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鍋爐,尤其是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
背景技術:
鍋爐也稱電加熱鍋爐、電熱鍋爐,它是以電力為能源并將其轉化成為熱能,從而經過鍋爐轉換,向外輸出具有一定熱能的蒸汽、高溫水或有機熱載體的鍋爐設備,蓄熱電鍋爐采暖是以電鍋爐為熱源,利用供電峰、谷時段電價差在谷電時段開啟電鍋爐將熱媒進行加熱,將熱量儲存起來,在電力高峰時段關閉電鍋爐,將儲存在熱媒中的熱量釋放出來向熱用戶供熱。這種利用低谷電做為能源的供熱系統(tǒng)不僅可以使用戶減少運行費用,同時也對電網日益嚴重的峰谷差削峰填谷有著積極的作用,且無任何污染排放,環(huán)保效果非常顯著。
目前,市場使用的蓄熱電鍋爐多是用水儲熱及利用氧化鎂固體儲熱,水儲熱系統(tǒng)分為常壓系統(tǒng)和承壓系統(tǒng),就是在低谷的時候將常壓或承壓的水箱中的水加熱到一定溫度后,在高峰時通過板式換熱器將水箱中的水的熱量釋放出來供暖;固體儲熱則通常采用比熱大、耐溫高的氧化鎂作為固體蓄熱材料,在供電低谷時將儲熱介質加熱到一定溫度,在供電高峰時通過風機直吹儲熱介質將熱量釋放出來。由于固體材料的耐溫較高,因此蓄熱量可以很大并且不會像水溫度隨壓力的增大而增高。固體蓄熱電鍋爐熱源的熱量是通過空氣為中間介質傳導給儲熱氧化鎂塊,再經過循環(huán)風機循環(huán)空氣把儲存的熱量傳遞給空氣+水換熱器再傳遞管熱用戶系統(tǒng)。如申請?zhí)枮椤?01110112401.2”所公開的“一種全自動蓄熱式電加熱鍋爐及其換熱工藝”專利,所述儲熱單元為氧化鎂的含量在92%以上的氧化鎂礦粉,制成各種形狀的磚坯,經1450℃高溫焙燒后,作為蓄熱介質;所述電加熱鍋爐的取熱介質選用高溫空氣代替水;高溫空氣的循環(huán)動能采用耐熱離心風機,熱交換單元采用高溫氣體-水熱交換器,現(xiàn)在多采用電鍋爐,電鍋爐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電熱管的導熱效率不夠高,導致鍋爐的耗電成本很高,而且現(xiàn)在電鍋爐所輸出的高溫水的水量也不夠大,導致電鍋爐的使用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電鍋爐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節(jié)能的智能蓄熱電鍋爐。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包括鍋爐主體,在鍋爐主體的腔體內設有多層主進液管,各層主進液管之間保持循環(huán)連通,在各層主進液管之間設有電加熱裝置;
電加熱裝置包括多個表冷器單元,各個表冷器單元之間填充有工業(yè)砂,在表冷器單元內設有電熱機構,相鄰的電熱機構之間設有液體流通管,上下相鄰的液體流通管之間通過導液管相互連通,液體流通管和主進液管通過集液總管匯合流出。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電熱機構包括設置在表冷器單元內的金屬管,在金屬管內設有電熱管,電熱管外壁與金屬管的內壁之間填充有工業(yè)砂或含有工業(yè)砂填充物的導熱介質。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主進液管之間的各個表冷器單元的位置相互交錯設置。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集液總管連接有板式換熱器。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集液總管上設有循環(huán)泵。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主進液管與表冷器單元之間設有導熱層,在導熱層上設有溫度檢測器。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鍋爐主體上設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別與所述電熱管、所述板式換熱器、所述循環(huán)泵以及所述溫度檢測器連接。
上述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所述液體流通管與主進液管相互垂直。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該電鍋爐的各層主進液管之間設有電加熱裝置,電加熱裝置包括多個表冷器單元,在表冷器單元內設有電熱機構,相鄰的電熱機構之間設有液體流通管,上下相鄰的液體流通管之間通過導液管相互連通,液體流通管和主進液管通過集液總管匯合流出,電熱機構包括設置在表冷器單元內的金屬管,在金屬管內設有電熱管,電熱管產生的熱量既對表冷器單元內液體流通管中的液體加熱也對與表冷器單元接觸的主進液管中的液體加熱,使得鍋爐內加熱的導熱液量大,表冷器單元所散發(fā)的熱量得到很好的利用,各層主進液管之間上下表冷器單元之間的位置相互交錯設置,使得表冷器單元所產生的熱量在鍋爐主體的腔體均勻地散發(fā),各層主進液管內的溫度基本達到一致,而且電熱管外壁與金屬管的內壁之間設有填充有工業(yè)砂或含有工業(yè)砂填充物的導熱介質,電熱管所產生的熱量傳遞效率高,表冷器單元正常工作下不會有壓力產生,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主體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主體整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表冷器單元的示意圖。
圖中,1-鍋爐主體,2-主進液管,3-表冷器單元,4-液體流通管,5-導液管,6-集液總管,7-板式換熱器,8-循環(huán)泵,9-金屬管,10-電熱管,11-導熱層,12-溫度檢測器。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智能蓄熱電鍋爐,包括鍋爐主體1,在鍋爐主體1的腔體內設有多層主進液管2,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保持循環(huán)連通,在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設有電加熱裝置;
電加熱裝置包括多個表冷器單元3,各個表冷器單元3之間填充有工業(yè)砂,便于傳導熱量,在表冷器單元3內設有電熱機構,相鄰的電熱機構之間設有液體流通管4,液體流通管4與主進液管2垂直,上下相鄰的液體流通管4之間通過導液管5相互連通,液體流通管4和主進液管2通過集液總管6匯合流出,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上下表冷器單元3之間的位置相互交錯設置,集液總管6連接有板式換熱器7,集液總管6上設有循環(huán)泵8,循環(huán)泵8為液體流通管4和主進液管2內的液體循環(huán)提供動力。
在本發(fā)明中,電熱機構包括設置在表冷器單元3內的金屬管9,在金屬管9內設有電熱管10,電熱管10外壁與金屬管9的內壁之間設有填充有工業(yè)砂或含有工業(yè)砂填充物的導熱介質。
進一步,主進液管2與表冷器單元3之間設有導熱層11,在導熱層11上設有溫度檢測器12,溫度檢測器12對主進液管2表面的溫度進行實時檢測,跟蹤。鍋爐主體1上還設有控制器13,控制器13與電熱管10,板式換熱器7,循環(huán)泵8以及溫度檢測器12連接,控制器13根據溫度檢測器12反饋的主進液管2溫度來控制表冷器單元3內電熱管10的加熱時間,從而達到鍋爐內液體溫度可控的目的,控制器13還可以控制循環(huán)泵8以及板式換熱器7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
該電鍋爐的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設有電加熱裝置,電加熱裝置包括多個表冷器單元3,在表冷器單元3內設有電熱機構,相鄰的電熱機構之間設有液體流通管4,上下相鄰的液體流通管4之間通過導液管5相互連通,液體流通管4和主進液管2通過集液總管6匯合流出,電熱機構包括設置在表冷器單元3內的金屬管9,在金屬管9內設有電熱管10,電熱管10產生的熱量既對表冷器單元3內液體流通管4中的液體加熱也對與表冷器單元3接觸的主進液管2中的液體加熱,使得鍋爐內加熱的導熱液量大,表冷器單元3所散發(fā)的熱量得到很好的利用,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上下表冷器單元3之間的位置相互交錯設置,使得表冷器單元3所產生的熱量在鍋爐主體1的腔體均勻地散發(fā),各層主進液管2內的溫度基本達到一致,而且電熱管10外壁與金屬管9的內壁之間設有填充有工業(yè)砂或含有工業(yè)砂填充物的導熱介質,電熱管10所產生的熱量傳遞效率高,表冷器單元正常工作下不會有壓力產生,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該電鍋爐的使用原理如下:
該電鍋爐使用時,水從主進液管2進入,電熱管10產生的熱量既對表冷器單元3內液體流通管4中的液體加熱也對與表冷器單元3接觸的主進液管2中的液體加熱,使得鍋爐內加熱的導熱液量大,表冷器單元3所散發(fā)的熱量得到很好的利用,液體流通管4和主進液管2通過集液總管6匯合流出,各層主進液管2之間上下表冷器單元3之間的位置相互交錯,集液總管6連接有板式換熱器7,集液總管6上設有循環(huán)泵8,循環(huán)泵8為液體流通管4和主進液管2內的液體循環(huán)提供動力,保證了加熱效率。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發(fā)明的啟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產品,但不論在其形狀或結構上作任何變化,凡是具有與本申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