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46208閱讀:22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油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泵領域,特別涉及耐久性好、效率高的油泵。
      在內燃機中,為了對其軸承部分和滑動部分循環(huán)供給潤滑油而使用油泵。特別是余擺線泵,它與其它齒輪泵相比,它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并可緊湊化,而且嚙合聲音小等,因而,它作為在汽車內所裝載的內燃機潤滑用油泵而廣泛地被使用。
      在日本實用新案實開平-122283中公布了作為這種常用余擺線泵的一個例子,其截面如附圖9所示。也即,用泵蓋1將內部蓋住,在具有吸入口2a和排油口2b的泵殼2之內容納有外轉子3和內轉子4,該外轉子對泵殼2能保持旋轉自如的狀態(tài),該內轉子對外轉子以偏心狀態(tài)嚙合。在貫通泵蓋1和泵殼2的泵驅動軸5上,一體地嵌有內轉子4的嵌合法蘭4a,該內轉子4對在泵殼2上所形成的轉子托座2c保持旋轉自如的狀態(tài)。
      也即,依靠內轉子和泵驅動軸一體地旋轉,從吸入口2a一側向外轉子3和內轉子4之間的間隙導入的潤滑油通過外轉子3的伴隨旋轉動作而向排油口2b一側順序送出。
      在附圖9中的標號6是在泵殼2和泵驅動軸之間安裝的油封件。
      在附圖9中所示現有技術的常用余擺線泵中,泵驅動軸5的驅動力由內轉子4的嵌合法蘭4a傳達,由于沿泵驅動軸5軸線的嵌合法蘭4a的長度(在附圖9中是沿左右方向嵌合法蘭4a的厚度)短,會產生嵌合法蘭4a內周的摩耗和變形或者裂紋等問題,與此相伴,其耐久性就劣化。
      由于從熱膨脹方面考慮必須在泵蓋1和泵殼2之間設定微小的間隙,因此,不可避免地從這些間隙部分漏泄?jié)櫥停瑥亩蔀楸眯实偷闹饕蛑弧?br>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泵效率和耐久性高的油泵,特別是余擺線泵。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達到的所提供的油泵具有外轉子、內轉子和泵殼,所述外轉子在其內周形成內齒;所述內轉子形成比所述外轉子內齒數少的外齒,同時,對所述外轉子以偏心狀態(tài)嚙合,并且與泵驅動軸一體地旋轉;所述泵殼容納旋轉自如的所述外轉子和內轉子,而且形成油的吸入口與排油口,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嵌合筒部和防止漏油的迷宮部,所述嵌合筒部從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部向與所述泵驅動軸軸線平行方向突出,其內周面一體地嵌合于所述泵驅動軸的外周面,同時,其外周面滑動自如地嵌合于所述泵殼端面板的內周面上;所述迷宮部在所述嵌合筒部突出側的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和與此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對置的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面之間形成。
      此外,所述迷宮部由至少一個環(huán)狀凸出部和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組成,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從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向內轉子的一個端面一側突出,該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與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相對應,在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面上形成;或者,反之,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從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向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一側突出,所述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與此環(huán)狀凸出部相對應,在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形成。
      在此情況下,如下安排是有效的在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所突出設置的迷宮部的環(huán)狀凸出部在吸入口一側偏置;或者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所形成的迷宮部的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在吸入口一側偏置。
      按照本發(fā)明,在與泵驅動軸一體的內轉子一個端部上形成與泵驅動軸軸線平行地突出的泵殼嵌合筒部,在此嵌合筒部的內周和內轉子的內周上傳輸來自泵驅動軸的旋轉力。
      另一方面在嵌合筒部突出一側的內轉子一個端面和與此內轉子一個端面對置的泵殼端面板內端部之間形成防止漏油用的迷宮部,通過該迷宮部的節(jié)油效果而抑制漏油。
      當迷宮部具有至少一個環(huán)狀凸出部和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時,此迷宮部的通路變長,因而進一步獲得節(jié)流效果,即防止漏油效果。
      此外,由于泵殼端面板內端部所突出設置的迷宮部的環(huán)狀凸出部在吸入口一側偏置;或者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所形成的迷宮部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在吸入口一側偏置,在泵驅動軸的旋轉中,排油口一側的油壓上升,即使在內轉子和泵驅動軸向最低吸入口一側多少有些變位的狀態(tài)下,泵驅動軸在旋轉中、環(huán)狀的凸出部和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之間的間隙也沿它們的圓周大致保持一定。
      本發(fā)明具有良好效果。按照本發(fā)明,嵌合筒部與內轉子一體構成,該嵌合筒部的從內轉子的一個端部向與泵驅動軸軸線平行的方向突出并且其內周面與泵驅動軸外周面一體嵌合,同時其外周面滑動自如地嵌合于泵殼端面板的內周面上,因此,內轉子和泵驅動軸的嵌合部分沿泵驅動軸的軸線尺寸加長,可使來自驅動軸的驅動力分散,從而能防止在該嵌合部分上產生內轉子的摩耗、變形或裂紋等于未然,提高內轉子的耐久性。
      此外,迷宮部在所述嵌合筒部伸出一側的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和與此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對置的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面之間形成,因而減少漏油,改進泵的效率,結果,可謀求油泵的小型化。
      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將本發(fā)明油泵應用于余擺線泵的實施例之一的內部結構截面圖;附圖2是附圖1中箭頭所指的II部分的放大截面圖;附圖3是將泵蓋取下時附圖1的左視圖;附圖4除取下泵蓋外、還取下外轉子和內轉子時的附圖1的左視圖;附圖5是本發(fā)明油泵另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截面圖;附圖6是附圖5中箭頭所指的VI部分的放大截面圖;附圖7是表示迷宮部的又一實施例結構的截面附圖8是表示迷宮部第四實施例結構的截面圖;附圖9是現有技術余擺線泵一例的內部結構的截面圖。
      附圖中所用標號與各部件的對應關系如下。其中,附圖9已于前段敘述過了,因此,以下不包括附圖9中的標號。
      11 泵殼 12 端面板13 吸入通道 14 吸入口15 排油通道 16 排油口17 轉子托座 18 內齒19 外轉子 20 外齒21 內轉子 22 嵌合筒部23 曲柄軸 24 泵蓋25 結合平面部 26 迷宮式凸出部27 迷宮式凹入部 28 密封保持部29 油封件 30 階梯形軸31 內法蘭 32 環(huán)狀槽33、34 迷宮式凸出部 35 環(huán)狀槽36 迷宮式凸出部 37 環(huán)狀臺階部40 密封室 41 排油通路參照附圖1到4,就本發(fā)明油泵應用于余擺線泵的實施例之一進行詳細說明。
      在泵殼11上所形成的端面板12的內端部上設有將端面板12內周所形成的圓形轉子托座17挾于其間的吸入口14和排油口16,所述吸入口14呈半圓弧形與吸入通道13連通,所述排油口16呈半圓弧形與排油通道16連通。
      此外,在其內周形成內齒18的環(huán)狀外轉子19以偏心狀態(tài)相對于轉子托座17旋轉自如地保持在此泵殼11上。在其外周上形成與該外轉子19內齒18相嚙合的外齒20的內轉子21的一個端側上、沿曲柄軸23軸線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其外周對所述轉子托座17嵌合的嵌合筒部。通過與端面板12對置的環(huán)狀泵蓋24將外轉子19和內轉子21挾于其間而被容納于泵殼11之內,該泵蓋24通過圖中未示的螺栓被擰緊于泵殼11上。
      此外,所設定的外轉子19的內齒18齒數比內轉子21的外齒20齒數僅多一個,它們的嚙合位置設于沿外轉子19和內轉子21旋轉方向的排油口16的終端部分。
      在曲柄軸23的外周上相互平行地刻有相隔180℃的一對結合平面部25。該曲柄軸23貫通泵蓋24、內轉子21和泵殼11,作為本發(fā)明泵驅動軸而起作用。在此結合平面部25上,內轉子21和嵌合筒部22的內周呈緊密地嵌合狀態(tài),因而曲柄軸23和內轉子21一體地旋轉。也即,沿曲柄軸23軸線的內轉子21嵌合部分的長度是內轉子21和其嵌合筒部22長度之和,僅比歷來所用油泵尺寸多出的部分就使來自曲柄軸23的驅動力呈分散狀態(tài)。結果,內轉子21內周的摩耗、變形和裂紋都不發(fā)生,從而可提高內轉子21的耐久性。
      在所述泵殼11端面板12的內端部內周緣上形成呈環(huán)狀的迷宮式凸出部26(見附圖1),再在內轉子21的一個端面的內周側上形成與該迷官式凸出部26相對應的環(huán)狀迷宮凹入部27,該迷宮式凸出部26和迷宮式凹入部27構成本發(fā)明迷宮部。也即,將泵殼11和內轉子21之間滑動部分的接觸長度加長,因而使它們的間隙起到節(jié)流通路的作用,使泵殼11內的漏油達到最小限度,提高泵的效率。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迷宮式凸出部26和迷宮式凹入部27是在泵殼11端面板12的內端部和內轉子21的一個端面之間形成,所以在不改變內轉子21的寬度下,可縮短泵本體的曲柄軸23縱向的長度,從而可能企圖使泵小型化。
      從這樣的觀點看來,也可將迷宮式凸出部26和迷宮部凹入部27交互地以多組設于泵殼11端面板12的內端部和內轉子21的一個端面的內周一側,進而,在泵蓋24和內轉子21的另一端面之間形成迷宮部也是有效的。在本實施例中,由于使迷宮式凸出部26的頂端形成越向前越細的錐形,因此易于制造,同時能確保其剛性;但使迷宮式凸出部26形成矩形截面也可以。
      因此,將驅動曲柄軸23旋轉時,該曲柄軸23和與其一體的內轉子21一起旋轉,伴隨著該內轉子21的旋轉,與其嚙合的外轉子19也連帶轉動。此時,外轉子19的內齒18的齒數比內轉子21的外齒20的齒數只多一個,它們的嚙合位置設置于排油口16的終端部分,因此內齒18和外齒20之間的間隙沿著外轉子19和內轉子21的旋轉方向從吸入口14的始端部分漸次增加,又在排油口16的終端部分成為最小。結果,在吸入口14一側的內齒18和外齒20之間的間隙中被引導的油在排油口一側呈加壓狀態(tài),從而在排油通道15一側順序被壓送出去。
      此外,在曲柄軸23旋轉中,排油口16終端一側的油壓上升,內轉子21和曲柄軸23多少有些向油壓最低的吸入口14終端一側變位,因此,與此變位量相對應,預先形成使迷宮式凸出部26的中心位置OR相對于端面板12的內周中心位置O1向吸入口14的終端一側的偏置為e,在曲柄軸23旋轉中,迷宮式凸出部26和迷宮式凹入部27之間的間隙沿其全圓周被大致保持一定,從端面板12和內轉子21之間的間隙部分的漏油就被有效地抑制了。此外,在從端面板12的外側面伸出的密封保持部28和曲柄軸23之間裝設有油封件29。
      在以上實施例中,在嵌合筒部22的基端部分形成迷宮部,但是,在該嵌合筒部22的頂端部分也可形成迷宮部。
      本發(fā)明油泵另一實施例的截面結構如附圖5所示,在該圖中以箭頭指示的VI部分的放大圖示于附圖6。但與前面實施例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則仍以原標號標出,關于它們的說明也予以省略。
      在其外周上形成與外轉子19的內齒18相嚙合的外齒20的內轉子21一個端側上,沿曲柄軸23的軸線一體地突出設置有其外周嵌合于所述轉子托座17的嵌合筒部22。通過與端面板22對置的環(huán)狀泵蓋24將外轉子19和內轉子21挾于其間并容納于原殼11之內,該泵蓋24通過未圖示的螺檢被擰固于泵殼11上。
      在貫通泵蓋24、內轉子21和泵殼11的作為本發(fā)明泵驅動軸而起作用的階梯軸30的外周上相互平行地刻有一對結合平面部25,該一對結合平面部25沿階梯軸30的軸心形成,而且每隔180℃對向設置。在此結合平面部25上,內轉子21同嵌合筒部22的內周呈密切嵌合狀態(tài),因此,階梯軸30和內轉子21一體地旋轉。
      在泵殼11的端面板12的內周一側,形成包圍階梯軸30的內法蘭部31,在與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對置的內法蘭部31的內端部形成環(huán)狀槽32,更且,伸入該環(huán)狀槽32內的環(huán)狀迷宮式凸出部32在內轉子21的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上形成,以此環(huán)狀槽32和迷宮式凸出部33構成本發(fā)明的迷宮部。結果使在泵殼11和內轉子21的滑接部分上的接觸長度加長,使它們的間隙作為節(jié)能通路而發(fā)揮作用,使泵殼11內的漏油達到最低限度,提高泵效率。而且,從階梯軸30的軸線起的迷宮部徑向距離比上述實施例者為短,因此,在迷宮部由于離心力所致的油壓則降低,可使漏油量進一步減少。
      此外,在這一實施例中,迷宮部在嵌合筒部22的頂端部分形成,因此,與在嵌合筒部22的基端部分所形成的迷宮部相比時,使泵殼11和內轉子21的接觸長度加長,因此,使它們的間隙作為節(jié)能通路而發(fā)揮作用,可使泵殼11內的漏油減少。結果,在密封保持部28和油封件29之間所形成的密封室40內的壓力減少,可能防止油封件29的脫落和翻卷,同時,可能使端面板12上所形成的排泄通路41的橫斷面積減小,使泵本體的曲柄軸23縱向長度縮短,從而可進一步謀求泵的小型化。
      在附圖5和6上所示另一實施例中,在內法蘭部31的內端部上形成環(huán)狀槽32,同時,在內轉子21的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上形成向該環(huán)狀槽32內突出的環(huán)狀迷宮式凸出部33,反之,將以上環(huán)形槽32和迷宮式凸出部33的形成位置互換也是可能的,這樣形成的本發(fā)明又一實施例的截面構造如附圖7所示。
      在附圖7中,在與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對置的法蘭部31的內端部上形成環(huán)狀迷宮式凸出部34,在內轉子21的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上形成使該迷宮式凸出部34進入的環(huán)狀槽35。其它結構與以上二個實施例相同,因此,與前面二實施例有相同功能的部件仍以原標號標出,關于它們的說明也予以省略。
      此外,代替所述環(huán)狀槽32和35,使環(huán)狀臺階部在泵殼11的端面板12內端部和嵌合筒部22的頂端部形成,也可獲得與前面三個實施例同樣的效果。這樣的本發(fā)明第四個實施例的截面結構示于附圖8,與前面三實施例有相同功能的部件仍以原標號標出,關于它們的說明也予以省略。
      也即,在嵌合筒部22的頂端內周一側,一體地突出設置有迷宮式凸出部36,與此迷宮式凸出部36相對應,在內法蘭部31的內端部形成環(huán)狀臺階部37。將此迷宮式凸出部36和環(huán)狀臺階部37的位置關系倒過來也可,也即使迷宮式凸出部36在內法蘭部31一側形成的同時,使環(huán)狀臺階部37在嵌合筒部22的頂端面上形成。任何一種情況都可獲得與上述各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
      1.油泵,具有外轉子,內轉子,泵殼,其中,所述外轉子在其內周形成內齒;所述內轉子形成比外轉子內齒數少的外齒,同時,對所述外轉子以偏心狀態(tài)嚙合,并且與泵驅動軸一體地旋轉;所述泵殼將外轉子與內轉子旋轉自如地容納,而且形成油的吸入口和排油口;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嵌合筒部和防止漏油的迷宮部,其中,所述嵌合筒部從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部向與泵驅動軸軸線平行的方向突出,其內周面一體地嵌合于所述泵驅動軸的外周面上,同時,其外周面則滑動自如地嵌合于泵殼端面板的內周面上;所述防止漏油的迷宮部在所述嵌合筒部突出一側的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和與此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對置的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之間形成。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宮部具有至少一個環(huán)狀凸出部和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其中,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從泵殼的端面板的內端部向內轉子的一個端面?zhèn)韧怀?;所述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與所述環(huán)狀凸部相對應,在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面上形成。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在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所突出設置的迷宮部的環(huán)狀凸出部偏置于吸入口一側。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宮部具有至少一個環(huán)狀凸出部和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其中,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從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向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一側突出;所述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與所述環(huán)狀凸出部相對應,在所述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面上形成。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油泵,其特征在于在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所設迷宮部的環(huán)狀槽或環(huán)狀臺階部偏置于吸入口一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油泵,本油泵具有外轉子,內轉子和泵殼,其特征在于還具有嵌合筒部和防止漏油的迷宮部,其中,所述嵌合筒部從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部向與曲柄軸軸線平行的方向突出,其內周面一體地嵌合于所述曲柄軸的外周面上,同時,其外周面滑動自如地嵌合于泵殼端面板的內周面上;所述迷宮部在所述嵌合筒部突出一側的所述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和與此內轉子的一個端面對置的泵殼端面板的內端部之間形成。
      文檔編號F04C2/00GK1126802SQ9510139
      公開日1996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1995年2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2月17日
      發(fā)明者三角育男, 近藤武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優(yōu)尼希雅杰克斯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