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包括筒狀殼體221、位于筒狀殼體內(nèi)的導流管222、多個第一隔板223、多個第二隔板224和多個消聲腔225。
[0037]筒狀殼體221為上下都躺開的圓筒狀殼體,其上端具有通孔330,其下端具有通孔334,其側(cè)壁上具有多個進氣口 226,該圓筒狀殼體通常豎直設置;導流管222為一橫截面沿著長度方向變化的管殼,該其上面部分為一段截頭錐形管殼228,其下面部分為一段圓筒狀管殼229,導流管222在其上端具有出氣口 333,在下端具有進氣口 335,在其側(cè)壁上具有多個進氣口 227。導流管222和筒狀殼體221優(yōu)選地由塑料所形成,本實施例的導流管222在其上端與筒狀殼體221的內(nèi)壁固定,導流管222優(yōu)選地與筒狀殼體221成整體制造,即一體化。
[0038]在圖5和圖7中容易看出,本實施例有5塊環(huán)形的第一隔板223,它們相互平行地被設置于筒狀殼體與導流管之間;有16塊第二隔板224被豎直設置于筒狀殼體與導流管之間;每塊第一隔板223分別與筒狀殼體的內(nèi)壁和導流管的外壁固定,每個第二隔板224也分別與筒狀殼體的內(nèi)壁和導流管的外壁固定。
[0039]參考圖5至圖7,本實施例的葉輪罩具有多個消聲腔,這些消聲腔沿著第二軸線Y方向形成4層,每層有16個消聲腔繞第二軸線Y排列;每個消聲腔225由筒狀殼體221的內(nèi)壁、導流管222的外壁、第一隔板223和第二隔板225所限定,消聲腔225的進氣口設置在筒狀殼體上,消聲腔225的出氣口設置在導流管上。
[0040]在本實施例中,消聲腔225的進氣口就是筒狀殼體221上進氣口226,消聲腔225的出氣口就是導流管222上的進氣口 227;消聲腔225的進氣口 226的面積小于消聲腔225在進氣口處的截面積;消聲腔225的出氣口 227的面積小于消聲腔225在出氣口處的截面積。
[0041]由于本實施例的葉輪罩被放置于支撐板336上,筒狀殼體221下端的通孔334和導流管222下端的進氣口 335基本被支撐板336所遮蓋住,因而基本沒有氣流通過通孔334和進氣口 335流動。在支撐板336與葉輪罩之間22之間,可以設置一塊具有彈性的橡膠圓板,這樣可以吸收葉輪罩、葉輪和電機等部件在工作時所產(chǎn)生的振動。
[0042]在本實施例中,葉輪23被設置在葉輪罩22的導流管222內(nèi),其驅(qū)動葉輪旋轉(zhuǎn)工作的電機24也有部分位于葉輪罩22內(nèi),葉輪23和電機24所產(chǎn)生的噪聲通過基座的進氣口9向外面?zhèn)鞑サ穆窂绞?先從導流管222的進氣口227進入消聲腔225內(nèi),然后通過消聲腔的腔體從筒狀殼體221的進氣口 226輸出,再通過外殼體21與筒狀殼體221之間的空間,最后從位于外殼體21的進氣口 9向外傳播,因此,葉輪和電機所產(chǎn)生的噪聲向外傳播將受到消聲腔的衰減。由于有眾多的消聲腔在共同作用,將使向外傳播的噪聲受到很大的衰減,能顯著減少風扇所發(fā)出的噪聲。
[0043]在圖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實施例的消聲腔225從其進氣口 226至其出氣口 227,其消聲腔的橫截面逐漸減小。消聲腔225的橫截面的變化、特別是突變,有利于增加聲音的聲抗,特別有利于降低頻率較低的噪聲。
[0044]另外,從圖5中容易看出,葉輪罩22的筒狀殼體221使整個葉輪罩易于平穩(wěn)設置,這樣有利于葉輪23快速安裝或固定于葉輪罩22內(nèi),也有利于將整個葉輪罩快速、方便地設置于基座的外殼體21內(nèi)。
[0045]電機24容納在電機殼體25中。電機殼體25包括上面部分26和下面部分27,上面部分26通過螺絲與下面部分27固定并將電機24固定在其中。電機24的轉(zhuǎn)軸38穿過形成在電機殼體25的下面部分27位于底部的孔,以允許葉輪23被連接到轉(zhuǎn)軸38上。電機殼體25的上面部分26還包括多個固定桿31,電機24通過電機殼體25的多個固定桿31與葉輪罩22固定。
[0046]在本實施例中,葉輪23和葉輪罩22成形為當葉輪23和電機殼體25被葉輪罩22支撐時,葉輪23的葉片末梢極為接近葉輪罩22的導流管222的內(nèi)表面,但沒有接觸到該內(nèi)表面。
[0047]在葉輪罩22上設置有電纜穿孔(圖中未畫出),在電機殼體25的一個固定桿31上也設置有電纜穿孔(圖中未畫出),葉輪罩22上的電纜穿孔與固定桿31上的電纜穿孔對準使電纜可穿過,以方便電纜從電路裝置37連接到電機24上。在本實施例中,電機殼體25和葉輪23優(yōu)選地由塑料所形成。
[0048]下基座10用于接合風扇100所在的表面?;?還包括用于使上基座8相對于下基座10來回擺動的擺動機構(gòu),該擺動機構(gòu)包括同步電機36,擺動機構(gòu)的操作由電路裝置37響應用戶按下控制鈕13來控制。擺動范圍優(yōu)選地在60°和120°之間,且擺動機構(gòu)被設置為每分鐘執(zhí)行3至6個擺動周期。用于供應電力到風扇的電纜(沒有畫出)穿過形成在下基座10上的孔延伸。
[0049]在本實施例中,電機24是直流無刷電機,電機的轉(zhuǎn)速可通過電路裝置37響應用戶操作控制鈕12來改變。
[0050]為了操作風扇100,用戶按下按鈕11,響應該操作,電路裝置37激活電機24以旋轉(zhuǎn)葉輪23。葉輪23的旋轉(zhuǎn)使空氣通過進氣口 9進入基座3的外殼體21內(nèi),然后從葉輪罩22的進氣口 226進入葉輪罩內(nèi),葉輪23驅(qū)動氣流從葉輪罩的出氣口 330輸出并進入與葉輪罩的上端固定的出氣管32中,由于出氣管32通過柔性軟管205與支架內(nèi)殼的進口部203密封連接,因此進入出氣管32中的主氣流會被輸送到支架的內(nèi)部通道內(nèi),并分兩路被輸送到噴嘴I中。
[0051]在噴嘴I中,主氣流分兩股在內(nèi)部通道14中行進。在內(nèi)部通道14中行進的主氣流被出氣口 7所發(fā)射,噴嘴周圍的部分空氣被從出氣口 7發(fā)射的主氣流卷吸形成副氣流,該副氣流先后被位于第一表面61上游的柯恩達表面63和位于出氣口 7上游的第一表面61所引導,然后與從出氣口 7發(fā)射的主氣流一起被位于出氣口 7下游的第二表面62所引導,這樣從出氣口 7發(fā)射的主氣流與被主氣流卷吸所形成的副氣流的結(jié)合構(gòu)成風扇向前發(fā)射的總氣流。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表面61、第二表面62與出氣口7所形成的位置和角度關(guān)系,使得副氣流被有效地形成、主氣流和副氣流都被有效引導,有利于提升或增大風扇向前發(fā)射的總氣流。
[0052]盡管已經(jīng)展示和描述了目前認為是優(yōu)選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但顯而易見,本領域的技術(shù)人員可以進行各種改變和改進,而不背離由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主權(quán)項】
1.一種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所述風扇包括用于形成主氣流的裝置和噴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形成主氣流的裝置包括電機和由電機驅(qū)動的葉輪;所述噴嘴包括用于接收主氣流的內(nèi)部通道和用于發(fā)射主氣流的出氣口;所述噴嘴繞第一軸線延伸以限定一開口,從出氣口發(fā)射的主氣流與被從出氣口發(fā)射的主氣流卷吸形成的副氣流一起通過所述開口 ;所述噴嘴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緊鄰出氣口并位于出氣口的上游以引導來自風扇周圍并進入所述開口的副氣流,所述第二表面緊鄰出氣口并位于出氣口的下游以引導主氣流和副氣流;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沿著風扇出風風向都呈錐形地遠離第一軸線;其中,所述第一表面與平行于第一軸線的直線可形成小于45的第一夾角,所述第二表面與平行于第一軸線的直線可形成小于45的第二夾角,所述出氣口發(fā)射主氣流的方向與平行于第一軸線的直線可形成小于45的第三夾角,并且,第一夾角大于第二夾角,第二夾角與第三夾角之差小于10。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夾角與所述第三夾角之差等于O。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角與所述第二夾角之差位于3至35之間。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角位于4至35°之間。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夾角位于I至15°之間。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夾角位于I至12°之間。7.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沿著風扇出風風向呈圓錐形地遠離第一軸線。8.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沿著風扇出風風向呈圓錐形地遠離第一軸線。9.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在第一軸線方向的長度位于1mm至80mm之間。10.如權(quán)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用于產(chǎn)生空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在第一軸線方向的長度位于1mm至80mm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扇,該種風扇包括用于形成主氣流的裝置和噴嘴;該噴嘴包括內(nèi)部通道和出氣口并繞第一軸線延伸以限定一開口,從出氣口發(fā)射的主氣流與被從出氣口發(fā)射的主氣流卷吸形成的副氣流一起通過該開口;該噴嘴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緊鄰出氣口并位于出氣口的上游,第二表面緊鄰出氣口并位于出氣口的下游;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著風扇出風風向都呈錐形地遠離第一軸線;其中,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別與平行于第一軸線的直線可形成小于45゜的第一夾角和第二夾角,出氣口發(fā)射主氣流的方向與平行于第一軸線的直線可形成小于45゜的第三夾角,并且,第一夾角大于第二夾角,第二夾角與第三夾角之差小于10゜。
【IPC分類】F04D25/08, F04F5/16, F04D29/00
【公開號】CN205349803
【申請?zhí)枴緾N201620119251
【發(fā)明人】任文華
【申請人】任文華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