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豆?jié){機,特別是一種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
背景技術:
隨著城鄉(xiāng)加工業(yè)、種養(yǎng)業(yè)、建筑業(yè)大發(fā)展和城鄉(xiāng)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各種用途的打漿機、攪拌機及打漿機等應運而生,但均存在設計滯后、結構簡陋、功能單一、用途欠廣等問題,且有關打漿、攪拌技術設備和所配置電器功能大都各為其用,即能打則不能攪或能攪則不能打等滯后弊端,既浪費生產投資、材料、工時、場地、水電等,又造成功效低和機械磨損及環(huán)保等綜合效益問題。為此,有必要發(fā)明一種既能打漿又能攪拌,即打漿與攪拌同步進行的一種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打漿機與攪拌機及打漿機的綜合技術缺陷與不足和需求,提供一種設計結構精巧、技術性能優(yōu)越、多功能實用廣、快速同步打攪、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制用成本更低、安全可靠耐用和綜合效益更高的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其包括驅動裝置、打攪裝置兩個部分。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右齒輪、主齒輪、主驅軸、副齒輪、左齒輪、中齒輪,所述右齒輪底側與副軸桿上端緊接和中間設有通孔讓主驅軸自由通過,所述主齒輪設置于主轉軸中段和內孔側邊與主軸桿側邊緊接,且側邊輪齒與主齒輪側邊輪齒相扣,所述主驅軸上端與主齒輪軸孔內側緊接和下端分別穿過右齒輪通孔、副軸桿通孔、副疊刀通孔與主軸桿上端緊接,所述副齒輪設置于主齒輪一側和側邊輪齒與主齒輪側邊輪齒相扣,所述左齒輪設置于與副齒輪同軸的下端和側邊輪齒與中齒輪側邊輪齒相扣,所述中齒輪設置于右齒輪與左齒輪之間和側邊輪齒分別與右齒輪側邊輪齒及左齒輪側邊輪齒相扣。
所述打攪裝置包括主疊刀、主軸桿、副疊刀、副軸桿、副攪鋒、主攪鋒,所述主疊刀緊接于主軸桿下端底側,所述主軸桿設置于主疊刀上側和副疊刀下側之間,且上端與主驅軸底側緊接和下端底側與主疊刀上側緊接,所述副疊刀設置于副軸桿下端和中間與副軸桿側邊緊接,所述副軸桿為管狀和上端側邊與右齒輪中孔內側緊接,所述副攪鋒設置于副軸桿外側且為螺旋刀狀,所述主攪鋒設置于主軸桿外側且為螺旋刀狀。
其中所述右齒輪中孔內側與主驅軸下端外側之間設有軸承。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結構,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由于采取包括驅動裝置、打攪裝置兩個部分中的右齒輪、主齒輪、主驅軸、副齒輪、左齒輪、中齒輪、主疊刀、主軸桿、副疊刀、副軸桿、副攪鋒、主攪鋒進行有機綜合設置,其中右齒輪可接受中齒輪驅轉并帶動副軸桿反轉,主齒輪可接受主驅軸驅轉并驅轉主軸桿,主驅軸可直接驅轉主齒輪和主軸桿,副齒輪可接受主齒輪驅轉和利用同軸驅轉下側左齒輪,左齒輪可與副齒輪同步轉動并驅轉中齒輪,中齒輪可接受左齒輪驅轉和驅轉右齒輪,主疊刀可接受主軸桿驅轉并進行打漿粉碎工作,主軸桿可接受主驅軸驅轉并驅轉主疊刀工作,副疊刀可接受副軸桿反向驅轉并配合主疊刀進行打漿粉碎工作,副軸桿可接受右齒輪驅轉和驅轉副疊刀,副攪鋒可隨副軸桿轉動并進行反攪工作,主攪鋒可隨主軸桿轉動并進行正攪工作。該技術可廣泛用于城鄉(xiāng)加工業(yè)、種養(yǎng)業(yè)、建筑業(yè)和家居生活中的各種打漿機、攪拌機及打漿機等相關設備和電器中,并有效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設計滯后、結構簡陋、功能單一、各為其用、用途欠廣、節(jié)能環(huán)保差和能打則不能攪或能攪則不能打等滯后弊端。因此,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具有設計結構精巧、技術性能優(yōu)越、高檔優(yōu)質快捷、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便利耐用、制用成本極低,性價比較高等優(yōu)勢,其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為明顯。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主要元件標號說明:1-主疊刀,2-主軸桿,3-副疊刀,4-副軸桿,5-右齒輪, 6-主齒輪,7-主驅軸,8-副齒輪,9-左齒輪,10-中齒輪、11-副攪鋒、12-主攪鋒。
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包括驅動裝置、打攪裝置兩個部分。
所述驅動裝置包括右齒輪5、主齒輪6、主驅軸7、副齒輪8、左齒輪9、中齒輪10,所述右齒輪5底側與副軸桿4上端緊接和中間設有通孔讓主驅軸7自由通過,其作用是接受中齒輪10驅轉并帶動副軸桿4反轉,所述主齒輪6設置于主轉軸7中段和內孔側邊與主軸桿7側邊緊接,且側邊輪齒與主齒輪8側邊輪齒相扣,其作用是接受主驅軸7驅轉并驅轉主軸桿2,所述主驅軸7上端與主齒輪6軸孔內側緊接和下端分別穿過右齒輪5通孔、副軸桿4通孔、副疊刀通孔與主軸桿2上端緊接,其作用是直接驅轉主齒輪6和主軸桿2,所述副齒輪8設置于主齒輪6一側和側邊輪齒與主齒輪6側邊輪齒相扣,其作用是接受主齒輪6驅轉和利用同軸驅轉下側左齒輪9,所述左齒輪9設置于與副齒輪8同軸的下端和側邊輪齒與中齒輪10側邊輪齒相扣,其作用是與副齒輪8同步轉動并驅轉中齒輪10,所述中齒輪10設置于右齒輪5與左齒輪9之間和側邊輪齒分別與右齒輪5側邊輪齒及左齒輪9側邊輪齒相扣,其作用是接受左齒輪9驅轉和驅轉右齒輪5。
所述打攪裝置包括主疊刀1、主軸桿2、副疊刀3、副軸桿4、副攪鋒11、主攪鋒12,所述主疊刀1緊接于主軸桿2下端底側,其作用是接受主軸桿2驅轉并進行打漿粉碎工作,所述主軸桿2設置于主疊刀1上側和副疊刀3下側之間,且上端與主驅軸7底側緊接和下端底側與主疊刀1上側緊接,其作用是接受主驅軸7驅轉并驅轉主疊刀1工作,所述副疊刀3設置于副軸桿4下端和中間與副軸桿4側邊緊接,其作用是接受副軸桿4反向驅轉并配合主疊刀1進行打漿粉碎工作,所述副軸桿4為管狀和上端側邊與右齒輪5中孔內側緊接,其作用是接受右齒輪5驅轉和驅轉副疊刀3,所述副攪鋒11設置于副軸桿4外側且為螺旋刀狀,其作用是隨副軸桿4轉動并進行反攪工作,所述主攪鋒12設置于主軸桿2外側且為螺旋刀狀,其作用是隨主軸桿2轉動并進行正攪工作。
其中所述右齒輪5中孔內側與主驅軸7下端外側之間設有軸承。
工作實例:
將本發(fā)明多刀正反快打優(yōu)質豆?jié){機的主驅軸7與外部相關驅動器連接并啟動主驅軸7,主驅軸7即同步驅動主齒輪6和主軸桿2,主軸桿2即分別帶動主疊刀1和主攪鋒12正轉工作,同時主齒輪6即驅轉副齒輪8,而副齒輪8即帶動左齒輪9,左齒輪9又驅轉中左輪10,中齒輪10再驅轉右齒輪5,右齒輪5即驅轉副軸桿4,副軸桿4接著帶動副疊刀3和副攪鋒11反轉工作。由于齒輪直徑與指數(shù)不同,故主齒輪6與右齒輪的正反力矩與轉速也不同,而隨之作正轉工作的主疊刀1、主攪鋒12和作反轉工作的副疊刀3、副攪鋒的轉速、動能、功效等亦不盡相同,從而實現(xiàn)上下層與正反向同步快速打碎與攪拌和高效節(jié)能的良好效果。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的簡要實施例,本發(fā)明的技術結構性能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列舉的形式,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與原則和技術范疇內所作的任何修改及相似與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技術范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