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除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使居住空間等室內的空氣循環(huán)、借助吸附空氣中含有的水分的干燥劑進行除濕來調整室內濕度的除濕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現有的除濕裝置提出了以下方案:使用承載有進行水分的吸附及解吸的吸附劑的旋轉式的干燥劑轉動體,作為該干燥劑轉動體的解吸部的再生熱源利用熱泵的熱交換器。在該除濕裝置中形成這樣的構成:將干燥劑轉動體配置在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循環(huán)的空氣流路上,使干燥劑轉動體旋轉,而且使空氣依次經過再生熱源即加熱機構、干燥劑轉動體的解吸部、冷卻機構、干燥劑轉動體的吸附部,連續(xù)進行除濕運轉(例如參考專利文獻I)。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4835號公報(權利要求1、圖1)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除濕裝置中,空氣流路被分成吸附側和解吸側,干燥劑轉動體跨在這兩個空氣流路上地配置,使吸附區(qū)域和解吸區(qū)域交替地旋轉移動,因此,在干燥劑轉動體的旋轉軸部產生了滑動面。由于在這樣的滑動面上產生摩擦阻力,所以,干燥劑轉動體會因旋轉軸部的磨損等而造成耐久性降低,導致修理或零件更換的次數增加。另外,也需要考慮該滑動面處的密封性,若因連續(xù)運轉而造成滑動面的密封性降低,則在兩個空氣流路間會發(fā)生空氣泄漏,不能充分進行吸附劑的吸附、解吸,導致除濕能力下降。而且,由于在滑動面產生摩擦阻力,所以,使得用于驅動干燥劑轉動體的輸入增加。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做出的,致力于提供使用不產生滑動面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可提高裝置的耐久性并減少消耗零件、而且能高效率地進行連續(xù)除濕運轉的除濕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具備:本體,本體具有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和向除濕對象空間供給空氣的排出口 ;風路,風路設置在本體內,連通吸入口與排出口 ;加熱裝置,加熱裝置配置在風路內,對從吸入口吸入的空氣進行加熱;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配置在加熱裝置的下游側,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分離地配置在加熱裝置的下游側,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冷卻裝置,冷卻裝置配置在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之間,對通過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或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釋放濕氣被加濕的空氣進行冷卻;和切 換裝置,切換裝置配置在風路內,切換成使從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加熱裝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冷卻裝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和使從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加熱裝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冷卻裝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發(fā)明的效果根據本發(fā)明,通過借助設置在風路內的切換裝置,切換成使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依次經過加熱裝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冷卻裝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并向除濕對象空間供給調濕空氣的空氣路徑,和使除濕對象空間的空氣依次經過加熱裝置、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冷卻裝置、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并向除濕對象空間供給調濕空氣的空氣路徑,可以使用不產生滑動面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連續(xù)進行除濕運轉。另外,由于在該水分吸附解吸裝置中不產生滑動面,因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耐久性得到提高,可以減少修理次數及消耗零件。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的濕空氣線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運轉時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的濕空氣線圖。圖5是表示 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使用的吸附劑的相對濕度與平衡吸附量的關系的圖。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使用的吸附劑的經過風速和吸附、解吸速度的關系的圖。圖7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圖8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控制框圖。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圖10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控制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從上方看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設有:具有從除濕對象空間即室內吸入室內空氣(RA)的吸入口 3和向室內供給調濕空氣(SA)的排出口 4的本體I ;連通吸入口 3和排出口 4、供空氣在內部流動的風路2。在該風路2內具備:加熱空氣的加熱裝置50 ;吸附空氣中含有的水分或向空氣中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 ;冷卻空氣的冷卻裝置20 ;對風路2內的空氣進行送風的送風裝置30 ;切換在風路2內流動的空氣的路徑的切換裝置40a、40b。圖1的A、B分別表示在風路2內流動的空氣的路徑,圖1 (a)是空氣路徑A的情況的圖,圖1 (b)是空氣路徑B的情況的圖??諝饴窂紸是室內空氣從吸入口 3被吸入,經過加熱裝置50、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冷卻裝置20、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經由送風裝置30從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給的路徑??諝饴窂紹是室內空氣從吸入口 3被吸入,經過加熱裝置50、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冷卻裝置20、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經由送風裝置30從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給的路徑。該空氣路徑A和空氣路徑B被設定成通過切換裝置40a、40b按預先確定的時間進行切換。切換裝置40a、40b使用閘板等,雖然未圖示,但通過對用于閘板動作的馬達旋轉動作進行控制來進行空氣路徑的切換。將該馬達旋轉動作的定時設定成預先確定的時間。風路2形成為使連接吸入口 3和排出口 4的管路在中途分支成兩個方向的結構。切換裝置40a被配置在該分支開始的部位,切換裝置40b被配置在分支結束的部位。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冷卻裝置20以及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被配置成介于切換裝置40a和切換裝置40b之間,且配置成空氣在相對于從吸入口 3向著排出口 4的空氣流動方向大致呈直角的方向上進行流動的朝向。通過形成這樣的風路2的結構,無需形成復雜的管路結構,只進行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動作就可以在一個風路2內構成兩個空氣路徑。為了得到大的通風截面面積,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由沿著風路2的配置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部位的管路截面的多邊形截面的多孔質平板等構成,可以使空氣在厚度方向經過地構成孔。另外,在風路2內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是上述的配置結構,因而,在增大通風截面面積的情況下,只要擴大風路2內的切換裝置40a與切換裝置40b的間隔(圖1的左右方向),增大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截面面積即可,可以抑制本體I向寬度方向(圖1的上下方向)大型化。另外,多孔質平板若形成沿著管路截面的形狀而能得到同樣的效果,則不限定形狀。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和冷卻裝置20在空氣路徑A、B中的任意一個路徑的情況下都在空氣流動方向大致串聯(lián)地配置,冷卻裝置20設置在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之間。通過使各自的空氣經過面相向地配置這些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IOb和冷卻裝置20,可以將這些裝置在風路2內收納在小空間中,可以使除濕裝置小型化。另外,此處所說的相向也可以是稍微錯開些角度的方式,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在形成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多孔質平板的表面,進行吸附劑的涂敷、表面處理或浸潰,所述吸附劑例如像沸石、硅膠、活性炭等那樣具有以下特性: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附水分(吸收濕氣),對濕度相對低的空氣解吸水分(釋放濕氣)。這些吸附劑具有可以相對于空氣的相對濕度進行吸附的水分量(平衡吸附量)。當吸附劑從某相對濕度的空氣持續(xù)吸附水分而達到平衡吸附量時,吸附劑形成平衡狀態(tài),不能再進一步吸附水分量。因此,需要在形成平衡狀態(tài)之前對空氣解吸水分,重新形成可吸附的狀態(tài)。設置冷卻裝置20的目的在于:將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空氣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提高空氣的相對濕度,而且將空氣中含有的水分作為冷凝水清除。雖然未進行圖示,但對于由冷卻裝置20冷凝的水分,與一般的除濕裝置同樣,例如設置排水路徑,被向本體I的外部排出。冷凝裝置20使用熱泵的低溫側熱交換器即蒸發(fā)器,加熱裝置50使用熱泵的高溫側熱交換器即冷凝器,雖然未進行圖示,但冷卻裝置20和加熱裝置50利用配管連接,構成制冷劑回路。在這些熱交換器的配管上設置溫度傳感器,基于溫度傳感器測定的溫度信息控制制冷劑回路,使得各個熱 交換器成為適合除濕運轉的加熱及冷卻溫度。
送風裝置30由風扇等構成,可以根據空氣條件設定在風路2內流動的空氣的風量。在使風扇旋轉的馬達使用DC馬達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使電流值變化地控制轉速來控制風量,在使用AC馬達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變換器控制使電源頻率變化地控制轉速來控制風量。另外,通過控制送風裝置30的風量,經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IOb的空氣的流速也發(fā)生變化。如果經過吸附劑的空氣的流速提高,則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所使用的吸附劑的吸附、解吸速度(吸附、解吸時的空氣與吸附劑之間的水分移動速度)提高,因此,通過增加送風裝置30的風量,可以提高吸附劑的吸附解吸能力。另外,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送風裝置30被配置在風路2內的最下游,但只要能得到空氣路徑A、B中的目標風量即可,因而,也可以配置在圖1的配置位置的上游,例如風路2內的最上游等,另外也可以配置在上游和下游等多處,對送風裝置30的配置位置和數量沒有限定。接著,就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除濕裝置動作時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的濕空氣線圖。圖2的濕空氣線圖的縱軸是空氣的絕對濕度,橫軸是空氣的干球溫度。另外,圖2中的曲線表示飽和空氣,飽和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而且,圖2中的虛線表示露點溫度,是飽和空氣狀態(tài)時的干球溫度。在圖2中,用(I) (5)表示濕空氣線圖中的空氣狀態(tài),分別對應于圖1 (a)中的 A (I) A (5)、圖 1 (b)中的 B (I) B (5)。利用圖2和圖1 (a)說明空氣路徑A的情況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I)的狀態(tài)的室內空氣被導入風路2的吸入口 3,流入加熱裝置50。流入加熱裝置50的空氣在經過加熱裝置50時被加熱,在絕對濕度大致恒定的狀態(tài)下干球溫度上升,成為
(2)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變化由于向偏離飽和空氣曲線的方向進行變化,因此,(2)的狀態(tài)下的相對濕度低于(I)的狀態(tài)。這樣,在從(I)向(2)的狀態(tài)變化中,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容易解吸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2)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水分含量向空氣中解吸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空氣被加濕,干球溫度降低的同時絕對濕度上升,成為(3)的狀態(tài)。另外,通過絕對濕度上升,露點溫度上升。在此,干球溫度的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在解吸時進行吸熱反應。這樣,在從(2)向(3)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解吸反應,對空氣進行加濕,使露點溫度上升,向在接下來經過的冷卻裝置20中水分容易被冷凝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3)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冷卻裝置20。流入了冷卻裝置20的空氣在經過冷卻裝置20時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成為(4)的狀態(tài)。通過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3)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與(4)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的差分的水分被冷凝,空氣被除濕。并且,通過該冷卻,空氣成為飽和空氣,空氣的相對濕度提高到100%左右。這樣,在從(3)向(4)的狀態(tài)變化中,進行空氣除濕的同時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4)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水分含量從空氣中吸附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空氣被除濕,干球溫度上升的同時絕對濕度下降,成為(5)的狀態(tài)。在此,干球溫度的上升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在吸附時進行放熱反應。這樣,在從(4)向(5)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吸附反應,對空氣進行除濕,向對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進行變化。(5)的狀態(tài)的空氣經由送風裝置30由風路2的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
5口 ο接著,利用圖2和圖1 (b)說明空氣路徑B的情況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I)的狀態(tài)的室內空氣被導入風路2的吸入口 3,流入加熱裝置50。流入加熱裝置50的空氣在經過加熱裝置50時被加熱,在絕對濕度大致恒定的狀態(tài)下干球溫度上升,成為(2)的狀態(tài)。由于該狀態(tài)變化向偏離飽和空氣曲線的方向進行變化,因此,(2)的狀態(tài)下的相對濕度低于(I)的狀態(tài)。這樣,在從(I)向(2)的狀態(tài)變化中,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容易解吸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2)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水分含量向空氣中解吸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空氣被加濕,干球溫度降低的同時絕對濕度上升,成為(3)的狀態(tài)。另外,通過絕對濕度上升,露點溫度上升。在此,干球溫度的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在解吸時進行吸熱反應。這樣,在從(2)向(3)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解吸反應,對空氣進行加濕,使露點溫度上升,向在接下來經過的冷卻裝置20中水分容易被冷凝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3)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冷卻裝置20。流入了冷卻裝置20的空氣在經過冷卻裝置20時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成為 (4)的狀態(tài)。通過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3)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與(4)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的差分的水分被冷凝,空氣被除濕。并且,通過該冷卻,空氣成為飽和空氣,空氣的相對濕度提高到100%左右。這樣,在從(3)向(4)的狀態(tài)變化中,進行空氣除濕的同時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4)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水分含量從空氣中吸附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空氣被除濕,干球溫度上升的同時絕對濕度下降,成為(5)的狀態(tài)。在此,干球溫度的上升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在吸附時進行放熱反應。這樣,在從(4)向(5)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的吸附反應,對空氣進行除濕,向對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進行變化。(5)的狀態(tài)的空氣經由送風裝置30由風路2的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
5口 ο通過使切換裝置40a、40b動作,進行該空氣路徑A和空氣路徑B的切換。通過切換空氣路徑A和空氣路徑B,在空氣路徑A進行了解吸反應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在空氣路徑B進行吸附反應,在空氣路徑A進行了吸附反應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在空氣路徑B進行解吸反應。這樣,通過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動作,使得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不會形成平衡狀態(tài),因此,可以連續(xù)地進行除濕運轉。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依靠切換裝置40a、40b的空氣路徑A、B的切換被控制為按預先確定的時間來進行。例如,控制成按每三分鐘切換空氣路徑。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不是將室外那樣的環(huán)境變化大的空間的空氣用于除濕運轉,而是使用室內等環(huán)境變化小的空間的空氣進行除濕運轉,因此,容易預測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形成平衡狀態(tài)的條件。因此,通過按預先確定的時間切換空氣路徑,從而可以維持成充分發(fā)揮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吸附、解吸能力的狀態(tài),可以連續(xù)地進行除濕運轉。另外,為了優(yōu)化除濕能力,可以通過外部操作來變更該切換時間的設定。在這樣根據室內空氣的狀態(tài)優(yōu)化除濕能力的情況下,雖然在使用現有那樣的干燥劑轉動體時也可以通過改變干燥劑轉動體的轉速來優(yōu)化除濕能力,但由于有滑動面存在,因此,一旦轉速提高,則旋轉軸部的摩擦阻力也增大,容易增加無用的輸入。在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中,使用沒有滑動面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改變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時間,由此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因此,不會發(fā)生因摩擦導致的無用的輸入,是節(jié)能的。另外,將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在空氣流動方向大致串聯(lián)地配置在一個風路2內,利用切換裝置40a、40b切換空氣路徑,因此,不會發(fā)生像干燥劑轉動體那樣因空氣從滑動面泄漏導致除濕能力降低。而且,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沒有滑動面,因此可以提高作為除濕裝置的耐久性。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在吸附時和解吸時空氣的流入方向是相反的,吸附時和解吸時的通風方向為反向,因此,可以提聞除濕加濕效率。而且,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被固定在風路2內而靜止,因此,不像干燥劑轉動體那樣為了進行旋轉等動作而使得形狀受限,可以使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通風面積與風路2的形狀吻合。并且,可以確保大的通風面積,降低風速,減少壓力損失,以及增加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吸附劑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增加吸附解吸量。另外,經過冷卻裝置20的空氣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a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的解吸反應而被加濕,因此露點溫度提高。因此,在提高了冷卻裝置20的冷卻部溫度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經過了冷卻裝置20的空氣結露并除濕,與只用冷卻裝置20進行同樣的除濕的情況相比,可以減少冷卻裝置20的輸入。而且,由于經過了冷卻裝置20的空氣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b或IOa的吸附反應被除濕,因此,與只用相同的冷卻部溫度的冷卻裝置20進行除濕的情況相比,可以對大量的空氣進行除濕。另外,通過控制加熱裝置50的加熱溫度,可以使室內空氣與調濕空氣的空氣溫度形成相同的溫度,可以進行等溫除濕。第二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說明的發(fā)明解決了現有的旋轉式的干燥劑轉動體中的課題。但是,為了提高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的解吸能力而設置了解吸熱源即加熱裝置50,因此,需要通過冷卻裝置20來處理空氣通過加熱裝置50得到的熱量,導致顯熱和潛熱的處理效率降低。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作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使用的吸附劑使用具有以下特性的吸附劑:相對濕度為80 100%時的平衡吸附量(相對空氣的相對濕度可以吸附的水分量)多,與相對濕度為40 60%時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就以下除濕裝置進行說明:通過使用具有這樣特性的吸附劑,即使沒有解吸熱源即加熱裝置50,也可以進行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連續(xù)除濕運轉。圖3是從裝置的上方看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另外,對與圖1相同的構成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圖3的C、D分別表示在風路2內流動的空氣的路徑,圖3 Ca)是空氣路徑C的情況的圖,圖3 (b)是空氣路徑D的情況的圖??諝饴窂紺是室內空氣從吸入口 3被吸入,經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冷卻裝置21、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d,經由送風裝置30從排出口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給的路徑。空氣路徑D是室內空氣從吸入口 3被吸入,經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d、冷卻裝置21、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經由送風裝置30從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給的路徑。如圖3所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IOd和冷卻裝置2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和冷卻裝置20同樣,在空氣路徑C、D的任意一個路徑的情況下都被配置成在空氣流動方向大致串聯(lián),冷卻裝置21被設置在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之間。為了得到大的通風截面面積,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由沿著風路2的配置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部位的管路截面的多邊形截面的多孔質平板等構成,使空氣可以在厚度方向經過地構成孔。另外,在多孔質平板的表面進行吸附劑的涂敷、表面處理或浸潰,所述吸附劑具有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中吸附水分、對濕度相對低的空氣解吸水分的特性,具有相對濕度為80 100%時的平衡吸附量多、與相對濕度為40 60%時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特性。圖4表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所使用的吸附劑的相對濕度與平衡吸附量的關系??v軸是平衡吸附量,橫軸是相對濕度。實線的曲線表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所使用的吸附劑的特性,虛線的曲線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10b等所使用的現有的吸附劑的特性。
·
如圖4所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所使用的吸附劑具有相對于相對濕度為40 100%的空氣的平衡吸附量大致呈直線地增加,高濕區(qū)(相對濕度為80 100%)的平衡吸附量特別多的特性。即,通過增加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在吸附時和解吸時經過的空氣的相對濕度差,平衡吸附量的差也增加,可以提高吸附、解吸能力?,F有的吸附劑相對于相對濕度的提高,平衡吸附量的增加少。因此,在使用現有的吸附劑進行一般的室內空間空氣(相對濕度為40 60%左右)的除濕的情況下,為了使吸附時和解吸時經過的空氣的平均吸附量有差異,需要在解吸前利用加熱裝置等對空氣進行加熱,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到20%左右。另一方面,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使用了在高濕區(qū)(相對濕度為80 100%)平衡吸附量特別多的吸附劑,因此,即使不加熱室內空氣來使相對濕度下降,也可以與一般的室內空間的空氣(相對濕度為40 60%左右)的平衡吸附量形成足夠的差異。因此,通過使用具有這樣的特性的吸附劑,在風路2內即使沒有解吸熱源也可以進行除濕運轉,通過省略第一實施方式的加熱裝置50,可以實現小型化的裝置。另外,通過從風路2內省略解吸熱源,冷卻裝置21就不需要對經過空氣從解吸熱源得到的熱量進行處理,因此,冷卻裝置21將只進行室內空氣的熱處理,實現節(jié)能。
而且,通過取消解吸熱源,在除濕運轉中切換空氣路徑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與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溫度差縮小的同時,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溫度與經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空氣溫度的溫度差也縮小,因此,因與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經過空氣的溫度差產生的吸附劑的熱阻也減少,可以實現高效率的除濕運轉。作為具有這樣特性的吸附劑,例如有有機類中的聚丙烯酸鈉交聯(lián)體、無機類中的納米管硅酸鹽(伊毛縞石)或鋁硅酸鹽(HASclay (商品名,^ ^ ^ X ))等。在冷卻裝置21中使用載冷劑冷機等,在此未進行圖示,使通過載冷劑回路冷卻了的載冷劑經過翅片管式換熱器的配管內,空氣經過該熱交換器被冷卻。冷卻溫度通過設置在熱交換器的配管上的溫度傳感器(未圖示)進行測定,被控制成適合除濕運轉的溫度。另夕卜,通過該溫度傳感器控制經過配管內的載冷劑的溫度,可以將向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的溫度形成為從外部設定的目標溫度。如果冷卻裝置21使用載冷劑冷機,則使用利用單獨設置在本體I外的制冷機進行了熱交換的載冷劑來進行冷卻,因此,即使沒有第一實施方式的加熱裝置50那樣的高溫熱源,也可以得到冷卻能力。因此,在本體I內不需要加熱裝置,可以實現除濕裝置的小型化。接著,就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圖5是表示圖3所示的除濕裝置動作時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的濕空氣線圖。在圖5中,用(I) (4)表示濕空氣線圖中的空氣狀態(tài),分別與圖3 (a)的C (I) (4)、圖3 (b)的D (I) (4)相對應。利用圖5和圖3 Ca) 說明空氣路徑C的情況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I)的狀態(tài)的室內空氣被導入風路2的吸入口 3,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水分含量向空氣中進行水分的解吸,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空氣被加濕,干球溫度降低的同時絕對濕度上升,成為(2)的狀態(tài)。另外,由于絕對濕度上升,露點溫度上升。在此,干球溫度的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在進行解吸時進行吸熱反應。這樣,在從(I)向(2)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解吸反應,加濕空氣,使露點溫度上升,向在接下來經過的冷卻裝置21中水分容易冷凝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2)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冷卻裝置21。流入到冷卻裝置21的空氣在經過冷卻裝置21時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成為(3)的狀態(tài)。通過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2)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與(3)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的差分的水分被冷凝,空氣被除濕,另外,通過該冷卻,空氣成為飽和空氣,空氣的相對濕度提高到100%左右。這樣,在從(2)向(3)的狀態(tài)變化中,空氣被除濕的同時,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3)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d。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水分含量從空氣中吸附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空氣被除濕,干球溫度上升的同時絕對濕度降低,成為(4)的狀態(tài)。在此,干球溫度的上升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在吸附時進行放熱反應。這樣,在從(3)向(4)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吸附反應,對空氣進行除濕,向對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進行變化。(4)的狀態(tài)的空氣經由送風裝置30,由風路2的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供給。接著,利用圖5和圖3 (b)就空氣路徑D的情況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進行說明。(I)的狀態(tài)的室內空氣被導入風路2的吸入口 3,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d。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水分含量向空氣中解吸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空氣被加濕,干球溫度降低的同時絕對濕度上升,成為
(2)的狀態(tài)。另外,由于絕對濕度上升,露點溫度上升。在此,干球溫度的降低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在進行解吸時進行吸熱反應。這樣,在從(I)向(2)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的解吸反應,加濕空氣,使露點溫度上升,向在接下來經過的冷卻裝置21中水分容易冷凝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2)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冷卻裝置21。流入到冷卻裝置21的空氣在經過冷卻裝置21時被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成為(3)的狀態(tài)。通過冷卻到露點溫度以下,(2)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與(3)的狀態(tài)的絕對濕度的差分的水分被冷凝,空氣被除濕,另外,通過該冷卻,空氣成為飽和空氣,空氣的相對濕度提高到100%左右。這樣,在從(2)向(3)的狀態(tài)變化中,空氣被除濕的同時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上升,向接下來經過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容易吸附水分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3)的狀態(tài)的空氣流入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根據此時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水分含量從空氣中吸附水分,因此,經過了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空氣被除濕,干球溫度上升的同時絕對濕度降低,成為(4)的狀態(tài)。在此,干球溫度的上升是由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在吸附時進行放熱反應。這樣,在從(3)向(4)的狀態(tài)變化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的吸附反應,對空氣進行除濕,向對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進行變化。(4)的狀態(tài)的空氣經由送風裝置30,由風路2的排出口 4作為調濕空氣向室內被 供給。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依靠切換裝置40a、40b進行的空氣路徑C、D的切換動作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被控制成按恒定時間進行,可以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 c、IO d所使用的吸附劑的吸附、解吸速度(吸附、解吸時的空氣與吸附劑間的水分移動速度)除了取決于風速,還取決于溫度,溫度越高則吸附、解吸速度就越高。圖6表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使用的吸附劑的經過風速和吸附、解吸速度的關系。圖6的縱軸是吸附劑的吸附、解吸速度,橫軸是經過吸附劑的空氣的經過風速。圖6中的T1、T2是吸附時或解吸時經過吸附劑的空氣的溫度,Tl高于Τ2,溫度高的Tl的吸附、解吸速度更高。在此,在設Tl為解吸時的空氣溫度、Τ2為吸附時的空氣溫度、按某恒定的風速進行除濕運轉的情況下,由于Tl與Τ2有溫度差,因此在解吸時和吸附時,吸附、解吸速度有差異。此時,吸附、解吸時的吸附劑與在空氣間移動的水分的合計量在吸附、解吸速度低的一方會平衡。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由于在解吸時不加熱空氣,因此,吸附時和解吸時的空氣溫度差與有解吸熱源時相比變小,吸附速度與解吸速度的差也變小。因此,吸附、解吸速度接近,可以高效率地利用吸附劑的吸附解吸能力。第三實施方式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中示出了按預先確定的時間依靠切換裝置40a、40b切換空氣路徑C、D。在對諸如室內那樣環(huán)境變化小的空間進行除濕的情況下,通過按預先確定的時間切換空氣路徑,從而可以持續(xù)進行適當的除濕運轉,但假設在除濕運轉中室內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的情況下,對于預先確定的切換時間,很難保持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吸附、解吸能力,導致除濕能力降低。因此,在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在風路2內配置各種傳感器,基于傳感器獲取的空氣狀態(tài)的信息來切換空氣路徑C、D。由此,可以將除濕能力保持在更適當的狀態(tài),即使在除濕運轉中室內空氣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時,也可以持續(xù)進行適當的除濕運轉。
圖7是從裝置的上方看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圖7(a)是空氣路徑C的情況的圖,圖7 (b)是空氣路徑D的情況的圖。另外,對與圖3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如圖7所示,在風路2的吸入口 3和排出口 4,設置測定溫度和濕度(也可以是相對濕度或絕對濕度、濕球溫度、露點。以下在稱為溫濕度傳感器的濕度這樣的描述中也表示同樣的意思)的溫濕度傳感器5a、5b。溫濕度傳感器5a測定經過了吸入口 3的室內空氣的溫濕度,溫濕度傳感器5b測定經過排出口 4的調濕空氣的溫濕度。另外,在冷卻裝置21設置溫度傳感器6。溫度傳感器6測定冷卻裝置21的冷卻部溫度。而且,在排出口 4設置測定風速的風速傳感器7。風速傳感器7測定經過排出口 4的調濕空氣的風速。另外,溫濕度傳感器5a、5b由于只要知道測定區(qū)域溫度和相對濕度、絕對濕度、露點、濕球溫度的任意一個即可,因此,也可以利用干球溫度計和濕球溫度計等兩個傳感器測定,對傳感器的數量沒有限定。圖8表示依靠溫濕度傳感器5a、5b、溫度傳感器6以及風速傳感器7的除濕裝置的控制框圖。各傳感器與控制除濕裝置的控制裝置8a連接??刂蒲b置8a從各傳感器獲取溫濕度、溫度和風速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分別控制冷卻裝置21的冷卻溫度、送風裝置30的風量和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動作。接著,就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另外,風路2內的空氣流動方式、風路2內的基本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就控制裝置8a的控制動作進行說明。就使用溫濕度傳感器5a、5b的空氣路徑C、D的切換控制進行說明。由于在除濕運轉中通過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IOd進行吸附、解吸,因此,調濕空氣的絕對濕度肯定低于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并且,當持續(xù)除濕運轉,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接近平衡狀態(tài)時,吸附、解吸能力降低,調濕空氣的絕對濕度與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之差縮小。控制裝置8a基于該絕對濕度的變化進行空氣路徑的切換。溫濕度傳感器5a測定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溫濕度傳感器5b測定調濕空氣的絕對濕度。溫濕度傳感器5a、5b所測定的絕對濕度的信息被隨時輸送到控制裝置8a。當這些絕對濕度的差小于預先設定的閾值時,控制裝置8a就驅動切換裝置40a、40b,將空氣路徑C切換到空氣路徑D,或將空氣路徑D切換到空氣路徑C。這樣,通過基于室內空氣與調濕空氣的絕對濕度的變化來控制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動作,從而可以確實地保持除濕能力的適當狀態(tài)。另外,即使在室內空氣的空氣狀態(tài)暫時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由于基于通過傳感器得到的信息使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定時自動變更,因此,可以防止吸附、解吸能力的急劇下降,可以持續(xù)進行連續(xù)的除濕運轉。接著,就使用傳感器6和溫濕度傳感器5b的空氣路徑C、D的切換控制進行說明。在除濕運轉中,若空氣經過作為吸附部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在空氣路徑C是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d,在空氣路徑D是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則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d或水分吸附解吸裝置IOc從空氣中吸附水分的同時進行放熱,因此空氣溫度上升。并且,如果持續(xù)除濕運轉而接近平衡狀態(tài),則吸附、解吸能力降低的同時,放熱量也下降。一旦放熱量下降,則經過空氣的溫度上升也減少,因此,經過冷卻裝置21時的空氣溫度與調濕空氣的溫度之間的溫度差縮小??刂蒲b置8a基于該溫度變化進行空氣路徑的切換。溫度傳感器6測定冷卻裝置21的冷卻部溫度,溫濕度傳感器5b測定調濕空氣的溫度。溫度傳感器6和 溫濕度傳感器5b所測定的溫度信息被隨時向控制裝置8a輸送。在這些溫度差小于預先設定的閾值時,控制裝置8a驅動切換裝置40a、40b,將空氣路徑C切換到空氣路徑D,或將空氣路徑D切換到空氣路徑C。這樣,通過基于經過解吸部之前及經過解吸部之后的空氣溫度變化來控制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從而可以確實地維持除濕能力的適當狀態(tài)。另外,即使在室內空氣的空氣狀態(tài)暫時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由于基于通過傳感器得到的信息使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定時自動變更,因此,可以防止吸附、解吸能力的急劇下降,可以持續(xù)進行連續(xù)的除濕運轉。接著,就使用風速傳感器7的送風裝置30的風量控制進行說明。送風裝置30的風量控制是在作為本發(fā)明的除濕裝置的除濕對象的空間發(fā)生變化等情況下進行的。例如,在除濕對象空間大的情況下,為了提高除濕能力,基于風速傳感器7提高送風裝置30的風速。如圖6所示,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的吸附、解吸速度由于依靠風速,因此,若提高風速,則吸附、解吸速度也提高,可以提高除濕能力。通常,當使用溫濕度傳感器5a、5b或溫度傳感器6進行適當的除濕運轉時,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將隨著時間的經過而下降。此時,在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不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認為由于除濕對象空間大而導致除濕能力不夠??刂蒲b置8a利用溫濕度傳感器5a測定室內空氣的絕對濕度,在室內空氣的濕度不因時間經過而變化的情況下,基于風速傳感器7提高送風裝置30的風速地進行控制,從而在除濕對象空間大的情況下也可以發(fā)揮充分的除濕能力。另外,也可以在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中與第三實施方式同樣地設置各種傳感器,對應于按恒定時間將切換裝置40a、40b切換的控制,進行依靠各種傳感器的切換控制,通過這樣,可以進行更適當的除濕運轉。第四實施方式就在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冷卻裝置21中使用熱泵的低溫側熱交換器即蒸發(fā)器的情況進行說明。圖9是從裝置的上方看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的示意構成圖。另外,與圖7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如圖9所示,除濕裝置由本體Ia和本體Ib構成,在本體Ia內設置壓縮機60、冷凝器70和膨脹閥80,利用配管與設置在本體Ib內的風路2內的蒸發(fā)器22連接,構成制冷劑回路100。作為風路2內的冷卻裝置設置蒸發(fā)器22。另外,在本體Ia設置用于空氣冷卻冷凝器70的送風裝置31。本體Ia與本體Ib通過制冷劑回路100的配管、電源或信號線等配線等連接。制冷劑回路100以壓縮機60、冷凝器70、膨脹閥80、蒸發(fā)器22的吸入側的順序構成回路。對制冷劑回路100所使用的制冷劑沒有限定,可以是二氧化碳、烴或氦那樣的天然制冷劑,HFC410A或HFC407C等不含氯的制冷劑,或者現有產品所使用的R22或R134a等氟碳制冷劑等。另外,使該制冷劑循環(huán)的壓縮機60等的流體設備可以使用往復式、旋轉式、渦旋式或螺旋式等各種類型。對于制冷劑回路100運轉時的制冷劑的流動,首先在壓縮機60被壓縮,成為高溫高壓氣體的制冷劑流入冷凝器70。在冷凝器70中,制冷劑從高溫高壓氣體向液體進行相變化,對經過冷凝器70的空氣進行加熱。然后,制冷劑經由膨脹閥80被減壓,制冷劑成為低溫低壓液體與氣體混合的兩相狀態(tài),流入蒸發(fā)器22。在蒸發(fā)器22中,制冷劑從液體向氣體進行相變化,對經過蒸發(fā)器22的空氣進行冷卻。然后,制冷劑流入壓縮機60,再次成為高溫高壓氣體。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除濕裝置,替代第三實施方式所使用的溫度傳感器6,分別設置有檢測蒸發(fā)器22的配管溫度的溫度傳感器6a、檢測冷凝器70的配管溫度的溫度傳感器6b、用于在壓縮機60的排出側檢測排出溫度的溫度傳感器6c。另外,風路2內的空氣的流動方式、風路2內的基本·的空氣狀態(tài)變化由于與第二、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圖10表示依靠溫濕度傳感器5a、5b、溫度傳感器6a 6c、風速傳感器7進行的控制框圖。這些傳感器與控制除濕裝置的控制裝置8b連接??刂蒲b置Sb從各傳感器獲取溫濕度、溫度和風速的信息,基于這些信息分別進行壓縮機60的轉速、膨脹閥80的開度、送風裝置30、31的風量以及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動作的控制。通過控制膨脹閥80的開度來控制蒸發(fā)器22的制冷劑蒸發(fā)溫度。另外,送風裝置30的風量以及切換裝置40a、40b的切換的控制與第三實施方式相同。這樣得到的除濕裝置通過替代冷卻裝置21而使用熱泵的蒸發(fā)器22,可以高效率地進行除濕,通過使壓縮機60的頻率或膨脹閥80的開度變化,使制冷劑的蒸發(fā)溫度變化,由此也可以控制向室內供給的調濕空氣的溫度。另外,由于在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c、10d使用具有相對濕度為80 100%時平衡吸附量特別多、相對于相對濕度上升而平衡吸附量增加的特性的吸附劑,因此,在解吸時無需使用熱泵的冷凝器70作為解吸熱源。因此,可以將冷凝器70配置在與除濕對象空間(室內等)不同的空間(室外等)。通過這樣配置,除濕對象空間不會受到冷凝器70的熱影響,可以實現高效率的除濕。而且,通過控制與冷凝器70—起配置的送風裝置31的風量,可以控制制冷劑的冷凝溫度,縮小蒸發(fā)溫度與冷凝溫度之差,結果可以提高熱泵的效率。附圖標記說明
1、la、Ib本體,2風路,3吸入口,4排出口,5a 5b溫濕度傳感器,6、6a 6c溫度傳感器,7風速傳感器,8a、8b控制裝置,IOa IOd水分吸附解吸裝置,20冷卻裝置,21冷卻裝置,22蒸發(fā)器,30送風裝置,31送風裝置,40a、40b切換裝置,50加熱裝置,60壓縮機,70冷凝器,80膨脹閥,100制冷劑回 路。
權利要求
1.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本體,所述本體具有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和向該除濕對象空間供給空氣的排出口 ; 風路,所述風路設置在所述本體內,連通所述吸入口與所述排出口 ; 加熱裝置,所述加熱裝置配置在所述風路內,對從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進行加熱; 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配置在所述加熱裝置的下游側,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 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分離地配置在所述加熱裝置的下游側,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 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之間,對通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或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釋放濕氣被加濕的空氣進行冷卻;和 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配置在所述風路內,切換成使從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所述加熱裝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和使從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所述加熱裝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
2.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本體,所述本體具有從除濕對象空間吸入空氣的吸入口和向該除濕對象空間供給空氣的排出口 ; 風路,所述風路設置在所 述本體內,連通所述吸入口與所述排出口 ; 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配置在所述風路內,具有針對相對濕度為40 100%的空氣的平衡吸附量相對于相對濕度的上升而大致呈直線地增加的吸附劑,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 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分離地配置在所述風路內,具有針對相對濕度為40 100%的空氣的平衡吸附量相對于相對濕度的上升而大致呈直線地增加的吸附劑,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 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配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與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之間,對通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或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釋放濕氣被加濕的空氣進行冷卻;和 切換裝置,所述切換裝置配置在所述風路內,切換成使從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和使從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氣依次經過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路徑。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固定在所述風路內而靜止。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是具有多個小透孔的通風體。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和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配置成各自的空氣經過面與所述冷卻裝置的空氣經過面相向。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配置成通過空氣路徑的切換,使經過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所述冷卻裝置以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空氣的經過方向變?yōu)榉聪颉?br>
7.根據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風路具有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該第一分支部設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上游側,并將路徑分支成兩個方向,該第二分支部設置在所述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及所述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的下游側,并將路徑分支成兩個方向, 所述切換裝置分別配置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和所述第二分支部。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切換動作按預先確定的時間來進行。
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傳感器,該第一傳感器測定經過了所述吸入口的空氣的濕度信息; 第二傳感器,該第二傳感器測定經過所述排出口的空氣的濕度信息;和 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基于由所述第一及第二傳感器測定到的濕度信息來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切換動作的進行。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第一傳感器,該第一傳感器測定經過了所述吸入口的空氣的濕度信息; 第二傳感器,該第二傳感器測定經過所述排出口的空氣的濕度信息;和 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切換動作按預先確定的時間來進行,而且基于由所述第一及第二傳感器測定到的濕度信息來控制所述切換裝置的切換動作的進行。
11.根據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除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裝置是制冷循環(huán)的蒸發(fā)器。
全文摘要
提供使用干燥劑的除濕裝置,該除濕裝置使用沒有滑動面的水分吸附解吸裝置而可提高裝置耐久性,并可進行連續(xù)除濕運轉。具備將從對象空間吸入空氣的吸入口(3)與向對象空間供給空氣的排出口(4)連通的風路(2);加熱空氣的加熱裝置(50);向濕度相對低的空氣釋放濕氣、從濕度相對高的空氣吸收濕氣的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與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分離地配置的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冷卻被加濕的空氣的冷卻裝置(20);切換依次經過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冷卻裝置(20)、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的空氣路徑和依次經過第二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b)、冷卻裝置(20)、第一水分吸附解吸裝置(10a)的空氣路徑的切換裝置(40a、40b)。
文檔編號F24F11/02GK103237589SQ201180057810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伊藤慎一, 豐島正樹, 畝崎史武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