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板顯示器外殼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計算機周邊配件,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平板顯示器外殼。
背景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顯示器作為計算機的主要輸出設備也經過了多次更新?lián)Q代,從傳統(tǒng)的臺式機顯示器發(fā)展到當今成為使用主流的平板顯示器。顯示器在顯示畫面的質感、移動的便攜性及使用的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平板顯示器的類型有多種多樣,其包括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體顯示器、電致發(fā)光顯示器及真空熒光顯示器等,而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均是構成平板顯示器必不可少的主要部件?,F(xiàn)有的平板顯示器外殼通常包括顯示屏殼體、底座及連接顯示屏殼體及底座的支架,然而,現(xiàn)有的支架均為一體結構且由于其結構的限制其與顯示屏殼體及底座的組裝和拆卸都較為麻煩,占用大量體積,給存儲和運輸帶來極大不便。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便于組裝、便于運輸?shù)钠桨屣@示器外殼。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組裝、便于運輸?shù)钠桨屣@示器外殼。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平板顯示器外殼,其包括前殼體、后殼體、底座及支架,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安裝在一起而形成顯示屏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后殼體上,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可插拔地與所述上支架相連,所述下支架的下端可插拔地安裝在所述底座上。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上支架為T形結構,所述T形結構包括橫向安裝軸和縱向安裝部,所述后殼體的下側中部形成有可容納所述T形結構的T形安裝槽,所述上支架通過一連接蓋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可于所述安裝槽內轉動。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橫向安裝軸的兩端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齒狀紋路,所述連接蓋的內表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齒狀紋路相對應的第二齒狀紋路。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上支架的縱向安裝部上形成有插孔,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形成有可插入所述插孔內的插拔件。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插拔件上形成有兩第一卡扣,所述縱向安裝部上形成有兩第一通孔,所述插拔件插入所述第一插孔時,兩所述第一卡扣分別與兩所述第一通孔相卡合。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下支架的下端形成有一凸環(huán),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可供所述凸環(huán)插入的環(huán)形槽。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凸環(huán)上形成有兩第二通孔,所述底座的環(huán)形槽內形成有兩第二卡扣,所述凸環(huán)插入所述環(huán)形槽內時,兩所述第二卡扣分別與兩所述第二通孔相卡合。[0013]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板顯示器外殼通過在顯示屏殼體、支架及底座上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使得支架自身及其與顯示屏殼體和底座之間均可方便地進行拆裝,在生產運輸環(huán)節(jié),可大大減少包裝體積,降低運輸成本,而在消費者使用環(huán)節(jié),可大大提高用戶使用的便利性,因此,本實用新型平板顯示器外殼具有較高綜合使用性能。通過以下的描述并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I為本實用新型平板顯示器外殼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至圖6為圖I所示平板顯示器外殼的不同組裝狀態(tài)圖。圖中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平板顯不器外殼 10顯不屏殼體11前殼體 111后殼體112安裝槽 112a上支架12橫向安裝軸 121第一齒狀紋路121a縱向安裝部 122插孔122a第一通孔 122b下支架13插拔件131第一^^扣131a凸環(huán) 132第二通孔132a連接蓋 14底座15環(huán)形槽15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圖中類似的組件標號代表類似的組件。顯然,以下將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首先請參照圖1,圖I展示了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的平板顯示器外殼10包括顯示屏殼體11、上支架12、下支架13、連接蓋14及底座15,其中,所述顯示屏殼體11包括前殼體111和后殼體112,所述前殼體111和后殼體112通過扣合結構而相互扣合在一起。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支架12為T形結構,所述T形結構包括橫向安裝軸121和縱向安裝部122,所述上支架12的縱向安裝部122上形成有插孔122a及與所述插孔122a相連通的兩第一通孔122b ;所述下支架13的上端形成有可插入所述插孔122a內的插拔件131,所述插拔件131上形成有兩第一卡扣131a,當所述插拔件131插入所述插孔122a時,插拔件131上兩第一卡扣131a分別與縱向安裝部122上的兩第一通孔122b相卡合,從而上支架12和下支架13被穩(wěn)固地安裝在一起而形成一完整支架。繼續(xù)參照圖1,所述后殼體112的下側中部形成有可容納所述上支架12的T形安裝槽112a,所述橫向安裝軸121通過所述連接蓋14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后殼體112的安裝槽112a內,所述下支架13的下端形成有一凸環(huán)132,所述凸環(huán)132上形成有兩第二通孔132a,所述底座15上形成有可安插所述凸環(huán)132的環(huán)形槽151,所述底座15的環(huán)形槽151內形成有兩第二卡扣(圖未示),所述凸環(huán)132插入所述環(huán)形槽151內時,兩所述第二卡扣分別與兩所述第二通孔132a相卡合,從而所述底座15和顯示屏殼體11通過所述支架而連
接在一起。 繼續(xù)參照圖I,在本實施例中,支架的結構可實現(xiàn)進一步的優(yōu)化,具體地,所述橫向安裝軸121兩端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齒狀紋路121a,相應地,所述連接蓋14的內表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齒狀紋路121a相配合的第二齒狀紋路(圖未示),從而可加大安裝軸121與連接蓋14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顯示屏殼體11在相對支架12進行前后多角度翻轉時可更好地實現(xiàn)定位。參照圖2至圖6,以下簡單介紹一下本實用新型平板顯示器外殼10的組裝過程。首先,將上支架12置于后殼體112上的安裝槽112a內,接著將連接蓋14對準所 述安裝軸121及安裝槽112a并用緊固件固定在所述后殼體112上,經此安裝,上支架12與后殼體112形成穩(wěn)定連接且上支架12可相對于后殼體112轉動,接著,將下支架13的插拔件131對準上支架12的插孔122a而插入所述插孔122a內且使得插拔件131上的第一卡扣131a卡入上支架12的第一通孔122b內,從而將下支架13與上支架12組裝在一起,最后,將下支架13的下端凸環(huán)132對準底座15上的環(huán)形槽151后直接插入該環(huán)形槽151即可將下支架13安裝于底座15上,經上述簡單操作則可完成本實用新型平板顯示器外殼10的安裝,安裝后的成品圖如圖6所示。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平板顯示器外殼通過在顯示屏殼體、支架及底座上采用特殊的結構設計,使得支架自身及其與顯示屏殼體和底座之間均可方便地進行拆裝,在生產運輸環(huán)節(jié),可大大減少包裝體積,降低運輸成本,而在消費者使用環(huán)節(jié),可大大提高用戶使用的便利性,因此,本實用新型平板顯示器外殼具有較高綜合性能。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
權利要求1.ー種平板顯不器外殼,包括前殼體、后殼體、底座及支架,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安裝在一起而形成顯示屏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后殼體上,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可插拔地與所述上支架相連,所述下支架的下端可插拔地安裝在所述底座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為T形結構,所述T形結構包括橫向安裝軸和縱向安裝部,所述后殼體的下側中部形成有可容納所述T形結構的T形安裝槽,所述上支架通過ー連接蓋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可于所述安裝槽內轉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安裝軸的兩端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一齒狀紋路,所述連接蓋的內表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齒狀紋路相對應的第ニ齒狀紋路。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的縱向安裝部上形成有插孔,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形成有可插入所述插孔內的插拔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拔件上形成有兩第一卡扣,所述縱向安裝部上形成有兩第一通孔,所述插拔件插入所述插孔吋,兩所述第一卡扣分別與兩所述第一通孔相卡合。
6.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的下端形成有ー凸環(huán),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可供所述凸環(huán)插入的環(huán)形槽。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平板顯示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環(huán)上形成有兩第二通孔,所述底座的環(huán)形槽內形成有兩第二卡扣,所述凸環(huán)插入所述環(huán)形槽內時,兩所述第二卡扣分別與兩所述第二通孔相卡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平板顯示器外殼,其包括前殼體、后殼體、底座及支架,所述前殼體和后殼體安裝在一起而形成顯示屏殼體,所述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后殼體上,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可插拔地與所述上支架相連,所述下支架的下端可插拔地安裝在所述底座上。本實用新型的平板顯示器外殼方便組裝和拆卸,可減小運輸或存儲時所占用空間,大大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F16M11/22GK202514187SQ20122008692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9日
發(fā)明者許曉東 申請人:許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