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換熱機組。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污水與待加熱冷水的換熱方式,主要采用可拆式板式換熱器來實現(xiàn)生活熱水的換熱,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因為污水中的雜質(zhì)與油污,會在板式換熱器的換熱板片的表面形成污垢,因為板式換熱器的板片間距較小,會降低水流量,影響進一步傳熱,進而降低換熱量,影響使用效果。
現(xiàn)有的用于污水與冷水的可拆式板式換熱器,通常污水的進出水溫度差在4-5度左右,當水流量降低后,會導致機組的效率急劇下降,不利于系統(tǒng)的整體節(jié)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熱機組,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換熱機組包括第一換熱器、第二換熱器以及將所述第一換熱器和所述第二換熱器包裹起來的鈑金外殼,其中,所述第一換熱器包括:
第一殼體;
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部的多個換熱管,所述換熱管包括至少一個擾流段,所述擾流段設置有擾流結構;
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部,用于支撐所述換熱管的支撐板;
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兩端的兩個水室,所述兩個水室通過所述多個換熱管相連通;以及
分別設置于所述殼體上的第一冷水進口、第一冷水出口、第一熱水源進口和第一熱水源出口;
所述第一換熱器的第一冷水出口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二冷水進口,所述第一換熱器的第一熱水源出口連接所述第二換熱器的第二熱水源進口。
優(yōu)選地,所述擾流結構包括擾流部和用于固定所述擾流部的支撐部。
優(yōu)選地,所述擾流部和所述支撐部將所述換熱管分隔成多個子通道。
優(yōu)選地,所述擾流部設置于所述換熱管的中心,所述支撐部設置在所述擾流部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的內(nèi)周壁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支撐部包括多個支撐裝置,所述多個支撐裝置均勻設置于所述擾流部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的內(nèi)周壁之間,所述多個支撐裝置將所述擾流部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的內(nèi)周壁之間的環(huán)形通道分隔成所述多個子通道。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熱水源進口連接有位于所述換熱管上方的均液器。
本實用新型的換熱機組包括相連的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將污水熱源水與待加熱冷水在換熱器中進行充分換熱,從中提取熱源水熱量,提高冷水的進水溫度,提升污水源熱泵系統(tǒng)的整體效率,降低生活熱水加熱成本,減少污水側的清洗難度,節(jié)能環(huán)保,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通過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更為清楚,在附圖中: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的換熱機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換熱器沿A-A剖視圖;
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軸向剖視圖;
圖4示出本實用新型的換熱管橫向剖視圖;
圖5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均液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6示出圖5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各種實施例。在各個附圖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類似的附圖標記來表示。為了清楚起見,附圖中的各個部分沒有按比例繪制。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換熱機組包括第一換熱器1和第二換熱器2。
其中,所述第一換熱器包括:第一殼體11、換熱管12、水室13、支撐板14、第一冷水進口15、第一冷水出口16、第一熱水源進口17和第一熱水源出口18。
具體的,所述換熱管12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內(nèi)部,本實用新型的所述多個換熱管呈相互平行的狀態(tài),多個換熱管在高度方旋個上排列為多排,并且相鄰兩排的換熱管成交錯布置。這樣的布置,使得從所述第一熱水源進口17進來的熱水充分與所述換熱管12接觸,顯著地提高了熱水與換熱管12的接觸面積,提高了換熱效率。在所述第一殼體內(nèi)還設置了對所述換熱管12進行支撐的支撐板14,在所述支撐板14上開設了與所述換熱管12位置對應且大小相等的孔,所述換熱管12從這些孔中穿過所述支撐板14。通過所述支撐板14,可有有效地對所述換熱管12的中部位置進行支撐,避免所述換熱管12受重力彎曲二造成的連接不可靠的問題,并且還能夠提高所述第一殼體11的強度,可以減小所述第一殼體的壁厚。
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所述換熱管12包括至少一個擾流段121,所述擾流段121設置有擾流結構1211。
具體的,所述換熱管12包括至少一個擾流段121和非擾流段122,擾流段121和非擾流段122相間設置,即非擾流段122的冷水流入擾流段121,經(jīng)擾流段121擾流后再流入非擾流段122,然后再流入擾流段121。冷水經(jīng)過所述擾流段121的過程中,由于擾流結構1211的阻擾。一方面使得流通面積減小,冷水的原始的流動方式突然被打破,流速增加;另一方面在所述擾流結構1211下游端形成負壓區(qū),冷水在匯集過程中形成湍流,增大了冷水的速度梯度,冷水更加充分地與所述換熱管12內(nèi)壁接觸。
由圖所示,所述擾流結構1211包括擾流部1212和用于固定所述擾流部1212的支撐部1213。在所述擾流部1212的阻擾下,冷水原始的流動方式被打破,冷水的流速增加。優(yōu)選地,所述擾流部1212和所述支撐部1213將所述換熱管12分隔成多個子通道1214。從所述非擾流段122流入到所述擾流段121的冷水,突然由整體的流通通道分成多個子通道1214,必然會打亂原有的流動方式;由于多個子通道1214的體積之和小雨流通通道的體積,冷水在所述子通道1214內(nèi)的流動速度加快,因此所述擾流部1212和所述支撐部1213將冷水的流通通道分成多個子通道1214,必然會加大冷水與所述換熱器12內(nèi)壁的接觸機會,從而提高換熱效率。
具體地,所述擾流部1212設置于所述換熱管12的中心,所述支撐部1213設置在所述擾流部1212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12的內(nèi)周壁之間。這種結構簡單,裝配方便,且制造成本低。所述擾流部1212與所述支撐部1213可以是一體成型,也可以分體設置。更具體的,所述支撐部1213包括多個支撐裝置,所述多個支撐裝置均勻設置于所述擾流部1212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12的內(nèi)周壁之間,所述多個支撐裝置將所述擾流部1212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12的內(nèi)周壁之間的環(huán)形通道分隔成所述多個子通道1214。將多個所述支撐裝置均勻設置于所述擾流部1212的外周壁與所述換熱管12的內(nèi)周壁之間,形成的多個子通道1214的體積相同,從而使得冷水與所述換熱管12的內(nèi)周壁接觸的幾率基本相同,有利于使所述冷水換熱均勻。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水室13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兩端,所述兩個水室13通過兩個水室通過所述多個換熱管12相連通。所述兩個水室分別為第一水室131和第二水室132。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冷水進口15和第一冷水出口16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11的兩端,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冷水進口15與所述第一水室連接,所述第一冷水出口16與所述第二水室連接。所述第一冷水進口15連接冷水源,所述第一冷水出口16連接所述第二冷水進口21。
進一步地,第一熱水源進口17和第一熱水源出口18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殼體11的上端和下端,所述第一熱水源進口17連接廢水池,所述第一熱水源出口18連接所述第二熱水源進口23。
具體地,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換熱器2可以設置為與所述第一換熱器1相同的換熱器,也可以設置為與所述第一換熱器1不同類型的換熱器。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熱水源進口17連接有位于所述換熱管12上方的均液器171。該均液器171能夠使得熱水從所述第一熱水源進口17流向換熱管12時,將冷水均勻地分布開,使得熱水較為均勻地滴落在換熱管12上,這樣一來,還能夠減緩熱水滴落時的速度,從而使得熱水與換熱管12能廣泛接觸,進一步地提高了所述第一換熱器1的換熱效率,能夠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該均液器171包括進液管1711以及多個均液板1712,進液管1711連接在一個外殼1713上,該外殼1713的頂部和底部均為開口,并且從頂部到底部的水平橫截面逐漸變大。均液板171也固定在外殼1713的內(nèi)部,進液管1711設置在外殼1713上部的正中位置,以便使得熱水能夠向兩側均勻流動。本實施方式中均液板1712數(shù)量設置為3個,但不以此為限。這3個均液板1712自上而下地間隔設置在外殼1713內(nèi),并且3個均液板的面積依次增大并呈水平狀態(tài)。這些均液板1712上均設置有多個貫通的穿孔。熱水從進液管1711中落下后,依次經(jīng)過三個均液板1712上的穿孔,然后會均勻地滴落在下方的換熱管12上。
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殼體11的底部設有圍合于所述第一熱水源出口18周圍的下?lián)醢?81,所述下?lián)醢屙敳吭O有過濾網(wǎng)。在下?lián)醢?81的側壁上設有多個供熱水通過的開孔183。該下?lián)醢?81能夠使得熱水均勻平穩(wěn)地進入到所述第一熱水源出口18周圍的下?lián)醢?81,所述下?lián)醢屙敳吭O有過濾網(wǎng)。在下?lián)醢?81的側壁上中,并能夠阻擋異物。
本實用新型的換熱機組包括相連的第一換熱器和第二換熱器,將污水熱源水與待加熱冷水在換熱器中進行充分換熱,從中提取熱源水熱量,提高冷水的進水溫度,提升污水源熱泵系統(tǒng)的整體效率,降低生活熱水加熱成本,減少污水側的清洗難度,節(jié)能環(huán)保,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應當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