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密閉型壓縮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一種空調器用密閉型壓縮機,具體涉及一種在壓縮機的殼體上部設置 吸氣管和排氣管,在殼體下部設置電動機構部,能降低壓縮機總體高度、減小振動和噪音、 結構緊湊、并且省去氣液分離器的一種密閉型壓縮機。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壓縮機是冷凍循環(huán)裝置中的一部分,是給制冷劑加壓,使制冷劑的壓力 及溫度適合特定目的的裝置。冷凍循環(huán)裝置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fā)器構成,而 各部件相互連接,構成封閉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這種冷凍循環(huán)裝置,壓縮吸入到壓縮機內的低溫低壓狀態(tài)的制冷氣體,以高溫高 壓狀態(tài)排出,而排出的制冷氣體在通過冷凝器時,向外部釋放潛熱,從而轉化為液態(tài)。同時, 在通過膨脹裝置時減小壓力,緊接著在通過蒸發(fā)器的過程中,蒸發(fā)低壓狀態(tài)的制冷劑,從而 吸收外部熱量。而被汽化的制冷劑,則再流入到壓縮機內,從而反復上述過程。冷凍循環(huán)裝置,一般安裝在空調器或電冰箱等電器上,從而利用在冷凝器及蒸發(fā) 器中形成的冷氣及熱氣,保持室內的舒適度或保證食物新鮮。如圖1 3所示,現(xiàn)有技術的密封型旋轉式壓縮機,主要結構包括有內部形成有封 閉容納空間的密封容器1,在密封容器1內部安裝定子7、裝入定子中心的轉子8及轉子上 結合的旋轉軸9組成的電動機構部,與旋轉軸9下端結合的壓縮機構部10。密封容器由中 間的圓形殼體5、連接在殼體5上端的上蓋4和殼體5下端的下蓋6組成。電動機構部設置在殼體的上側并產生旋轉力;壓縮機構部10設置在殼體5內部的 下側并利用在電動機構部產生的旋轉力壓縮制冷劑。電動機構部由定子7和轉子8構成,定子7固定在殼體5的內部并從外部由電源 接線端子2導通電源,轉子8在定子7的內部隔一定空隙安裝并與定子相互作用的同時旋 轉。壓縮機構部10由氣缸、上軸承、下軸承和消音器組成;在殼體5的下部一側設置有 進氣管11。制冷劑氣體由氣液分離器分離出來,從壓縮機的殼體下端的進氣管11吸入,經過 壓縮后由上蓋4的排氣管3排出,排氣管3向上方排出制冷劑氣體。接線端子2和排氣管 3均安裝在上蓋4上。接線端子引進的電源線由上方接入電動機構部?,F(xiàn)有技術的密閉型壓縮機存在如下的問題由于接線端子2和排氣管3均安裝在 上蓋4上,因此壓縮機總體高度高,安裝所需空間大,并且振動大、噪音大。并且,在壓縮機 之外還必需設置有儲液罐,使結構復雜、成本提高。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壓縮機殼 體上部設置吸氣管和排氣管,在殼體底部設置電動機構部,能降低壓縮機總體高度、減小振動和噪音、并且省去儲液罐、結構緊湊的一種密閉型壓縮機。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密閉型壓縮機,包括密封容器、在密封容器底部設置電 動機構部,在電動機構部上方設置壓縮機構部,密封容器包括上蓋、殼體和下蓋,電動機構 部包括定子、安裝在定子中心的轉子和旋轉軸,壓縮機構部包括氣缸,在氣缸上下方分別設 置上軸承、下軸承,在下軸承下方設置消音器。在密封容器下部設置電動機構部,在電動機構部的上方設置壓縮機構部,在所述 的殼體外圓的上部一側面設置有吸氣管,吸氣管的一端直通入殼體,另一端通向殼體的外 部,與蒸發(fā)器的出液口相連,在圓形殼體的外圓上側面設置一個中間帶有圓孔的凸臺,凸臺 的外形為橢圓形,凸臺的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的上側面相連,凸臺的另一端通過焊接與安 裝板連接,安裝板的外形為橢圓形,電源的接線端子和排氣管安裝在安裝板上。排氣管的一端通過上軸承上的排氣孔與氣缸上的排氣槽連通,另一端通向殼體的 外部。在所述殼體的外圓上部側面設置一個中間帶有圓孔的凸臺,凸臺的外形為圓形,凸臺 的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的上側面相連,凸臺的另一端與安裝板連接。所述的安裝板是具有 一定厚度的板材,其外形為圓形。凸臺和安裝板之間用螺釘連接。凸臺和安裝板之間設置有密封墊。本發(fā)明由于將吸氣管設置在殼體外圓上部一側面,直接和殼體連通,氣缸吸氣口 從殼體吸氣,排氣管連接在壓縮機殼體上側的另一側面,省去了儲液罐、潤滑油回流到殼體 底部,冷卻電動機。降低了壓縮機總體高度,結構緊湊,同時減小了振動和噪音,提高了電機 效率。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密閉型壓縮機的外觀立體圖2是現(xiàn)有技術的密閉型壓縮機的外觀俯視圖3是圖2中沿A-A線的剖面圖4是本發(fā)明的密閉型壓縮機的外觀立體圖5是本發(fā)明的密閉型壓縮機的外觀俯視圖6是本發(fā)明的密閉型壓縮機的吸氣管和排氣管分解圖
圖7是圖5中沿B-B線的剖面圖8是本發(fā)明的密閉型壓縮機的部分放大圖。
其中
1密封容器2接線端子
3排氣管4上蓋
5殼體6下蓋
7定子8轉子
9旋轉軸10壓縮機構部
15密封容器16殼體
17上蓋18下蓋
19凸臺20安裝板
21排氣管23密封墊
24吸氣管25排氣槽30壓縮機構部31氣缸32上軸承33下軸承34消音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密閉型壓縮機進行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附圖中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號。如圖4 8所示,一種密閉型壓縮機,包括有內部形成有封閉的容納空間的密封容 器15,密封容器15由中間的圓形殼體16、連接在殼體16上端的上蓋17和殼體下端的下蓋 18組成,上蓋17是頂部呈弧狀的密封蓋。在密封容器15的殼體16的底部設置由定子7、裝入定子7中心的轉子8及轉子上 結合的旋轉軸9組成的電動機構部。在電動機構部的上方設置有壓縮機構部30,壓縮機構部30包括氣缸31,在氣缸31 的上方設置有上軸承32,在氣缸31的下方設置有下軸承33,在下軸承33的下方設置有消 音器34,在氣缸31的上端形成有排氣槽35,在上軸承32上形成吸氣口(未圖示)。在所述的殼體16的外圓的上部一側面設置有吸氣管24,吸氣管24的一端直通入 殼體,另一端通向殼體16的外部。在圓形殼體6的外圓的上部另一側面設置一個中間帶有圓孔的凸臺19,凸臺19的 外形為橢圓形,凸臺19的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的上側面相連,凸臺19的另一端通過焊接與 安裝板20連接,安裝板20的外形為橢圓形,電源的接線端子2和排氣管21安裝在安裝板 20上。本發(fā)明的另一技術方案是在圓形殼體16的外圓上部另一側面設置一個中間帶 有圓孔的凸臺19,凸臺19的外形為圓形,凸臺19的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16的上側面相連, 凸臺19的另一端通過焊接與安裝板20連接。安裝板20是具有一定厚度的板材,其外形為 圓形。其它結構和第一技術方案相同。凸臺19也可通過螺釘與安裝板20連接,在凸臺19和安裝板20之間設置有密封 墊23。電源的接線端子2和排氣管21安裝在 裝板20上,排氣管21的一端通過上軸承 32上的排氣孔與氣缸31上的排氣槽35連通,另一端通向殼體16的外部。本發(fā)明的工作過程是進氣管24中的低溫低壓冷媒氣體直接進入殼體的上部,氣缸的吸氣口從殼體吸 氣,經氣缸壓縮后形成高溫高壓冷媒氣體通過氣缸上的排氣槽近入排氣管,排氣管21將高 溫高壓冷媒氣體向殼體外排出。本發(fā)明由于將吸氣管設置在殼體外圓上部一側面,直接和殼體連通,氣缸吸氣口 從殼體內吸氣,省去了儲液罐,潤滑油回流到殼體底部,又由于電動機構部設置在殼體的底 部,潤滑油冷卻電動機。排氣管連接在壓縮機殼體上側的另一側面,降低了壓縮機總體高 度,結構緊湊,同時減小了振動和噪音,提高了電機效率。
權利要求
一種密閉型壓縮機,包括密封容器、在密封容器內部設置電動機構部和壓縮機構部,密封容器包括上蓋、殼體和下蓋,電動機構部包括定子、安裝在定子中心的轉子和旋轉軸,壓縮機構部包括氣缸,在氣缸上下方分別設置上軸承、下軸承,在下軸承下方設置消音器,其特征在于在密封容器下部設置電動機構部,在電動機構部的上方設置壓縮機構部,在所述的殼體外圓的上部一側面設置有吸氣管,吸氣管的一端直通入殼體,另一端通向殼體的外部,在圓形殼體的外圓上側面設置一個中間帶有圓孔的凸臺,凸臺的外形為橢圓形,凸臺的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的上側面相連,凸臺的另一端通過焊接與安裝板連接,安裝板的外形為橢圓形,電源的接線端子和排氣管安裝在安裝板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排氣管的一端通過上軸承上的 排氣孔與氣缸上的排氣槽連通,另一端通向殼體的外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的外形為圓形,凸臺的 一端通過焊接與殼體的上側面相連,凸臺的另一端與安裝板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裝板是具有一定厚度 的板材,其外形為圓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凸臺和安裝板之間用螺釘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密閉型壓縮機,其特征在于凸臺和安裝板之間設置有密封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密閉型壓縮機,包括密封容器,密封容器由殼體、上蓋、下蓋組成。在密封容器底部設置電動機構部,在電動機構部上方設置壓縮機構部。電動機構部包括定子、轉子和旋轉軸,壓縮機構部包括氣缸、上軸承、下軸承和消音器。在殼體外圓上部一側面設置有吸氣管,在殼體外圓上部另一側面設置有排氣管。本發(fā)明由于將吸氣管直接設置在殼體外圓上部一側面,直接和殼體連通,氣缸吸氣口從殼體吸氣,排氣管連接在壓縮機殼體上側的另一側面。降低了壓縮機總體高度,結構緊湊,同時減小了振動和噪音。潤滑油回流到殼體底部,冷卻電動機,并且省去了儲液罐,提高了電機效率。
文檔編號F04C29/12GK101956704SQ20091006976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王熹光, 苗青 申請人:樂金電子(天津)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