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包括缸體、裝配在缸體頂部的缸蓋、裝配在缸體前部的鏈輪室蓋、集成在鏈輪室蓋內的機油泵、裝配在缸體底部的油底殼、裝配在油底殼內的集濾器、裝配在缸體上的濾清器、裝配在濾清器入口的冷卻器,其技術要點是:所述集濾器與機油泵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分別與VVT的進油口、機油冷卻器的進油口、鏈條噴嘴的進油口以及增壓器的進油口相連通。從根本上解決了現(xiàn)有發(fā)動機由于潤滑油管路布局不良所引起的性能低下的問題。
【專利說明】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內燃機內部的管路系統(tǒng)結構,具體地說是一種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每個家庭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人們對汽車發(fā)動機動力性能、經濟性、工作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xiàn)有發(fā)動機設計中,利用油道的改變,驅動特殊零部件運動,實現(xiàn)改變發(fā)動機運行條件,實現(xiàn)提高發(fā)動機動力性的目的;也可以通過進潤滑系統(tǒng)油道,利用潤滑油帶走一部分熱量,改善高負荷部件的工作條件,從而提高發(fā)動機運行的可靠性;由于發(fā)動機熱負荷增加,需要機油工作在合適的溫度下,增加了機油冷卻裝置;機油泵集成在鏈輪室蓋上,利用合理的空間布置增加機油泵的泵油量,以滿足實際需要。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了現(xiàn)有發(fā)動機由于潤滑油管路布局不良所引起的性能低下的問題。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該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包括缸體、裝配在缸體頂部的缸蓋、裝配在缸體前部的鏈輪室蓋、集成在鏈輪室蓋內的機油泵、裝配在缸體底部的油底殼、裝配在油底殼內的集濾器、裝配在缸體上的濾清器、裝配在濾清器入口的冷卻器,其技術要點是:所述集濾器與機油泵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分別與VVT的進油口、機油冷卻器的進油口、鏈條噴嘴的進油口以及增壓器的進油口相連通;其中,機油泵通過缸蓋油道與VVT相連通,VVT通過VVT油道分別與兩根凸輪軸內油管路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與若干凸輪軸軸頸油道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通過缸體油道與油底殼相連通;機油泵通過缸體副油道與冷卻器相連通,濾清器通過缸體主油道與活塞噴嘴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通過鏈條噴嘴油道與鏈條噴嘴相連通;機油泵依次通過增壓器油道、增壓器進油管與增壓器相連通,增壓器通過增壓器回油管與油底殼相連通。
[0005]本發(fā)明具有的優(yōu)點及積極的技術效果是:巧妙地利用發(fā)動機本體各零件內部結構進行油道布置,采用潤滑系統(tǒng)中的介質-潤滑油來輔助加強冷卻系統(tǒng)的冷卻作用。特別是將機油泵集成在鏈輪室蓋上,將VVT油道與凸輪軸潤滑油道結合在一起,多種集成設計,節(jié)省了布置的空間及系統(tǒng)構成零件,實現(xiàn)發(fā)動機輕量化設計的目的,還通過控制機油工作溫度的措施,使得此款增壓強化發(fā)動機性能得到顯著提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發(fā)明潤滑系統(tǒng)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潤滑系統(tǒng)的油道結構示意圖1 ;
圖3為本發(fā)明潤滑系統(tǒng)的油道結構示意圖1I。
[0007]附圖標記說明:1缸體、2缸蓋、3鏈輪室蓋、4機油泵、5活塞噴嘴、6集濾器、7濾清器、8冷卻器、9油底殼、10軸瓦、IlVVT電磁閥、12鏈條噴嘴、13缸體副油道、14缸體主油道、15鏈條噴嘴油道、16活塞噴嘴油道、17缸蓋油道、18凸輪軸內油管路、19凸輪軸軸頸油道、20回油管路、21增壓器油道、22增壓器進油管、23增壓器回油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以下結合圖1~3,通過具體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內容。該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包括缸體1、裝配在缸體I頂部的缸蓋2、裝配在缸體I前部的鏈輪室蓋3、集成在鏈輪室蓋3內的機油泵4、裝配在缸體底部的油底殼9、裝配在油底殼9內的集濾器6、裝配在缸體上的濾清器7、裝配在濾清器7入口的冷卻器8。集濾器6與機油泵4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4分別與VVT的進油口、機油冷卻器8的進油口、鏈條噴嘴12的進油口以及增壓器的進油口相連通;其中,機油泵4通過缸蓋油道17與VVT相連通,VVT通過VVT油道分別與兩根凸輪軸內油管路18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18與若干凸輪軸軸頸油道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18通過回油管路與油底殼9相連通;機油泵4通過缸體副油道13與冷卻器8相連通,濾清器7通過缸體主油道14、活塞噴嘴油道16與活塞噴嘴5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4通過鏈條噴嘴油道15與鏈條噴嘴相連通;機油泵4依次通過增壓器油道21、增壓器進油管22與增壓器相連通,增壓器通過增壓器回油管23與油底殼9相連通。
[0009]發(fā)動機工作時,潤滑油經過集濾器7粗濾后進入機油泵4中,根據發(fā)動機不同工況,轉速的變化,潤滑油量也不同,以滿足不同工況下發(fā)動機潤滑的需求;通過機油泵將潤滑油泵入發(fā)動機的各部分,潤滑油經過缸體副油道13進入冷卻器8及濾清器7中,實現(xiàn)潤滑油最終的過濾及冷卻,保證了潤滑油的純凈度及工作溫度;缸體主油道14內的潤滑油,通過安裝在缸體I上的軸瓦10的油孔、油槽到達曲軸與缸體之間,形成油膜,起到潤滑缸體及曲軸摩擦副的作用;鏈條噴嘴油道15通向鏈條噴嘴12,滿足正時鏈條潤滑的需要;缸體副油道6內的潤滑油,由活塞噴嘴5將潤滑油打到活塞上,帶走活塞的部分熱量,降低了活塞的熱負荷;增壓器油道21供給增壓器進油管22,為增壓器提供潤滑油,通過增壓器回油管23,回到油底殼9中;潤滑油經過缸蓋油道17,進入到缸蓋VVT油道中,通過VVT電磁閥11控制,驅動VVT執(zhí)行器工作,達到使進氣凸輪配氣正時連續(xù)可變,在不同發(fā)動機工況下,提升發(fā)動機動力性能;潤滑油通過缸蓋2上的VVT控制油道,進入凸輪軸內油管路18,再通過各凸輪軸頸油道19,使?jié)櫥偷竭_凸輪軸與凸輪軸頸之間,形成油膜,起到潤滑摩擦副的目的。
[0010]以上是采用壓力潤滑的方式來實現(xiàn)各零部件及各摩擦副的潤滑要求的。除上述壓力潤滑外,油底殼內的機油還通過曲軸的回轉運動,將潤滑油飛濺到連桿、活塞等部位實現(xiàn)飛濺潤滑。潤滑油到達上述部位后,經過缸蓋及缸體上的回油通道20,回到油底殼9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發(fā)動機潤滑系統(tǒng)結構,包括缸體、裝配在缸體頂部的缸蓋、裝配在缸體前部的鏈輪室蓋、集成在鏈輪室蓋內的機油泵、裝配在缸體底部的油底殼、裝配在油底殼內的集濾器、裝配在缸體上的濾清器、裝配在濾清器入口的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濾器與機油泵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分別與VVT的進油口、機油冷卻器的進油口、鏈條噴嘴的進油口以及增壓器的進油口相連通;其中,機油泵通過缸蓋油道與VVT相連通,VVT通過VVT油道分別與兩根凸輪軸內油管路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與若干凸輪軸軸頸油道相連通,凸輪軸內油管路通過回油管路與油底殼相連通;機油泵通過缸體副油道與冷卻器相連通,濾清器通過缸體主油道與活塞噴嘴的進油口相連通;機油泵通過鏈條噴嘴油道與鏈條噴嘴相連通;機油泵依次通過增壓器油道、增壓器進油管與增壓器相連通,增壓器通過增壓器回油管與油底殼相連通。
【文檔編號】F01M1/10GK104481633SQ201410686681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26日
【發(fā)明者】張穎, 黃昌瑞, 李永純, 陳起航, 張紅旭 申請人: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