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開閉蓋裝置包括與擺臂旋轉軸固定的擺臂和擺臂驅動裝置,所述擺臂的遠端固定在煙氣調節(jié)蓋38上,所述擺臂的近端與所述擺臂旋轉軸固定,所述擺臂旋轉軸與所述擺臂驅動裝置連接,所述擺臂驅動裝置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連接。這樣的開閉蓋裝置使用時,擺臂驅動裝置驅動擺臂旋轉軸正向旋轉,而擺臂旋轉軸帶動擺臂正向轉動,使得其水平平移,最終移開該旋流室32上方頂部位置,進而將該旋流室32打開,即開啟該旋流室32進行脫硫反應。而當擺臂驅動裝置驅動旋轉軸反向旋轉時,擺臂旋轉軸帶動擺臂反向轉動,使得擺臂水平平移進而移動至旋流室32頂部并封閉旋流室32空間,旋流室32為封閉狀態(tài),即關閉該旋流室32,進入該旋流室32內(nèi)的煙氣不再進行脫硫反應而且煙氣不能被排出至除霧裝置2,這樣結構的開閉蓋裝置實現(xiàn)煙氣調節(jié)蓋38的打開與關閉。更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擺臂驅動裝置與電動執(zhí)行機構36連接,電動執(zhí)行機構36與控制系統(tǒng)連接。這樣,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進入均氣裝置4內(nèi)的煙氣流量和流速,控制所有的電動執(zhí)行機構36,有些電動執(zhí)行機構36不運行,與其連接的擺臂驅動裝置不運行,擺臂保持開啟狀態(tài),即該旋流室32處于開啟狀態(tài)可以進行正常脫硫反應,而有些電動執(zhí)行機構36運行,與其連接的擺臂驅動裝置運行,水平移動擺臂,進而使得煙氣調節(jié)蓋38蓋合在該旋流室32上,封閉該旋流室32,使得其不能參加脫硫反應。進而可以根據(jù)煙氣的進入量和煙氣流速控制進行脫硫反應的旋流室32數(shù)量,進而保證脫硫效率和脫硫率。還可以是所述開閉蓋裝置包括固定在所述煙氣調節(jié)蓋38 —端上表面的開啟爪39,所述煙氣調節(jié)蓋38另一端鉸接于所述旋流室32頂部,所述開啟爪39與電動執(zhí)行機構36連接。這樣,電動執(zhí)行機構36啟動運行,將開啟爪39向上翻轉,由于煙氣調節(jié)蓋38的一端鉸接于所述旋流室32頂部,因此開啟爪39帶動煙氣調節(jié)蓋38的另一端繞著其與旋流室32頂部鉸接軸或鉸接點向上翻轉,進而將該旋流室32頂部打開,該旋流室32可以進行脫硫反應。相反,電動執(zhí)行機構36反向運行,將開啟爪39向下翻轉,由于煙氣調節(jié)蓋38的一端鉸接于所述旋流室32頂部,因此開啟爪39帶動煙氣調節(jié)蓋38的另一端繞著其與旋流室32頂部的煙氣調節(jié)鉸接軸40或鉸接點向下翻轉,進而將煙氣調節(jié)蓋38蓋合在該旋流室32頂部,該旋流室32被封閉,該旋流室32不進行脫硫反應,而煙氣調節(jié)鉸接軸40架設于所述鉸接軸支撐件41上,進而可以根據(jù)煙氣的進入量和煙氣流速控制進行脫硫反應的旋流室32的數(shù)量,進而保證脫硫效率和脫硫率。另外電動執(zhí)彳丁機構36的末端位于旋流室32外部,其頭端插入所述旋流室32內(nèi),與所述旋流室32接觸位置設置有塔壁密封裝置42。這樣保證旋流室32被封閉時不會出現(xiàn)煙氣泄漏的情況。還可以是所述煙氣流量調節(jié)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旋流室32頂部的翻板閥35和與所述翻板閥35連接的電動執(zhí)行機構36,所述翻板閥35的尺寸大于所述旋流室32頂部尺寸。這樣翻板閥35才能夠封閉住旋流室32,電動執(zhí)行機構36運行翻轉翻板閥35即可開啟或關閉旋流室32。進而可以根據(jù)煙氣的進入量和煙氣流速控制進行脫硫反應的旋流室32的數(shù)量,進而保證脫硫效率和脫硫率。
[0047]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煙氣脫硫塔,請參考圖2至圖17,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旋流葉片46頂部均為弧形,所述旋流葉輪44頂表面形成中間低外周高的圓弧體。這樣,旋流葉片46頂部弧形使得煙氣在改變流向的時候,避免直接沖擊葉輪外殼43或旋流室32內(nèi)壁而且是旋轉方向回轉式地滑過葉輪外殼43或旋流室32內(nèi)壁,盡可能避免沖擊或者直接與葉輪外殼43或者旋流室32內(nèi)壁碰撞而消耗煙氣內(nèi)動能,進而有效避免煙氣流速降低,盡可能地避免煙氣動能消耗,有效保證煙氣能夠托起的懸浮反應漿液旋流層的厚度盡可能大,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與脫硫反應漿液內(nèi)有效脫硫成分充分接觸并充分反應,保證兩者脫硫反應更加徹底并盡可能將煙氣中的二氧化硫脫出,有效提高煙氣脫硫效率,而且避免煙氣沖擊葉輪外殼43和旋流室32內(nèi)壁,有效延長旋流器33和旋流室32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進而降低生產(chǎn)成本。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每個所述旋流葉片46的頂部邊緣為由所述葉輪中央軸45至所述葉輪外殼43的逐漸升高的弧形邊緣。這樣,逐漸升高的弧形邊緣保證煙氣流轉盡可能少碰到障礙,其運動更加流暢,降低煙氣動能消耗,進而進一步提高煙氣脫硫效率和脫硫效果,盡可能地降低煙氣中硫含量。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旋流葉片46等間隔環(huán)設于所述葉輪中央軸45與所述葉輪外殼43之間。這樣,煙氣撞擊各旋流葉片46的面積更加均勻,使得煙氣離心旋流轉向的均勾度更高,進一步避免煙氣內(nèi)動能消耗,進而進一步增大煙氣能夠托起的脫硫反應楽液懸浮旋流層的厚度,進而進一步提高煙氣脫硫效果和脫硫效率。在前面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葉輪中央軸45的高度小于所述葉輪外殼43的高度,所述葉輪中央軸45下半部分為圓柱體,所述葉輪中央軸45上半部分為圓錐體,所述下半部分頂部與所述上半部分底部對接或一體成形,所述下半部分高度與所述旋流葉片46的內(nèi)側高度一致。這樣,當煙氣經(jīng)過旋流葉片46的沖擊后其在做離心回轉的過程中,在中央部分的煙氣與圓錐體接觸,越向上與圓錐體接觸機會越少,則撞擊少,有效降低煙氣的動能損耗。同時,由于葉輪中央軸45的高度大于旋流葉片46的內(nèi)側邊緣高度,因此旋流葉片46的固定更加牢固。
[0048]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煙氣脫硫塔,請參考圖2至圖17,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旋流室32頂部設置有向上向外擴展的擴展區(qū)域37,所述擴展區(qū)域37環(huán)設于旋流室32上部,所述擴展區(qū)域37頂部外邊緣尺寸大于所述擴展區(qū)域37底部外邊緣尺寸。這樣,煙氣到達旋流室32上部還沒有到達除霧裝置2內(nèi)時,由于旋流室32的上部設置的擴展區(qū)域37的頂部外邊緣尺寸大于所述擴展區(qū)域37底部外邊緣尺寸,攜帶脫硫反應漿液的煙氣在進入擴展區(qū)域37后向外向上擴散開來,由于擴展區(qū)域37面積比旋流室32中部和下部均大,煙氣在擴散的過程中因面積增大而流速降低,進而在旋流室32上方以及與所述旋流室32頂部連接的除霧裝置2內(nèi)停留的時間更長,而在停留的時間內(nèi),煙氣與攜帶的脫硫反應漿液以及反應后的物質均充分接觸,進一步脫硫而且方便煙氣中攜帶的反應漿液落下,使得后續(xù)的除霧裝置2除霧效果更好,整體除霧率比較高,排放至外界的煙氣中含硫物盡可能少,而且進入除霧裝置2時的煙氣已經(jīng)有一部分反應漿液掉落,因此除霧裝置2不容易堵塞,有效延長除霧裝置2和旋流室32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降低整體除硫成本,避免污染環(huán)境。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而言具有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能夠保證煙氣與脫硫反應漿液充分反應脫硫,有利于攜帶反應漿液的煙氣擴散,降低煙氣的流速,有利于內(nèi)有沉積物的反應漿液落下,避免除霧裝置2被堵塞,提高除硫后煙氣的除霧效率和除霧效果。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擴展區(qū)域37形狀為圓臺體或錐臺體形狀。這樣形狀的擴展區(qū)域37的優(yōu)點是制造成型容易,而且避免有死角來阻礙煙氣擴展等。煙氣攜帶的反應漿液與擴展區(qū)域37的壁接觸,方便反應漿液脫出且滑落,而且圓臺體和錐臺體的形狀保證了煙氣進入旋流室32上部擴散時是越往上面積越大,煙氣流速是逐步降低的,除霧效果好,而且不容易堵塞除霧裝置2。還可以是所述擴展區(qū)域37為喇叭口形狀。喇叭口形狀的優(yōu)點是制造成型容易,而且避免有死角來阻礙煙氣擴展。煙氣攜帶的反應漿液與擴展區(qū)域37的壁接觸,方便反應漿液從煙氣結滴滑落,而且圓臺體和錐臺體的形狀保證了煙氣進入旋流室32上部擴散時是越往上面積越大,煙氣流速是逐步降低的,除霧效果好,而且不容易堵塞除霧裝置2。更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擴展區(qū)域37外壁與所述旋流室32外壁之間夾角為120° -150°。這樣,煙氣擴散效果比較良好,而且不會將煙氣流速降低至過于低的程度,使得后續(xù)除霧裝置2的除霧煙氣流速不夠而導致除霧效果不好。如果夾角角度小于120°則擴展區(qū)域37的開口過大,煙氣流速可能會降低很快,不利于后續(xù)的除霧,而如果夾角角度大于150°則擴展區(qū)域37的開口過小,煙氣流速降低不明顯,除霧效果不好。
[0049]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煙氣脫硫塔,請參考圖2至圖17,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除霧裝置包括除霧室11、除霧器12和除霧清洗裝置14,所述除霧器12至少為兩個,所述除霧器12和所述除霧清洗裝置14均橫向水平設置于所述除霧室11內(nèi),每個所述除霧器12均對應于至少一個所述除霧清洗裝置,每個所述除霧器12內(nèi)等間隔排列有至少三十六個除霧葉片13,所述除霧葉片13的縱向截面形狀為S形。這樣在使用時,煙氣進入除霧室11,攜帶反應漿液的煙氣經(jīng)過除霧器12,首先接觸到S形除霧葉片13的底部,然后煙氣內(nèi)的反應碰到除霧葉片13后被阻擋下來,并沿S形除霧葉片13下落,而除去該部分反應漿液后的煙氣從兩片除霧葉片13之間的間隙向上運行,而在煙氣運行過程中,由于除霧葉片13的截面是S形,因此煙氣在沿間隙上升的過程中,依舊攜帶脫硫反應漿液的煙氣至少會接觸S形除霧葉片13三次到四次,在三次到四次的與除霧葉片13碰撞過程中更多的脫硫反應漿液脫離煙氣而沿S形除霧葉片13下落,進而至少三到四次分離煙氣和脫硫反應漿液,增大三倍到四倍的脫硫反應漿液清除量,即增大除霧效率和除霧效果。而且由于脫硫反應漿液是多次被除去,而且均沿光滑的S形除霧葉片13滑落,因此煙氣中分批除去的脫硫反應漿液對S形除霧葉片13之間間隙的最底端還具有一定的沖刷作用,避免除霧器12底部堵塞或內(nèi)部堵塞,減少清洗次數(shù),節(jié)省成本,延長除霧器12工作時間,除霧器12工作壽命更長。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除霧葉片截面形狀在曲線回彎處設置有回彎處相反方向延伸的彎鉤。這樣進一步增大了攜帶脫硫反應漿液的煙氣的碰到除霧葉片的幾率,而且盡可能地將脫硫反應漿液阻擋住。除霧效果更加良好。更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式是每個所述除霧器12相互平行地水平設置,所述除霧器12的外壁與所述除霧室11內(nèi)壁固定連接。這樣安裝除霧器12的優(yōu)點是除霧沒有死角,除霧過程整體比較均勻,除霧后煙氣排出量比較均勻,流速均勻。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除霧葉片13之間的間隔為2cm-3.5cm。如果除霧葉片13之間的間隔距離過大,那么煙氣進入除霧器12的除霧葉片13后碰撞除霧葉片13的次數(shù)比較少,除霧效果不好,而如果除霧葉片13之間的間隔距離過小,那么煙氣進入除霧器12的除霧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