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樞紐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樞紐器。
背景技術:
電子裝置的上蓋與底座之間一般通過樞紐器相連,以使上蓋相對底座開啟及閉 合。 —般來講,樞紐器包括一軸桿、一連接件、一干涉件及一摩擦片。所述連接件及干 涉件均轉動套設于所述軸桿。所述摩擦片固定套設于所述軸桿,且位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 干涉件之間。所述樞紐器利用所述連接件與摩擦片以及干涉件與摩擦片之間的摩擦力使所 述上蓋隨意定位于所需要的位置。然而,所述摩擦力過大,對所述電子裝置的開啟和關閉帶 來不便;并且,極易損害所述樞紐器,影響所述樞紐器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低摩擦力的樞紐器。 —種樞紐器,其包括一轉軸、一轉動套設于所述轉軸的旋轉件、一固定于所述轉軸 的摩擦片,所述旋轉件包括一貼合接觸所述摩擦片的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包括相對的第一 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第二側面或所述摩擦片的與所述樞接部貼合接觸的側面 中的至少一個凸設多個凸柱。 優(yōu)選地,所述轉軸包括一冠部,所述冠部延伸一具有扁平的截面的軸桿,所述旋轉 件設有一圓形的樞轉孔,以供所述軸桿可轉動的穿過。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側面抵頂于所述摩擦片,所述多個凸柱凸設于所述第一側面,且 環(huán)繞所述樞轉孔。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側面抵頂于所述冠部,且設有多個凹陷區(qū),所述凹陷區(qū)與相應的 凸柱相對。 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件固定有一第一干涉件,所述第一干涉件套設于所述轉軸且與 所述摩擦片相抵頂。 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件設有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干涉件軸向延伸一固定于所述固定 孔的卡榫。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干涉件包括一背向所述摩擦片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凹陷設有 一第一凹陷部及與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對的第二凹陷部。 優(yōu)選地,所述轉軸固定設有一第二干涉件,所述第二干涉件凸設一第一凸部及一
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及第二凸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及第二凹陷部相互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轉軸包括一抵頂于所述第二側面的冠部,所述第二側面凸設一楔形
的抵頂塊,所述冠部凸設一可與所述抵頂塊相止擋的止擋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側面抵頂于所述摩擦片,多個凸柱凸設于所述摩擦片,且與所述 第一側面相貼合[0015] 本實用新型樞紐器較佳實施方式的旋轉件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或者所述摩擦片 的與所述旋轉件相貼合的側面的至少一個凸設多個凸柱,減少了所述旋轉件與所述摩擦片 之間的摩擦面積,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摩擦力。
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樞紐器較佳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圖1的另一視角方向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的立體組裝圖。 圖4是圖2的立體組裝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照圖l和圖2,本實用新型樞紐器的較佳實施方式包括一轉軸10、一連接件 20、一旋轉件30、一第一干涉件40、一第二干涉件50、一包括若干個彈性片的彈片組60、一 固定件70及兩摩擦片80。連接件20及旋轉件30分別固定在一翻蓋裝置的上蓋(圖未示) 和底座(圖未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件70為一螺母。 轉軸10包括一扁平狀的固定端12、一軸桿14及設置在固定端12與軸桿14之間 的呈圓柱狀的冠部16。軸桿14具有扁平的截面,其末端設有螺紋,以便于與固定件70相螺 合。冠部16沿著其圓周凸設一弧形的止擋塊162。 連接件20包括一連接部22及自連接部22的一側垂直延伸的固定部24。固定部 24設有一貫通的非圓形固定孔26,用來固定轉軸10的固定端12。連接部22設有若干固定 孔220,以供螺釘或鉚釘穿過,從而將連接件20與所述翻蓋裝置的底座相固定。 旋轉件30包括一鎖固部31及一自鎖固部31的一側垂直延伸的樞接部32。鎖固 部31設有若干固定孔310,以供螺釘或鉚釘穿過,從而將旋轉件30與所述翻蓋裝置的上蓋 相固定。樞接部32包括相對的一第一側面33和一第二側面35。樞接部32設有貫穿第一 側面33和第二側面35的一圓形樞轉孔34及一固定孔36。第一側面33凸設環(huán)繞樞轉孔 34的三凸柱332。第二側面35開設三凹陷區(qū)352,以減少旋轉件30與轉軸10的冠部16的 接觸面積。每一凹陷區(qū)352均不穿透第一側面33,且與相應的凸柱332相對應。第二側面 35的邊緣處凸伸成形一楔形的抵頂塊354。該抵頂塊354的一端以一平滑的過渡面延伸至 第二側面35。 第一干涉件40設有一圓形的通孔42,從而第一干涉件40可轉動地套設于所述軸 桿14。第一干涉件40包括一背向旋轉件30的第一側面33的配合面45。配合面45凹陷 成形有環(huán)繞通孔42的一第一凹陷部44及一第二凹陷部46。其中,第一凹陷部44靠近通孔 42的邊緣。第二凹陷部46與第一凹陷部44相對且靠近第一干涉件40的邊緣。第一干涉 件40的邊緣處背向第一端面45沿軸向延伸一卡榫48。 第二干涉件50大致呈圓盤狀,其中部設有一與轉軸10的軸桿14的截面形狀相對 應的扁平狀的裝配孔51,從而第二干涉件50可固定地套設于軸桿14。第二干涉件50與第 一干涉件40的配合面45相對的端面凸設有環(huán)繞裝配孔51的一第一凸部54及一第二凸部 56。其中,第一凸部54位于裝配孔51的邊緣,并可卡合于第一干涉件40的第一凹陷部44。第二凸部56位于第二干涉件50的邊緣,并可卡合于第一干涉件40的第二凹陷部46。 該彈片組60的每一彈性片均設有一圓形的通孔62,從而所述彈片組60可轉動地 套設于所述軸桿14。 每一摩擦片80設有一與所述轉軸10的軸桿14的截面形狀對應的固定孔82,從而 每一摩擦片80均固定套設于所述軸桿14。 請參照圖3和4,組裝時,轉軸10的固定端12卡固于連接件20的固定孔26,從而 轉軸10與連接件20相互固定。轉軸10的軸桿14依次穿過旋轉件30的樞轉孔34、其中 一摩擦片80的固定孔82、第一干涉件40的通孔42、第二干涉件50的裝配孔51、彈片組60 的通孔62及另一摩擦片80的固定孔82,然后將固定件70鎖合于軸桿14的螺紋。固定件 70用于防止旋轉件30、第一干涉件40、第二干涉件50、摩擦片80及彈片組60自軸桿14的 末端滑落。 其中,旋轉件30的第二側面35抵頂于轉軸10的冠部16。旋轉件30的三凸柱332 均抵頂于其中的一摩擦片80,減少了旋轉件30與摩擦片80之間的接觸面積,相應地可減小 摩擦力。第一干涉件40的卡榫48固定于旋轉件30的固定孔36,從而第一干涉件40固定 于旋轉件30。第二干涉件50的第一凸部54及第二凸部56分別收容于第一干涉件40的第 一凹陷部44及第二凹陷部46。 使用時,旋轉旋轉件30,帶動第一干涉件40相對于轉軸IO轉動。此時,第二干涉 件50的第一凸部54及第二凸部56分別自第一干涉件40的第一凹陷部44及第二凹陷部 46內滑出至抵接第一干涉件40的配合面45。 當旋轉件30的抵頂塊354止擋于轉軸10的止擋塊162時,旋轉件30無法繼續(xù)轉 動,進而限制了該翻蓋裝置的旋轉角度,防止了該翻蓋裝置因不當外力而翻轉過度。 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凸柱332亦可設置于和旋轉件30的第一側面33相貼 合的摩擦片80上。 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所述凸柱332亦可設置于旋轉件30的第二側面35,以減少 第二側面35與轉軸10的冠部16之間的摩擦面積。
權利要求一種樞紐器,其包括一轉軸、一轉動套設于所述轉軸的旋轉件、一固定于所述轉軸的摩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件包括一貼合接觸所述摩擦片的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第二側面或所述摩擦片的與所述樞接部貼合接觸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個凸設多個凸柱。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包括一冠部,所述冠部延伸一具 有扁平的截面的軸桿,所述旋轉件設有一圓形的樞轉孔,以供所述軸桿可轉動的穿過。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抵頂于所述摩擦片,所述多 個凸柱凸設于所述第一側面,且環(huán)繞所述樞轉孔。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側面抵頂于所述冠部,且設有多 個凹陷區(qū),所述凹陷區(qū)與相應的凸柱相對。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件固定有一第一干涉件,所述第 一干涉件套設于所述轉軸且與所述摩擦片相抵頂。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件設有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干涉 件軸向延伸一固定于所述固定孔的卡榫。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干涉件包括一背向所述摩擦片 的配合面,所述配合面凹陷設有一第一凹陷部及與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對的第二凹陷部。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固定設有一第二干涉件,所述第 二干涉件凸設一第一凸部及一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及第二凸部分別與所述第一及第二凹陷 部相互配合。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包括一抵頂于所述第二側面的 冠部,所述第二側面凸設一楔形的抵頂塊,所述冠部凸設一可與所述抵頂塊相止擋的止擋 塊。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樞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抵頂于所述摩擦片,多個 凸柱凸設于所述摩擦片,且與所述第一側面相貼合。
專利摘要一種樞紐器,其包括一轉軸、一轉動套設于所述轉軸的旋轉件、一固定于所述轉軸的摩擦片,所述旋轉件包括一貼合接觸所述摩擦片的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第一側面、第二側面或所述摩擦片的與所述樞接部貼合接觸的側面中的至少一個凸設多個凸柱,減少所述樞接部與所述摩擦片之間的摩擦面積,從而有效地減少了摩擦力。
文檔編號F16C11/10GK201547125SQ20092031004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沈文斌 申請人:康準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