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離心式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85660閱讀:32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離心式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風扇,且特別是涉及一種離心式風扇。
      背景技術
      目前風扇分類方式的其中兩類是軸流式風扇與離心式風扇。軸流式風扇的運作方式從風扇的扇葉的軸向入風,也由扇葉的軸向出風,因此稱為軸流式風扇。離心式風扇的運作方式從風扇的扇葉的軸向入風后,沿扇葉的徑向流動,經風扇流道匯流加壓后,從徑向的出風口流出。請參照圖1,其繪示一種現有離心式風扇的剖視圖。離心式風扇100包含一殼體 102包覆一扇葉104。殼體102具有入風口 102a、10 位于扇葉104的軸向的兩相對側。當扇葉104轉動時,氣流從風扇104的扇葉的軸向穿過入風口 102a、102b后,沿扇葉104的徑向流動,匯流成一高壓流體105。當高壓流體105壓力太大時,部分氣流很容易沿方向106 從入風口 102b漏出,而造成風扇出風壓力減少。此外,上述高壓流體的泄漏也容易產生額外的噪音。對于風扇設計這個技術密集的產業(yè)而言,任何能增進風扇性能(例如增加出氣風壓或減少噪音)的因素都需要不斷的改善,因此上述的問題也不例外。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良的離心式風扇,用于解決上述風扇氣流從入風口泄漏的問題。根據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離心式風扇,其包含一扇葉、一驅動裝置以及一殼體。驅動裝置連接扇葉并驅動其轉動。殼體包覆扇葉與驅動裝置以形成一流道于其內。流道包含一增壓區(qū)與一開口區(qū)。殼體包含一軸向入風區(qū)與至少一徑向出風口。軸向入風區(qū)包含一底板與多個肋條。底板用以供驅動裝置固定于其上,且具有一中心。多個肋條連接底板與殼體之間,且形成多個入風口在該些肋條、底板與殼體之間。開口區(qū)內的入風口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大于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開口區(qū)與增壓區(qū)的一分界線為舌口與中心的連線。依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開口區(qū)與增壓區(qū)的另一分界線為中心與流道的弧形側壁終點的連線。根據上述目的,提出另一種離心式風扇,其包含一扇葉、一驅動裝置以及一殼體。 一驅動裝置連接扇葉并驅動其轉動。殼體包覆扇葉與驅動裝置以形成一流道于其內。流道包含一增壓區(qū)與一開口區(qū)。殼體包含一軸向入風區(qū)與至少一徑向出風口。軸向入風區(qū)包含一底板以及多個肋條。底板供驅動裝置固定于其上,且具有一中心。多個肋條連接底板與殼體之間,且形成多個入風口在該些肋條、底板與殼體之間。開口區(qū)內的入風口面積大于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面積。依據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弧形流道的側壁具有一舌口靠近徑向出風口。
      依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開口區(qū)與增壓區(qū)的分界線為該舌口與中心的連線。依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增壓區(qū)等分為第一增壓區(qū)與第二增壓區(qū),第一增壓區(qū)靠近舌口。依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開口區(qū)內的入風口的面積大于第一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的面積的2. 2倍。依據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第二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的面積小于第一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的面積的0.9倍。由上述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離心式風扇及其軸向入風區(qū)的設計,離心式風扇的效能可以因入風口氣流泄漏的減少而提升,因氣流泄漏而產生的噪音也會減小。



      明如下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
      圖1為一種現有離心式風扇的剖視圖; 圖2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離心式風扇的分解3為圖2的離心式風扇的各元件組合狀態(tài); 圖4為圖2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又圖7為本發(fā)明再圖8為本發(fā)明的圖9為本發(fā)明的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離心式風扇 102殼體 102a入風口 102b入風口 104扇葉 106方向 105高壓流體 A1 A4第一增壓區(qū) B1 B4第二增壓區(qū) C1 C4開口區(qū) e3、K角度范圍 D1 D4流道寬度 R1 R6距離 200離心式風扇 202扇葉 20 方向
      213a弧形側壁 213b終點 230驅動裝置 230a轉軸 250,252,254 界線 305中心 310下殼體 310a,310b 出風口 310(^、310ε2、310ε3 入風口 310d 舌口 313流道 313a弧形側壁 313b終點 350,352,354 界線 405中心 410下殼體
      205 中心410b 舌口209軸向入風區(qū)410c底板210殼體413流道210a 上殼體450、452 界線210b下殼體505中心210Cl入風口510下殼體210c2 入風口510a、510b 徑向出風口210c3 風口510c 舌口210e 舌口510d 底板210d 入風口513 流道210f 底板550、552、5M 界線210g 肋條609、709 入風區(qū)211軸向入風區(qū)610、710下殼體212 徑向出風口610a、710a 底板213 流道610b、710b 肋條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同時參照圖2、圖3,圖2繪示依照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離心式風扇的分解圖,圖3繪示圖2的離心式風扇的各元件組合狀態(tài)。離心式風扇200包含一扇葉202、一驅動裝置230以及一殼體210。殼體210包覆扇葉202與驅動裝置230以形成一流道213于其內。殼體210可分為上殼體210a以及下殼體210b。上殼體210a上具有一入風口 210d。 下殼體210b具有一軸向入風區(qū)209,其包含一底板210f與三根肋條210g。入風口 210d與軸向入風區(qū)209位于扇葉202軸向的兩相對側。底板210f用以供驅動裝置230 (例如馬達)固定于其上。三根肋條210g連接于底板210f與下殼體210b之間,且形成三個入風口 (210ci、210c2、210c3)在三根肋條210g、底板210f與下殼體210b之間。驅動裝置230的轉軸230a連接并驅動扇葉202轉動。當扇葉202沿方向20 轉動時,氣流會由入風口 210d、 之^^二川^二川^進入殼體?川,沿流道?口丨如箭頭方向丨從徑向出風口?口流出殼體之川外。在本實例中,利用調整入風口 210ci、210c2、210c3的大小,用于控制流道在不同區(qū)域內的寬度,使得流道內高壓區(qū)域的氣流較不易從入風口泄漏,并同時減少因氣流泄漏而產生的噪音。以下的實施例將敘述調整入風口面積的不同方式。請參照圖4,其繪示圖2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下殼體210b的流道213 被劃分為增壓區(qū)(A^B1)與開口區(qū)Q。氣流于增壓區(qū)(AJB1)逐漸的增壓,直到開口區(qū)C1處被一次釋放出去。原則上,流道213靠近出風口處的區(qū)域就稱為開口區(qū)。增壓區(qū)為流道213 從舌口 210e開始到開口區(qū)C1為止。增壓區(qū)依增壓程度可被區(qū)分為第一增壓區(qū)A1 (增壓程度較小)以及第二增壓區(qū)&(增壓程度較大),但兩者之間的界線2M不太容易劃分。一般而言,第一增壓區(qū)A1為從舌口 210e起算的30度到90度的區(qū)域。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壓 EA1與開口區(qū)C1之間的界線250為舌口 210e與底板210f的中心205的連線。第二增壓區(qū)Bl與開口區(qū)C1之間的界線252為中心205與流道213的弧形側壁213a的終點21 的連線。增壓區(qū)內的流道寬度D1設計的比較寬(相較于開口區(qū)),有助于阻擋氣流從入風口 210c2、210c3泄漏。因此,反應于入風口大小的調整上,就產生入風口 210cl的外緣與中心 205的最遠距離R1大于入風口 210c2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或大于入風口 210c3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民。因第一增壓區(qū)Al的增壓程度小于第二增壓區(qū)Bi,第一增壓區(qū)Al所需的流道寬度D1小于第二增壓區(qū)Bl所需的流道寬度D1,故入風口 210C2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大于入風口 210c3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R3。請參照圖5,其繪示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本實施例與圖4的實施例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出風口的數量。在實施例中,下殼體310具有二個徑向出風口 310a、310b。下殼體310的流道313被劃分為增壓區(qū)(A2+B2)與開口區(qū)C2。氣流于增壓區(qū)(A2+B2)逐漸的增壓,直到開口區(qū)C2處被一次釋放出去。原則上,流道313靠近出風口處的區(qū)域就稱為開口區(qū)。增壓區(qū)為流道313從舌口 310d開始到開口區(qū)為止。增壓區(qū)依增壓程度可被區(qū)分為第一增壓區(qū)A2 (增壓程度較小)以及第二增壓區(qū)化(增壓程度較大), 但兩者之間的界線邪4不太容易劃分。一般而言,第一增壓區(qū)A2為從舌口 310d起算的30 度到90度的區(qū)域。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壓區(qū)A2與開口區(qū)C2之間的界線350為舌口 3IOd 與底板310e的中心305的連線。第二增壓區(qū)化與開口區(qū)C2之間的界線352為中心305與流道313的弧形側壁313a的終點31 的連線。增壓區(qū)內的流道寬度D2設計的比較寬(相較于開口區(qū)),有助于阻擋氣流從入風口 310c2、310c3泄漏。因此,反應于入風口大小的調整上,就產生入風口 310Cl的外緣與中心305的最遠距離R4大于入風口 310C2的外緣與中心305的最遠距離&或大于入風口 310c3外緣與中心305的最遠距離&。因第一增壓區(qū)A2 的增壓程度小于第二增壓區(qū)氏,第一增壓區(qū)A2所需的流道寬度込小于第二增壓區(qū)化所需的流道寬度D2,故入風口 310c2的外緣與中心305的最遠距離&大于入風口 310c3外緣與中心305的最遠距離&。請參照圖6,其繪示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入風口的形狀有點不規(guī)則。在本實施例中,入風口外緣的部分有不規(guī)則(例如非圓形的外緣)。下殼體410的流道413被劃分為增壓區(qū)(A3+B3)與開口區(qū)C3。氣流于增壓區(qū)(A3+B3)逐漸的增壓,直到開口區(qū)C3處被一次釋放出去。原則上,流道413靠近出風口處的區(qū)域就稱為開口區(qū)。增壓區(qū)為流道413從舌口 410b開始到開口區(qū)為止。增壓區(qū)依增壓程度可被區(qū)分為第一增壓區(qū)A3 (增壓程度較小)以及第二增壓區(qū) (增壓程度較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壓區(qū)A3與第二增壓區(qū) 的角度范圍分別為角度范圍 &的1/3。在本實施例中,增壓區(qū)(A3+B3)與開口區(qū)C3之間的界線450為舌口 410b與底板 410c的中心405的連線。增壓區(qū)A3與增壓區(qū) 的角度范圍相等,其界線為452。增壓區(qū)內的流道寬度D3設計的比較寬(相較于開口區(qū)),有助于阻擋氣流從入風口泄漏。在本實施例中,開口區(qū)C3內的入風口面積大于第一增壓區(qū)A3內的入風口面積的2. 2倍時,經實驗證實會具有較少入風口氣流泄漏,因而產生額外的噪音也較小。因第一增壓區(qū)A3的增壓程度小于第二增壓區(qū) ,第一增壓區(qū)A3所需的流道寬度D3小于第二增壓區(qū) 所需的流道寬度 D3,當第二增壓區(qū) 內的入風口面積小于第一增壓區(qū)A3內的入風口的面積的0. 9倍時,經實驗證實會具進一步減少入風口氣流泄漏的問題,因而產生額外的噪音也會更小。請參照圖7,其繪示本發(fā)明再一實施例的離心式風扇的下殼體的上視圖。本實施例與圖6的實施例主要的不同點在于出風口的數量。在本實施例中,下殼體510具有二個徑向出風口 510a、510b。下殼體510的流道513被劃分為增壓區(qū)(A4+B4)與開口區(qū)C4。氣流于增壓區(qū)(A4+B4)逐漸的增壓,直到開口區(qū)處被一次釋放出去。原則上,流道513靠近出風口處的區(qū)域就稱為開口區(qū)。增壓區(qū)依增壓程度可被區(qū)分為第一增壓區(qū)A4(增壓程度較小) 以及第二增壓區(qū)B4 (增壓程度較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壓區(qū)A4與第二增壓區(qū)B4的角度范圍分別為角度范圍&的1/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壓區(qū)A4與開口區(qū)C4之間的界線 550為舌口 510c與底板510d的中心505的連線。增壓區(qū)A4與增壓區(qū)B4的角度范圍相等, 其界線為552。角度范圍&與開口區(qū)C4之間的界線554是流道側壁513a的終點51 與底板510d的中心550的連線。增壓區(qū)內的流道寬度D4設計的比較寬(相較于開口區(qū)), 有助于阻擋氣流從入風口泄漏。在本實施例中,開口區(qū)C4內的入風口面積大于第一增壓區(qū) A4內的入風口面積的2. 2倍時,經實驗證實會具有較少入風口氣流泄漏,因而產生額外的噪音也較小。因第一增壓區(qū)A4的增壓程度小于第二增壓區(qū)B4,第一增壓區(qū)A4所需的流道寬度 D4小于第二增壓區(qū)B4所需的流道寬度D4,當第二增壓區(qū)B4內的入風口面積小于第一增壓區(qū) A4內的入風口的面積的0. 9倍時,經實驗證實會具進一步減少入風口氣流泄漏的功效,因而風扇的噪音也會更小。上述第4 7的實施例也可以實施于圖8、圖9的下殼體610、710或其他具有多根肋條的下殼體上。下殼體610的軸向入風區(qū)609內具有兩根肋條610b,連接于底板610a 與下殼體610之間,用于形成入風口于肋條610b之間。下殼體710的軸向入風區(qū)709內具有四根肋條710b,連接于底板710a與下殼體710之間,用于形成入風口于肋條710b之間。由上述本發(fā)明實施方式可知,應用本發(fā)明的離心式風扇及其軸向入風區(qū)的設計, 離心式風扇的效能可以因入風口氣流泄漏的減少而提升,因氣流泄漏而產生的噪音也會減 雖然結合以上實施方式揭露了本發(fā)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附上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離心式風扇,至少包含扇葉;驅動裝置,其連接該扇葉并驅動其轉動;以及殼體,包覆該扇葉與該驅動裝置以形成一流道于其內,該流道包含一增壓區(qū)與一開口區(qū),該殼體包含一軸向入風區(qū)與至少一徑向出風口,該軸向入風區(qū)包含底板,供該驅動裝置固定于其上,且具有一中心;以及多個肋條,連接該底板與該殼體之間,且形成多個入風口在該些肋條、該底板與該殼體之間,其中該開口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外緣與該中心的最遠距離大于該增壓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外緣與該中心的最遠距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流道的弧形側壁具有一舌口,其靠近該徑向出風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開口區(qū)與該增壓區(qū)的一分界線為該舌口與該中心的連線。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開口區(qū)與該增壓區(qū)的另一分界線為該中心與該流道的弧形側壁終點的連線。
      5.一種離心式風扇,至少包含扇葉;驅動裝置,連接該扇葉并驅動其轉動;以及殼體,包覆該扇葉與該驅動裝置以形成一流道于其內,該流道包含一增壓區(qū)與一開口區(qū),該殼體包含一軸向入風區(qū)與至少一徑向出風口,該軸向入風區(qū)包含底板,供該驅動裝置固定于其上,且具有一中心;以及多個肋條,連接該底板與該殼體之間,且形成多個入風口在該些肋條、該底板與該殼體之間,其中該開口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大于該增壓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弧形流道的側壁具有一舌口靠近該徑向出風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開口區(qū)與該增壓區(qū)的分界線為該舌口與該中心的連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增壓區(qū)等分為第一增壓區(qū)與第二增壓區(qū), 該第一增壓區(qū)靠近該舌口。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開口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大于該第一增壓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的2. 2倍。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離心式風扇,其中該第二增壓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小于該第一增壓區(qū)內的該入風口的面積的0. 9倍。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離心式風扇,其包含一扇葉、一驅動裝置以及一殼體。驅動裝置連接扇葉并驅動其轉動。殼體包覆扇葉與驅動裝置以形成一流道于其內。流道包含一增壓區(qū)與一開口區(qū)。殼體包含一軸向入風區(qū)與至少一徑向出風口。軸向入風區(qū)包含一底板與多個肋條。底板具有一中心。多個肋條連接底板與殼體之間,且形成多個入風口于該些肋條、底板與殼體之間。開口區(qū)內的入風口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大于增壓區(qū)內的入風口的外緣與中心的最遠距離。
      文檔編號F04D29/44GK102536850SQ2010105878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4日
      發(fā)明者林星晨, 黃祥榮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