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注塑模具的定模頂出機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市面上的注塑模具不能長距離開模,必須是在限定距離范圍內開模。由于開模距離的限制,頂出高度不夠,往往造成產品不能自動脫模,尤其是高度較大的產品。同時因某些產品有特殊結構的要求,需要從注塑機進澆側頂出,這種模具通常采用油缸實現(xiàn)頂出,但是油缸工作效率低,且伴隨油壓污染,對于高要求產品的注塑模具不能使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點,為現(xiàn)有注塑模具提供一種定模頂出機構,使模具在開模時不受固定開模距離的限制,并在模具開模的過程中成型的產品能自動脫模。
為實現(xiàn)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注塑模具的定模頂出機構,包括與定模固定連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轉動連接頂出勾,所述頂出勾的一端制有第一凸臺,所述頂出勾的另一端制有第二凸臺;還包括第一保護板,所述第一保護板通過第一螺栓固定在脫料板上,且所述第一保護板與所述脫料板之間存在第一空隙,所述第一螺栓上套設有第一螺栓保護套,所述第一螺栓保護套位于所述第一空隙中;還包括第二保護板,所述第二保護板通過第二螺栓固定在動模上,且所述第二保護板與所述動模之間存在第二空隙,所述第二螺栓上套設有第二螺栓保護套,所述第二螺栓保護套位于所述第二空隙中;開模過程中,所述第二凸臺與所述第二螺栓保護套接觸,所述第一凸臺與所述第一螺栓保護套接觸。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第二凸臺的兩側制成斜面,使得所述第二凸臺呈近似于梯形。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一、本發(fā)明采用掛壁式外圍設計,不占用模具內部空間;二、模具可以無限度開模,開模距離不受限制;三、在模具開模的過程中塑件自動脫落,提高工作效率;四、適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模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局部的爆炸圖。
圖3是使用本發(fā)明的注塑模具開模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使用本發(fā)明的注塑模具合模狀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4所示,注塑模具的定模頂出機構,包括與定模41固定連接的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的一端通過銷軸33轉動連接頂出勾3,所述頂出勾3的一端制有第一凸臺31,所述頂出勾3的另一端制有第二凸臺32,所述第二凸臺32的兩側制成斜面,使得所述第二凸臺32呈近似于梯形。還包括第一保護板1,所述第一保護板1通過第一螺栓12固定在注塑模具的脫料板11上,且所述第一保護板1與所述脫料板11之間存在第一空隙,所述第一螺栓12上套設有第一螺栓保護套121,所述第一螺栓保護套121位于所述第一空隙中;還包括第二保護板2,所述第二保護板2通過第二螺栓13固定在動模21上,且所述第二保護板2與所述動模21之間存在第二空隙,所述第二螺栓13上套設有第二螺栓保護套122,所述第二螺栓保護套122位于所述第二空隙中。
注塑模具開模時,動模21帶動第二保護板2及第二螺栓13向下移動離開定模41,第二螺栓13在下移過程中,套設在第二螺栓13外面的第二螺栓保護套122頂著第二凸臺32,使得頂出勾3發(fā)生旋轉。頂出勾3旋轉過程中,第一凸臺31壓著第一螺栓保護套121使得第一保護板1和脫料板11一起下移,脫料板11下移使得塑件5脫離模具的型腔,成功實現(xiàn)脫模。
這種脫模頂出機構通過螺栓固定注塑模具上,采用掛壁式外圍設計,不占用模具內部空間;模具可以無限度開模,開模距離不受限制;在模具開模的過程中塑件自動脫落,縮短生產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螺栓12上套設有第一螺栓保護套121,確保第一保護板1與脫料板11之間存在第一空隙,第二螺栓13上套設有第二螺栓保護套122,第二保護板2與動模21之間存在第二空隙。第二凸臺32的兩側制成斜面,與第二螺栓保護套122的接觸面滑動更順暢。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