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彈簧圈將元件固定在一起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固定元件,能將兩個為套疊關(guān)系的元件連接在一起,防止其在軸向有相對移動。兩個元件通過一容納在相配合的槽中的彈簧圈固定在一起,槽為一外部元件上的內(nèi)槽和一內(nèi)部元件上的外槽。
已知上述的內(nèi)部元件和外部元件,其中,一圓形截面的彈簧圈安裝在其中,例如,在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中,并在內(nèi)部元件的自由端提供一倒角。當自由端被推入外部元件中時,倒角使彈簧圈擴張,并允許內(nèi)部元件套疊進入外部元件,直到內(nèi)部元件的外槽與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對齊,在該處,彈簧圈收縮并與兩個槽的側(cè)壁接合,以固定元件防止相對的軸向移動。
在這種布置中,對槽和彈簧圈的相對尺寸要求很高,因為當彈簧圈打開時,其必需經(jīng)過內(nèi)部元件,但當其收縮和在其閉合狀態(tài)時,其必須與兩個對齊的槽的的壁接合,以將元件固定而防止相對的軸向移動。
在比圓形截面的彈簧圈要求更大的安全性的應(yīng)用場合,使用矩形截面的彈簧圈,該截面的徑向尺寸通常大于軸向的尺寸。當使用這種彈簧圈時,當元件套疊在一起時,其易于落入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的底部,和內(nèi)部元件的倒角將不能提升也不能打開彈簧圈。所以,這種彈簧圈通常在其端部或附近有一有孔,并用普通的的耳部開口簧環(huán)夾鉗打開,而使部件可以組裝。在裝配之后,當槽對齊時,將耳部松開。在這種布置中,外槽基部有一槽口,耳部可伸入其中,從而能接近開口簧環(huán)夾鉗。在這種結(jié)構(gòu)中,還需要在彈簧圈和槽尺寸之間有一個很特定的關(guān)系。在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必須足夠地深,以完全容納彈簧圈和進行組裝,而外槽則稍淺。
前面我們已描述了在元件的組裝期間彈簧圈保持打開,同時,在元件的組裝時,彈簧圈也可以同樣保持閉合,并且然后松開,從而擴張進入元件中相互對齊的槽,而將它們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內(nèi)部元件的外槽必須足夠地深以完全容納彈簧圈而進行組裝,并且內(nèi)槽將較淺。
GB-A-514690已公開了一橋形元件,其裝在普通的開口簧環(huán)端部的孔中,在組裝作業(yè)期間,其可以用于保持開口簧環(huán)打開和閉合,然后,取下允許開口簧環(huán)回彈到其無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在這種布置中,橋形件必須在與開口簧環(huán)平面垂直的方向取下,在許多組件中,這是不可能的。
GB-A-349 329中的
圖1中公開了一種彈簧圈,通過在銷孔的內(nèi)槽中進行接合而將一軸頭銷固定在位。通過插入在彈簧圈的內(nèi)突出臂之間的槽的一槽形盤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擴張狀態(tài)。
最后,在GB-A-1 137 436中,顯示了一種布置,其中,一外部元件有一內(nèi)槽,其打開通過一槽口到元件的外部,和一開口簧環(huán)被使用,其有通過槽口伸入一凹部的長臂。在元件的組裝期間,開口簧環(huán)能通過開口簧環(huán)夾鉗固定在一閉合位置,然后允許擴張將元件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在內(nèi)部元件上沒有外槽。這種布置在許多場合不能適當使用,在這些場合中,不能用開口簧環(huán)夾鉗與開口簧環(huán)的臂接合。
于是,在許多應(yīng)用中,在內(nèi)部和外部元件的組裝期間,或者是因為槽相對于組件其他部件的位置,和/或元件的組裝方法,矩形截面的彈簧圈不能方便地(或不能)使用開口簧環(huán)夾鉗以使彈簧圈保持打開或閉合。
在這種情況下,上面所述的裝置中沒有一個能適當?shù)貐f(xié)助元件的組裝。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找到一種裝置,在以套疊關(guān)系組裝元件的同時,能使彈簧圈保持打開或閉合,然后,當內(nèi)和外槽對齊時,允許彈簧圈松開,收縮或擴張到其正常形態(tài),從而彈簧圈與兩個槽的壁接合,以將元件保持在所需的軸向位置。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通過彈簧圈將兩個套疊關(guān)系的元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其可以用于先有技術(shù)無法使用的有局限性的情況中。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一彈簧圈將一為套疊關(guān)系的內(nèi)部元件和外部元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其中,外部元件有一孔,在孔中有一內(nèi)槽,和一在孔的徑向在通向孔的內(nèi)端和元件外表面上的外端之間延伸的槽口,槽口在軸向在所述槽和元件一端之間延伸,其中,彈簧圈接合在所述槽中,以使內(nèi)部元件定位,并在彈簧圈端部附近有臂,其大致徑向向外延伸進入所述槽口,其特征在于內(nèi)部元件有一外槽,并且所述方法包括將彈簧圈安裝在所述槽的一個之中,可松開地將彈簧圈固定在一收縮或膨脹位置,從而,通過用一夾持元件與彈簧圈的臂接合使彈簧圈基本處于所述一個槽中,夾持元件可由彈簧圈整體支承,在臂與夾持元件接合的同時,將兩個元件套疊在一起,直到元件中的槽相互對齊,從而,彈簧圈臂和夾持元件將位于所述槽口之中,并通過槽口的向外打開的端部將夾持元件在徑向抽出,從而使所述臂與夾持元件脫離而釋放彈簧圈,從而彈簧圈擴張或收縮而與相互對齊的兩個槽接合,而將兩個元件固定在一起。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通過上述方法固定在一起的套疊的組件。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外部元件和一內(nèi)部元件的套疊組件,其中,外部元件有一孔,在孔中有一內(nèi)槽,和一在孔的徑向在通向孔的內(nèi)端和元件外表面上的外端之間延伸的槽口,槽口在軸向在所述槽和元件一端之間延伸,通過接合在所述槽中和定位于內(nèi)部元件的一彈簧圈使元件固定在組裝位置,彈簧圈的端部附近有大致徑向向外延伸進入所述槽口的臂,其特征在于內(nèi)部元件有一外槽和彈簧圈與兩個所述槽接合,以固定所述組裝的元件。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彈簧圈和夾持元件的組合,其可用于上述的方法和組件中。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矩形截面彈簧圈的組合,彈簧圈有一靜止狀態(tài),其中,其或是在一打開狀態(tài),或在一閉合狀態(tài),并且,端部相鄰于大致徑向向外延伸的臂,用一夾持元件的尺寸可以可松開地接合所述的臂,以固定所述的彈簧圈,使其脫離其靜止狀態(tài),而處于一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其中,彈簧圈分別或是處于一閉合狀態(tài),或處于一打開的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1)夾持元件有反向的表面,其與臂邊緣上的大致徑向的反向的表面接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2)通過夾持元件相對于臂的徑向向外移動,臂的所述表面和夾持元件能脫離,(3)夾持元件有遠離所述表面的部分,從而可以被抓持。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描述。
圖1是通過汽車車輪軸承和一等速萬向節(jié)組件的截面圖,其中,兩個元件通過本發(fā)明的方法連接在一起;圖2是用于圖1中組件的彈簧圈的正視圖;圖3是一夾持元件的透視圖,其內(nèi)部形形狀用虛線表示,其用于圖1中所示元件的組裝;圖4是圖1中組件一部分切除的透視圖;圖5是圖4的部件的放大圖,顯示了夾持元件和彈簧圈的兩端;圖6是組件中彈簧圈的位置的詳細剖視圖;圖7是彈簧圈另一變形的正視圖,其有一夾持元件,將彈簧圈保持閉合;圖8是圖7的詳細結(jié)構(gòu),顯示了使彈簧圈保持打開的夾持元件;圖9和10是圖7的彈簧圈的臂的另一變形的詳細視圖;圖11是圖7和8中所示夾持元件的透視圖;圖12是圖11的夾持元件的平面圖;圖13是夾持元件的稍微不同形式的平面圖;圖14是適用于本發(fā)明彈簧圈的另一變形的正視圖;圖15是圖14中彈簧圈的正視圖,顯示了將其端部夾在一起的工具;圖16是包圍了彈簧圈的臂的夾持元件的詳細圖;圖17是使彈簧圈的臂保持分開的夾持元件的變形。
首先參見圖1,汽車的轉(zhuǎn)向節(jié)由20表示,在其上端和下端有裝置21和22,用于連接汽車的懸掛裝置。轉(zhuǎn)向節(jié)有一中央孔23,其中安裝一個車輪軸承24。車輪軸承由25表示,并有一突緣26,一個制動盤27用螺栓(未示)連接在突緣上。車輪軸承的外部由28表示,并由螺栓(其一個表示為29)固定在轉(zhuǎn)向節(jié)上。在內(nèi)和外軸承部分之間是兩列軸承滾珠30,其右側(cè)一列的內(nèi)滾道有一環(huán)31,其由另一環(huán)32固定在位,環(huán)32然后由車輪軸承的內(nèi)部分25的鍛造的內(nèi)端33固定在位。環(huán)32的外表面有花鍵34。
一等速萬向節(jié)通常用35表示,并包括一外滾道36,一內(nèi)滾道37,滾珠38位于內(nèi)和外滾道和架39的槽中。固定在外滾道上的是一內(nèi)花鍵環(huán)40,其與環(huán)32的花鍵34配合。環(huán)32和40通過一容納在環(huán)40內(nèi)槽和環(huán)32外槽中的彈簧圈41固定在一起,下面將要更詳細地進行描述。一驅(qū)動軸(未示)可以與內(nèi)滾道37的花鍵孔37a相接合。
圖2顯示了彈簧圈41。彈簧圈是矩形截面的,并且其徑向尺寸大于其軸向尺寸。彈簧圈的端部有兩個臂42。臂44的外表面分開一小的角度,其大約為10-11°。
參見圖4,5和6,彈簧圈41容納在車輪軸承的環(huán)32中的外槽45和形成等速萬向節(jié)外滾道一部分的環(huán)40的內(nèi)槽46中。彈簧圈可以為圖2所示的靜止狀態(tài),有相互分開的臂,也可以收縮成為臂相互接近的應(yīng)力狀態(tài)。如圖6所示,彈簧圈41基本充滿內(nèi)槽46并伸入外槽45中。
可以看到,環(huán)40具有一槽口47。槽口在環(huán)40的孔48之間延伸,和其外端49位于環(huán)的外表面上。槽口也向內(nèi)延伸,并有內(nèi)壁50,槽口外端打開至環(huán)40的外端。
在組裝元件時,通過圖3中顯示的夾持元件51將彈簧圈保持在收縮狀態(tài)。夾持元件例如可以由塑料材料或金屬制造。夾持元件由硬的塊體制造并有一中心孔52??子幸粚挾萕,其剛好大于彈簧圈的臂44的寬度,從而使臂能接合在孔中;孔的開口有倒角53。夾持元件有可以抓持的部分54。該部分比有孔52的部分要窄。
為了組裝元件,將彈簧圈41裝在形成了車輪軸承內(nèi)部一部分的環(huán)32的槽45中。然后,彈簧圈臂42被收縮在一起。收縮的彈簧圈的臂插入夾持元件51的孔52中,并且夾持元件將彈簧圈固定在其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其中,其完全地容納在彈簧圈32的槽45中。在將臂42插入夾持元件期間,臂42的外表面44與夾持元件的倒角53接合。
然后,將元件套疊在一起,使環(huán)32和40上的花鍵相互嚙合,并且定向使隨著部件移動在一起,使正在固定彈簧圈41的臂的夾持元件51容納在槽口47中。當部件完全套疊時,在環(huán)40中的內(nèi)槽46將與環(huán)32的槽對齊,并夾持元件51容納在槽口47中。夾持元件的抓持部分54然后被抓持,并徑向向槽口的外面拉出,于是,松開彈簧圈41的臂42,如圖5所示,并允許彈簧圈擴張到其圖2和6所示的位置。在這一位置,彈簧圈完全充滿外槽46和部分地充滿內(nèi)槽45。
夾持元件51的尺寸能合適地配合在槽口47中,并能通過轉(zhuǎn)向節(jié)20中的一個孔(未示)取出??卓梢杂糜谌菁{ABS傳感器或可以提供特別地用于這個目的。在圖4和5中,ABS環(huán)表示為55。
可以看到,夾持元件51的使用能使部件容易地組裝在一起,同時彈簧圈的臂42由元件51固定在一起。用例如一對開口簧環(huán)夾鉗將臂固定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因為車輪軸承和CV萬向節(jié)安裝在轉(zhuǎn)向節(jié)中,所以,不能接近彈簧圈的端部,除非通過或用于ABS傳感器或用于夾持元件的孔,如前面所述的。
當部件組裝時,彈簧圈是處于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如圖2所示。如果需要,可將一定位裝置插入槽口47,以保證彈簧圈有完全的擴張,定位裝置的尺寸可進入彈簧圈42之間。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可以提供夾持元件的一適當?shù)牟糠?,如果元件反向操作時,該部件將反向進入槽口中,并夾持打開的彈簧圈的端部。
參見圖7,顯示了一彈簧圈60,其有一矩形截面,其中其徑向尺寸大于其軸向尺寸。在其端部,彈簧圈具有臂61,其細節(jié)顯示于圖9中。各臂有一向內(nèi)的徑向表面62,其有一部分圓形的凹部63。臂的朝外的徑向表面有傾斜部分64,其終止于突出部65。彈簧圈的外徑向表面在各臂61附近被降低61a。
在圖7中,夾持元件通常表示為66,其細節(jié)顯示于圖11和12中。夾持元件可以方便地由塑料模制。如從圖11和12中清楚地顯示。夾持元件大致為U形,有一個基部67和臂68。一突出部69從基部上伸出,并可以用鉗子夾住,使夾持元件進入或離開該位置。臂68的外表面70有一突起71,并且臂的內(nèi)表面72有凹部73。外壁70向端部74稍呈錐形。
如圖7所示,夾持元件能用于夾持彈簧圈使之處于閉合位置,這可以是其未受應(yīng)力的位置。這是通過將夾持元件在圖7箭頭C方向滑動進入與臂61接合而實現(xiàn)。臂的傾斜部分64與表面72接合,并隨著夾持元件在箭頭C的方向向內(nèi)移動,內(nèi)表面72沿傾斜面64向下移動,直到臂的突起65容納在夾持元件的凹部73中。夾持元件于是被可松開地固定在位,并能通過抓持突出部69和在與箭頭C相反的方向移動夾持元件,而將夾持元件從彈簧圈上取下。
圖8顯示了如何使用夾持元件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擴張位置,即,在其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在該位置中,夾持元件的臂上的突起71容納在臂61內(nèi)表面的凹部63中,并且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擴張位置,以允許兩個套疊部件的組裝。
在圖1,4和5所示的元件組裝中,可以使用彈簧圈60和夾持元件66。于是,彈簧圈可以插入形成等速萬向節(jié)外滾道一部分的環(huán)40上的內(nèi)槽46中,臂61容納在槽口47中。夾持元件66可以插入臂之間,如圖8所示,將彈簧圈保持在一擴張的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從而其可以整體地處于內(nèi)槽46中。然后,兩個部件可以如上所述根據(jù)需要進行套疊,直到槽45和46對齊,在該處,夾持元件66能從槽口47中抽出,使彈簧圈返回到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如圖7所示,其中,它與兩個槽45和46嚙合。
然后,可將夾持元件再插入槽口47,從而使其處于圖7所示的位置,并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與兩個槽接合。這防止了使用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使彈簧圈擴張而與槽45脫離的可能性。
所以,在組裝操作期間,一旦彈簧圈60已經(jīng)設(shè)置,和夾持元件66復位如圖7所述,對組件的檢查可以顯示彈簧圈已適當?shù)卦O(shè)置。
圖10顯示了彈簧圈85的臂的稍有不同的設(shè)計。其操作很類似于圖9所示的臂,但在臂的外表面有圓形的突起86,在內(nèi)表面有凹部87。
圖13顯示了一夾持元件88,其基本上與相對于圖11和12描述的相同,除了其截面不是U形的,而是大致為矩形的管狀,在U形的開口部分附近有一壁89。該夾持元件的操作與上述的完全相同,但其多余的壁防止夾持元件在軸向會不利地移動離開彈簧圈的臂。
下面參照圖14-16描述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參見圖14,一彈簧圈表示為80。該彈簧圈有一矩形截面,其橫截面的徑向尺寸大于其軸向尺寸。彈簧圈的端部為81,并處于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在其端部之間有一間隙82。端部有徑向向外延伸的臂83,和在其向外的表面有凹部84。在彈簧圈外周在臂附近有一槽口85、
在使用中,彈簧圈將兩個套疊的部件固定在一起,如上面參照圖4和5所示的相同,彈簧圈安裝在內(nèi)環(huán)32的外槽45中,然后端部81用一下面將要描述的工具夾合在一起。然后,一夾持元件與臂的端部接合,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收縮狀態(tài)。當部件已經(jīng)組裝時,將夾持元件取下,和彈簧圈返回到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如圖14所示,這與前面所述的相同。
圖15顯示了通過一鉗式工具T的鉗口86的端部與彈簧圈80的槽口85嚙合,該工具包括在88處鉸接的兩個臂87。臂87有手柄89。通過相對地移動手柄89,鉗口86相互靠近,所以使彈簧圈80的端部81靠在一起。
當上述已經(jīng)完成時,一夾持元件90可以在臂83上滑動,將壁83和端部81固定在一起,如圖16所示。夾持元件90是大致U形元件,有一基部91和臂92。臂向內(nèi)傾斜,并有突起部93,其可與臂上的凹部84嚙合。夾持元件90可以由彈性材料制造,從而其能易于在臂83的端部上滑動,從而突起部93能容納在凹部84中。
該彈簧圈用于將例如圖4和5中所示形式的兩個套疊部件固定在一起。在使用中,將彈簧圈80放置在環(huán)32的槽45中,并且如果必要,將彈簧圈打開容納在槽中。當彈簧圈在槽中時,槽口85由工具T的鉗口86嚙合,使彈簧圈的端部靠在一起。然后,夾持元件90在彈簧圈的端部上滑動,將其固定在收縮位置。在這位置中,彈簧圈完全容納在槽45中。如上所述,部件被移動從而槽45和46對齊,并且然后夾持元件90從臂83上通過槽口47取出,這允許彈簧圈80運動到其非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其中,其充滿槽46,同時也部分地容納在槽45中。為了便于夾持元件的取出,后者可以有一孔92,孔形成在基部上,其可以與一鉤或類似的工具嚙合。
圖17顯示了一變形的夾持元件。在圖17中,夾持元件包括一U形的部分93,其有一臂94,能以與圖3相似的方式與彈簧圈80的臂83嚙合,并有一突起部分95,如圖所示,當彈簧圈是在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時,該部分能插入臂83之間的間隙82。突起部分95的端部可以有突起96,其可容納在臂的向內(nèi)的表面97上,于是,將夾持元件保持在圖17所示的位置。
在使用變形的夾持元件中,彈簧圈插入環(huán)40的槽45和部件的組裝與前面的相同。一旦夾持元件已被取出,并且彈簧圈已移動到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與兩個槽45和46接合時,將夾持元件轉(zhuǎn)過來,并將突起部分95通過槽口47插入間隙82,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未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于是,基本充滿槽46。通過所述的突起部分96,夾持元件將被可松開地固定在位。
可以看到,本發(fā)明提供了組裝兩個部件的裝置和方法,兩個部件用一彈簧圈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其不用一普通的開口環(huán)簧鉗接近彈簧圈。
權(quán)利要求
1.用一彈簧圈將一與一內(nèi)部元件為套疊關(guān)系的外部元件固定在一起的方法,其中,外部元件有一孔,在孔中有一內(nèi)槽,和一在孔的徑向在通向孔的內(nèi)端和元件外表面上的外端之間延伸的槽口,槽口在軸向在所述槽和元件一端之間延伸,其中,彈簧圈接合在所述槽中,以使內(nèi)部元件定位,并在彈簧圈端部附近有臂,其大致徑向向外延伸進入所述槽口,其特征在于內(nèi)部元件有一外槽,并且所述方法包括將彈簧圈安裝在所述槽的一個之中,可松開地將彈簧圈固定在一收縮或膨脹位置,從而,通過用一夾持元件與彈簧圈的臂接合使彈簧圈基本處于所述一個槽中,夾持元件可由彈簧圈整體支承,在臂與夾持元件接合的同時,將兩個元件套疊在一起,直到元件中的槽相互對齊,從而,彈簧圈臂和夾持元件將位于所述槽口之中,并通過槽口的向外打開的端部將夾持元件在徑向抽出,從而使所述臂與夾持元件脫離而釋放彈簧圈,從而彈簧圈擴張或收縮而與相互對齊的兩個槽接合,而將兩個元件固定在一起。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彈簧圈已經(jīng)擴張或收縮以與兩個槽接合之后,將夾持元件插入槽口和與臂嚙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擴張或收縮狀態(tài),其中,彈簧圈與兩個所述槽接合。
3.如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組裝期間,彈簧圈固定在其收縮狀態(tài),然后,允許其擴張以將元件固定在一起,從而,彈簧圈基本充滿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和伸入內(nèi)部元件的外槽。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彈簧圈的外周的臂的附近有一構(gòu)形,用于與一工具接合,當彈簧圈是在內(nèi)部元件的外槽中然后臂與夾持元件接合時,彈簧圈由與所述構(gòu)形接合的工具收縮。
5.一外部元件和一內(nèi)部元件的套疊組件,其中,外部元件有一孔,在孔中有一內(nèi)槽,和一在孔的徑向在通向孔的內(nèi)端和元件外表面上的外端之間延伸的槽口,槽口在軸向在所述槽和元件一端之間延伸,通過接合在所述槽中和定位于內(nèi)部元件的一彈簧圈使元件固定在組裝位置,彈簧圈的端部附近有大致徑向向外延伸進入所述槽口的臂,其特征在于內(nèi)部元件有一外槽和彈簧圈與兩個所述槽接合,以固定所述組裝的元件。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套疊的組件,其特征在于一夾持元件位于槽口中,并與臂接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與所述兩個槽接合的狀態(tài)。
7.如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套疊的組件,其特征在于彈簧圈基本充滿外部元件的內(nèi)槽,并伸入內(nèi)部元件的外槽。
8.如權(quán)利要求5-7中任一所述的套疊的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分別是一萬向節(jié)和汽車車輪軸承的一部分。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套疊的組件,其特征在于外部元件是等速萬向節(jié)外滾道的一部分,內(nèi)部元件是汽車車輪軸承的一部分。
10.矩形截面彈簧圈的組合,彈簧圈有一靜止狀態(tài),其中,其或是在一打開狀態(tài),或在一閉合狀態(tài),并且,端部相鄰于大致徑向向外延伸的臂,用一夾持元件的尺寸可以可松開地接合所述的臂,以固定所述的彈簧圈,使其脫離其靜止狀態(tài),而處于一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其中,彈簧圈分別或是處于一閉合狀態(tài),或處于一打開的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1)夾持元件有反向的表面,其與臂邊緣上的大致徑向的反向的表面接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受應(yīng)力的狀態(tài),(2)通過夾持元件相對于臂的徑向向外移動,臂的所述表面和夾持元件能脫離,(3)夾持元件有遠離所述表面的部分,從而可以被抓持。
11.矩形截面的彈簧圈的組合,彈簧圈有一通常打開的靜止狀態(tài),其中,其有分開的端部,臂與端部相鄰,臂大致徑向向外延伸,和一夾持元件的尺寸能與所述臂可松開地接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一閉合狀態(tài),其特征在于(1)夾持元件有朝內(nèi)的表面,其與臂的邊緣上的大致徑向的朝外的表面接合,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閉合狀態(tài),(2)通過將夾持元件相對于臂徑向向外拉出,使臂上和夾持元件上的的所述表面脫離,(3)夾持元件有一遠離所述表面的部分,其可以被抓持。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組合,其特征在于夾持元件是U形截面的,U形的臂部的內(nèi)表面提供了所述的朝內(nèi)的表面。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組合,其特征在于夾持元件的截面是一中空的矩形,其尺寸可在矩形中容納彈簧圈的臂。
14.如權(quán)利要求11-13所述的組合,其特征在于可以抓持的夾持元件的部分能插入彈簧圈臂之間,以將彈簧圈固定在其打開狀態(tài)。
15.如權(quán)利要求11-14所述的組合,其特征在于夾持元件和臂有可松開的內(nèi)接合突起和凹部,當彈簧圈與夾持元件接合時,所述突起和凹部可以嚙合。
16.如權(quán)利要求11-15所述的組合,其特征在于彈簧圈在其外周臂的附近有一構(gòu)形,可用一工具進行接合,使彈簧圈收縮到其閉合狀態(tài),從而夾持元件能與所述臂接合。
全文摘要
矩形截面的彈簧圈,在其端部附近有臂,臂大致徑向向外延伸,彈簧圈用于將兩個元件固定在一起,通過在一個元件的內(nèi)槽中和在另一元件的外槽中接合而套疊地接合。在元件的組裝期間,通過由一彈簧圈的臂完全支承的夾持元件,彈簧圈完全定位于一個槽中,在組裝之后,將夾持元件通過外部元件上的一個槽徑向向外抽出。
文檔編號F16C35/063GK1270660SQ98809029
公開日2000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1998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7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弗萊德里克·威廉·布爾頓, 保羅·約翰·比布, 安東尼·格林 申請人:Gkn自動車公開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