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測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有自動化設備(如機械手或CNC)在運行時,其運動軌跡無法與產品曲面完全一致,或因產品有尺寸公差,導致打磨時接觸的力量不均勻,經常造成研磨過多或不足的現象,也因此限制了打磨工藝自動化的過程。
另外,焊接工藝也存在因為材料變形而無法完全貼合,導致自動化焊接時,容易出現空焊,虛焊等質量不良現象,需要再以人工補焊,并且在自動化焊接過程中,容易產生因空焊導致火花噴濺的危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提供了壓力及距離的感測,并藉此實施距離及壓力的自動補償,可改善打磨及焊接的質量與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執(zhí)行結構、測距系統(tǒng)、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和加工機具;
所述執(zhí)行結構包括工具端法蘭、伸縮護套、滑塊、銅柱滑軌、伸縮氣缸、排氣進氣接頭、殼體和固定端法蘭;所述工具端法蘭和加工機具連接;所述伸縮護套套接在工具端法蘭和殼體之間;所述工具端法蘭、滑塊和伸縮氣缸依次相接;所述滑塊安裝在銅柱滑軌上;所述銅柱滑軌安裝在殼體上;所述排氣進氣接頭與伸縮氣缸相接;所述固定端法蘭位于殼體上;
所述測距系統(tǒng)包括以電連接的距離傳感器、第一MCU;所述距離傳感器裝置于殼體之內;
所述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包括壓力感測模塊、電控進氣閥、電控排氣閥和第二MCU;所述壓力感測模塊、電控進氣閥、電控排氣閥與第二MCU為電連接;所述壓力感測模塊、電控進氣閥為機械連接;所述電控進氣閥、電控排氣閥和進氣排氣接頭為機械連接;所述第一MCU與第二MCU為電連接。
上述的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以執(zhí)行結構、測距系統(tǒng)、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和加工機具為基礎,與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連接;
所述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包括從上至下依次為旋轉電機與旋轉軸、擺動電機與擺動軸、感測器單元和第三MCU;所述旋轉電機和擺動電機與第三MCU為電連接,用于帶動執(zhí)行結構旋轉與擺動;所述感測器單元包括分布在加工機具上的多個感測器并與第三MCU為電連接;所述加工機具與工件接觸。
上述的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以執(zhí)行結構、測距系統(tǒng)、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加工機具和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為基礎,與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連接;
所述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包括XYZ軸位置控制系統(tǒng)、上下料夾持系統(tǒng)和流水線系統(tǒng);所述XYZ軸位置控制系統(tǒng)、上下料夾持系統(tǒng)與所述流水線系統(tǒng)為電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可設置穩(wěn)定壓力,并補償位置,使自動化設備的研磨頭端可以貼合產品,以均勻的壓力來研磨,避免過磨或不足的現象;
此外,本系統(tǒng)也可設置穩(wěn)定的距離,并補償壓力,使自動化設備的焊接頭端,能克服產品變形,壓迫產品貼合后焊接,避免空焊及火花噴濺問題。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執(zhí)行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測距系統(tǒng)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測距系統(tǒng)運轉原理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運轉原理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運轉原理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8所示,一種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執(zhí)行結構1、測距系統(tǒng)2、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和加工機具4;
所述執(zhí)行結構1包括工具端法蘭11、伸縮護套12、滑塊13、銅柱滑軌14、伸縮氣缸15、排氣進氣接頭16、殼體17和固定端法蘭18;所述工具端法蘭11和加工機具4連接;所述伸縮護套12套接在工具端法蘭11和殼體17之間;所述工具端法蘭11、滑塊13和伸縮氣缸15依次相接;所述滑塊13安裝在銅柱滑軌14上;所述銅柱滑軌14安裝在殼體17上;所述排氣進氣接頭16與伸縮氣缸15相接;所述固定端法蘭18位于殼體17上;
所述測距系統(tǒng)2包括以電連接的距離傳感器21、第一MCU22;所述距離傳感器21裝置于殼體17之內;
所述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包括壓力感測模塊31、電控進氣閥32、電控排氣閥33和第二MCU34;所述壓力感測模塊31、電控進氣閥32、電控排氣閥33與第二MCU34為電連接;所述壓力感測模塊31、電控進氣閥32為機械連接;所述電控進氣閥32、電控排氣閥33和進氣排氣接頭16為機械連接;所述第一MCU22與第二MCU34為電連接。
實施例一
以執(zhí)行結構1、測距系統(tǒng)2、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和加工機具4為基礎,與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5連接;所述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5包括從上至下依次為旋轉電機51與旋轉軸52、擺動電機53與擺動軸54、感測器單元55和第三MCU56;所述旋轉電機51和擺動電機53與第三MCU56為電連接,用于帶動執(zhí)行結構1旋轉與擺動;所述感測器單元55包括分布在加工機具4上的多個感測器并與第三MCU56為電連接;所述加工機具4與工件7接觸。
實施例二
以執(zhí)行結構1、測距系統(tǒng)2、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加工機具4和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5為基礎,與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6連接;所述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6包括XYZ軸位置控制系統(tǒng)61、上下料夾持系統(tǒng)62和流水線系統(tǒng)63;所述XYZ軸位置控制系統(tǒng)61、上下料夾持系統(tǒng)62與所述流水線系統(tǒng)63為電連接。
其中,測距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是:
首先設定工具端法蘭與滑塊處于完全縮回狀態(tài)時為基點,完全伸出狀態(tài)時為極點,在基點與極點的范圍內,由距離傳感器實時測得其實際距離B,并反饋給第一MCU22。依據不同要求,可設置以下反應:
1.要求恒定壓力時,則第一MCU22僅記錄距離數值,并在距離達到基點或極點時發(fā)出警告。
2.要求恒定距離為A時,則第一MCU22發(fā)出訊號,通知第二MCU34調整壓力來改變實際距離B,直到B=A為止。
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工作原理是:
首先設定壓力值下限及壓力值上限,在壓力值的上下限范圍內,用壓力感測器31測量伸縮氣缸15目前實際的壓力數據D,并反饋給第二MCU34,依據不同要求,可設置以下反應:
1.要求恒定壓力為C時,則第二MCU34控制電控進氣閥進氣,或電控排氣閥排氣來改變伸縮氣缸的壓力,直到D=C為止。
2.要求恒定距離時,則第二MCU34接受第一MCU22訊號,控制電控進氣閥進氣,或電控排氣閥排氣來改變伸縮氣缸的壓力,并使伸縮氣缸伸出或縮回,直到第一MCU22發(fā)出停止的訊號為止。
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工作原理是:
四個感測器E1、E2、F1、F2分別均勻布置在工件上方的加工機具上,先比較感測器E1、E2相對于工件的距離,如果E1感測器相對于工件距離小于E2感測器,第三MCU56通知擺動軸正轉,否則反轉,直到感測器E1、E2相對于工件的距離相等;再比較感測器F1、F2相對于工件的距離,如果F1感測器相對于工件距離小于F2感測器,第三MCU56通知旋轉軸正轉,否則反轉,直到感測器F1、F2相對于工件的距離相等。
自動上下料流水線系統(tǒng)工作原理是:
以壓力感測補償系統(tǒng)搭配設備的XYZ軸控制系統(tǒng)61,及自動上下料系統(tǒng)63與可翻轉的夾持系統(tǒng)62,組成流水線系統(tǒng)。
整個系統(tǒng)工作原理是:
a.滑塊13分別與工具端法蘭11及伸縮氣缸15鎖固,并套入滑軌14中,使伸縮氣缸15可以推動滑塊13及工具端法蘭11前后運動,此結構可于滑動過程中抵抗扭力及側向力;
b.利用測距系統(tǒng)2的距離傳感器21,實時感測工具端法蘭11的位置;
c.利用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的壓力感測器31,實時感測伸縮氣缸15的壓力;
d.電控進氣閥32及電控排氣閥33連接進氣排氣接頭16,對伸縮氣缸15進行補氣及泄氣,使伸縮氣缸15可以推動滑塊13及工具端法蘭11前后運動;
e.在要求系統(tǒng)輸出恒定壓力時,由于可實時偵測到工具端法蘭11的位置及伸縮氣缸15壓力的變化,當工具端法蘭11距離變大導致伸縮氣缸15壓力變小時予以補氣增壓,當工具端法蘭11距離縮小導致伸縮氣缸15壓力變大時予以泄氣減壓,達到自動補償距離并對加工機具4施加穩(wěn)定壓力的目的;
f.在要求系統(tǒng)輸出恒定距離時,由于可實時偵測到工具端法蘭11的位置及伸縮氣缸15壓力的變化,當法蘭距離不足時,表示伸縮氣缸15壓力不足,此時予以補氣增壓直到工具端法蘭11伸出抵達目標位置;當工具端法蘭11距離過大時,表示伸縮氣缸15壓力過大,此時予以泄氣減壓直到工具端法蘭11縮回抵達目標位置,達到自動補償壓力并使加工機具4維持在穩(wěn)定位置的目的;
g.以執(zhí)行結構1、測距系統(tǒng)2、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為基礎,結合測曲度與曲度調整系統(tǒng)5,可以達到曲面研磨或曲面點焊的目的;以執(zhí)行結構1、測距系統(tǒng)2、壓力感應與調壓系統(tǒng)3、測曲度與曲度系統(tǒng)為基礎5,結合XYZ軸控制系統(tǒng)及自動上下料與可翻轉的夾持系統(tǒng)6,可形成流水線系統(tǒng)。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fā)明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