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爐爐體及燃燒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燃燒爐領域,具體而言,涉及燃燒爐爐體及燃燒爐。
【背景技術】
[0002]當下,戶外風日益盛行,登山、探險、游玩之際往往少不了野炊,野炊增加了戶外活動的趣味,人們在合作備餐的過程中能夠消除隔閡,增進感情。
[0003]做飯通常情況下需要高溫加熱,而在戶外容易獲得的高溫就是火焰。在野炊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挖坑或者疊磚來制作一個簡單的灶臺,并通過引燃樹枝或者其他的可燃物來燃燒放熱。在風大環(huán)境下,火焰也容易被風吹滅,或引發(fā)山火。
[0004]在此背景下,市面上出現(xiàn)了便攜式燃燒爐。便攜式燃燒爐體積小易攜帶,省去了制作灶臺的步驟。
[0005]但是,發(fā)明人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技術中的便攜式燃燒爐由于體積小,提供的火力不夠,熱利用效率比較低,使用現(xiàn)有的便攜式燃燒爐進行加熱費時費力;而使用酒精、液化氣等易燃危險品作為燃料雖然火力強勁,但在攜帶的過程中十分不安全,也不夠環(huán)保。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燒爐爐體及燃燒爐,以提高現(xiàn)有燃燒爐的熱利用效率。
[0007]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
[0008]—種燃燒爐爐體,包括燃燒爐上蓋和帶有燃燒空腔的爐體本體,所述燃燒爐上蓋設置在所述爐體本體上方,所述燃燒空腔的開口朝上,所述燃燒爐上蓋的中部設置有與所述燃燒空腔連通的通道,所述爐體本體的側壁沿豎向分為上部側壁和下部側壁,所述爐體本體的下部側壁上設置有用于通入空氣的一級引氣孔,所述燃燒爐上蓋的側壁設置有二級引氣孔,所述一級引氣孔和所述二級引氣孔均為通孔。
[0009]通過在爐體本體的下部側壁上設置的一級引氣孔和燃燒爐上蓋設置的二級引氣孔,使得燃燒爐內(nèi)發(fā)生燃燒時,爐底和爐口的氧氣更充足,爐體中部處在一個相對缺氧的環(huán)境。燃燒物在爐內(nèi)燃燒,沉入爐體,底部進入空氣,可燃物燃燒,并散發(fā)熱量??扇嘉镌跔t體的底部和爐體的中部主要進行第一級燃燒,一部分完全燃燒,一部分產(chǎn)生可燃氣體,如一氧化碳等,再在燃燒爐上蓋區(qū)域與新進入的空氣混合燃燒。整個放熱過程較慢,可以大幅提高熱能利用率。這種燃燒方式積累的溫度相對于直接燃燒而言更高。由于進風的面積較少,熱量的散發(fā)更慢,更有利于溫度不斷升高,使得進入的空氣在進入過程中變?yōu)楦邷貧怏w,更可以讓可燃物中的水分蒸發(fā),減少潮濕環(huán)境下樹枝等燃料產(chǎn)生的黑煙。
[0010]進一步地,所述一級引氣孔包括第一引氣孔,經(jīng)過所述第一引氣孔進入所述燃燒空腔的空氣呈環(huán)形或螺旋形流動。
[0011]第一引氣孔的中心線與爐體本體的中心線異面,使得進入爐體本體的空氣并不是直接吹向爐體中心,而是具備沿爐體的周面方向的分量。多個第一引氣孔引入的空氣進入燃燒空腔后,會帶動燃燒空腔的氣流螺旋上升,進而使得火焰也隨著氣流螺旋上升而不是直接冒到上方。
[0012]進一步地,所述下部側壁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向所述燃燒空腔內(nèi)部凹陷的槽道,所述槽道豎向設置,所述第一引氣孔設置在所述槽道的側壁上,且所述第一引氣孔的軸心線與所述爐體本體的中心線異面,所述槽道的橫截面形狀為“V”形或弧形。
[0013]沿爐體本體的側壁設置有向燃燒空腔內(nèi)部凹陷的槽道,使得爐體內(nèi)部在加入了大量可燃物后,在內(nèi)凹的槽道附近會形成小的空隙,通過空隙還可以繼續(xù)往燃燒空腔內(nèi)加入顆粒狀的可燃物。同時,設置向內(nèi)部凹陷的槽道有利于設置第一引氣孔,從而方便引入螺旋向上或者環(huán)形的氣流。
[0014]進一步地,所述槽道為至少兩個且關于所述燃燒空腔的中心線旋轉對稱。
[0015]槽道均勻分布有利于槽道上的第一引氣孔引入的氣流共同配合,形成螺旋狀的氣流,帶動火焰呈螺旋狀上升,提高爐內(nèi)溫度。
[0016]進一步地,所述一級引氣孔還包括第二引氣孔,所述第二引氣孔的中心線與所述燃燒空腔的中心線共面,所述第二引氣孔設置在所述下部側壁上。
[0017]第二引氣孔配合第一引氣孔可以增加爐體底部的進氣量,避免因第一引氣孔的進氣量不足導致燃燒空腔內(nèi)的火焰熄滅。
[0018]進一步地,所述燃燒爐上蓋為圓臺形,所述燃燒爐上蓋的頂部內(nèi)徑小于底部內(nèi)徑,所述燃燒爐上蓋的底部與所述上部側壁的頂部連接。
[0019]內(nèi)徑從上到下逐漸增大的燃燒爐上蓋,其頂部通道的截面面積小于底部通道的截面面積,而在流體在流動過程中,流量一定時,流體在通道截面面積小的區(qū)域內(nèi)的流速大于在通道截面面積大的區(qū)域內(nèi)的流速。在一級進氣孔和二級進氣孔的進氣量一定時,火焰在爐體本體的上升速度較小,在燃燒爐上蓋的收窄處時速度突然增大,可以將火焰引出,將熱量定向排出到待加熱的物體上。
[0020]進一步地,所述燃燒爐上蓋的頂部為落料臺面,所述落料臺面為從上到下內(nèi)徑逐漸減小的漏斗狀結構。
[0021]落料臺面有利于在填料時將本應散落在燃燒爐上蓋的燃燒原料引入到燃燒空腔內(nèi),方便使用者向燃燒空腔內(nèi)添加燃料。
[0022]進一步地,還包括隔熱筒和隔熱蓋,所述隔熱筒的頂壁與所述燃燒爐上蓋連接,所述隔熱筒的底部與所述隔熱蓋連接,所述隔熱蓋設置在所述爐體本體的下方且與所述爐體本體之間設置有間隙,所述隔熱蓋與所述爐體本體之間通過隔熱支架連接,所述隔熱筒與所述爐體本體之間形成進氣空腔,所述隔熱蓋設置有用于放置進氣扇的進氣開口,所述進氣扇將空氣帶入所述進氣空腔內(nèi),并使空氣通過所述一級引氣孔和/或所述二級引氣孔進入所述燃燒空腔。
[0023]隔熱筒用于減少熱量的散失,隔熱筒與爐體本體之間形成的進氣空腔方便進氣扇帶動的空氣從進氣空腔內(nèi)通過一級引氣孔和二級引氣孔進入燃燒空腔。空氣在進氣空腔內(nèi)逐漸變?yōu)楦邷貧怏w,高溫氣體在燃燒爐中更容易與可燃氣體混合燃燒。通過調節(jié)進氣扇的功率,即可以控制燃燒空腔內(nèi)的氧氣含量和燃燒發(fā)熱的速度。
[0024]—種燃燒爐,包括爐頭組件、燃燒爐隔離外殼、燃燒爐配風系統(tǒng)、燃燒爐支撐裝置和如權利要求1-8任意一項所述的燃燒爐爐體,所述燃燒爐爐體設置在所述燃燒爐隔離外殼內(nèi),所述燃燒爐隔離外殼的頂部設置有出火開口,所述爐頭組件設置于所述出火開口上方,所述爐頭組件包括火頭罩和鍋架,所述火頭罩與所述燃燒爐隔離外殼連接,所述鍋架設置在所述火頭罩上,所述燃燒爐隔離外殼的底部與底蓋固定連接,所述底蓋設置有配風通道,所述燃燒爐支撐裝置與所述底蓋連接,所述燃燒爐配風系統(tǒng)包括進氣扇,所述進氣扇設置在所述配風通道內(nèi)。
[0025]通過進氣扇增加對燃燒空腔的供氣速度,通過火頭罩和鍋架調整待加熱容器的位置,使得火焰能均勻地對容器進行加熱,支腿可以提高地面對燃燒爐的支撐效果,同時能保證進氣扇下方有一定的進風距離,避免地面擋住配風通道。
[0026]進一步地,所述燃燒爐支撐裝置包括支腿,所述支腿與所述底蓋轉動連接,所述鍋架與所述火頭罩轉動連接。
[0027]支架與支腿的轉動連接使得整個燃燒爐在不工作的時候尺寸可以縮小,便于放置在汽車或是登山包內(nèi)。
[0028]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爐體本體的下部側壁上設置的一級引氣孔和燃燒爐上蓋上設置的二級引氣孔,使得燃燒爐內(nèi)發(fā)生燃燒時,爐底和爐口的氧氣更充足,爐體中部處在一個相對缺氧的環(huán)境。燃燒空腔不同區(qū)域的氧氣含量有差別,使得燃燒分為多段進行,延緩了燃料的放熱過程,熱量的散失更慢,利于溫度不斷升高,熱量的利用率更高。燃燒空腔的溫度不斷攀升,將燃料蘊含的水分蒸發(fā),減少樹枝等材料燃燒產(chǎn)生的黑煙。
【附圖說明】
[002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0030]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燃燒爐爐體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中爐體本體的俯視圖;
[0032]圖3為圖2的變形示意圖;
[0033]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燃燒爐的結構示意圖
[0034]附圖標記匯總:
[0035]爐體本體101 ;燃燒爐上蓋102 ;落料臺面103 ;隔熱罩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