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微污染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特別是一種微污染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由于工業(yè)化城市的迅猛發(fā)展,水資源被過度使用,大量的工業(yè)和生活廢水排入河流,使得大多數河流水體水質超標,水生態(tài)功能退化。尤其是城市河流,水環(huán)境污染嚴重,河道硬質化,甚至有惡臭現象,影響景觀環(huán)境。而人工浮床技術是以水生植物為主體,運用無土栽培技術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為載體,應用植物吸收水體中污染物質,以削減水體中的污染負荷,同時美化環(huán)境。所述的微污染河流是指河流水體的COD濃度為35?50 mg/L,氨氮濃度為3?7mg/L。
[0003]自20年前德國BESTMAN公司開發(fā)出第一個人工浮床之后,以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qū)成功地將人工浮床應用于地表水體的污染治理和生態(tài)修復。近年來,我國的人工浮床技術開發(fā)及應用正好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特別是在城市河流湖泊的水生態(tài)修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人工浮床技術較其他水體修復技術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但也有很多不足:過多利用浮床植物吸附和吸收水體表層污染物質,沒有對水體中間和底部污染物產生影響;浮床植物大多數采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很少用到基質及基質生物膜作用;人工浮床多數難以抵抗風、雨和較急水流,使用效果并不盡人意,因此,如何修復微污染河流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必需認真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情況,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實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微污染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裝置,可有效解決微污染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框架、水生植物、牽制繩和木粧,框架中心經螺栓裝有固定板,框架四邊的中心有用于加強的固定法蘭,框架上設置有均布的透水種植槽,透水種植槽中種植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根系透過透水種植槽伸入水面下部,框架上部鋪設有人工合成的基質層,基質層上鋪設有一層細砂,細砂上種植有與挺水植物相間開的濕地矮生耐寒植物,框架下部系有豎向連接繩,豎向連接繩上串聯均布有生物膜填料,豎向連接繩伸入水體內下部,連接在置于水體底部的第一礫石上固定,第一礫石(大礫石)周圍填充有粒度小于第一礫石的第二礫石(小礫石),框架經牽引繩和河坡上的木粧橫向固定在一起,使框架浮于水面上,多個單元修復裝置均勻串接在一起,構成修復裝置排組,河岸兩邊的河坡上交替錯位經牽引繩牽掛有浮于河流水面上均布的修復裝置排組,通過人工基質層、植物、魚類、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消除硬質化河道水體污染物,改善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
[0006]本實用新型能夠使得微污染水體得到全方位區(qū)域凈化、景觀效果好、穩(wěn)固性和抗沖擊力強,同時運輸方便、易于拼接安裝、運行簡便、可自由組合,有利于景觀布局的生態(tài)修復,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主視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框架俯視圖。
[000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安裝使用狀態(tài)圖(圖中箭頭指示水流方向)。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0011]由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框架、水生植物、牽制繩和木粧,框架5中心經螺栓16裝有固定板15,框架四邊的中心有用于加強的固定法蘭17,框架上設置有均布的透水種植槽18,透水種植槽中種植有挺水植物I,挺水植物的根系6透過透水種植槽18伸入水面19下部,框架上部鋪設有人工合成的基質層4,基質層4上鋪設有一層細砂3,細砂上種植有與挺水植物I相間開的濕地矮生耐寒植物2,框架下部系有豎向連接繩8,豎向連接繩8上串聯均布有生物膜填料7,豎向連接繩8伸入水體內下部,連接在置于水體底部的第一礫石10上固定,第一礫石(大礫石)周圍填充有粒度小于第一礫石的第二礫石(小礫石)9,框架5經牽引繩11和河坡13上的木粧12橫向固定在一起,使框架浮于水面19上,多個單元修復裝置均勻串接在一起,構成修復裝置排組20,河岸兩邊的河坡13上交替錯位經牽引繩11牽掛有浮于河流水面上均布的修復裝置排組20,通過人工基質層、植物、魚類、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消除硬質化河道水體污染物,改善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河流水體生態(tài)修復。
[0012]為了保證使用效果和使用方便,所述的框架5是由聚苯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成相同的四個單元框架A、B、C、D經框架銜接齒14互相銜接在一起構成的方形,長5m、寬2.5m、高20cm,并由周邊中部的固定法蘭17和中心固定板15、螺栓16將四個單元框架固定成一體結構。
[0013]所述的基質層4為人工合成沸石或礫石、或沸石或礫石與碳源的復合體制成的球形多孔結構,孔中填充有作為碳源的玉米芯、植物秸桿或樹木制成的粉狀物,基質層厚2?5cm;
[0014]所述的細砂的鋪設厚度為I?2cm。
[0015]所述的生物膜填料7為立體彈性輕質材料聚乙烯制成方形、圓形或長絲球狀,串聯均布在豎向連接繩8上。
[0016]所述的第一礫石10、第二礫石9構成供水體中魚類及水生動物棲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區(qū)結構。
[0017]所述的挺水植物I為香蒲、菖蒲、美人蕉和千屈菜等。
[0018]所述的濕地矮生耐寒植物2為矮生麥冬、矮生紫薇、鳳尾竹和黑麥草等。
[0019]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集植物、人工合成基質層、生物膜填料、礫石群和框架構成的復合結構,由植物、人工合成基質層、生物膜填料和礫石群組合共同作用,達到河流生態(tài)的修復。裝置整個框架有四個單元框架通過框架銜接齒相互銜接組成,通過固定板和螺栓在框架中心處固定,同時在框架的四周邊緣,即四個組合單元的銜接處使用固定法蘭加固。在框架上設有透水種植槽,以便挺水植物根系伸入水體,裝置框架上部鋪設人工合成基質層,其上鋪設一層細沙,在細沙上種植濕地矮生耐寒植物??蚣芟虏肯涤胸Q向連接繩,豎向連接繩上串聯布置填料,伸入水體底部連接至礫石上,達到豎向固定裝置的作用,礫石周圍布設有粒徑較小的礫石。整個裝置通過牽制繩和河坡岸的木粧進行橫向固定浮于水面,多個裝置連接交替放于水流緩慢的河流中。
[0020]框架上的透水種植槽中移植挺水植物I,其根系伸入水體??蚣苌戏戒佋O2?5cm厚的人工合成基質4和I?2cm厚的細砂3,在細沙上種植濕地矮生耐寒植物2。濕地矮生耐寒植物與挺水植物共生,營造近自然植物生長群落,不僅降低水中污染物含量,改善水質,同時植物根系釋放O2進入水體中,提高水體中D0,框架下部系有豎向串聯布置生物膜填料7,伸入河流水體底部連接至粒徑約0.5m的爍石10上,爍石周圍布設有粒徑較小(約10?20cm)的礫石9,形成礫石群結構。生物膜填料上微生物利用植物根系提供的DO進行好氧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