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沉浸式換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沉浸式換熱器,屬于化工領域。
背景技術:
沉浸式換熱器是當前應用成熟的換熱器,為了達到延長熱交換的時間,通常是將熱交換管做成盤繞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蛇管式換熱器。蛇管式換熱器可以是做成以圓心為中心,由內向外擴散開的同心圓,類似盆狀的蚊香形狀,還可以做成彈簧狀,延長待熱交換的流體在熱交換管中的停留時間。但是沉浸式換熱器,沉浸在大的容積中,就使得管外流體很多,管內流體少,傳熱效果不理想。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沉浸式換熱器,本沉浸式換熱器可以增加管內流體體積和管外流體體積比,充分利用容積及交換液。本沉浸式換熱器,包括容箱和布置在容箱里面的換熱管,所述換熱管的進料管和出料管穿過容箱壁,伸到容箱的外面,容箱下端設置有進液口,進液口的相對面的上端設置有出液口 ;所述換熱管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所述進料管設置在與出液口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所述出料管設置在于進液口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所述換熱管盤繞著呈螺旋狀。所述容箱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所述的換熱管俯視圖呈正方形排布。所述容箱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換熱管的俯視圖為圓形。本沉浸式換熱器的換熱管的橫截面呈正方形,換熱管可以排列緊密,占容箱的比例就大,這樣可以在提高容箱的利用率和容箱中熱交換液體的交換效率。
圖I是本發(fā)明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剖面圖(實施例I的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剖面圖(實施例2的視圖),
附圖標明列表1一容箱,2—出液口,3—進料管,4一進液口,5—出料管,6—換熱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圖I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虛線表示容箱內部構件,從圖中可以看出,本沉浸式換熱器,包括容箱I和布置在容箱I里面的換熱管6,換熱管6的進料管3和出料管5穿過容箱壁,伸到容箱I的外面,容箱I下端設置有進液口 4,進液口 4的相對面的上端設置有出液口 2 ;進料管3設置在與出液口 2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出料管5設置在于進液口4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換熱管6盤繞著呈螺旋狀。實施例1,如圖2所示,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剖面圖,容箱I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換熱管6俯視圖呈正方形排布。實施例2,如圖3所示,圖3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剖面圖,容箱I的橫截面為圓形,換熱管6的俯視圖中呈圓形。根據容箱I的形狀,變換換熱管6盤繞在容箱中的形狀,達到合理利用容箱1,達到最理想的熱交換效率。換熱管6的橫截面為正方形,也是為了在盤繞過程中合理布置盤繞間隙。
本發(fā)明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技術手段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
權利要求
1.沉浸式換熱器,包括容箱和布置在容箱里面的換熱管,其特征是所述換熱管的進料管和出料管穿過容箱壁,伸到容箱的外面,容箱下端設置有進液ロ,進液ロ的相對面的上端設置有出液ロ ;所述換熱管的橫截面為正方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沉浸式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進料管設置在與出液ロ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所述出料管設置在于進液ロ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沉浸式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換熱管盤繞著呈螺旋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沉浸式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容箱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所述的換熱管俯視圖呈正方形排布。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沉浸式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容箱的橫截面為圓形,所述換熱管的俯視圖為圓形。
全文摘要
沉浸式換熱器,包括容箱和布置在容箱里面的換熱管,換熱管的進料管和出料管穿過容箱壁,伸到容箱的外面,容箱下端設置有進液口,進液口的相對面的上端設置有出液口;所述換熱管的橫截面為正方形,進料管設置在與出液口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出料管設置在于進液口相同水平高度的容箱壁上,換熱管盤繞著呈螺旋狀,容箱的橫截面為正方形,換熱管俯視圖呈正方形排布,或者容箱的橫截面為圓形,換熱管的俯視圖為圓形。本發(fā)明能夠提高容箱容積和容箱內熱交換也的利用率。
文檔編號F28F1/04GK102706184SQ20121012584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26日
發(fā)明者彭文勇, 朱兵, 李宏麗, 李曉光, 王保成, 邵春迎 申請人:南京威爾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