均具有圍繞縱向軸線Z測量的角 度尺寸A,S卩,它形成對角(subtends)角度A。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均具有圍繞縱向 軸線Z測量的角度尺寸B,S卩,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均形成對角角度B。角度尺寸A和B是 在第一部件6與第二部件7之間的接口區(qū)域70中計算的,在該接口區(qū)域中,通道20面向輸 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
      [0116] 每個通道20的角度尺寸A小于輸送凹部15與返回凹部16的角度尺寸B。這確保 了,即使例如在組裝過程中第二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轉(zhuǎn)動,至少一個通道20也可沿其 整個角度尺寸A面向輸送凹部15。這同樣適用于返回凹部16。
      [0117] 在圖4的實例中,無論第二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的角度位置如何(S卩,無論第 二部件7如何圍繞縱向軸線Z相對于第一部件6轉(zhuǎn)動),至少一個通道20將與輸送凹部15 流體連通,使得冷卻流體能夠從輸送凹部15進入到至少一個通道20中。此外,至少一個通 道20將始終與返回凹部16流體連通,使得冷卻流體可從該通道20進入到返回凹部16中。
      [0118] 由于通道20的寬度(即通道20垂直于縱向軸線Z的尺寸)、以及兩個相鄰通道 20之間的距離,在圖4的實例中,實際上可以確保的是,當?shù)诙考?至少部分地插入第一 部件6內(nèi)但第二部件7可轉(zhuǎn)動時,至少一個通道20將面向輸送凹部15并且至少一個通道 20將面向返回凹部16。
      [0119] 類似的結果也可通過作用于設置在第一部件6上的凹部的寬度、數(shù)量和距離而獲 得。換言之,不是具有僅一個輸送凹部15和僅一個返回凹部16,而是第一部件6可具有多 個輸送凹部和/或多個返回凹部。
      [0120] 第二部件7沿其待被插入到第一部件6內(nèi)的一部分由具有直徑D的圓柱形橫向表 面限定。通道20穿入到第二部件7的圓柱形橫向表面中。因此,兩個連貫的通道20通過 表面部分21而分離,在所示出的實例中,所述表面部分是圓柱形表面部分。
      [0121] 直徑D可等于參照第一部件6在圖4中用虛線示出的理想圓形孔C的直徑。換言 之,第二部件7的圓柱形橫向表面的直徑D可等于由形成在第一部件6上的分離表面17界 定的理想圓柱形部分的直徑。
      [0122] 以這種方式,分離表面17能夠在第二部件7被部分地插入第一部件6內(nèi)時用作引 導所述第二部件7的引導表面。分離表面17還在第二部件7圍繞縱向軸線Z相對于第一 部件6轉(zhuǎn)動(例如為了擰接到第一部件6上或從第一部件上擰下)時用作引導表面。
      [0123] 然而,即使在直徑D與理想圓形孔C的直徑之間存在少量的間隙或輕微干涉,冷卻 回路也能夠在可接受的效率下起作用。
      [0124] 分離表面17和表面部分21的尺寸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形成,S卩,無論第二部件7相 對于第一部件6的角度位置如何(即,無論第二部件7如何圍繞縱向軸線Z相對于第一部 件6轉(zhuǎn)動),第二部件7的至少一個表面部分21接合或者接觸第一部件6的分離表面17。
      [0125] 與分尚表面17接觸的表面部分21將輸送凹部15與返回凹部16分尚,即,所述表 面部分防止冷卻流體在不到達管狀形成構件4的端部的情況下直接從輸送凹部15傳送至 返回凹部16,或反之亦然。
      [0126] 以這種方式,分離表面17在第一部件6與第二部件7之間限定入口通路22和出 口通路23,如圖4和5中所示。
      [0127] 入口通路22與入口導管13連通,而出口通路23與出口導管18連通。
      [0128] 入口通路22被限定在輸送凹部15與一定數(shù)量的通道20之間,而出口通路23被 限定在返回凹部16與其它通道20之間。
      [0129] 在圖示的實例中,二十八個通道20形成在第二部件7上。圖4和圖5示出了第二 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的兩個極限位置。
      [0130] 在圖4所示的位置中,七個通道20與輸送凹部15連通,而另七個通道20與返回 凹部16連通。此外,七個通道20完全地面向第一部件6的每個分離表面17。該位置對應 于分別與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連通的通道20的最大數(shù)量。
      [0131] 在圖5所示的位置中,六個通道20與輸送凹部15連通,并且六個通道20與返回 凹部16連通。八個通道20完全面對第一部件6的每個分離表面17,這八個通道在該位置 中是停用的(inactive,閑置的)。圖5中所示的位置對應于分別與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 部16連通的通道20的最小數(shù)量。
      [0132] 取決于第二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是如何安裝的,第二部件7也可被定位在圖4 所示的位置與圖5所示的位置之間的其它中間位置。在所有這些中間位置中,仍存在與輸 送凹部15連通的通道20以及與返回凹部16連通的又一些通道20。其它通道20卻面向分 離表面17。
      [0133] 一般而言,面對每個分離表面17的通道20的數(shù)量不僅取決于第一部件6和第二 部件7的相對位置,而且取決于通道20在第二部件7上的尺寸和分布。
      [0134] 已證實的是,當?shù)谝煌费b置和第二通路裝置的尺寸和分布形成為使得至少一個 通道20在整個角度范圍上面向每個分離表面17 (即,界定所述通道的兩個表面部分21均 與分離表面17接觸)時,冷卻的有效性更高。如果上述條件被滿足,則入口通路22將通過 至少一個通道20而在入口通路22的兩側和出口通路23的兩側上與出口通路23隔離。因 此,入口通路22與出口通路23之間的冷卻流體的泄漏被最小化。這將防止朝向?qū)ο?的 冷卻流體由于與已對對象5進行冷卻之后返回的冷卻流體混合而被過早地加熱。
      [0135] 但是,以上條件不是必要的,因為甚至在表面21的僅一部分與分離表面17接觸, 從而使得不存在完全面向分離表面17的通道20的情況下,冷卻回路也能夠?qū)ο?進行 冷卻(雖然效率較低)。
      [0136] 通道20不僅沿著第二部件7的設置在第一部件6內(nèi)的部分而且還繼續(xù)沿著第二 部件7的從第一部件6突出的另一部分平行于縱向軸線Z延伸。在所述另一部分中,第三 部件8的內(nèi)壁面向通道20。第三部件8的內(nèi)壁封閉通道20,以便限定相應的導管。特別 地,在第二部件7與第三部件8之間,限定了一組輸送導管24,該一組輸送導管與入口通路 22連通。通道20還在第二部件7與第三部件8之間進一步限定了一組返回導管25,該一 組返回導管與出口通路23連通。
      [0137] 在鄰近于第二部件7的形成端部中,第二部件被賦予由臺肩12界定的加寬區(qū)域 26。
      [0138] 通道20與形成在第二部件7的加寬區(qū)域26中的其它通道42連通,如在圖6中所 示。由于第二部件7與第三部件8之間以及加寬區(qū)域26中的所述其它通道42,輸送導管 24和返回導管25繼續(xù)被限定,從而使得冷卻流體能夠到達得盡可能接近待形成的聚合物 材料。
      [0139] 輸送導管24通入環(huán)形導管27中,如圖7中所示,所述環(huán)形導管圍繞縱向軸線Z在 第二部件7與第三部件8之間的接口區(qū)域中延伸,以便也攔截返回導管25。因此,環(huán)形導管 27用作連通導管,其將輸送導管24定位成與返回導管25連通。
      [0140] 環(huán)形導管27沿封閉線X延伸,所述封閉線特別地為圓形形狀,設置在垂直于縱向 軸線Z的平面中。
      [0141] 環(huán)形導管27被設置成鄰近于管狀形成構件4的形成端部,盡可能地靠近于管狀形 成構件4的旨在與待形成的聚合物材料相互作用的表面。
      [0142] 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入口導管13、入口通路22、輸送導管24、環(huán)形導管27、返回導 管25、出口通路23和出口導管18限定了管狀形成構件4的冷卻回路。
      [0143] 凸模元件2進一步包括另一冷卻回路,該另一冷卻回路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3中, 以便對對象5的由中心形成芯部3形成的區(qū)域進行冷卻。如圖2中所示,在中心形成芯部3 內(nèi)在與縱向軸線Z同軸的位置中形成有縱向孔。管狀元件30被插入該縱向孔內(nèi)。在管狀元 件30內(nèi),限定有用于將冷卻流體輸送到內(nèi)部形成芯部3中的進入(intake,引入)導管29。 進入導管29可通過未示出的管(該未示出的管連接于圖1中所示的第一耦接部31)連接 于冷卻流體源。
      [0144] 移除(removal,移出)導管32限定在管狀元件30與中心形成芯部3之間的間隙 中。經(jīng)由移除導管32,冷卻流體可在已對對象5進行冷卻之后離開中心形成芯部3。特別 地,移除導管32可通過圖1中所示的第二耦接部33連接于未示出的出口管。
      [0145] 因此,形成在管狀形成構件4中的冷卻回路獨立于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3中的所 述另一冷卻回路,從這個意義上講,該兩個冷卻回路在管狀形成構件4內(nèi)或中心形成芯部3 內(nèi)彼此不連通。
      [0146] 凸模元件2可進一步包括圍繞第三部件8設置的套筒元件28。如果對象5是用于 容器的蓋,則套筒元件28可具有適于與聚合物材料接觸的形成表面,以與第三部件8 -起 形成蓋的保證環(huán)(guarantee ring,質(zhì)保環(huán))的一個或多個突部43,如圖8所示。
      [0147] 如圖1所示,中心形成芯部3固定于模制單元1的支撐結構34。模制單元1進一 步包括提?。╡xtractor,取出)元件35,該提取元件能夠與對象5的邊緣區(qū)域44相互作用, 如圖8所示,以便將對象5從凸模元件2移除。提取元件35可通過移動裝置36操作,所述 移動裝置可包括例如凸輪37。移動裝置36可被構造成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的方向移動提 取元件35,而提取元件35不圍繞縱向軸線Z轉(zhuǎn)動。
      [0148] 凸模元件2進一步包括傳送裝置,以用于在對象5與凸模元件2的與對象5相互 作用的表面之間輸送加壓流體,所述加壓流體特別地為氣體,諸如為例如壓縮空氣。輸送裝 置可被構造成將加壓流體朝向?qū)ο?的底壁38輸送,特別是輸送至密封唇39的位置中。
      [0149] 如圖1中所示,輸送裝置包括初始導管45,該初始導管例如沿著相對于縱向軸線Z 傾斜的方向形成在第一部件6中。連接器46可連接于初始導管45,以便將初始導管45連 接于用于加壓流體的供給管(圖1中未示出)。初始導管45通入第一部件6的旨在容納第 二部件7的區(qū)域中。當凸模元件2被設置在裝配構造中時,初始導管45與限定在第二部件 7與中心形成芯部3之間的間隙47連通。
      [0150] 第一種密封環(huán)48在第一部件6的更遠離對象5的端部區(qū)域中被設置在第一部件6 與中心形成芯部3之間。第二密封環(huán)49在第二部件6的另一區(qū)域中設置在第一部件6與 第二部件7之間,所述另一區(qū)域相對于設置有第一密封環(huán)48的端部區(qū)域更靠近對象5。第 一密封環(huán)48和第二密封環(huán)49顯著地限制了、或者甚至阻止了來自于第一部件6的加壓流 體朝向外部的泄漏。
      [0151] 間隙47與被限定在第二部件7的加寬區(qū)域26與中心形成芯部3的形成端部之間 的腔室50連通。加壓流體從腔室50通過接口部51 (在圖8中可看到)離開,所述接口部 被限定在中心形成芯部3與第二部件7之間,以便作用在對象5上。因此,加壓流體可幫助 對象5從凸模元件2脫離。
      [0152] 在操作過程中,聚合物材料在凸模元件2與未圖示的凹模元件之間成型,或者在 凸模元件2與容器蓋之間成型,如果期望將密封件直接模制在蓋內(nèi)部的話。
      [0153] 冷卻流體通過入口導管13進入管狀形成構件4。冷卻流體從管狀形成構件進入輸 送凹部15中。通過面向輸送凹部15的通道20,冷卻流體進入輸送導管24中,并且從輸送 導管到達環(huán)形導管27。由于環(huán)形導管27,冷卻流體在第二部件7周圍循環(huán),然后通過返回 導管25而移動遠離形成端部。因此,冷卻流體冷卻了對象5的底切部分,特別是冷卻了密 封唇39,并且如果對象5是蓋,則還冷卻了蓋的側壁40以及形成于其上的螺紋或其它緊固 元件41。
      [0154] 由于面向返回凹部16的通道20,冷卻流體從返回導管25到達出口通路23。冷卻 流體通過出口導管18從出口通路離開管狀形成構件4。
      [0155] 此外,冷卻流體借助于第一耦接部31進入中心形成芯部3的進入導管29。冷卻流 體通過進入導管29到達中心形成芯部3的形成表面附近,以便冷卻對象5的一部分,例如, 冷卻蓋或密封件的底壁38。然后,冷卻流體流入移除導管32中,并且通過第二耦接部33離 開中心形成芯部3。
      [0156] 當對象5被充分地冷卻時,未示出的致動裝置使凹模元件和凸模元件2相對于彼 此移動,以打開模具。如果對象5是蓋,則后者由于與凸模元件2接合的螺紋或其它緊固元 件41而保持與凸模元件2相關聯(lián)。
      [0157] 移動裝置36使提取元件35移動,提取元件作用于蓋的邊緣區(qū)域44上,從而在邊 緣區(qū)域44上施加趨向于將蓋從凸模元件2移除的力,S卩,施加朝向凹模元件的方向的力。 因為蓋由于螺紋或其它緊固元件41而與凸模元件2接合,所以在提取元件35的行程的初 始部分期間,蓋連同管狀形成構件4 一起拉動,管狀形成構件與蓋一體地移動,從而例如壓 縮彈性元件(諸如彈簧)。相反,中心形成芯部3保持靜止,因為它固定于支撐結構34。因 此,蓋的密封唇39可脫離中心形成芯部3,并且隨后朝向蓋的內(nèi)部變形,直到其自身也從管 狀形成構件4脫離。
      [0158] 因此,移動裝置36使得中心形成芯部3與管狀形成構件4之間產(chǎn)生相對運動,以 便使得蓋的密封唇39 (即對象5的底切部分)能夠從凸模元件2脫離。
      [0159] 來自于初始導管45且鄰近于密封唇39輸送的加壓流體有助于使密封唇39從第 二部件7脫離,并且可引起對象5的膨脹,使得對象5可更容易地從凸模元件2移除。
      [0160] 當管狀形成構件4相對于中心形成芯部3移動時,與管狀形成構件4相關聯(lián)的冷 卻回路以及與中心形成芯部3相關聯(lián)的另一冷卻回路也允許對與它們相關聯(lián)的部件的有 效冷卻。如果柔性管連接于入口導管13和出口導管18,則甚至當管狀形成構件4相對于中 心形成芯部3移動時,冷卻流體也能夠流入和流出設置于管狀形成構件中的冷卻回路。
      [0161] 因為設置有兩個單獨的冷卻回路,所以不必使用介于管狀形成構件4與中心形成 芯部3之間的滑動密封件來防止當管狀形成構件4相對于中心形成芯部3移動時冷卻流體 的泄漏。因此,凸模元件2的壽命被延長,并且其維護被簡化。
      [0162] 在蓋由提取元件35推動且已經(jīng)沿預定行進路徑移動之后,管狀形成構件4被停 止,例如由于機械限位開關而被停止。
      [0163] 相反,提取元件35繼續(xù)移動,朝向凹模元件推動蓋。因此,蓋的側壁變形,并且蓋 從管狀形成構件4脫離。在該位置處,蓋可被收集并由未圖示的移除裝置取走。
      [0164] 可使用傳統(tǒng)的鉆孔和銑削操作而以特別簡單的方式實現(xiàn)與管狀形成構件4相關 聯(lián)的冷卻回路。此外,管狀形成構件4可快速地組配,而無需使用復雜的正時系統(tǒng)來用于確 保第二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始終處于預定的角度位置。形成于管狀形成構件4中的冷 卻回路實際上正確地起作用,但是第二部件7相對于第一部件6圍繞縱向軸線Z轉(zhuǎn)動。
      [0165] 圖9示出了根據(jù)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102的截面圖。凸模元件102包括第一部 件106,該第一部件設有第一通路裝置,第一通路裝置包括與圖1至8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 的輸送凹部15和返回凹部16相似的輸送凹部115和返回凹部116。凸模元件102進一步 包括第二部件107,該第二部件在功能上與圖1至8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的第二部件7類 似。第二部件107設置有包括多個通道120的第二通路裝置。
      [0166] 圖9中所示的凸模元件102與圖1至圖8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之間的主要區(qū)別 在于包括在如下事實:通道120正面地(迎面地,frontally)與輸送凹部115和返回凹部 116連通。換言之,通道120沿被構造為橫斷于(特別地,垂直于)縱向軸線Z的平面的接 口區(qū)域而面向輸送凹部115和返回凹部116。相反,在圖1至圖8的實施例中,通道2與凹 部15、16之間的接口區(qū)域具有圓柱形構造。
      [0167] 第二部件107可具有管狀構造,在這種情況下,通道120形成在第二部件107的內(nèi) 表面上。第一部件106和第二部件107沿著縱向軸線Z順序地設置。管狀部件100可設 置在第一部件106和第二部件107內(nèi),以便徑向地封閉輸送凹部115、返回凹部116和通道 120。
      [0168] 對于凸模元件102,也可以限定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形成在第 一部件106上的第一通路裝置與形成在第二部件107上的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更準確 地說,無論第二部件107相對于第一部件106的角度位置如何,將始終存在面向第一凹部 115的至少一個通道120以及面向第二凹部116的至少一個其它通道120。
      [0169] 與輸送凹部115連通的通道120限定有多個入口通路122,所述多個入口通路通向 環(huán)形導管,該環(huán)形導管完全類似于圖7中所示的環(huán)形導管27。相反,與返回凹部116連通的 通道120限定有多個出口通路123,該多個出口通路與所述環(huán)形導管連通,以便從所述環(huán)形 導管移除冷卻流體。
      [0170] 在圖9中用虛線示出的一個或多個通道120也可以面向第一部件106的相應部 分,所述相應部分將輸送凹部115與返回凹部116分離。所述通道將輸送凹部115與返回 凹部116分離。
      [0171] 圖10示出了根據(jù)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202的截面視圖,該凸模元件包括管狀形 成構件,該管狀形成構件包括第一部件206和第二部件207,第二部件207部分地插入于第 一部件206內(nèi)。圖10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02不同于圖1至圖8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之處 主要在于,與圖1至圖8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相比,凸模元件202在輸送凹部、返回凹部和 通道的定位中呈現(xiàn)為倒置。
      [0172] 特別地,在凸模元件202的第一部件206上形成有多個通道220,所述多個通道圍 繞縱向軸線Z縱向地延伸。在第一部件6的內(nèi)表面上獲得通道220。
      [0173] 相反,第二部件207設置有形成在第二部件207的外表面上的輸送凹部215和返 回凹部216,所述第二部件適于插入于第一部件206內(nèi)。輸送凹部215和返回凹部216可沿 直徑相對。輸送凹部215和返回凹部216均具有圍繞凸模元件202的縱向軸線測量的角度 尺寸,該角度尺寸大于通道220的角度范圍。以這種方式,可限定第二部件207相對于第一 部件206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至少一個通道220將與輸送凹部215連 通,并且至少一個其它通道220將與返回凹部216連通。
      [0174] 特別地,因為通道220圍繞縱向軸線均勻地分布,所以無論第一部件206相對于第 二部件207的角度位置如何,將始終存在面向輸送凹部215的至少一個通道220以及面向 返回凹部216的至少一個其它通道220。
      [0175] 面向輸送凹部215的一個或者多個通道220限定入口通路222。通道220還沿第 二部件207的從第一部件206突出的一部分連續(xù)。在這里,通道220被封閉,例如,由圍繞 第二部件207設置的第三部件封閉。通道220通入到與圖7的環(huán)形導管27類似的環(huán)形導 管中,使得入口通路222形成為與環(huán)形導管連通。
      [0176] 類似地,面向返回凹部216的一個或多個通道220限定出口通路223,同樣地該出 口通路與環(huán)形導管連通。
      [0177] 圖11示出了根據(jù)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302的截面視圖。凸模元件302包括第 一部件306以及至少部分地插入于第一部件306內(nèi)的第二部件307。
      [0178] 在第二部件307上,形成有輸送凹部315和返回凹部316,該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 可設置在第二部件307的外表面上,例如,該輸送凹部和返回凹部位于在直徑上相對的位 置中。輸送凹部315和返回凹部316平行于凸模元件302的縱向軸線延伸。
      [0179] 在第一部件306上,形成有一對通道320 ;例如,它們被設置在沿直徑相對的位置 中,并且平行于凸模元件302的縱向軸線延伸。
      [0180] 通道320形成在第一部件306的內(nèi)表面上,第一部件被放置成與第二部件307的 外表面接觸,輸送凹部315和返回凹部316被形成在第二部件的外表面上。
      [0181] 每個通道320具有角度尺寸A,該角度尺寸圍繞凸模元件302的縱向軸線測量,并 且小于輸送凹部315和返回凹部316的角度尺寸B。例如,角度尺寸B可以是角度尺寸A的 三至四倍那么大。
      [0182] 以這種方式,將存在第一部件306相對于第二部件307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 個角度位置中,輸送凹部315將與通道320連通,并且返回凹部316將與另一通道320連 通。在圖11中,通過實例的方式,已經(jīng)用實線示出了這些位置中的一個,并且用虛線示出了 這些位置中的另外兩個(分別表示為P1和P2)。
      [0183] 第二部件307能夠能移除地安裝在第一部件306上。例如,第二部件307可以被 旋擰到第一部件306上。當?shù)谝徊考?06被鎖定到第二部件307上時,為了確保輸送凹部 315將面向通道320且返回凹部316將面向另一通道320,關于形成在第一部件306和第二 部件307上的螺紋的起始點,足以提供較寬的公差,例如提供約30°的公差。實際上,因為 存在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中,第一通路裝置(即通道320)與第二通路裝置(即 輸送凹部315和返回凹部316)流體連通),所以即使對于各自螺紋的起始點來說提供較寬 的公差,冷卻流體也可從第一部件306流到第二部件307,或反之亦然。
      [0184] 因此,圖11提供了一個實例,在該實例中,第一通路裝置將不再與第二通路裝置 流體連通,但是第二部件307相對于第一部件306轉(zhuǎn)動。盡管如此,通道320和凹部315、 316的尺寸被設置為可由于容易實現(xiàn)的加工公差而連通,而無需依賴于復雜的正時系統(tǒng)。
      [0185] 圖12示出了根據(jù)一個替換實施例的凸模元件402。
      [0186] 鑒于圖1和2中所示的凸模元件2被構造成形成用于容器的蓋,圖12中所示的凸 模元件402被構造成通過注射或壓縮來模制用于容器(特別是瓶)的預成型件。借助于凸 模元件402獲得的預成型件可隨后通過吹制或拉伸吹制而轉(zhuǎn)變成容器(特別是瓶)。
      [0187] 凸模元件402被包括在模制單元中,所述模制單元還包括未示出的凹模元件,凹 模元件適合在外部形成預成型件。該模制單元還包括至少兩個活動插入部,所述至少兩個 活動插入部用于在外部形成預成型件的頸部的,所述活動插入部設置有底切區(qū)域。所述活 動插入部限定分開的頸部模具。
      [0188] 凸模元件402包括適于在內(nèi)部形成預成型件的中心形成芯部403。
      [0189] 在所示的實例中,中心形成芯部403包括第一形成元件451,第一形成元件適于在 內(nèi)部形成預成型件的底部以及預成型件的側壁的更接近底部的部分。中心形成芯部403進 一步包括第二形成元件452,第二形成元件適合在內(nèi)部形成預成型件的側壁的更遠離底部 的一部分。第二形成元件452被固定于第一形成元件451。
      [0190] 在替換實施例中,中心形成芯部403可以形成為一體件。
      [0191] 凸模元件402進一步包括環(huán)形形成構件404,環(huán)形形成構件適于形成預成型件的 環(huán)形邊緣,該環(huán)形邊緣從與預成型件本身的底部相對的部分界定預成型件。
      [0192] 環(huán)形形成構件404包圍中心形成芯部403。中心形成芯部從環(huán)形形成構件404朝 向未示出的凹模元件突出。
      [0193] 在凸模元件402的操作過程中,特別地當該模具被閉合以形成預成型件時以及當 需要將預成型件從模具取出時,環(huán)形形成構件404和中心形成芯部403可相對于彼此移動。
      [0194] 凸模元件402包括沿著縱向軸線Z1延伸的第一部件406。
      [0195] 凸模元件402進一步包括連接于第一部件406的第二部件407。第二部件407可 通過可移除連接(例如借助于螺紋)安裝在第一部件406上。在所示的實例中,第二部件 407直接旋擰到第一部件406上。
      [0196] 中心形成芯部403可由第一部件406支撐,例如,中心形成芯部被旋擰到第一部件 406 上。
      [0197] 第二部件407部分地在第一部件406內(nèi)延伸,并且部分地在中心形成芯部403內(nèi) 延伸。
      [0198] 在凸模元件402中,形成有冷卻回路,冷卻流體(為液體或氣態(tài))可在該冷卻回路 中循環(huán)以冷卻預成型件。
      [0199] 該冷卻回路可包括形成在第一部件406中的入口導管413。入口導管413可至少 部分地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1的方向延伸。
      [0200] 該冷卻回路可進一步包括出口導管418,同樣地,出口導管形成在第一部件406 中。出口導管418可至少部分地沿平行于縱向軸線Z1的方向延伸,例如位于與入口導管 413沿直徑相對的位置中。
      [0201] 在第一部件406上,形成有用于冷卻流體的第一通路裝置。第一通路裝置可包括 設置在第一部件406的內(nèi)表面上的輸送凹部415和返回凹部416。特別地,第一通路裝置可 形成在第一部件406的一個端部處,第二部件407的端部區(qū)域被插入于所述一個端部中。
      [0202] 入口導管413通向輸送凹部415,而返回導管418離開返回凹部416。
      [0203] 在第二部件407上形成有第二通路裝置,第二通路裝置可包括設置在第二部件 407的外表面上的多個通道420。通道420可平行于縱向軸線Z1延伸,并且可圍繞縱向軸 線Z1均勻地分布。
      [0204] 通道420延伸到第二部件407的插入于第一部件406內(nèi)的端部區(qū)域中,使得它們 可面向輸送凹部415或返回凹部416。此外,通道420延續(xù)到第二部件407的從第一部件 406朝向待形成的預成型件突出的部分中。在該部分中,通道420由中心形成芯部403徑向 地封閉。
      [0205] 第一通路裝置和第二通路裝置圍繞縱向軸線Z1分布,使得可圍繞縱向軸線Z1限 定第二部件407相對于第一部件406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 置將與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為此目的,輸送凹部415、返回凹部416和通道420可具有 圖4和5以及9至11中所示的任何構造。
      [0206] 特別地,第一通路裝置和第二通路裝置可以這樣構成,S卩,無論第二部件407相對 于第一部件406如何成角度地定位,至少一個通道420將始終面對出口凹部415,并且至少 一個其它通道420將始終面向返回凹部416。以這種方式,無論第二部件407如何被安裝在 第二部件406上,冷卻回路均將有效地起作用。因此,不需要使用復雜的正時系統(tǒng)。
      [0207] 該冷卻回路進一步包括圍繞縱向軸線Z1延伸的環(huán)形導管427。環(huán)形導管427的中 線在橫斷于(特別是垂直于)縱向軸線Z1的平面中延伸。環(huán)形導管427可限定在第二部 件407與中心形成芯部403之間。
      [0208] 通道420沿第二部件407的外表面延伸,直到到達環(huán)形導管427。
      [0209] 冷卻流體通過入口導管413進入凸模元件2,冷卻流體從那里進入輸送凹部415 中。通過面向輸送凹部415的通道420,冷卻流體然后到達環(huán)形導管427中。從這里,冷卻 流體進入與返回凹部416連通的通道420中,在此之后,其通過出口導管418離開凸模元件 402。
      [0210] 環(huán)形導管427設置在中心形成芯部403的表面附近,所述表面形成預成型件的開 口端。因此,環(huán)形導管427旨在冷卻預成型件的頸部。
      [0211] 凸模元件402進一步包括另一冷卻回路,以用于冷卻預成型件的底部。所述另一 冷卻回路還旨在用于冷卻預成型件的側壁,即,冷卻預成型件的介于頸部與底部之間的部 分。
      [0212] 所述另一冷卻回路包括進入導管429,該進入導管沿縱向軸線Z1在與第一部件 406同軸的管狀元件430內(nèi)部延伸。進入導管429在中心形成芯部403內(nèi)延續(xù),并且在鄰近 于中心形成芯部403的形成預成型件的底部的部分處終止。
      [0213] 環(huán)形腔室453被限定在中心形成芯部403內(nèi)部,以便使得來自于進入導管429的 冷卻流體能夠冷卻預成型件的側壁。冷卻流體從環(huán)形腔室453進入到被限定在管狀元件 430外部的移除導管432中,然后離開凸模元件402。
      [0214] 用于冷卻預成型件的頸部的冷卻回路以及用于冷卻預成型件的底部和側壁的另 一冷卻回路是彼此獨立的。換言之,在凸模元件402中,在冷卻回路內(nèi)部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不 與在所述另一冷卻回路內(nèi)部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混合。
      [0215] 圖13示出了用于獲得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對象505 (例如容器的蓋)的模制單元 60 〇
      [0216] 然而,將參考圖13在下面所描述的內(nèi)容也可應用到被構造成用于形成除了蓋之 外的對象的模具,以便獲得例如諸如密封件、預成型件或容器等對象。
      [0217] 模制單元60包括凸模元件502,凸模元件適于在內(nèi)部形成對象505。模制單元60 進一步包括凹模元件61,凹模元件適于形成對象505的外表面。
      [0218] 在圖13中所示的實例中,凸模元件502和凹模元件61被構造為通過壓縮模制而 獲得對象505。然而,將在下面描述的內(nèi)容也可以應用于通過注射成型獲得的對象。
      [0219] 凸模元件502包括中心形成芯部503,該中心形成芯部具有用于在內(nèi)部形成對象 505的底壁的形成端部。此外,中心形成芯部503的形成端部被構造成形成密封唇的從對象 505的底壁突出的一部分。
      [0220] 中心形成芯部503沿縱向軸線Z2延伸。
      [0221] 凸模元件502進一步包括管狀形成構件504,管狀形成構件設置在中心形成芯部 503外部并且在圖14中詳細地示出。特別地,管狀形成構件504包圍中心形成芯部503。
      [0222] 管狀形成構件504具有成型端部62,該成型端部設置成用于形成對象505的密封 唇的一部分。更特別地,中心形成芯部503形成密封唇的內(nèi)表面,而管狀形成構件504形成 唇的外表面。
      [0223] 此外,管狀形成構件504的成型端部62設置成在內(nèi)部形成對象505的側壁。如果 對象505是蓋,則側壁可設置有緊固元件,例如螺紋,以將蓋緊固于待封閉的容器。
      [0224] 應理解的是,管狀形成構件504的成型端部62可被構造成不同于上述的成型端 部,特別是在對象505不是蓋的情況下。
      [0225] 管狀形成構件504被構造為熱管。特別地,管狀形成構件504 (即使這在圖14中不 是可見的)的內(nèi)部是中空的,并且容納液體,所述液體填充限定在管狀形成構件504內(nèi)部的 體積的一部分。管狀形成構件504(以及更一般地,熱管的操作原理是基于由于熱管內(nèi)部容 納的液體的狀態(tài)的變化而從對象505移除熱。由于由正在模制的聚合物材料所發(fā)射的熱, 所述液體從液態(tài)轉(zhuǎn)化為氣態(tài)。
      [0226] 凸模元件502進一步包括用于冷卻管狀形成構件504 (或者一般而言,熱管)的冷 卻回路。該冷卻回路部分地形成在支撐管狀形成構件504的部件506內(nèi)。管狀形成構件 504可通過可移除的連接(例如通過螺紋連接)而安裝在部件506上。
      [0227] 部件506可具有管狀構造。
      [0228] 管狀形成構件504的一端部區(qū)域容納在部件506內(nèi)。
      [0229] 冷卻回路包括形成在部件506中的入口導管513,入口導管例如穿過部件506的厚 度。
      [0230] 入口導管513可以是縱向?qū)Ч?,S卩,其可平行于縱向軸線Z2延伸。此外,進一步設 置有未示出的出口導管,同樣地,該出口導管形成在部件506中。出口導管也可以是縱向 的,即,平行于縱向軸線Z2設置。出口導管可設置在與入口導管513的位置沿直徑相對的 位置中。
      [0231] 入口導管513和未示出的出口導管與環(huán)形導管527連通,該環(huán)形導管設置成用于 冷卻管狀形成構件504。環(huán)形導管527被限定在部件506與管狀形成構件504之間。
      [0232] 環(huán)形導管527可沿一延伸線延伸,所述延伸線被設置為以環(huán)形的方式封閉的線、 并位于橫斷于(特別是垂直于)縱向軸線Z2的平面中。
      [0233] 兩個密封環(huán)64可以設置在部件506與管狀形成構件504之間、并位于環(huán)形導管 527的相對兩側上。密封環(huán)64防止冷卻流體在部件506與管狀形成構件504之間泄漏。
      [0234] 凸模元件502進一步包括適合用于冷卻中心形成芯部503的另一冷卻回路。
      [0235] 所述另一冷卻回路可包括形成在管狀元件530內(nèi)的進入導管529,所述進入導管 沿縱向軸線線Z2延伸。管狀元件530設置在中心形成芯部503內(nèi)部。
      [0236] 在所述另一冷卻導管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可以經(jīng)由進入導管529被輸送到中心形 成芯部503的形成端部附近,以便冷卻對象505的底壁,并且,如果需要的話,冷卻對象的密 封唇。
      [0237] 移除導管532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503內(nèi)部,以在冷卻流體已經(jīng)冷卻了對象505 之后移除在所述另一冷卻回路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移除導管532可限定于介于管狀元件 530與中心形成芯部503之間的間隙中。
      [0238] 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503內(nèi)的所述另一冷卻回路獨立于用于冷卻管狀形成構件 504的冷卻回路。
      [0239] 凸模元件502的其它部件與參照圖1描述的凸模元件2的其它部件相同,并且將 不再詳細描述。
      [0240] 在操作過程中,在對象505被成型在凸模元件502與凹模元件61之間的同時,熱 管(管狀形成構件504通過該熱管實現(xiàn))冷卻正在形成對象505的熱聚合物材料。被包含 在熱管內(nèi)的液體被加熱并轉(zhuǎn)變成氣態(tài),因此從對象505移除了大量的熱。
      [0241] 冷卻流體通過入口導管513進入與管狀形成構件504相關聯(lián)的冷卻回路。冷卻流 體到達環(huán)形導管527中并且冷卻管狀形成構件504 (即,熱管)。特別地,冷卻流體冷卻管狀 形成構件504的與成型端部62相對的端部區(qū)域63。
      [0242] 在已冷卻了管狀形成構件504之后,冷卻流體通過形成在部件506中的未示出的 出口導管而離開冷卻回路。
      [0243] 同時,在與中心形成芯部503相關聯(lián)的另一冷卻回路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使得中心 形成芯部503的溫度能夠被保持受限制。
      [0244] 因此,對象505可被有效地冷卻,使得生產(chǎn)速度能夠被提高,并且循環(huán)時間能夠被 減少。
      [0245] 在所示的實例中,熱管限定用于與待形成對象505的聚合物材料接觸的元件,即, 管狀形成構件504。
      [0246] 在替換實施例中,也可使用熱管來實現(xiàn)除旨在與聚合物材料接觸的管狀形成構件 504以外的模具部件。例如,可用熱管實現(xiàn)凹模元件61的旨在與聚合物材料接觸的一個或 多個部件。
      [0247] 也可以使用熱管來實現(xiàn)不需要直接與聚合物材料形成接觸的模具部件,在這種情 況下,熱管將被設置成從與塑料材料相互作用的形成元件移除熱。
      [0248] 例如,管狀形成構件504可實現(xiàn)為兩個部件,S卩,成型端部62可被制成為與管狀形 成構件504的剩余部分不同的部件。
      [0249] 在這種情況下,成型端部62可被構造成由具有良好導熱性能的材料制成的實心 本體。相反,管狀形成構件504的剩余部分可用熱管實現(xiàn)。
      [0250] 當成型端部具有相當復雜的幾何形狀、從而使得其可能難以用熱管實現(xiàn)時,可成 功地米用該后一種解決方案。
      [0251] 總之,熱管可用于實現(xiàn)這樣的模具部件,即,即使該模具部件不必被設計成與形成 對象的聚合物材料直接接觸,該模具部件也能被設置在對象與冷卻流體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的 冷卻回路之間。
      [0252] 圖15示意性地示出了凸模元件的管狀形成構件604,所述凸模元件適用于通過注 射模制或壓縮模制形成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對象。圖15中部分地示出的凸模元件所形成 的對象可例如是用于容器的蓋、用于蓋的密封件、容器或用于獲得容器(特別是瓶)的預成 型件。管狀形成構件604具有縱向軸線Z3。
      [0253] 管狀形成構件604具有形成端部662,該形成端部的形狀已示意地畫在圖15中,并 且該形成端部能夠與聚合物材料相互作用以根據(jù)期望的幾何形狀形成聚合物材料。
      [0254] 管狀形成構件604進一步具有與形成端部662相對的支撐端部663,該支撐端部能 夠被緊固于凸模元件的未示出的支撐元件。
      [0255] 管狀形成構件604可被實現(xiàn)為兩個部件。特別地,管狀形成構件604可包括外部 部件607和內(nèi)部部件608,如圖15中用點劃線所示出的。
      [0256] 外部部件607和內(nèi)部部件608兩者均可具有基本上管狀的構造。內(nèi)部部件608相 對于外部部件607同軸地設置于外部部件607內(nèi)。
      [0257] 內(nèi)部部件608和外部部件607可由于可移除的(即非永久性的)連接而連接于彼 此。
      [0258] 管狀形成構件604設置有冷卻回路,冷卻流體可通過該冷卻回路而在管狀形成構 件604中循環(huán),以便冷卻形成端部662。
      [0259] 該冷卻回路可包括形成在環(huán)形形成構件604的形成端部中的環(huán)形導管627。環(huán)形 導管627可被限定在外部部件607與內(nèi)部部件608之間。例如,環(huán)形導管627可通過一凹 槽限定,該凹槽形成在外部部件607中、由內(nèi)部部件608徑向地封閉,所述內(nèi)部部件可具有 光滑的外表面。對于環(huán)形導管627來說,其也可通過形成在內(nèi)部部件608中的凹槽、或者通 過分別形成在內(nèi)部部件608和外部件中607中的兩個面對的凹槽限定。
      [0260] 環(huán)形導管627沿一延伸線延伸,該延伸線圍繞縱向軸線Z3以環(huán)狀的方式封閉。其 延伸線可以位于橫斷于縱向軸線(特別是垂直于縱向軸線)的平面中。延伸線可以是圓形 的。
      [0261] 入口通路622與環(huán)形導管627連通,例如通入到環(huán)形導管627中。入口通路622 被限定在外部部件607與內(nèi)部部件608之間。
      [0262] 入口通路622使得冷卻流體能夠進入凸模元件以到達環(huán)形導管627。入口通路622 在管狀形成構件604中縱向地延伸。特別地,入口通路622可平行于縱向軸線Z3。
      [0263] 該冷卻回路進一步包括與環(huán)形導管627連通的出口通路623,以便將在環(huán)形導管 627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朝向支撐端部663輸送。特別地,出口通路623被限定在外部部件 607與內(nèi)部部件608之間。
      [0264] 出口通路623使得冷卻流體能夠在通過環(huán)形導管627之后離開凸模元件。
      [0265] 同樣地,出口通路623在管狀形成構件604中縱向地延伸。特別地,出口通路623 可平行于縱向軸線Z3。
      [0266] 在圖15中所示的實例中,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由形成在外部部件607的 內(nèi)表面上的相應的縱向通道620限定。通道620由內(nèi)部部件608的圓柱形外表面徑向地封 閉。
      [0267] 可替換地,入口通路622和/或出口通路623可由形成在內(nèi)部部件608的外表面 上的相應的縱向通道限定,所述縱向通道由外部部件607的圓柱形內(nèi)表面徑向地封閉。
      [0268] 還可能的是,在內(nèi)部部件608和外部部件607兩者上,可限定有相應的縱向通道, 當所述縱向通道面向彼此時限定入口通路622和/或出口通路623。
      [0269] 在任何情況下,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圍繞縱向軸線Z3均可具有至少10° 的角度尺寸,優(yōu)選地至少30°的角度尺寸。以這種方式,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將確 保冷卻流體的高流量,以便有效地冷卻形成端部662。
      [0270] 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可設置在沿直徑相對的位置中。
      [0271] 在替換實施例中,冷卻回路可包括圍繞縱向軸線Z3分布的多個入口通路622,以 便將冷卻流體朝向環(huán)形導管627輸送。
      [0272] 冷卻回路還可包括圍繞縱向軸線Z3分布的多個出口通路623,以便將冷卻流體從 環(huán)形導管627移除。
      [0273] 在這種情況下,圍繞縱向軸線Z3的入口通路622的角度尺寸之和可等于至少 10°,優(yōu)選地大于30°。這同樣適用于出口通路623的角度尺寸的之和。
      [0274] 管狀形成構件604進一步包括設置在支撐端部663上的連接部件606,以便將冷卻 流體供給到形成在管狀形成構件604中的冷卻回路中、并且將冷卻流體從所述回路排出。
      [0275] 為此目的,連接部件606可設置有入口 615,該入口的形狀形成為例如像一入口 孔,以便將來自未示出的源的冷卻流體朝向入口通路622輸送。
      [0276] 該連接部件606可進一步設置有出口 616,該出口的形狀形成為例如像一出口孔, 以移除來自出口通路623的冷卻流體。
      [0277] 入口 615和出口 616可以是縱向的,S卩,設置成平行于縱向軸線Z3,例如,相對于縱 向軸線Z3位于各自的沿直徑相對的位置中。
      [0278] 入口 615和出口 616沿接口區(qū)域670分別面向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所述 接口區(qū)域可被構造為橫斷于(特別是垂直于)縱向軸線Z3設置的平面接口。
      [0279] 在接口區(qū)域670中,外部部件607與連接部件606相接觸。
      [0280] 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圍繞縱向軸線Z3的角度尺寸(所述角度尺寸在接 口區(qū)域670中測量)分別大于入口 615和出口 616的相應角度范圍。以這種方式,可限定 外部部件607相對于連接部件606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入口 615將與 入口通道622流體連通、并且出口 616將與出口通路623流體連通。
      [0281] 因此,入口 615和出口 616限定第一通路裝置,而入口通路622和出口通路623限 定第二通路裝置,在外部部件607相對于連接部件606的多個角度位置中,第一通路裝置與 第二通路裝置流體連通(特別地,第一通路裝置面向第二通路裝置)。
      [0282] 連接部件606可設置有基準元件665,所述基準元件的形狀形成為像銷一樣,所述 基準元件能夠與支撐元件的孔接合,以確保連接部件606相對于支撐元件被安裝在預定的 角度位置中。
      [0283] 凸模元件可進一步包括中心形成芯部,該中心形成芯部設置在管狀形成構件604 內(nèi)部,以便形成對象的期望獲得的一部分(特別是所述對象的底壁)。如果凸模元件被構造 成形成蓋或密封件,則中心形成芯部的結構可具有類似于圖1和2中所示的中心形成芯部 3 〇
      [0284] 在中心形成芯部中,可形成有另一冷卻回路,在該另一冷卻回路中,冷卻流體將循 環(huán)以便冷卻對象的由中心形成芯部所形成的部分。
      [0285] 形成在中心形成芯部中的所述另一冷卻回路獨立于形成在管狀形成構件604中 的冷卻回路。換言之,在這兩個回路中循環(huán)的冷卻流體不會在凸模元件內(nèi)部混合在一起。
      [0286] 上述冷卻回路和所述另一冷卻回路使得能夠?qū)χ行男纬尚静亢凸軤钚纬蓸嫾?04 進行有效冷卻,特別地,如果中心形成芯部和管狀形成構件604可相對于彼此移動(例如以 便從凸模元件移除對象的設置有底切部的一部分),可進行所述有效冷卻。
      [0287] 一般而言,輸送凹部、返回凹部、通道、入口通路和出口通路的形狀和尺寸、以及它 們的數(shù)量可自由地選擇,只要確保冷卻流體的足夠流量即可。例如,具有部分地為圓形的橫 截面的通道、凹部或通路可通過用機械工具進行機加工而非常簡單地獲得,但也可采用不 同于部分地為圓形形狀的形狀。此外,如果冷卻流體的流量是相等的,則可降低凹部、通道 或通路的角度范圍,并且增加它們的深度。這適用于所有示出的實施例。
      【權利要求】
      1. 一種凸模元件,所述凸模元件包括冷卻回路,所述冷卻回路具有在所述凸模元件的 第一部件(6 ;106 ;206 ;306 ;406 ;606)中獲得的第一通路裝置(15,16 ;115,116 ;215,216 ; 315,316 ;415,416 ;615,616)以及在所述凸模元件的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 中獲得的第二通路裝置(20 ;120 ;220 ;320 ;420 ;620),所述第一通路裝置(15,16 ;115, 116 ;215,216 ;315,316 ;415,416 ;615,616)和所述第二通路裝置(20 ;120 ;220 ;320 ;420 ; 620)圍繞所述凸模元件的縱向軸線(Z ;Z1 ;Z3)分布,從而存在所述第一部件(6 ;106 ;206 ; 306 ;406 ;606)相對于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的多個角度位置,在所述 多個角度位置中,所述第一通路裝置(15,16 ;115,116 ;215,216 ;315,316 ;415,416 ;615, 616)與所述第二通路裝置(20 ;120 ;220 ;320 ;420 ;620)流體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通過能移除的連接而固定于所述第一部件(6 ;106 ;206 ; 306 ;406 ;606),以使得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被安裝成在所述凸模元 件的操作過程中不能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出;1〇6 ;206 ;306 ;406 ;606)轉(zhuǎn)動。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能移除的連接為螺紋連接。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 607)具有緊固端部以及與所述緊固端部相對的另一端部,所述緊固端部能移除地固定于 所述第一部件(6 ;106 ;206 ;306 ;406 ;606),所述第二通路裝置((20 ;120 ;220 ;320 ;420 ; 620)從所述緊固端部朝向所述另一端部延伸并在所述第一部件與所述第二部件之間的接 口區(qū)域(70 ;670)中面向所述第一通路裝置(15,16 ;115,116 ;215,216 ;315,316 ;415,416 ; 615,616)。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在所述接口區(qū)域(70)中,所述第二部件(7 ; 107 ;207 ;307 ;407)的所述緊固端部被插入于所述第一部件(6 ;106 ;206 ;306 ;406)內(nèi)部, 以使得所述第二部件的長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件內(nèi)部、并且所述第二部件的長度的 剩余部分從所述第一部件突出。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接口區(qū)域(670)的形狀形成為橫斷于、 特別是垂直于所述縱向軸線布置的平面,從而在所述接口區(qū)域(670)中,所述第一通路裝 置(115,116)正面地與所述第二通路裝置(120)連通。
      6. 根據(jù)權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 是用于形成對象(5)的一部分的形成端部。
      7.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通路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 一縱向通路(15,16 ;115,116 ;215,216 ;315,316 ;415,416 ;615,616),并且所述第二通路 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第二縱向通路(20 ;120 ;220 ;320 ;420 ;620),所述第一通路具有圍繞所 述縱向軸線的角度尺寸(B),該角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通路的圍繞所述縱向軸線的角度尺 寸(A),從而在所述多個角度位置中對于所述第二通路的整個角度尺寸來說所述至少一個 第二通路均面向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通路。
      8.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第一通路裝置包括輸送凹部 (15 ;115 ;215 ;315 ;415 ;615)和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所述第二通路裝 置包括圍繞所述縱向軸線(Z ;Z1 ;Z3)分布的多個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輸送凹部(15 ;115 ;215 ;315 ;415 ;615) 和所述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沿所述縱向軸線(Z ;Z1 ;Z3)在相同的高度 處在第一部件中獲得。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輸送凹部(15 ;115 ;215 ;315 ;415 ; 615) 和所述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被設置在相對于所述縱向軸線(Z ;Z1 ; Z3)沿直徑相對的位置中。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一對分離表面(17)介于所 述輸送凹部(15 ;115 ;215 ;315 ;415 ;615)與所述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 之間,每個分離表面(17)均與所述第二部件的表面部分(21)接觸,以便將所述輸送凹部與 所述返回凹部隔離。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一個通道面向所 述輸送凹部(15 ;115 ;215 ;315 ;415 ;615),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一個通道面向所述返回 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并且所述多個通道中的至少一個通道(20 ;120 ;220 ; 320 ;420 ;620)面向每個分離表面(17)。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輸送凹部(15 ;115 ; 215 ;315 ;415 ;615)和所述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616)在所述第一部件(6 ; 106 ;206 ;306 ;406 ;606)的內(nèi)表面上獲得,所述多個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在 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的外表面上獲得。
      14. 根據(jù)任一前述權利要求中所述的凸模元件,并且進一步包括管狀形成構件(4; 404 ;604),所述管狀形成構件設置有用于形成對象(5)的一部分的形成表面,所述第一部 件(6 ;106 ;206 ;306 ;406 ;606)和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被包括在所 述管狀形成構件(4 ;404 ;604)中,所述形成表面優(yōu)選地在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 407 ;607)上獲得。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4所述的凸模元件,其中,所述管狀形成構件(4 ;404 ;604)包括與 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同軸的第三部件(8 ;608)。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凸模元件,當權利要求14從屬于權利要求8至13中的任 一項時,其中,所述多個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沿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 307 ;407 ;607)的從所述第一部件陽;106 ;206 ;306 ;406 ;606)突出的區(qū)域延續(xù),所述第三 部件(8 ;608)的橫向面在所述區(qū)域中面向所述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以便封 閉所述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并且限定相應的導管(24,25)。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項所述的凸模元件,當權利要求14從屬于權利要求8 至13中的任一項時,其中,所述冷卻回路包括連通導管(27 ;427 ;627),所述連通導管的形 狀優(yōu)選地形成為環(huán)形導管,所述環(huán)形導管通過所述多個通道(20 ;120 ;220 ;320 ;420 ;620) 與所述輸送凹部(15 ;115 ;215 ;315 ;415 ;615)和所述返回凹部(16 ;116 ;216 ;316 ;416 ; 616) 兩者連通,所述連通導管(27 ;427 ;627)被布置成靠近所述形成表面。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元件17所述的凸模元件,當從屬于權利要求15或16時,其中,所述 連通導管(27 ;427 ;627)被限定在所述第二部件(7 ;107 ;207 ;307 ;407 ;607)與所述第三 部件(8 ;608)之間。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凸模元件,并且進一步包括中心形成芯部 (3;403),所述中心形成芯部布置在所述管狀形成構件(4;404;604)內(nèi)部以用于形成所述 對象(5)的另一部分。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9所述的凸模元件,并且進一步包括用于冷卻所述中心形成芯部 (3 ;403)的另一冷卻回路,所述另一冷卻回路獨立于所述冷卻回路。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凸模元件,并且進一步包括移動裝置(36),所述移動 裝置用于在所述中心形成芯部(3 ;403)與所述管狀形成構件(4 ;404 ;604)之間產(chǎn)生相對 運動,以使形成在所述中心形成芯部(3 ;403)與所述管狀形成構件(4 ;404 ;604)之間的底 切部分脫離。
      【文檔編號】B29C33/04GK104093534SQ201380006214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達維德·佩納齊 申請人:薩克米伊莫拉機械合作社合作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